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恩普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赣縣志》
唯一号: 140730020210000342
人物姓名: 陈恩普
文件路径: 1407/01/object/PDF/140710020210000004/001
起始页: T00641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09
卒年: 1974

传略

陈恩普(1909—1974),赣县石芫乡金盘村人,读私塾一年,因家贫辍学。 1929年投身革命,曾任石芫乡少年先锋队队长。1930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他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参加了著名的抢渡乌江、攻打娄山关、强渡大渡河等战斗,并多次负伤。到遵义后,恩普任五团重机枪连指导员,一直担负前沿开路的重任。在土城与国民党薛岳部队交战中,陈恩普英勇作战,指挥重机枪连,把敌人打得尸横遍野,受到朱德总司令通令表扬。在猪场,他带领一个排掩护大部队西行。子弹打完了,用石头拼,顽强、巧妙地与敌周旋了3天,终于甩掉敌人,追上大部队。在云南龙里与滇军的战斗中,他险些牺牲。当部队通过天险腊子口时,因敌重兵固守,红军强攻不克。在刘亚楼的指挥下,由恩普带重机枪连掩护红军一个班从后绝壁攀上去,打掉敌人堡垒,歼灭了守敌,使红军顺利通过腊子口。在长征中,恩普经历了上百次战斗,立下了显著战功。 1936年2月,部队开赴抗日前线。2月20日,恩普带领红二师第一连东渡黄河,在黄河三交镇抢渡战斗中,不幸身负重伤,右腿残废。从此,他只好转做政治工作。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长期担负医院的领导工作,为办好医院倾注心血。在药品设备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不仅每年要接收大批伤员和俘虏,为伤员治好病,而且还要对被俘伤员进行政治感化教育,使他们伤好后主动参加八路军。不仅要解决医疗问题,而且还要发展生产,做到了不仅自给,还能拿出一半支援前线,把医院办成伤员之家和政治工作的大学校。在多次安置保护伤员转移工作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如1947年,党中央撤离延安时,他带领500多伤员,冲破敌人重重封锁线,安全地转移至山西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著名的瓦子街战斗,并参加了解放西安、兰州和新疆的战斗,1949年冬被授予“人民功臣”勋章,并于1950年被选调到中央人民政府工作。 1950年2月起,在最高人民法院任职,1956年随同陈毅副总理到西藏参加组建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的工作,担任司法筹备委员会主任。他办事效率高,约一年时间,处理了积案300多件,胜利完成任务。回到北京后,受到董必武的好评。1957年,他担任审理全国死刑要案的重职,并在全国督导、监察处理了一大批大案、要案、集团案。1958年10月调任云南省检察院副检察长,1964年任云南省公安厅政治部主任。 在“文化大革命”中,陈恩普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政治陷害,关押达6年之久。他坚持真理,始终同“四人帮”及其在云南的代理人进行坚决斗争。1973年,因受毒打致残引起病变。在住院的半年时间里,一边接受“审查”,一边以坚韧的毅力写下百万字的《回忆录》。1974年3月14日在北京医院含恨去世。1977年10月29日,中共云南省委对他进行了平反昭雪。同年11月16日,经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追认陈恩普为革命烈士。

知识出处

赣縣志

《赣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着重记述近代、现代的历史和现状,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采用篇、章、节的结构形式,共设33篇、141章、452节。篇首设概述、大事记,篇后设附录。概述总摄全书,叙议结合。大事记采用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进行记述。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横排门类,竖写史实。文体采用现代语体文,据事记述,不加议论,寓褒贬于事实记述之中。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散记于有关章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