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传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39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物传记
分类号: K825
页数: 23
摘要: 此章辑录人物传记50人。其中合传4人,单传46人;本籍31人,客籍19人;古代14人,近现当代36人。已列传的人物,不再列表记载。王仙芝、黄巢等领导农民相继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天下大乱。二人遂聚众反唐,众人推全播为首领,全播不肯,遂拥立光稠为帅。时王潮攻陷岭南。后光睦果败,潮州兵追赶,全播出伏兵截击,大败潮州兵,遂取潮州。后刘岩起兵南海,击退光睦,率兵数万攻虔州,光稠大惧。全播选精兵万人伏山谷中,用老弱兵5000人出战,战不久,佯败,刘岩率兵追击。光稠评全播首功,全播却将战功推给将士。对此,梁太祖朱晃深加赞赏,遂置百胜军于虔州,任命光稠为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曾几病逝后,陆游为其撰墓志铭,上饶建两贤祠祭祀之。
关键词: 时代划分 人物记载

内容

此章辑录人物传记50人。其中合传4人,单传46人;本籍31人,客籍19人(含外国籍1人);古代14人,近现当代36人。已列传的人物,不再列表记载。
  卢光稠谭全播卢光稠(840~910),字懋熙,别名十七郎。今江西省上犹县人。上犹昔属南康,故称卢为南康人。光稠之父卢卓,曾任虔州刺史。光稠年少时,喜骑马射击,膂力过人,与同邑谭全播相友好。谭全播生于唐大和八年(834),勇敢而多谋。唐僖宗年间(873~888),政治腐败。王仙芝、黄巢等领导农民相继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天下大乱。一日,全播对光稠说:“方今天下汹汹,民不聊生,我等岂能徒然坐守如此贫贱而无所作为?”二人遂聚众反唐,众人推全播为首领,全播不肯,遂拥立光稠为帅。唐光启元年(885),光稠占虔州,自称刺史。天复元年(901)攻取韶州(今广东韶关市)。自此,光稠统辖虔、韶两州。时王潮攻陷岭南。全播遣光稠弟光睦攻潮州(今广东潮安)。光睦好勇而轻进,全播诫其持重,切勿轻进,光睦不听。全播料其必败,就设奇兵埋伏于其归路。后光睦果败,潮州兵追赶,全播出伏兵截击,大败潮州兵,遂取潮州。后刘岩起兵南海,击退光睦,率兵数万攻虔州,光稠大惧。全播劝光稠不要害怕,说自有计谋打败刘岩。全播选精兵万人伏山谷中,用老弱兵5000人出战,战不久,佯败,刘岩率兵追击。全播领老弱兵且战且走,退入山谷,忽然伏兵齐发,大败刘岩。光稠评全播首功,全播却将战功推给将士。众人对全播为人更加敬佩。
  唐亡后,梁开平三年(909),光稠遣使请命于梁,愿以虔、韶二州,通道路,进贡赋。对此,梁太祖朱晃深加赞赏,遂置百胜军于虔州,任命光稠为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开平四年(910),光稠病危,将符印交全播,全播不肯接受。复请命于梁太祖,立光稠之子延昌为尚书,全播仍忠心辅佐延昌。同年十二月,光稠病卒。
  次年冬,卢延昌被部将黎球杀害。众人欲立全播,全播又不从。不久,黎球暴死,牙将李彦图自立。全播装病不出。彦图死,州人相率奔赴全播家,请全播出掌虔州政务,全播才接受。遂遣使请命于梁,梁任命全播为防御使兼岭南节度使。梁贞明四年(918),杨吴遣兵攻破虔州,全播败走雩都(今于都)被俘,解至广陵(今扬州市),不久,全播病逝,享年84岁。
  卢光稠、谭全播辖治虔州余年,除奸暴、减租税、济贫困、保境安民,颇有善政。尤其唐天复二年(902)始,光稠扩展城区,修建城墙,增设城门,开凿城壕,筑拜将台,确定此后相沿千余年的赣州城规模,是一大功绩。
