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全南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470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928.5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全南县位于江西省南端,隶属于赣州地区。东西长77.9公里,南北宽49.9公里,呈昂首之蚕形,总面积1520.64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91%。其中耕地占6.48%,林业用地占82.36%,草地占6.05%,园地占0.25%,城镇及工矿用地占0.87%,交通用地占0.48%,水域占3.51%,概括为“八份半山半分田,一份水、路和庄园”。中部山地崛起,把县境分成南北两片。地貌以山地为主,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500米以上的山79座,其中1000米以上的6座。大小河流142条,以干流桃江及其主支流黄田江为主要河流,桃江在上江乡江口汇纳黄田江水流经信丰、赣县注贡水。全县年均气温18.5℃,年均降水量1700.6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649.3小时,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
关键词: 全南县 地方概况

内容

全南县位于江西省南端,隶属于赣州地区。介于东径114°10~114°52′,北纬24°34′~25°08′之间。东界龙南县,南靠广东翁源、连平县,西接广东始兴县,北连广东南雄县,北东毗邻信丰县。东西长77.9公里,南北宽49.9公里,呈昂首之蚕形,总面积1520.64平方公里(折合2280960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91%。其中耕地占6.48%,林业用地占82.36%,草地占6.05%,园地占0.25%,城镇及工矿用地占0.87%,交通用地占0.48%,水域占3.51%,概括为“八份半山半分田,一份水、路和庄园”。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西南饭池嶂最高海拔为1145米,东北上江长尾洲最低海拔为180米。中部山地崛起,把县境分成南北两片。地貌以山地为主,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500米以上的山79座,其中1000米以上的6座。大小河流142条,以干流桃江及其主支流黄田江为主要河流,桃江在上江乡江口汇纳黄田江水流经信丰、赣县注贡水。全县年均气温18.5℃,年均降水量1700.6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649.3小时,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
  全南原属龙南、信丰二县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划龙南县之大龙、新兴堡和信丰县之镇南、杨溪、步口、回戈堡设立县级建置虔南厅。民国2年(1913年)废厅建县,因地处虔州(赣州)之南而名虔南。1957年5月改称全南县。全南建厅置县时间虽较晚,但全南这块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含江村出土的石铲、石镞等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
  清光绪29年虔南厅辖6堡。民国6年改设5区。民国37年调整为12乡1镇,辖129保、1012甲。建国后,1950年划为6区,辖66乡(镇)。1958年10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年底设5个公社1个镇、2个垦殖场。后几经调整,至1972年有14个公社、2个镇、4个林(垦)场,辖103个生产大队、847个生产队。1984年改社、队为乡、村建制,设14乡、2镇,辖112个村民委员会、11个居民委员会,1146个村民小组。另有驻县的部、省属企业大吉山钨矿、八一综合垦殖场和七四一矿七〇三、七〇四2个工区。1988年,全县有35678户、16931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00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1人。县内有14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有瑶、畬、壮、满、回、苗、黎、仫佬、彝、侗、土家、蒙古和毛难族(瑶、畬族为世居全南的少数民族),共计912人。
  县治所在地城厢镇,北枕梅子山,南临桃江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修筑城垣,因城内建有观音阁而名观音阁城。民国2年称县城。民国20年后,城垣渐毁,仅存南门一小段。建国后,重修南门城楼,城楼内镶瓷板彩画,顶饰飞檐碧瓦,更显壮观秀丽。城区面积不断扩大,由解放前夕的0.14平方公里扩展到1988年的2.6平方公里。镇辖3个居民委员会和3个村民委员会,人口158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77.83%。自清光绪二十九年以来,一直是厅域和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运输枢纽。
