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赣州市第三个五年计划(草案)》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唯一号: 140732020210003544
事件名称: 编制《赣州市第三个五年计划(草案)》
文件路径: 1407/01/object/PDF/1407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0138_00.pdf
事件类型: 政治事件
起始时间: 公元1966年
结束时间: 公元1975年

事件描述

1965年下半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精神,编制《赣州市第三个五年计划(草案)》。“三五”计划安排:1970年,工业总产值3863万元,年均递增1.52%;粮食总产292万公斤,年均递增4%;交通运输货运量38万吨,年均递增6%;社会商品零售额4900万元。《“三五”计划(草案)》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未能实现。 1968年,计划管理机构受冲击,计划工作处于不正常状态。1970年起,计划工作由市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综合组负责,每年编制下达年度计划,计划内容减少,主要为工农业生产计划及基建计划。 1975年5月,按照上级部署,草拟《赣州市国民经济发展十年规划(1976~1985)》。《规划》要求,工业大搞挖潜、革新、改造,大力发展街道工业。到1980年,工业总产值1亿元,年均递增10%;1985年1.5亿元,年均递增8.4%。农业坚持以菜为主,同时发展其他副食品生产。1985年,蔬菜亩产5500公斤;粮食单产925公斤,年均递增3.5%;生猪4.8万头,农村人均1.2头。1980年建成稳产、高产农田占总耕地的80%。城市建设主要工程项目,在1985年以前,建成南河大桥,自来水厂扩建为5万吨/日,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场,开辟森林公园和江心公园,十年新建住宅14.5万平方米。社会商品零售额年均递增2.15%。《规划》提出的指标比较积极稳妥,但未形成正式规划下达。 “三五”、“四五”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全市国民经济遭受很大损失。1965年,预算内工业企业盈利200万元,1975年亏损23万元。农业生产除1970~1974年较好外,其他年份均低于1965年水平。1975年,农业总产值339万元,比1965年下降13.96%。赣江造纸厂浆粕车间和赣南造纸厂碱回收车间两项基本建设盲目上马,投资400多万元,最终报废。城市道路、居民吃水和住房、中小学校舍等问题都未很好解决。由于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斗争,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一些进展。1975年,市属工业总产值达6987万元,比1965年(下同)增长95%,年均递增6.9%;粮食单产(按跨纲要计算)达613.5公斤,增长42.17%,年均递增3.6%;水产总产达32.5万公斤,增长42%;财政收入达2513万元,增长129.92%,年均递增8.68%,财政支出452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达7367万元,增长72.69%,年均递增5.62%;10年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140万元。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上册

《赣州市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