  孔宗翰孔宗翰(生卒年不详),字周翰,孔子第四十六代孙、道辅之子,今山东省曲阜县人。宋嘉祐年间(1056~1063),以进士出身,任虔州知州,后官至刑部侍郎、宝文阁待制。
  虔州城每年被洪水侵扰,尤其城东北隅地势低垂,又处章、贡两江汇合处,城墙极易坍塌,屡修屡塌。嘉祐四年,宗翰组织州人以石砌墙基,再用熔化的铁水浇铸于石缝间,使之凝固成坚固的整体。从此,虔州城不被水患。当时,苏轼有“三犀窃鄙秦太守”之句,称赞宗翰可与兴办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媲美。清代学政李调之也赋诗高度评价宗翰的功绩,说要用黄金为其塑像。至今,宋城墙历时930余年,对赣州防洪起了很大作用。宗翰还在城上筑八境台与拜将台南北对峙,遥相呼应,自成一景。并让人绘八境台图请苏轼题诗,苏轼按图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宗翰命人刻于石碑,八境台因此名闻遐迩。
  刘彝刘彝(1017~1086),字执中,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幼年孤立无助,但为人正直,以仗义勇为受到乡人称赞。刘彝随从著名学者、教育家胡瑷学习,受益甚大。刘彝于宋庆历六年(1046)中进士。先后任福建邵武县尉、江苏高邮主簿和朐山县令,因政绩突出,受到地方民众称赞,誉为“治范”。宋熙宁年间(1068~1077),任虔州军知军。虔州城三面环水,尤以贡江洪水暴发倒灌入城,时常危及百姓。刘彝在城内筑福寿二沟,开设水窗12间,水窗随洪水消长而开闭,解除了虔州城的水患。刘彝看到州民崇尚鬼神,不事医药,遂编著正俗方》两卷,严斥玩弄邪术的巫医神棍,责令他们易业习医,风俗随之大变。时江西闹饥荒,常有人将幼婴抛弃在道路上。刘彝在交通要道张贴布告,疾呼所辖县、镇民众收养弃婴,规定每日每婴发给广惠官仓米两升,每月抱婴至官府验视1次。民众因此皆愿收养弃婴。刘彝的善举,深得百姓的拥戴。宋元祐元年(1086),刘彝奉召回京城任都水丞,在赴任途中病逝。著有《七经中议》、《明善集》、《居易集》等书。
  阳孝本阳孝本(1039~1122),字行先,今赣州市人。自幼爱好读书,博览强记,智力过人。及长,见识超卓,博学行高,为当地名士。宋熙宁年间(1068~1077),孝本就读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上痒(即太学),与当时尚书左丞蒲宗孟交往甚密。蒲重其才学,聘请其为家庭教师。两年后,孝本学业已成,欲辞归故里。蒲以重金酬谢,孝本辞谢不受,但觉盛情难却,遂请蒲改赠图书。蒲用两年的薪俸购书千卷相送,还以诗相赠。孝本回乡后,即隐居通天岩达20年。孝本家贫,坚持著书讲学,乐此不疲,一时遐迩闻名,地方文武官员及名人学士,纷纷前往拜访、求教。时虔州郡守林颜对孝本甚为器重,尊其为玉岩翁,并在其居处题匾额“玉岩”二字。
  苏轼贬官岭南,途经虔州,慕名拜访孝本,二人相见恨晚,遂成莫逆之交。苏不但以诗相赠,而且为孝本题像赞,尊其为玉岩居士。二人曾在城东廉泉旁彻夜长谈。后人在此处建夜话亭(今赣州一中校内),亭内凿二人造像,以资纪念。宋崇宁年间(1102~1106),朝廷颁布八行科招贤,孝本被推荐应诏,赐官登仕郎,授职国子监学录转博士。后任宣教郎、秘阁校理,掌管宫廷图书。不久,提升为直秘阁,任洪州(今南昌市)提举。告老还乡后,仍隐居通天岩。孝本晚年得二子,常对其子说:“吾无以遗汝,惟有书数千卷。” 曾几曾几(1084~1166),字吉甫、志甫,号茶山居士,谥号文清,今赣州市人。其父曾准,刻苦好学,才华横溢,与理学家周敦颐为友,曾任集庆军节度推官,蓝田知县。曾几长兄弼、次兄懋、三兄开,均为进士出身,才德闻名。父兄对其影响颇大。宋徽宗年间(1101~1125),因兄曾弼任湖北提举学事时落水遇难,曾几被朝廷抚恤而授职将仕郎。宋大观元年(1107),特铨试500人,曾几获第一,赐进士出身,升国子学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后历任淮东、湖北茶盐公事,福建、广西转运判官,江西、浙西提点刑狱。宋绍兴八年(1138)因与兄曾开力主抗金,被秦桧排斥,乃辞职寓居上饶茶山寺。秦桧死后,出任台州知州等职,后官至敷文阁待制。