  全南自然资源,矿藏除放射性金属外,主要有钨、锡、稀土、瓷土等20余种,尤以钨储量大、品位高、质地优闻名于世。瓷土范围大,储量为4800万吨。稀土有大、中型矿床(点)9处,藏量多、含量高,颇有发展前途。即将开发的城郊金龟墩低钠矿泉水,含有锗、锶等20余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保健和医疗的双重价值。水力能可开发量为2.5万千瓦,已开发利用8282.5千瓦,占可开发量的33.13%。1988年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为673.55万立方米,人平39.78立方米,高于全省8.2立方米和全国10.6立方米的平均水平。珍贵树木有樟、楠、檫、稠、竹柏、黄檀等20余种;中草药有白果、石斛、杜仲、南沙参等150种;还有华南虎、金钱豹、苏门羚、山鹿、刺猬、水獭、穿山甲和猴面鹰、猫头鹰、鹇、鹭等珍禽异兽。著名的土特产品有杉木、香菇、木耳、笋干、板栗、柑橘、茶叶、西瓜、甜菜干和罗田荸荠、奇塘金柑以及生丝、藤具、竹粉筛等。西瓜在广州等地享有盛誉。竹粉筛曾于民国3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工艺品博览会获一等奖。
  全南有山皆绿,无水不秀,风光旖丽,空气清新,且有不少旅游胜地。距县城10公里的天龙山,三面悬崖峭壁,山势巍峨奇特,宛如巨龙昂首欲飞。城北梅子山已辟为风景区,建有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各式亭阁,林木苍翠,景色迷人。登其山可饱览绚烂的水光山色和县城风貌。龙潭瀑布、龙头古塔、小叶崠林海和龙兴、黄云水库风光,也颇为壮丽。还有著称遐迩的热水温泉,水温65℃,水质为重碳酸钠型,具有治疗皮肤病的功效。
  全南地处江西最南边陲,为通粤咽喉要冲,历为兵家争夺之地,县人亦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清咸丰六年(1856年),广东农民在首领大弯弓率领下和境内劳苦大众配合下,一举攻破观音阁城,据守2月,威震县衙(时为龙南)。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太平军汪海洋率部万余,经广东转战虔南,在社迳大曾屋等地反击清兵,皆获胜利。民国7年夏,讨袁护法之役,护国第二军由广东英德、翁源进克虔南。民国11年5月,北伐军许崇智部攻占县城。民国17年8月,中共南雄县委曾昭秀、曾昭慈来虔南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员,次年在社迳大曾屋成立虔南县第一个党小组。民国18年,毛泽东等率红四军来到龙下上湖村,召开村民大会,号召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此后,农民运动蓬勃兴起,相继在龙下、社迳、江口等乡村成立农民协会、农民赤卫队和苏维埃政府。后因“左”倾路线错误,革命一度受挫,党组织被破坏,不少干部群众遭杀害。民国25年3月,在中共信南县委(后改为中共三南县委、中共三南中心县委)领导下,重建地方党组织,配合红军三南游击队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民国26年10月,少共赣南省委书记陈丕显来陂头杨梅石向红军三南游击队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及游击队下山整编的指示。随后粤赣边各地游击队集中于大余池江整编,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一支队,开赴抗日前线。民国34年6月中旬,日本侵略军从广东撤退过县境,烧杀奸淫,无所不为,各地群众奋起抗击,毙伤日军300余人。民国37年年初,上窖民兵群众英勇反“围剿”之战,毙伤敌军30余人,终因众寡悬殊战斗失利,上窖、青山、石下三自然村被洗劫一空,牺牲13人,被抓36人。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有粤赣湘人民解放纵队北江第一支队翁虔独立大队,翁连虔龙总队,粤赣湘边人民解放总队第三、第五、第六支队,河北队,烈火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赣南支队虔南大队在县域领导人民开展反“三征”(反征粮、征税、征兵)等革命活动,并多次袭击、攻破国民党乡公所,惩治反革命首恶,开仓救济贫苦大众。解放前夕,赣南支队虔南大队奋勇截击国民党六十三军残部,毙伤其200余人。还不断向国民党统治区出击,解放了县境大部分乡村。民国38年8月20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县城。21日,游击队与解放军胜利会师,宣告全南全境解放。从此,全南回到人民的怀抱,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建国39年来,全南工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柑橘、蚕桑、葡萄、油茶、松脂、竹笋、香菇、用材林八大商品基地的建立,地方国民经济跃上一个新台阶。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7298万元(1980年不变价),其中县属12340万元,比1949年增长10.69倍;社会总产值达30061万元,比1949年增长20.78倍。改革十年(1979~1988年),县属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率为12.52%,比前29年4.61%增加7.91个百分点。
  全南是江西省重点林业县之一。全县有林业用地187.78万亩,其中有林地165.63万亩。人平9.78亩,高于全区3.6亩,全省2.8亩,全国1.2亩的平均水平。历来盛产木材,尤以树干通直、材质坚实称为“关上木”的杉木而驰名全国。民国时期,年产杉木一两万立方米,行销九江、南京等地。建国后,县党政领导一直把开发山区、发展林业列为振兴国民经济的战略,并采取“依靠群众发展国有林,帮助群众发展集体林”的办法,不断把林业事业推向前进。1988年,办有县属林(垦)场3个,局属林场2个,乡、村林场93个,全民、集体职工共2077人。誉为“绿海明珠”的小叶崠林场连片营造杉树林10余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106.74万立方米,形成茫茫林海,绿色宝库。其造林之多,杉蓄积量之大,居全省营林林场之首。全县累计营造以杉为主的人工林保存面积52.31万亩,保存率为51%。封山育林58.9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3.2%。年调销木材6万余立方米。林业产值(含木材采运、加工)为3259.0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6.41%。
