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樟树大地,奔涌着一股灼热的项目建设发展大潮。
驰洋食品、通能硅、全球化工、江西盖特方向机等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工地热火朝天;投资1.8亿元的国家863高新科技项目仁和医药园建设初具规模;冀鲁化工、台轮橡塑、核建钢结构等 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新型产业项目相继试产…… 近几年来,樟树市共引进超亿元以上项目17个,投资规模达38.9亿元,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78.4亿元,占该市国内生产总值的90%以上。
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犹如承载着希望的经济列车,一路快速飞驰,折射出樟树市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方由于有了大项目、好项目的支撑而出现的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强劲势头。
细品樟树发展之路,让人颇为感慨。狠抓大项目—果敢谋划,勇于创新樟树自古便是全国的工商重镇,具有崇商的风气和经商的传统,是久负盛名的“药业之都”、"名酒之乡”、“岩盐之仓”,形成了药、酒、盐三大传统产业。1990年,樟树市财政收入过亿元时,四特酒厂就贡献了8000万元。可以说,在那个时候,樟树人便真切地尝到了项目建设的甜头。他们意识到:仅凭四特这块“金字招牌”,樟树财政就可以过亿元;要是把“药”与“盐”都挖掘出来,樟树经济不就要腾飞吗?可是,挖掘谈何容易! 以盐而言,樟树市岩盐储量达103.7亿吨,居全国第四,占全省储量95%以上。
然而,直到“十五”末,樟树开釆的盐还只有15%的食用碘盐纳入国家专营范畴,85%的盐仅作为工业原料对外销售。
“光有原料没有加工,经济效益增不起来;光有小企业没有大企业,发展速度提不上来;光有粗加工没有精加工,当地群众富不起来! ”樟树人深谙此理。
统揽全局,优化整合,创新发展。2005年,樟树市委、市政府对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进行科学谋划,提出建设医药、食品、盐化工等“五大板块”的发展思路,并随后提出了打造“三都”,即“药都”、"酒都”、“盐都”的构想。针对不同的产业,樟树市果敢地采取引进、改制、扶强的办法,即:盐化工业以引进求突破,通过科技创新,做精盐业;酒业以改制求突破,通过扶持名牌,做大酒业;药业以扶强求突破,通过扬优成势,做强药业。
这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笔,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樟树正以全新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酒业焕发青春。2005年,樟树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顶着强大外来阻力,顺利完成了四特集团体制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后的四特集团秉承传统工艺,根据产品特点及市场需求,着力优化产品结构,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2007年,四特集团为樟树创税2.12亿元。在四特集团的带动下,樟树市的酒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建了啤酒厂,加大了黄酒生产力度,强化了保健酒的研发与配置,形成了白酒、啤酒、黄酒和保健酒“四轮驱动”的酒业新格局。
盐化工强势崛起。2005年4月,樟树市委、市政府力排众议,在城区东南约8公里处建立了省级盐化工基地,以此为载体,加速了重大项目群的建设,目前规模以上企业由2005年的3家增加到13家。)近三年来,樟树市始终依靠科技创新,在做精盐业的基础上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开发性能好、附加值髙、市场需求大的深加工产品。市招商局盐化工项目进度表显示,目前已进入试投产或即将投产的项目中,蓝恒达公司年创税能力为7000万元,国宏公司3000多万元,全球化工股份公司 8000多万元,吉隆化工9000多万元……预计到“十一五”末,该市盐业可实现利税22亿元。
药业异军突起。全市药业税收由2002年的1000万元发展到2007年的1.5亿元,其中仅仁和集团就为樟树创造了1.26亿元的税收。该集团863高新科技项目负责人透露,该项目将创造1亿元的新增税收。在扶持龙头产业发展的同时,樟树还致力于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发展和药业流通网络平台的搭建,从而形成了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资源之城造就樟树大工业,特色产业助推樟树经济腾飞! 引进大项目—意识超前,锲而不舍大项目是集聚要素的"内核”,吸引资金的“磁石”,跨越发展的“实招”。如何抓项目?樟树市市长黄玉剑作出了这样的诠释—“我们坚持把人作为最大的资源来经营,在全市大力倡导’善谋、敢争、能缠’的作风,为抓项目不惜厚着脸皮、磨破嘴皮、跑破脚皮。” 拥有高科技含量的芭蕉纤维制衣技术,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长期以来重点研究的课题,该技术一旦取得突破,将具有非常诱人的市场前景。2006年上半年,这一技术在我国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听到这一消息后,反应敏锐的樟树市主要领导立即表态:全力争取这一尚处理论阶段但前景广阔的产业项目! 要把理论变成现实,还有项目论证、申报、审批等诸多工作要做。而这,也正是其他地方不敢接手的重要原因。
