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唯一号: 140730020210000214
人物姓名: 陈敏
人物异名: 字元功
文件路径: 1407/01/object/PDF/140710020210000002/001
起始页: T00625_00.pdf
性别:
时代: 南宋
出生年: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
卒年: 1173

传略

南宋石田陈家坪人,生于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其人富有韬略,精于骑射,戎马一生,历树战功。好贤礼士,抚军恤民,人皆乐为其用。性不嗜杀,所获敌只惩其首恶而已。且好学,尤慕范仲淹之为人,公余辄手不择卷。好施贫济众,俸禄之余则用以济人。甚能举贤用人,见交游中有人才杰出者,皆荐之为官。是故宋孝宗甚嘉其忠诚。 时八闽多事,朝廷增设左翼军以镇守,敏以阁门祗侯升任统制,驻漳州。敏分兵扼守各处要道,凡事发即为平息。未久,赣州守将齐述举城叛乱,聚数万之众欲南犯。敏闻讯,未奉上司军令,即先期率部急行七日直达赣州,围城逾月。后朝廷调诸路兵马赴赣,破齐述军。敏因功授右武大夫,封武功县男,领兴州刺史,并奉召赴京(临安)觐见皇帝。高宗观其状貌魁伟,特授破敌军统制之职。后敏因母去世,归家丁忧。起复后,率部驻于太平州(今属安徽省当涂县)。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金主完颜亮率军南犯。京湖路招讨使成闵升敏司马统制,令其率部驻军荆、汉间。敏献计于成闵言:“金兵精锐均在淮河一线,汴京(今开封)必无守备。我军若由陈(州)、蔡(州)间进击,直捣汴梁,可退江淮之敌。”成闵不听。敏部随闵驻于广陵。时,金兵尚未渡过淮河。敏复劝说成闵,邀其回兵狙击金兵。闵又不听。敏因而称病归家。 宋孝宗即位后,张浚为江淮宣抚使,荐敏为神劲军统制。后张浚至江淮视师,改敏为都督府武锋军都统制。不久,朝廷遣李显忠率师北伐。张浚欲令敏率部从征,敏言:“日前正值盛夏,天气炎热,非兴师之时。况金之重兵尽屯于大梁一带,我客彼主,胜负之势已明,望稍缓一时。”浚不听,仍命敏进军盱眙(今江苏盱眙县)。李显忠大军进至符离(今安徽宿县一带),与金兵交战,果然败北。敏于是至泗州(今安徽省泗县)镇守。时金人议和,朝廷令敏退守滁阳(今安徽滁县一带)。敏奏请朝廷,谓:“滁阳不利御敌,望改戍高邮(今江苏高邮县)。”朝廷准奏,授高邮守备。敏屯兵高邮,屡与金兵战,连战皆捷。 乾道元年(1165),升任宣州观察使。旋召入京主持侍卫步军司公事。一年后,敏上章言:“久住京城,无法为朝廷效力。况且敌人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守备,臣愿以原部兵马,再戍高邮,筑城御敌。”朝廷准其所请,调敏任光州观察使,并将武锋军分为四军,升敏为都统制兼知高邮军事,拨筑城屯田经费至其军。敏抵光州任所,即于高处筑起坚城。并自宝应(今江苏宝应县)至高邮间,按其旧作筑石〓12所,以兴水利。自此运河畅通,无水患之忧。 乾道四年,涟水军中北人侍旺谋叛,密奏朝廷,诡称:将连结山东十二州豪杰起义,以恢复中原。朝廷征求意见于敏。敏言:“侍旺不过欲借我国威行劫而已,决不能成事。请勿听。”时敏部下有一屯田统领官与侍旺有勾搭。侍旺事败露,金人使人至南宋朝廷行反间计,言陈敏与侍旺有关连。孝宗了知陈敏为人,未中敌计。调其任左骁卫上将军。时朝中言官主张将重兵驻守于清河口,以御金兵。敏则主张先修楚州城池。言:“淮河两千余里,能通北方者有清、汴、涡、颖、蔡五处,通南方以入江者仅有楚州运河。北人船舰自五河南下,欲渡长江非先取楚州运河,无路可走。昔周世宗,自楚州北神堰,凿通老鹳河通战舰入长江,于是南唐遂失两淮之地。由此言之,楚州实为咽喉之地。望朝廷留意。”朝廷依其言,再令敏出守高邮,并诏楚州守臣左〓与其共守楚州。未久,左〓卒。敏遂移守楚州。金国使臣路过楚州,见其城堞坚新,惊异不止,称之为银铸城。 嗣因有200家自北南迁之住户逃归北方,敏因受牵连,贬为福建路总管。后改江西路总管,驻扎赣州。未久,还其武锋军都统制兼知楚州,复光州观察使之职。乾道九年(1173)六月因病卒于楚州。卒后,朝廷特赠庆远军承宣使。陈敏事迹载入《宋史·功臣传》。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