  曾几为官善理财,清廉刚正,不畏强暴,被时人誉为清官。三次在岭南任官职,家无南物;任浙西提点刑狱时,处死刁吏张镐,百姓称快。浙江黄岩县令受贿,被两小吏抓获把柄,县令将两小吏关入监狱害死。曾几追查此事,有人告之县令是当今沈丞相门下客。对此,曾几毫无顾忌,速审此案,惩治县令。任应天府少尹时,有宦官前来索取钱财,府尹曲意逢迎。曾几力劝不可,宦官终未达目的。叛臣张邦昌死后,朝廷有旨每月赐给张家十万钱。曾几时任广东漕运司使,上疏停赐,朝廷准奏,从此取消张家抚金。
  曾几擅长为文做诗,文纯正雅健,诗自然清淡。南宋偏安后,所做诗悲愤时事,忧国忧民。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中的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均师从曾几,尤为陆游所敬重。曾几病逝后,陆游为其撰墓志铭,上饶建两贤祠祭祀之。曾几著有《经说》20卷,《文集》50卷;做诗近千首,所著《茶山诗集》收入《四库全书》。
  池梦鲤池梦鲤(约1228~1279),字德华,今赣州市七里镇人,宋绍定年间(1228~1233)生于赣州城南市街。初为太学生,宋咸淳十年(1274)中恩科状元。后历任浙西江东制置使,知平江府(今江苏吴县)。梦鲤中状元时,适逢七里镇村北兴建石桥,桥成,遂名“状元桥”。其后,又在梦鲤南市街宅前建“状元及第坊”,记载其中状元的盛况。宋末抗元名将张世杰曾为其题写像赞。梦鲤中状元时,年已40余,正值元兵大举南侵,南宋政权将亡之际。两年后,元兵侵入临安(今杭州市),不久宋亡。梦鲤不愿做官,隐居山林。梦鲤生有4子,长子迁往会昌县,幼子早殇,次子和三子后裔则由赣州城内迁居七里镇,繁衍至今。
  陈子敬陈子敬(生卒年不详),今赣州市人。南宋末抗元英雄。子敬以家庭资财丰厚,著称乡里。少年时师从文天祥,时元军袭临安,子敬随文天祥募集义军数万人,北上勤王。南宋亡,又随文天祥至福建汀州抗元。文天祥为夺回赣州,派子敬募集民兵驻万安皂口,以阻元军船舶来往,断绝元军支援赣州。文天祥率军入江西,与子敬合谋,夺回了赣州等地。其后,文天祥在空坑兵败,赣州复失。子敬复聚兵驻于黄塘,并连结黄塘山寨义军,抗击元军。元军集结重兵袭击山寨,子敬率义军死战失败,后下落不明。文天祥得悉后,甚为悲痛,作《过章贡》诗一首:“崆峒地无轴,江山云雾昏,萍漂忍流涕,故里但空存。”以表哀思。
  刘丞直刘丞直(生卒年不详),字宗弼,自号崆峒雪樵,今赣州市沙石镇峰山人。幼从泰和王以道游,博览群书。元至正年间(1341~1368)中进士,为元代赣南两进士之一。曾任潮州同知。至正二十五年(1365)任国子博士,二十七年任国子司业。明代初被荐为博士。明洪武二年(1369),任浙江按察司佥事。原先丞直与丰城刘秩、临川熊鼎、进贤朱梦贤,均以文学知名当世。适逢朝廷编修礼仪制度,4人均参与,书成,均被褒奖。后因不满朝廷酷政,丞直于洪武五年(1372)借病辞官回乡,隐居崆峒山(今峰山),潜心著书立说,著有《雪樵诗集》传世。
  谢诏谢诏(生卒年不详),字彦实,号凤渚,谥号极悫,今赣州市人。明万历二年(1574)进士。知颍州府五年。颍州是朱元璋起事之地,不少皇亲国戚、功臣权贵仗势横行乡里。谢诏上任后,严惩贪官劣绅恶棍,轻者带枷游街,重者处以极刑,百姓称快。后因功提升刑部郎,分巡四川。时值四川松潘少数民族个别首领叛乱,谢诏为监军,随军督战,仅十天便平定叛乱。万历二十八年,贵州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谢诏再作监军,一举平定叛乱。朝廷因此赐其绯鱼二品服,谢诏不受,屡上书要求休退。后六次被起用为湖广、四川按察使、云南布政使、顺天巡抚,均不赴任,而专心史志事业。主撰了天启元年(1621)《赣州府志》,另著《虔台志》、《赣郡志》和《玉房山集》。因所著史志体裁严谨,文词精炼,被誉为一代良史。