樟树市立马兵分两路:一方面组织人员,针对芭蕉纤维项目,给予充分的优惠政策,全力协助解决项目立项等一系列难题;
一方面适时启动预案,筹备芭蕉纤维项目在樟树“上马”。经过1年多时间的努力,这个随时可能夭折的项目终于曙光初现,江西东亚芭纤股份有限公司顺利落户樟树。目前, 该公司已成功纺制出各种针织、机织织物和服装,其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意识超前,锲而不舍,这就是樟树人引进大项目的真谛。"我是被樟树人的’争’劲征服了,没有他们的,争’劲,我们这个项目运作得也没有这么快。” 采访中,江西东亚芭纤股份有限公司老总王春感慨地告诉记者。
樟树市的招商触角深植长珠闽三角洲,在宁波、上海、深圳、厦门设有4个长驻的招商工作部。同时,该市还设立了17个招商工作组,每组组长由市领导兼任。正是这样一支精干的队伍,紧紧围绕药、酒、盐、机械五金制造、旅游和农业等六大产业,在延伸产业链、拉伸特色产业的“长度”、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增强特色产业的“精度”上做文章、谋项目。内外结合的工作机制严格的考核制度,保证了重大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字吧—在建的蓝恒达二期工程、芭蕉纤维、通能硅、驰洋食品等11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年税收将超6亿元;已签约的聚能达盐化、吉隆盐化、樟帮集团等5个项目一旦开工建设,总投资将超60亿元,建成投产后年税收将超5亿元;正在洽谈的五江轻工、飞翔化工、山东海化、唐山三友等10个项目一旦引进建设, 总投资将超100亿元,建成投产后年税收将超10亿元。
这些数字,还仅仅只是一个保守的预计。
稳住大项目—心存忧患,强化服务省政府明确提出:2008年全省要有10个县(市、区)实现财政收入超10亿元。这对于1990年财政收入过亿元,近几年财政收入实现翻番、跨越8亿元大关的樟树来说,如果今年不能在项目建设上有更大作为,就很有可能跻身不了前十位。
无时不在的竞争意识催生着樟树人的忧患意识,而忧患意识又强化了樟树人的服务意识。以高效吸引客商,以诚信取信客商,以真情感动客商,是樟树市吸引客商投资、增资,并通过客商介绍朋友来樟投资兴业的 一大法宝。
江西吉隆化工有限公司落户樟树后,樟树市委、市政府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帮助该公司组织离子膜烧碱项目的安评、环评和报批工作。去年底,由于国家政策调整,离子膜烧碱项目的报批门槛提高,如年底前项目不能报批下来,公司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将遭受巨大损失。
企业发展无障碍,部门服务零距离。樟树市专门组织一班人马吃住在南昌、宜春,专门负责帮助企业进行项目报批,最终赶在去年年底前把项目如愿报批下来了。目前, 该公司在樟树租用了500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着手准备项目开工事宜。
江西赣中氯碱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在樟树落户相对较早的盐化工企业,公司目前总投资额达8000万元,其中仅2006年、2007年就连续增资3000万元。公司董事长汤忠科深有感触地说:“良好的服务环境是我们增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平实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在樟投资客商的心声。
“企业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谁不重视优化发展环境,谁就是在砸自己的饭碗。”谈到发展环境,市长黄玉剑的话斩钉截铁。
樟树市始终坚持靠领导的率先垂范感染人,靠保姆式的服务打动人,靠严明的纪律约束人,真正营造出“省心、舒心、安心” 的优质环境。
2月21日,受雨雪冰冻天气影响,江西普众药业有限公司3个仓库顶棚轰然倒塌,倒塌面积5000平方米。仓库倒塌了滇情涌了进来。樟树市领导纷纷来到公司,现场察看灾情,督导救灾恢复生产;张家山街道、临江镇组织机关干部、教师和附近村民帮助清理现场,并拿出1万元钱帮助企业请来了机械设备和民工;驻地武警和消防官兵连续奋战10多天,从废墟中抢出价值20多万元的机械设备、药品等。
如今走进该公司,眼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该公司总经理周武旺由衷地说:“在樟树,企业碰到困难,看不到旁观者,广大干部真情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周武旺表示,公司将开足马力生产,争取为樟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