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全南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469
颗粒名称: 目录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目录
关键词: 目录

内容

目录
   概述…………………………………………………………………1
   大事记………………………………………………………………7
   第一篇 建置志
   第一章 县域、沿革………………………………………………35
   第一节 县域位置…………………………………………………35
   第二节 历史沿革…………………………………………………35
   第二章 行政区划…………………………………………………39
   第一节 堡…………………………………………………………39
   第二节 区、乡、保、甲…………………………………………39
   第三节 区、乡(社)、村(队)………………………………40
   第三章 县城、乡镇………………………………………………45
   第一节 县城………………………………………………………45
   第二节 乡(镇)…………………………………………………48
   第二篇 自然环境志
   第一章 地质………………………………………………………53
   第一节 区域地层…………………………………………………53
   第二节 岩浆岩……………………………………………………55
   第三节 地质构造…………………………………………………57
   第二章 地貌………………………………………………………60
   第一节 地貌类型…………………………………………………60
   第二节 山脉分布…………………………………………………60
   第三章 气候………………………………………………………64
   第一节 日照与太阳辐射…………………………………………64
   第二节 温度………………………………………………………65
   第三节 降水………………………………………………………68
   第四节 风…………………………………………………………70
   第五节 相对湿度与蒸发量………………………………………71
   第六节 霜期………………………………………………………72
   第七节 物候………………………………………………………72
   第八节 灾害性气象………………………………………………73
   第四章 水文………………………………………………………75
   第一节 河流………………………………………………………75
   第二节 径流………………………………………………………77
   第三节 地下水……………………………………………………77
   第五章 土壤………………………………………………………79
   第一节 土壤种类与分布…………………………………………79
   第二节 土壤养分及利用…………………………………………………………………………88
   第三节 覆盖率……………………………………………………………………………………90
   第六章 自然资源…………………………………………………………………………………92
   第一节 植物资源…………………………………………………………………………………92
   第二节 动物资源…………………………………………………………………………………92
   第三节 矿物资源…………………………………………………………………………………93
   第四节 水力资源…………………………………………………………………………………98
   第五节 土地资源…………………………………………………………………………………99
   第七章 自然灾害…………………………………………………………………………………100
   第一节 自然灾害综述……………………………………………………………………………100
   第二节 自然灾害录………………………………………………………………………………100
   第八章 生态变迁…………………………………………………………………………………102
   第一节 珍禽异兽减少……………………………………………………………………………102
   第二节 普通鸟类减少……………………………………………………………………………102
   第三节 鱼类减少…………………………………………………………………………………102
   第四节 鼠类增多…………………………………………………………………………………102
   第五节 气温变化…………………………………………………………………………………102
   第六节 水质变化…………………………………………………………………………………103
   第三篇 政治志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全南县地方组织……………………………………………………………105
   第一节 早期党员和党组织活动…………………………………………………………………105
   第二节 县委及中心县委、边区工委……………………………………………………………105
   第三节 党组及机关党委…………………………………………………………………………110
   第四节 区及区以下党组织………………………………………………………………………110
   第五节 党务工作…………………………………………………………………………………113
   第六节 党的代表会议及代表大会………………………………………………………………122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全南县地方组织………………………………………………125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全南县地方组织……………………………………………………………125
   第二节 中国青年党全南县地方组织……………………………………………………………125
   第三节 中国民主社会党全南县地方组织………………………………………………………126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会议)………………………………………………………127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27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128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常务委员会…………………………………………………132
   第四章 政府机构…………………………………………………………………………………135