  全南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红薯、豆类,油料次之。建国前,粮食产量很低,单季亩产在90公斤上下。建国后,经过变革土地所有制,调整生产关系,兴修水利和普及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尤以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迅猛上升。1988年,全县农田面积12.72万亩,粮食总产6.34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农村种植、养殖、工副、运输、服务各业全面发展,农业产值及农业商品产值明显增加。1988年,农业总产值达5312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3.05%;农业商品产值达4692万元,商品率为55.72%。
  全南是全国初级电气化试点县之一,水电事业发展较快。1959年始办一些木制水轮机发电站,发电量很少。1968~1979年水电事业兴起,相继建起县属水电站2座,乡村水电站13座,装机总容量4675千瓦,全县所有乡镇和极大部分村庄用上了电,且有富余。80年代初,在全县城镇居民中普遍推行以电代柴,电饭煲、电水壶等各种家用电器遍及千家万户。1988年,除正在筹建的虎头陂电站外,全县共有小水电站28座(含省八一场4座),装机总容量8282.5千瓦,年人均用电155.06千瓦小时。
  全南工业,建国前,除驻县的国营大吉山钨矿外,县属只有土纸、石灰、陶瓷、铁器、食品等私营手工业作坊。建国后,立足于本地资源,兴办地方工业。尤以1979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转换经营机制,工业生产发展较快。1988年,全县办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78个(其中县属63个),工业总产值10452万元,其中县属7028万元。县属企业职工3458人,全民企业和集体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为9209元和13895元。县内生产的金樱酒、长寿糯酒、金龟酒、松香、黑钨精矿、灵芝酒、青泉大曲、红葡萄酒、甜葡萄酒、紫灵芝片,分别获得省优、部优产品称号,其中金樱酒、灵芝酒、紫灵芝片、黑钨精矿以及各种稀土、生丝、套式梅花藤椅等先后进入国际市场。优质产品天龙山酒,畅销全国,经久不衰。
  全南交通运输。民国时期仅有公路66.7公里,且极少车辆行驶,交通闭塞,信息迟缓。1988年有省道、县道、乡道和工矿、林区公路60条,总长541.88公里。全县100%的乡镇和98.2%的村委会都通汽车。通粤省际公路3条,路况良好,汽车驶往广州、深圳,朝发夕至。1988年,全县有各种机动车辆1125辆,客运量66.43万人次,周转量2534.96万人公里;货运量40.62万吨,货运周转量4960.96万吨公里。邮电事业日益发展,现有邮电局(所)12个,邮路1607公里,电话机512部。1988年邮电业务总量54.12万元,比1949年增长93.94倍。百余万元投资、备有自动电话和部分程控电话设施的邮电大楼工程正在施工。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财贸、金融的兴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49年,农副产品收购几乎空白,社会零售总额为247.14万元。1988年,商业零售机构发展到1432个,纯购进总额达1722万元,纯销售总额达6829万元。外贸出口额达213万元。集市贸易年成交额达225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7204万元。财政收入持续增长,1950年县财政收入为20.31万元,1988年达到1194万元,人均71元,年上交国家及省财政242万元。银行存款(含储蓄)年末余额7566万元,贷款年末余额8188.8万元;银行现金收入14026.8万元,支出14100.8万元;净投放74万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88年,全县人均国民收入778元,农民纯收入489元,职工人均工资1428元。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5.1倍、4.15倍和5.4倍。城乡储蓄年末余额4336万元,人平256元。城镇人平住房面积10.77平方米,农村人平住房使用面积27.8平方米。乡村除极少数农户尚待脱贫外,绝大多数已解决温饱问题,并有7%左右的农户已提前达到小康水平。
  全南教科文卫事业。自宋至清末,本籍人士科试中进士23名。清光绪三十一年,厅署创办虔南高等小学堂,为近代教育之始。进入民国时期,由于战事频繁,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教育事业发展缓慢。至解放前夕,只有小学80所,在校学生1334人。初级中学1所,学生280人。全县教职工152人。建国后,教育事业获得较大发展。1988年,全县有小学183所,在校学生22554人;普通中学20所,学生8868人;职业中学2所,学生104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7.5%,巩固率98.5%,毕业率96.6%。自1961年以来,全县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1705人。1985年5月,经赣州地区工农教育委员会考核、行署专员办公会议讨论,确认全南为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县。
