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456
颗粒名称: 编后记
分类号: K02
页数: 2
摘要: 在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和各部门(单位)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修志人员的艰苦努力,《赣州市志》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了!《赣州市志》编撰工作于1997年下半年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7年8月,市委、市政府把市志编纂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调整市地方志办公室领导成员,充实专业力量,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发出《关于加快〈赣州市志〉编纂进度的通知》。各承编部门(单位)迅速组建修志班子,抽调修志人员。到9月底,全市组成了一支逾百个部门(单位)、近两百编撰人员参与的修志队伍。
关键词: 社会发展 出版

内容

在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和各部门(单位)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修志人员的艰苦努力,《赣州市志》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了!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赣州市志》编撰工作于1997年下半年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之前,市政府曾于1986年6月批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拟定的市志编纂方案,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各有关部门(单位)广泛收集整理资料,先后编印了《赣州市地名志》、《赣州市况》和部分专业志。1997年8月,市委、市政府把市志编纂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调整市地方志办公室领导成员,充实专业力量,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发出《关于加快〈赣州市志〉编纂进度的通知》。9月,市长亲自主持召开市志编纂委员会扩大会议,强调要把编纂出版市志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强领导,限期完成。各承编部门(单位)迅速组建修志班子,抽调修志人员。到9月底,全市组成了一支逾百个部门(单位)、近两百编撰人员参与的修志队伍。市地方志办公室采取倒计时安排编纂工作计划,及时制发《市志行文通则》,调整市志篇目,培训撰稿人员,成立编纂工作班子,深入第一线具体指导,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由于贯彻群众路线,充分依靠各部门齐心协力、挖掘史料,充分依靠广大修志人员广征博采、勤奋撰稿,至年底,如期完成了约300万字的市志初稿。
  1998年,《赣州市志》编撰工作进入分纂、总纂阶段。年初,市地方志办公室组成分纂小组,将市志初稿分为综合、经济、政治、文化四大类,由专人分工负责编纂,同时,组成联络服务小组协助分纂人员校核、增补史料、数据。至3月底,编就约260万字的市志一审稿。4月,开始总纂工作,采用总纂人、分纂人、撰稿人“三结合”的方法,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市志一审稿从体例、结构、内容到文字、图表作修订。对工业、城建、交通、商业、文化、教科、文物名胜等体现地方特色的重点篇章和自然环境、经济综合、邮电、财税、金融、军事等专业性强的篇章,多次与有关部门反复研究、共同修改。《赣州市志》编纂顾问、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朱祥清多次亲临赣州热心指导编纂工作。地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赖新祺偕该办郑廷祯、王之玮、迟宪平等同志多次到市志办具体指导。《方言》篇由方言专家刘伦鑫、郑材审阅。至10月底,初步完成市志第一次总纂工作,编就约220万字的市志二审稿,篇目由一审稿的36篇调整为34篇。5月和11月,分别进行了两次省、地、市三级审稿。参加市级审稿的有市领导班子成员、地方志编委会成员、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还聘请或抽调邱承泉、丁文全、陈生元、林培祁、毕厚堃、朱文埜、李海根、胡瑞林、李祖铕、赖建客、张凤林、黄普全、张攀才、郭世炎、李咸德、黄海军、惠雨民、潘志超、黄国禄等19位同志,集中时间,对市志作了认真审改;省、地地方志办公室也对市志进行了全面审查修改。12月初,召开省、地、市审稿座谈会,省、地地方志专业部门领导、市政府领导和专家们莅会评审,一致认为,市志的体例、内容、文字与一审稿相比都有较大的完善,市志编纂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体例完善,资料详实,是一部较成功的著作,被省地方志办公室领导誉为:创造了修志工作的奇迹。会上,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也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建议。1999年1月起,编纂人员根据审稿座谈会的建议和意见,围绕进一步提高市志质量,逐篇逐章修正,力求使之客观、准确、全面、精炼,最后形成了30篇、200万字、200多幅照(图)片的市志总纂稿,报请赣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市政府、中国文史出版社审定、批准出版。
  《赣州市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了所有编撰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各级领导重视关心,各方通力协作的成果。在编撰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上级方志专业部门的具体指导,得到了各承编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帮助及专家学者的启示指点。地委副书记萧茂普、周英棠、地委委员、宣传部长胡国铤、行署副专员尹礼山关心、指导了市志编纂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经常过问市志编纂情况,并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证,许多领导对照片、文字内容提出了宝贵意见;赣州市统计局对市志数据作了全面校核;赣州地区邮电局、赣州民航站、南昌铁路局赣州临管处、市人民银行等单位无偿提供了市志资料;地区群艺馆、赣州晚报社、市档案馆等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热心提供了照片、史料和服务。值此《赣州市志》出版之际,我们谨向所有参加、帮助、关心本志书编撰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由于《赣州市志》涵盖的领域广,涉及的内容多,跨越的时空大,加上有些内容缺乏完整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市志中所载人物及成果,虽然采用登报、调查、访问、函索等方式收集资料,有的曾多次发函或电话联系,但仍免不了有遗漏。由于我们修志经验不足,各方面专业知识有限,加上修志时间短促,尽管作了很大的努力,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级领导、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