“乱村”转变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0636
颗粒名称: “乱村”转变记
分类号: F303.3
摘要: 袁州区楠木乡楠木村有31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876户3633人,是楠木乡一个人口大村。5年前,该村因村干部工作不力,处事不公,群众意见多,上访不断,成为有名的 “乱村” 。 就是这个昔日的“乱村”,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泥沙路,如今变成了水泥路,过去的砖瓦房,如今装饰一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房,现已成为村民的真实写照。该村也先后被区、乡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村党支部被评为优秀党支部。
关键词: 楠木村 农村建设

内容

袁州区楠木乡楠木村有31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876户3633人,是楠木乡一个人口大村。5年前,该村因村干部工作不力,处事不公,群众意见多,上访不断,成为有名的 “乱村” 。
  就是这个昔日的“乱村”,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泥沙路,如今变成了水泥路,过去的砖瓦房,如今装饰一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房,现已成为村民的真实写照。该村也先后被区、乡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村党支部被评为优秀党支部。
  说起该村变化,村民深有感触地说:“是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干出来的!”
  2004年初,楠木乡党委针对该村的混乱现状,作出了对该村班子调整的决定。为选出群众满意的领路人,乡党委充分尊重民意,在全村实行公选。经过党员和群众投票,李燕凌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
  新班子上任后,为尽快打开工作局面,深入农户座谈,上门征求意见和建议,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
  原来村里的大小事情都是干部说了算,群众因不知情,造成不少误会。村党支部一班人在上户座谈时,从群众意见中得到启示,原因是村务未公开。于是,村党支部果断制定整改措施,召开全村党员、组长会,选出党员、组长代表成立参政小组,村里的重大事项或公益性建设项目交参政小组审议,群众同意的就办,群众不同意的就停。从2004年起,该村先后对6个组进行新农村试点建设,8个组进行公路改造。省级扶贫开发项目建设、村民自来水工程、低产田项目改造等,村党支部通过议事方式,对工程投资、建设标准、工程验收等ー系列重要问题,交由参政小组讨论拍板、形成共识。村民知根知底也积极配合,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村务公开后,促进了干群关系的极大改善,群众由怀疑变信任,由误解变理解,由对抗变支持,干群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村级财务是村民关注的一个热点。过去因村里的财务不公开,甚至乱开支,群众有意见。新班子上任后,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为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村里制定了严格的财务制度,成立了由7名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监督村财务,村账每月审核一次,每笔支出由理财小组成员在发票上签字,符合规定的可报账。从2004年至今,村级财务一直接受着村民的监督,定时公开,并由理财小组成员负责向村民解释。笔笔收入在账上,项项支出手续全,消除了群众心里的疑虑。
  楠木村地处偏僻、信息不灵,是省定老区贫困村。发展、致富成为村民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村党支部为引导村民走出“越穷越闹,越闹越穷”的怪圈,千方百计引进发展项目,想方设法引领村民致富。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该村成功引进了5家企业,投资800多万元开发农业项目,目前已栽种2000亩优质油桐、400亩石榴、600亩蜜橘,种植药材200亩,建设高产油茶500亩,发展无公害蔬菜500亩。招商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全村种、养、加工业大发展。今年该村又引导300多户农民种植西瓜1000亩、杂交高粱450多亩。一批特色农业项目的落户,为该村农民增收拓宽了门路。招商农业的发展,也让全村200多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每人年获务工收入6000多元。多种形式的帮扶,也让全村80%的贫困户摆脱了贫困,今年全村人均预计可增收 300元。
  昔日的“乱村”,如今已变成平安和谐之村。4年多来,该村未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无一名群众越级上访,村民之间和睦相处,党群干群关系融洽。过去的后进村,如今成为袁州区的先进村。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燕凌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楠木乡党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