  科技事业相应发展。1988年,有县农业、林业科技研究所各1个,乡、镇农技推广站15个;县属科学学术团体27个,会员1018人;乡、镇科普协会19个,会员560人。县属各系统取得各类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1349人。1978年以来,有14个项目获地、省和国家科技成果奖。县造纸厂利用造纸黑液研制成腐植酸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荣誉奖。
  全南文学艺术尚称丰富多采。传统的龙舞、狮舞、采茶戏、故事、山歌、曲牌锣鼓等为县人所喜爱。建国后,地方采茶戏曲经过加工整理,推陈出新,更受人们欢迎。1959年,县采茶剧团赴广东从化温泉为在该地疗养的外宾演出,获得好评。文艺创作结硕果,1987年和1988年全县有7幅美术、书法作品,先后入选全国性展览或参加比赛,其中还有获奖者。1988年,全县文化馆(站、中心)11个,图书馆1个,城乡电影院(队)30个。县广播站及乡、镇(场)广播放大站20个。电视差转台49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4座,全县城镇及绝大部分村庄能看到中央、江西和广东(岭南)台电视节目。
  卫生、体育事业同步前进。民国时期,全县仅有卫生院1所,严重缺医少药。建国后,卫生事业发展较快。1988年,全县有卫生机构35个,村办合作医疗站109个,病床44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41人。县人民医院设备条件较好,己成为全县的医疗中心,除能进行普通的外科手术外,已能完成脑血管造影、胸骨后甲状腺肿瘤切除、剖肾取石等难度较大的手术。随着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白喉、伤寒、疟疾等传染病得到根除。计划生育取得成效,1988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82‰。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日益普及。参加全省、全国运动会竞赛均获得较好成绩。1959年以来,先后有8人获全省乒乓球单打、手榴弹、竞走等11个项目的第一名;1人先后获全国竞走比赛的第一名和第四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质的增强,全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上升到1982年的70.6岁。
  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亦有较大的进展。建国以来,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建设,通过学雷锋树新风、“五讲四美三热爱”、“创三优”、军民共建、法制教育、“扫黄”等群众活动,新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得到发扬。198.5年,县城在全区“创三优”活动中名列第二。1988年,经地、省命名的文明单位(村)7个。人们精神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今日全南,经过全县人民39年艰苦奋斗,改变了旧貌,开拓了业绩,各项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这大好形势面前,分析经济现状,仍存在工农业产值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问题。但全南现有林业、工业、电力基础较扎实,矿产、森林、土地等自然资源也较丰富,加上县境紧靠广东经济特区,有利条件多,发展潜力大,只要发挥本地优势,优化经济结构,坚持加强农业,振兴工业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向,未来的全南定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知识出处

全南县志

《全南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全南县志》如实记下了全南的建置沿革、山川资源、古迹人文、建设风貌以及发展状况。给在这块土地上工作生活的后人留下了一部历史性文献。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件造福子孙的大事。 县志“扬故土之美,褒家乡之誉”,介绍了全南“水土之沃腴得天独厚,物产之丰硕赐利于民”。全南的山确实是宝山,全县拥有山林面积188万亩,是江西省重点林业县之一,素有“赣南木仓”之称。全南的水更是宝水,水能资源3.6万千瓦,列为全国首批农村电气化100个试点县之一。全南的地又是宝地,除拥有可观的资源外,其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从而较早列为对外开放县。县城离省会南昌市619公里,距广州市320公里,到经济特区深圳450公里,交通顺畅,资源富集,电力充足,使县内工业发展势头猛、农业发展后劲足,远景广阔。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过去我们的先辈为开发全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争取全南人民的自由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全南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偏僻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江西闻名的林业县、农村电气化达标县、对外开放县。全南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