  龙韬龙韬(生卒年不详),字用光,今赣州市水东镇回龙村人。明代以贡生任浙江孝丰县(今浙江安吉县)县丞,为官清廉谨慎。任期未满,即恳请辞官回乡。回乡后,虽家贫难以维持生计,却安贫乐道,勤耕不辍,至年老体衰,仍不为功名利禄所惑。都御使王守仁巡抚南赣时,知其为官清廉,极为钦佩。于是,敕命《优奖致仕县丞龙韬牌》。在敕命中,王守仁赞颂龙韬的品行,且令地方官吏适时拯济,不时慰问,并根据其生活需要,定期给予一定的油盐柴米,以推崇其为官廉洁、谦让的精神。
  卢观象卢观象(生卒年不详),字子占,今赣州市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为选贡入国子监深造,后肄业授河间府(今河北省河间县)通判,掌管粮运、督捕、水利等事务。天启元年(1621),上《屯政条议》奏章,就屯田垦殖制度提出改革建议。因所提建议可兴利除弊,得到上司与朝廷好评,并获得提升。先任天津卫判官,后升任河间府同知,再转任左军都督府经历,掌管出纳文牍。
  左佥都御史左光斗巡视河间一带时,提议在此种稻。当地人士认为河间为盐碱之地,且时常发生涝旱灾害,若种水稻,必然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但碍于左光斗是朝廷大员,谁也不敢违拗。观象侦知实情后,挺身而出,不但极力支持地方人士意见,而且用文字写成九条议论稿,指出不能种稻的理由,提出如何依照当地实情利用土地的措施,向上呈报。左光斗看后,认为正确,遂予以采纳,并嘉奖观象。张慎言任巡抚后,非常赞赏观象的才能,竭力推荐。时值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陷害忠良,观象遂引退归乡。
  清顺治三年(1646)四月,清兵围赣州,观象协助杨廷麟、万元吉发动乡绅,组织丁壮,协力抗清。终因寡不敌众,十月城破。观象即穿戴好衣帽,面北泣拜,率全家40多人投城西铁盔塘而死。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廷赐卢观象“节愍”谥号;道光二十七年(1847),江西巡道李本仁在其殉难处立碑纪念。
  杨廷麟杨廷麟(1598~1646),字伯祥,号兼山,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人。明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编修。明亡,清军南进追杀南明政权唐王,廷麟奉命起兵勤王,领兵收复吉安、临江,遏制了清军攻势。南明唐王因此升廷麟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赐剑其便于行事。不久,万元吉领兵至赣州。清顺治三年(1646)正月,廷麟招降张安等4营,号称龙武新军。听说南明唐王将由汀州(今福建汀州)到赣州,廷麟计议前往迎接,让元吉代守吉安。不久,吉安再次失守,元吉退兵保卫赣州。四月,清兵进攻赣州,廷麟与元吉统率南明军队与清军决战,展开了江西最大的一次抗清斗争。五月,部将张安在城东梅林(今赣县梅林镇)与清军激战失利。六月,南明粤军驰援赣州,形势有所好转。南明唐王得知赣州军民虽受重兵围困,仍英勇抗击,人无叛意,特赐赣州府为“忠诚府”。八月,与清兵水战失败,援兵尽溃,局势转危。尤其南明唐王被杀消息传来后,守城军民士气大落。十月四日深夜,清兵乘守城士兵不备,登城折垛,蜂拥而入。廷麟、元吉等率军民据街巷死战。黎明,城陷,元吉投贡江而死,廷麟整肃戎装,佩带赐剑,投清水塘殉节。
  清廷为杨廷麟宁死不屈精神所动,建墓厚葬之。墓碑刻“明故武英殿大学士杨文正公廷麟之墓”,两旁刻“千秋俎豆留章贡,一代忠诚炳日月”,墓后刻其传记碑文。后人在赣州城内立忠义祠并塑像祭祀之,还在清水塘边其殉难处立碑纪念。1942年,蒋经国在其墓门书写“正气”二字,以表景仰。