   第一节 厅署………………………………………………………………………………………135
   第二节 县署、县政府……………………………………………………………………………135
   附:县参议会………………………………………………………………………………………137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138
   第五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南县委员会…………………………………………………146
   第一节 县政协全体委员会………………………………………………………………………146
   第二节 县政协常务委员会………………………………………………………………………148
   第三节 县政协工作委员会………………………………………………………………………148
   第六章 群团组织…………………………………………………………………………………153
   第一节 工人组织…………………………………………………………………………………153
   第二节 农民组织…………………………………………………………………………………156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157
   第四节 妇女组织…………………………………………………………………………………161
   第五节 工商业组织………………………………………………………………………………164
   第六节 文艺、学术团体…………………………………………………………………………166
   第七节 归国华侨组织……………………………………………………………………………167
   第八节 国际友好团体……………………………………………………………………………168
   第七章 治安………………………………………………………………………………………169
   第一节 治安机构…………………………………………………………………………………169
   第二节 社会治安…………………………………………………………………………………170
   第三节 户籍、交通及其他管理…………………………………………………………………172
   第四节 消防………………………………………………………………………………………174
   第八章 司法………………………176
   第一节 检察………………………176
   第二节 审判………………………178
   第三节 司法行政…………………180
   第九章 民政………………………182
   第一节 机构沿革…………………182
   第二节 支援前线…………………182
   第三节 优抚、安置………………182
   第四节 救灾、救济………………187
   第五节 社会福利…………………189
   第六节 选举………………………190
   第七节 老区建设…………………192
   第八节 婚姻管理…………………193
   第十章 人事与劳动管理…………194
   第一节 职工队伍…………………194
   第二节 人事管理…………………197
   第三节 劳动管理…………………201
   第四节 工资管理…………………204
   第五节 劳动保护与福利…………212
   第六节 职工离休与退休(职)……………217
   第十一 章外事与侨务……………220
   第一节 外事………………………220
   第二节 侨务………………………220
   第十二 章档案与信访……………222
   第一节 档案………………………222
   第二节 信访………………………222
   第十三 章军事……………………224
   第一节 武装机构…………………224
   第二节 驻军………………………228
   第三节 兵役制度…………………229
   第四节 地方武装与民兵…………231
   第五节 重大兵事活动……………235
   第四篇 经济志(上)
   第一章 农业………………………239
   第一节 农业环境…………………239
   第二节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241
   第三节 农作物……………………247
   第四节 农作制度…………………254
   第五节 农作机具…………………257
   第六节 畜牧业……………………260
   第七节 渔业………………………265
   第八节 农业行政管理……………266
   第二章 林业………………………268
   第一节 林木种类及分布…………268
   第二节 植树造林…………………271
   第三节 森林经营…………………275
   第四节 林木采伐…………………278
   第五节 木材及林产品加工………282
   第六节 林场、垦殖场……………290
   第七节 林业行政管理……………294
   第三章 水利电力…………………301
   第一节 水利设施…………………301
   第二节 水土保持…………………305
   第三节 水力发电工程……………307
   第四节 供电用电…………………312
   第五节 水利电力管理……………314
   第四章 乡镇企业…………………317
   第一节 乡镇企业沿革……………317
   第二节 乡镇企业结构……………319
   第三节 重点企业简介……………326
   第四节 乡镇企业管理……………327
   第五章 土特产品…………………330
   第一节 林农产品类………………330
   第二节 手工产品类………………331
   第三节 轻工产品类………………332
   第六章 矿业………………………333
   第一节 钨矿业……………………333
   第二节 煤炭业……………………335
   第三节 稀土业……………………336
   第四节 其他矿业……………………337
   第七章 工业…………………………339
   第一节 工业经济体制………………339
   第二节 机械工业……………………342
   第三节 建材工业……………………344
   第四节 化学工业……………………345
   第五节 印刷、造纸工业……………347
   第六节 食品工业……………………349
   第七节 其他轻纺工业………………351
   第八节 工业管理……………………355
   第八章 交通…………………………359
   第一节 古道…………………………359
   第二节 公路建设……………………360
   第三节 公路运输……………………367
   第四节 水路运输……………………370
   第五节 搬运…………………………372
   第六节 交通运输管理………………372
   第九章 邮电…………………………376
   第一节 机构…………………………376
   第二节 邮政…………………………376
   第三节 电信…………………………378
