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赣州市境内主要话剧演出团体及剧目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1020210001634
图表名称: 抗日战争时期赣州市境内主要话剧演出团体及剧目
起始页: T00928_00.pdf
结束页: T00929_00.pdf
图表类型: 示意图
分类号: A121
关键词: 各时期著作 单行著作

内容

第十五兵团文工团和第十五兵团野战医院宣传队先后公演话剧《不要杀他》、《红星旗下》、《钢铁战士》和歌剧《白毛女》、《血泪仇》。赣州市立中学、省立赣州中学、市教工文工团、赣州师范、赣州职业学校等演出话剧《北京人》、《考验》、《思想问题》和歌剧《王秀鸾》、《赤叶河》、《三世仇》。机关单位的话剧活动配合各个时期的中心运动,演出了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剧目。赣西南区党委文工团、市教工文工团、江西钨锡业有限公司俱乐部、赣州市工商簿记班、赣西南日报社、中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总局江西分局、省立赣州中学学生会、市人民银行俱乐部、东河钩运工会、赣县糖厂、市总工会、市文化馆业余剧团先后公演《王大娘赶集》、《废铁炼成钢》、《大榆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思想问题》、《纸包不住火》、《生日》、《贪污分子的末日》、《龙须沟》、《人民在前进》、《车间主任》等话剧。江西省话剧团于1953、1956年两次来赣州公演苏联话剧《曙光照耀莫斯科》、《钦差大臣》、《无罪的人》和《雷雨》。1957年后,赣州话剧、歌剧活动逐渐减少。1964年,赣南文工团成立,演出主要话剧有《兵临城下》、《赤道战鼓》、《枪之歌》、《刘四姐》等,歌剧有《洪湖赤卫队》、《三月三》、《江姐》、《长冈红旗》等。70年代后,演出了《万水千山》、《丹心谱》、《于无声处》、《救救她》、《香港大亨》、《血泪樱花》、《啼笑姻缘》、《情报处长》、《阿混新传》、《一双绣花鞋》、《思亲泪》、《飘盆》、《刘胡兰》、《海霞》等话剧和歌剧。创作剧目有歌剧《长冈红旗》、《飘盆》等。 [=此处为表格(抗日战争时期境内主要话剧演出团体及剧目)=] [=此处为表格=] 京剧 1930年,艺乐乾坤平剧院来赣州,在桥儿口郭家祠剧场演出连台京剧《樊梨花》,这是京剧初次与赣州观众见面。1934年秋,赣州商界和教育界等人士集资开办赣州大戏院(今桥儿口郭家祠),邀请南昌以唐绍云为班主的老见喜京剧戏班80余人来赣州演出。1935年,在姚衙前李家祠开办双江大舞台,邀请京剧杨家班来赣州演出,赣州第一次出现两个京剧班社同时演出。1937年“七七”事变后,著名京剧演员童芷苓、郑亦秋、刘荣声、刘奎英、真龄童等20多人避难赣州,在北京路开设群乐、艺乐两家京剧院,对台演唱。期间,郑亦秋导演了《岳飞》、《明末遗恨》、《林四娘》、《崖山恨》等爱国题材京剧。抗日战争胜利后,群乐大戏院改名新赣南平剧院,赣州大戏院改名胜利大戏院,均演唱京剧,但营业景况远不如前。文化界人士提出平剧改良,振兴赣州平剧。平剧改良主要集中在内容和题材,脸谱、服装和舞台装置,语汇和独白,曲调和唱腔四个方面,赣州成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进行平剧改良的县城。1946年1月,两剧院相继演出欧阳予倩编剧、盛秋萍导演的改良平剧《潘金莲》和田汉编剧、郑亦秋导演的《江汉渔歌》。此后,两剧院上演的改良平剧达数十个。新赣南平剧院上演的剧目有《黑山恨》、《钗头凤》、《火香山》、《生死爱》、《离恨天》、《桃花扇》、《红菱艳》、《人面桃花》、《宝蟾送酒》、《红楼二尤》、《长恨歌》、《董小宛》、《孔雀胆》、《忠王李秀成》、《碧血千秋》等;胜利大戏院上演的剧目有《黑狼山》、《梁红玉》、《西厢记》、《秋虹剑》、《木兰从军》、《六国封相》等。在改良平剧的同时,两剧院竞相聘请武生、花脸、花旦、名丑、老生等30多位名角来赣州演出。赣州的京剧票友还组织了业余剧社,较有影响的有青年平剧社、和声社。 1950年,新赣南平剧院和胜利大戏院进行整顿,两剧院先后聘请一批名演员来赣州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