  邓元昌邓元昌(1706~1765),字慕濂,号自轩,今赣州市人。元昌15岁即为县学弟子员。清乾隆十五年(1750)补选为岁贡,一心以求仕进,专攻科举学业。后偶得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著作,竟读得入迷,遂抛弃科举,不图仕宦,潜心专攻理学。按照朱熹“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的治学宗旨,力倡学以致用,并用理学之道指导自己、亲朋和乡里。
  元昌非常重视后辈的教育。对子侄传授“小学”(古代小学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基础知识,并随时加以指点,务求心领神会,常说:“此入圣阶梯也。”每逢初一、十五,亲自带领他们焚香拜读张载《西铭》、文天祥《正气歌》,目的在于从小培养他们的健康思想和良好品行。对乡邻贫家子弟,元昌也设法加以培养教育。邓家有田在城南,每当稻熟收割时,有贫家孩子前来拾谷穗,元昌便把他们召集起来学文化。首先教他们识字、读章句,规定凡能背诵所授课文者,都可领谷回去。还以通俗浅易的俚语和比喻来阐明道理,使群儿都乐于围其就读。收获季节一过,群儿将散,他们依依不舍地哭诉:“稻谷收完,先生将归,我们怎么办?”元昌说:“以后凡遇收割时节,你们就来,我照样教、照样办。”从此,年年如此。城南人无论男女老幼,都对元昌肃然起敬,称其为“邓先生”。
  元昌为人友善。对亲戚朋友多有抚恤;地方兴办公益事业,必带头捐助;平日救贫、施医药,周济乡民甚多。其为人与理学造诣,逐渐闻名遐迩,慕名而来求学者日益增多。于都理学学者宋昌图、宋华国、宋光国三兄弟都曾拜其为师;瑞金名士罗台山,素治兵学,经宋昌图引见元昌交谈后,竟放弃兵学而改攻理学。
  元昌以其学识德行享誉赣南,对赣南文化教育事业影响甚大,因而由乡荐而获“明经”,地位与贡生相同。元昌去世后,乡人曾绘像奉祀。有《慕濂遗集》传世。
  高昌灿高昌灿(1854~1927),号乣云,今赣州市人。清光绪初中举,授奉直大夫孝廉。光绪八年(1882),元配夫人病故,始弃文习医。学习中医内、妇、儿、眼科,研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金匮要略》等中医学、中医药物名著,还广泛搜集民间药方、验方,刻苦钻研中药加工炮制技艺。
  光绪十三年,昌灿在赣州城内生佛坛前设诊所,即终生行医。在行医中,他首先了解患者病因病情,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八纲(表、里、寒、热、阴、阳、虚、实)辩证施治,谨慎用药。对中药加工炮制,他特别注重质量,常与中药店制药师傅探讨药品质量问题,以达药到病除目的。他对就医的病人,不分贫富老幼,一视同仁,尽心竭力,救死扶伤。对贫困患者免收门诊费,还备有一本药摺,交给病人到指定药店拣药(用药记帐,自己垫付)。昌灿在医术上擅长中医内科、眼科、妇科、儿科、喉科,著有中风闭症、中风偏枯、寒痢、暑咳、脚气上冲等医案,被选入《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光绪二十六年后,昌灿兼任惠和公典理事、赣州府义仓理事、赣县红十字会理事等职务,积极从事地方公益事业。
  赵春霆赵春霆(生卒年不详),今赣州市人。清末民初赣州名医,人称“赵老春”。熟用经方,推崇东汉杰出医学家张仲景,审势用药,份量颇重。终生未娶,无家室之累。除精研医术外,别无所好。虽箪食瓢饮,居于陋室,却仍潜心医道,孜孜不倦。
  春霆不重权势之门。一次,赣州知府之子患病,屡次请他都不去。府衙师爷献计:发出请柬,派出轿子,同时又备传票,嘱咐丁差,如请不来,即予票传。如此连请带传,他才出诊。但对贫病交迫患者,却视如病痛在己身,尽其医术和银钱进行救治,而且常上门诊治,赠予药费。
  春霆医术高明而又傲富贵,济贫穷,无家室,时人称之为“济癫和尚”。