   第十章 城乡建设……………………380
   第一节 县城建设……………………380
   第二节 乡镇建设……………………384
   第三节 环境保护……………………385
   第四节 建筑业………………………387
   第五篇 经济志(下)
   第一章 商业…………………………390
   第一节 商业市场……………………390
   第二节 商业体制……………………392
   第三节 农副产品收购………………397
   第四节 工业品经营…………………399
   第五节 副食品经营…………………401
   第六节 生产资料经营………………404
   第七节 饮食服务业…………………409
   第八节 对外贸易……………………410
   第九节 商业行政管理………………412
   第二章 粮食…………………………413
   第一节 粮食市场……………………413
   第二节 粮食征购与销售……………414
   第三节 食油购销……………………421
   第四节 粮食储运……………………426
   第五节 粮油加工……………………429
   第六节 粮油行政管理………………429
   第三章 财政…………………………433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433
   第二节 财政收支……………………434
   第三节 财政监督(含审计)………447
   第四章 税务…………………………450
   第一节 税收管理体制………………450
   第二节 赋税征收……………………451
   第三节 赋税减免……………………461
   第五章 金融…………………………463
   第一节 金融机构……………………463
   第二节 货币…………………………464
   第三节 信贷…………………………467
   第四节 存款…………………………472
   第五节 储蓄…………………………475
   第六节 公债…………………………480
   第七节 保险…………………………481
   第六章 经济综合管理………………482
   第一节 计划管理……………………482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489
   第三节 物资管理……………………493
   第四节 物价管理……………………495
   第五节 统计管理……………………504
   第六节 标准、计量管理……………507
   第六篇 教科文志
   第一章 教育……………………………………………………………………509
   第一节 私塾……………………………………………………………………509
   第二节 幼儿教育………………………………………………………………509
   第三节 小学教育………………………………………………………………510
   第四节 中学教育………………………………………………………………519
   第五节 职业技术教育…………………………………………………………525
   第六节 成人教育………………………………………………………………527
   第七节 教师队伍………………………………………………………………529
   第八节 教育行政管理…………………………………………………………533
   第二章 科学技术………………………………………………………………536
   第一节 科学技术机构…………………………………………………………536
   第二节 科技队伍………………………………………………………………537
   第三节 科技成果………………………………………………………………538
   第四节 科技服务………………………………………………………………540
   第五节 其他科技………………………………………………………………542
   第三章 文化……………………………………………………………………545
   第一节 戏剧……………………………………………………………………545
   第二节 文艺……………………………………………………………………546
   第三节 电影……………………………………………………………………560
   第四节 图书……………………………………………………………………561
   第五节 群众文化………………………………………………………………562
   第六节 文物胜迹………………………………………………………………570
   第七节 文化事业管理…………………………………………………………573
   第四章 新闻……………………………………………………………………574
   第一节 报刊……………………………………………………………………574
   第二节 广播……………………………………………………………………575
   第三节 电视……………………………………………………………………576
   第四节 通讯报道………………………………………………………………578
   第五章 医药卫生………………………………………………………………580
   第一节 医疗机构………………………………………………………………580
   第二节 医疗队伍………………………………………………………………583
   第三节 医疗技术………………………………………………………………585
   第四节 公共卫生………………………………………………………………586
   第五节 疫病防治………………………………………………………………589
   第六节 妇幼保健………………………………………………………………594
   第七节 药物生产及管理………………………………………………………596
   第八节 卫生事业管理…………………………………………………………598
   第六章 体育……………………………………………………………………601
   第一节 群众体育………………………………………………………………601
   第二节 学校体育………………………………………………………………603
   第三节 体育竞赛………………………………………………………………604
   第四节 体育设施………………………………………………………………610
   第五节 体育事业管理…………………………………………………………610
   第七篇 社会志
   第一章 人口……………………………………………………………………612
   第一节 人口变动与分布………………………………………………………612
   第二节 人口构成………………………………………………………………617
   第三节 人口调查………………………………………………………………621
   第四节 姓氏与家庭……………………………………………………………622
   第五节 计划生育………………………………………………………………624
   第二章 民族……………………………………………………………………629
   第一节 民族构成………………………………………………………………629
