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声远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赣縣志》
唯一号: 140730020210000341
人物姓名: 肖声远
文件路径: 1407/01/object/PDF/140710020210000004/001
起始页: T00640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21
卒年: 1973

传略

肖声远(1921—1973),沙地乡洋村人。出身贫农,5岁丧父,6岁时母亲改嫁,随年逾古稀的祖母乞讨度日,祖孙相依为命,11岁始被迫给地主家放牛、打长工,一直熬到1949年解放。声远解放后牢记旧社会的辛酸苦辣,一心跟着共产党,将他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了人民的事业。1953年声远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担任基层领导,曾被选为沙地公社党委委员、赣县革命委员会委员,1963年被评为省农业劳动模范。 声远从1949年当农村基层干部起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洋村原是一个低产地区。他担任洋村大队党支部书记时,就决心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为了提高产量,他挨家挨户走访老农。群众告诉他:缺水、缺肥是洋村增产的主要障碍。他带着群众的意见,在党支部认真讨论,作出发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和发展养猪事业,广积农家肥的决定。至1963年,在本大队兴修了3座水陂、5条水圳、6口水塘,改善了400多亩的水利灌溉,发展了农业生产。生猪生产发展也很快。1960年全大队养猪194头,1963年达318头。到1966年,洋村大队不仅群众增收,集体也有公共积累3000多元。农民生活好转了,集体也有钱了,这时有人提议大队应盖一栋办公楼房。声远却认为,大队的农田水利问题还没彻底解决,群众生活还不算富裕,干部怎能贪图享受呢?他召开党支部和大队干部会,统一认识,决定不盖办公楼,继续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他领导全大队农民苦战了3个月,建成了能灌溉600多亩农田的水岭上水库。1967年发生秋旱,但洋村却获得了大丰收,全大队平均亩产粮食比上年增加100多斤,粮食产量超历史,当年多卖给国家20多万斤余粮。 声远心里想的是群众,对群众疾苦体贴入微。早在农业合作化时期,邻居肖彭氏年老体弱,孤独一人,砍柴、挑水难以自理。声远把她当作亲人,全包了下来。声远工余回家,未进家门先给她挑满一缸水,8年如一日,直至老人去世。1962年春节,五保户刘月英未买到猪肉,声远就从家里分出3斤肉送去,让老人欢欢喜喜过春节。 声远吃苦在先,当干部也与普通农民一样,坚持参加生产劳动。他虽然工作多,又经常参加会议,但每年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都在200天以上。哪里最艰苦、最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在红卫电站建站期间,他率领职工自己动手打土墙盖住房。有一次他从一丈多高的土墙上摔下,不省人事。苏醒后,忍痛又继续干下去。他经常不知疲倦地工作,由于劳累过度,伤病在身,身体一天天消瘦。领导和群众都劝他好好休息,可声远说:“只要能为革命作贡献,再苦再累也心甜。”1973年3月下旬,他去县里参加会议,临行前公社党委领导对他说:“老肖,到了县里,你一定要抽空去医院治病,治好病再回来工作”。可他到县城后只顾一心开好会,4月1日散会后,便急忙赶回电站。当晚,大雨倾盆,山洪暴发。电站的发电机突然停止转动,原来是水库引水渠道被山洪冲开一丈多宽的大缺口。声远心急如焚,立即动员全站职工全力抢修。一些青年职工说:“肖书记,你身体不好,有我们去就够了。”声远婉言谢绝说:“你们晓得我是电站的书记,现在发电机不转动,我怎能坐得住!”随即和职工奔赴险区,投入抢修战斗。在抢修中,突然一块600多斤的大石头被水冲动。从山顶滚下来,正在渠道抢修的声远被这块大石头压倒,胸部、头部和四肢都受重伤,当即送到公社医院抢救,赣州地区人民医院也派医师赶来抢救。终因伤势太重,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声远24年如一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生前说的“把一生交给党”,“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为革命干到底”的誓言。1973年6月11日赣县革命委员会作出《关于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党支部书记肖声远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县共产党员向他学习。

知识出处

赣縣志

《赣縣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着重记述近代、现代的历史和现状,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采用篇、章、节的结构形式,共设33篇、141章、452节。篇首设概述、大事记,篇后设附录。概述总摄全书,叙议结合。大事记采用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进行记述。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横排门类,竖写史实。文体采用现代语体文,据事记述,不加议论,寓褒贬于事实记述之中。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散记于有关章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