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全南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468
颗粒名称: 凡例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4-5
摘要: 凡例
关键词: 凡例

内容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并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古今并载,着重于今,重在记述,述而不议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和体例记述全南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相统一。
  二、本志上限不作统一规定,事溯发端,贯通古今;下限止于1988年底。但志中少数民族人口,采用了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字;发电量、用电量采用了1989年10月县农村初级电气化基本资料数字;县级领导人员表顺延至1995年5月止。
  三、本志为篇、章、节、目结构。全书首设概述、大事记、后设附录,中间是全志的主体,设建置、自然环境、政治、经济(上)、经济(下)、教科文、社会、人物八大篇。计56章、244节,100万字。
  四、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多种体裁综合运用,以志为主,图表随文附入。遇一事必须在不同章节记述时,则按“详主略次,各有侧重”的原则处理,除经济上、下篇的章设小序外,余皆不设。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及发生的重大事件,不另立章节记述,均记于《大事记》和有关篇章。
  六、人物立传,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入传者以本籍人为主,不分职位高低,均为作出过贡献或在社会上有某些影响的已故人士。入表者,为在本县任职和县籍在外地任职的,清代以前列七品官以上者;民国时期列县(团)级副职以上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列县(团)级副职以上者外,增列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和出席省以上会议,或省以上命名表彰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革命烈士载入《人物篇)英名录。
  七、历史纪年,清代以前,用帝王年号以汉字书写;民国时期用民国年号以阿拉拍数字书写,在每章起写首次出现时均用括号以阿拉拍数字注明公元纪年;1949年8月20日全南解放后,一律用公元纪年。本志所称“建国前”、“建国后”,系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和之后。间或称“解放前”、“解放后”,系指全南解放那天的以前和以后。
  八、本县县名,1957年4月以前原名虔南,5月后改为全南。行文中除涉及史实必须用原名虔南外,其余均用今名全南。
  九、县内地名,按县地名办公室普查后的地名为准,文中记述中的古、旧地名,必要时注明今地名。行政区划则按当时通称记载。
  十、在记述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机构、职官和以事系人时,均依当时称谓直书其名,不加褒贬性词语。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数字,以县统计局统计数字为准。统计局缺项的,则用主管部门的数字记述,均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小数点以后的数字,一般采用四舍五入取其前两位。计量单位采用国家现行统一的公制,某些旧计量不便折算时,仍保持原称。1955年3月1日前使用的旧版人民币,一律折成新版人民币记述。
  十二、本志所载地图均为示意图,不作划界依据。
  十三、本志所用资料,来自各级档案馆、图书馆的档案、文献和清代《龙南县志》、《信丰县志》、《赣州府志》以及民国期间的《江西通志稿》、《江西近现代地方文献资料汇编》;各部门、各单位新编的专业志;当事人或知情人的口碑和经印证的宗氏族谱有关资料等,编写时一般不注明出处。

知识出处

全南县志

《全南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全南县志》如实记下了全南的建置沿革、山川资源、古迹人文、建设风貌以及发展状况。给在这块土地上工作生活的后人留下了一部历史性文献。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件造福子孙的大事。 县志“扬故土之美,褒家乡之誉”,介绍了全南“水土之沃腴得天独厚,物产之丰硕赐利于民”。全南的山确实是宝山,全县拥有山林面积188万亩,是江西省重点林业县之一,素有“赣南木仓”之称。全南的水更是宝水,水能资源3.6万千瓦,列为全国首批农村电气化100个试点县之一。全南的地又是宝地,除拥有可观的资源外,其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从而较早列为对外开放县。县城离省会南昌市619公里,距广州市320公里,到经济特区深圳450公里,交通顺畅,资源富集,电力充足,使县内工业发展势头猛、农业发展后劲足,远景广阔。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过去我们的先辈为开发全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争取全南人民的自由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全南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使昔日偏僻的山区县,变成了今日江西闻名的林业县、农村电气化达标县、对外开放县。全南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革命斗争和“四化”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应载入新史册,记入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