   第二节 少数民族………………………………………………………………630
   第三章 宗教……………………………………………………………………634
   第一节 佛教……………………………………………………………………634
   第二节 道教……………………………………………………………………634
   第三节 基督教(天主教、耶稣教)…………………………………………634
   第四章 民俗……………………………………………………………………635
   第一节 生产习俗………………………………………………………………635
   第二节 生活习俗……………………………………………………………………………………………………………637
   第三节 礼仪习俗……………………………………………………………………………………………………………641
   第四节 时令节日……………………………………………………………………………………………………………644
   第五节 迷信与陋习…………………………………………………………………………………………………………646
   第五章 人民生活……………………………………………………………………………………………………………648
   第一节 农民生活……………………………………………………………………………………………………………648
   第二节 职工生活……………………………………………………………………………………………………………650
   第六章 方言…………………………………………………………………………………………………………………653
   第一节 方言分布……………………………………………………………………………………………………………653
   第二节 语音…………………………………………………………………………………………………………………654
   第三节 词汇…………………………………………………………………………………………………………………680
   第四节 语法…………………………………………………………………………………………………………………695
   第五节 标音举例……………………………………………………………………………………………………………699
   第七章 谚语、歇后语………………………………………………………………………………………………………701
   第一节 天气谚语……………………………………………………………………………………………………………701
   第二节 农事谚语……………………………………………………………………………………………………………702
   第三节 生活谚语……………………………………………………………………………………………………………703
   第四节 歇后语………………………………………………………………………………………………………………704
   第八篇 人物志
   第一章 人物传略……………………………………………………………………………………………………………705
   第二章 人物表………………………………………………………………………………………………………………712
   一、宋至民国县籍职官表……………………………………………………………………………………………………712
   二、建国后县籍副县、团级以上干部名表…………………………………………………………………………………714
   三、县籍红军老战士及援外人员……………………………………………………………………………………………716
   四、建国后县籍文化科技界高级职称人员表………………………………………………………………………………716
   五、建国后非县籍在县文化科技界任职的高级职称人员表………………………………………………………………717
   六、受省以上表彰、命名的模范人物表……………………………………………………………………………………718
   第三章 革命烈士、抗日阵亡士兵名录……………………………………………………………………………………724
   一、县籍革命烈士英名录……………………………………………………………………………………………………724
   二、县籍在国民党军抗日阵亡士兵名录……………………………………………………………………………………725
   附录
   一、重要文献辑存……………………………………………………………………………………………………………732
   二、新编县志文存……………………………………………………………………………………………………………754
   三、边界山林纠纷处理文件选录……………………………………………………………………………………………758
   四、1989~1994年县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统计…………………………………………………………………772
   编后记…………………………………………………………………………………………………………………………776

知识出处

全南县志

《全南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全南县志》如实记下了全南的建置沿革、山川资源、古迹人文、建设风貌以及发展状况。给在这块土地上工作生活的后人留下了一部历史性文献。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件造福子孙的大事。 县志“扬故土之美,褒家乡之誉”,介绍了全南“水土之沃腴得天独厚,物产之丰硕赐利于民”。全南的山确实是宝山,全县拥有山林面积188万亩,是江西省重点林业县之一,素有“赣南木仓”之称。全南的水更是宝水,水能资源3.6万千瓦,列为全国首批农村电气化100个试点县之一。全南的地又是宝地,除拥有可观的资源外,其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从而较早列为对外开放县。县城离省会南昌市619公里,距广州市320公里,到经济特区深圳450公里,交通顺畅,资源富集,电力充足,使县内工业发展势头猛、农业发展后劲足,远景广阔。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过去我们的先辈为开发全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争取全南人民的自由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全南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偏僻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江西闻名的林业县、农村电气化达标县、对外开放县。全南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