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和谐小康家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与必然要求。地处赣西北的宜丰,要在创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把“丰产丰收”作为和谐小康家园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群策群力,创新创业,共建共亨,进而塑造开放发展的新形象。
健全三个体系,打造“丰产”的洼地。一是健全优势产业的引领体系。工业上,立足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依托县工业园区,继续做强做大木竹建材、机械轻工、绿色食品、陶瓷生产、医药化工五大产业,培育壮大英田汽车制造、万国矿业、元好工艺品、桂族钳铌、华太药业、鼎丰玻璃、盐城水泥等一批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制鞋、电子电器等非本地资源型产业,重点抓好信星鞋业、神州电器、宏元电子、江西炜伦、协旭机械等工业大项目的跟踪服务,促使其尽快开工建设或达产达标。农业上,围绕建设全国首批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着重发展优质米、猕猴桃、蚕桑、生猪、蛋鸭、食用菌六个农业产业,培植茶叶、兰花产业,发展肉牛养殖、蜂蜜、山羊产业。旅游业上,积极推进洞山、黄檗山、官山、天宝古村和渊明园、传统文化园等景点建设,完善南屏公园娱乐文化设施,扩大宜丰生态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健全配套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技术、资本、土地、产权交易、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等各类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加强各类专业市场建设,完善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机器设备及其零部件配套服务和城乡居民所需的生产资料、生活物品的配套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挖掘市场协作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群众的需求。强化各项市场准入及退出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企业,深入开展经常性的集中专项整治,切实维护企业和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健全精品名牌的支撑体系。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名牌。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职能,开展品牌、商标的培育、发展和保护工作,充分利用金融、财政、政府采购等手段培育名牌产品、优秀品牌。在企业培育品牌过程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贷款、融资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并积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能支撑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排头兵。
完善三种机制,打造“丰收”的平台。一是完善富民机制,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推进全民创业,加快民本经济发展,引导城乡居民从水面立体养殖、小水电开发、山林经营等领或逐步向经商办厂拓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基地建设。当前,重点要做大做强秀竹米业、日月星缫丝厂,引进新上生猪、蛋鸭、肉牛等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加强劳务市场建设,引导城乡富余劳动力向县工业园区、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培育和发展连接产、供、销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单个的农户融入农村大产业的链条之中,使农民中拓宽渠道。严格涉农收费管理,达到减负增收目的。二是完善富商机制,促进客商增收。牢固树立“有赢无赢,企业有赢;早赢晚赢,企业早赢;多赢少赢,企业多赢"的发展理念,让企业在宜丰生根、发财、发展。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时落实财政扶持企业发展措施,促进企业搞好技术更新改造。加强安商服务,健全和落实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定向联系、挂点服务企业制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工、融资、劳资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完善富县机制,促进县乡财政增收。
在保持现行财政体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继续推进以县乡两级财政“分级自养,分级平衡”为核心的财政体制改革,重点做大县本级。扎实推进乡财县代管和村账乡代理改革,搞好国库集中收付核算改革。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正确处理县乡两级财政分配关系。加强国有资产统
一规范管理,釆取招商开发、公开拍卖、有效经营的方式,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加公共财政收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
增受不再单靠种养业,还在加工业和流通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