  张周垣张周垣(生卒年不详),字镇三,今赣州市人。清末举人,留学日本时,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回国后,历任赣州教育会长、学校校长等职。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刘景熙等人发起组织赣学社,宣传新思想。宣统三年(1911)秋,与刘树堂等创办赣州法政学堂,任监督(校长)。利用讲学机会,揭露清朝政府的腐败和丧权辱国的行径。同时,与魏会荀等人创办《赣报》,宣传革命思想。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周垣与教员汤祚贤、卢尚同、陈荣广、欧阳莘、尹考龄、刘子贞、高等小学校长黄邦直、《赣报》发行人魏会荀昼夜密谋响应起义。为防备赣南巡道吴庆焘抗拒,特借保卫地方安全为名,先成立体育会,并向警察局长借得毛瑟枪80支。11月4日,体育会召开赣州各界人士特别大会,号召人民响应起义,推翻清朝政府。当夜,张、汤、卢、陈、欧阳、黄6人密访巡防军统领刘槐森,晓之以大义,约其起义。刘迫于大势,又被他们的诚意所感动,同意拥兵反正。吴闻讯,急令巡防军卫队管带(营长)施仁彪带兵围攻体育会。此时施已倾向支持光复,抗命不行。吴见大势已去,深夜弃职出逃。11月5日,赣州宣告光复,军民同举周垣任临时赣南宁军国民总会会长。光复初,周垣在整顿维持赣州秩序,平息士兵闹饷风波,筹集军饷支援武昌起义军等工作中不遗余力。
  陈赞贤陈赞贤(1896~1927),字子襄,江西省南康县人。8岁入私塾。清宣统二年(1910)考入县立高等小学。1912年考入江西陆军讲武堂,参加了李烈钧发起的讨袁斗争。1913年返乡,先后在唐江乐群小学、东山新民小学任教。1918年创办东山高等小学,任校长。1921年春,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次年春,参加北伐军,任少校书记,后因病返乡,于1923年春受聘为南康中区第一小学校长。次年任县教育会副会长,创办《蓉江教育》,传播革命理论。1926年春,在广东南雄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南雄县总工会委员长。同年8月,奉命秘密至赣州,创建中共赣州支部,并任干事。9月,调任南康县行政委员长,并创建中共南康支部。10月,中共赣州支部改为中共赣州特别支部干事会,赞贤任书记。同月,赣州成立赣南农工运动委员会,赞贤任常务委员。11月,创办赣南农工训练班,亲自为学员上课,为赣南农工运动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主持召开赣州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当选为赣州总工会委员长,成为赣州工人运动的领袖。随即领导赣州56个行业工会和广大工人开展以签订“增加工资,改善待遇,保障职业,实行8小时工作制”为内容的劳资集体合同斗争。赣州钱业店员300多人因资方拒绝签订合同,举行赣南工运史上首次有组织、有领导的罢工,得到赣州各行业的声援、支持,迫使各钱庄老板接受店员合理要求,在合同上签字。他指导各行业工会同资方协商,使多数行业都顺利签订了合同。这场斗争的胜利,提高了赣州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和革命热情,赣州工人运动因此名震遐迩,获“一广州,二赣州”的赞誉。同时,也引起了赣州资本家和国民党右派的极端仇视。
  1927年初,蒋介石派国民党新编一师党代表倪弼到赣州镇压工人运动。同年1月26日,倪弼捣毁赣州总工会,28日,通缉总工会领导人。此时赞贤正在南昌出席江西省首次工人代表大会。3月1日,他毅然返回赣州。6日晚,他主持筹备纪念孙中山逝世2周年会议时,新编一师右派军官胡启儒闯进会场,借口有事将他骗出,绑架至赣县县署,然后逼迫他3分钟内签字解散赣州总工会,他斩钉截铁地说:“头可断,血可流,解散工会的字我决不签!”话音刚落,胡启儒等人就朝他疯狂射击。他身中18弹,壮烈牺牲。
  蒋介石制造的“赣州惨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义愤。赣州总工会决定罢工3天,并派出请愿团赴南昌、武汉,提出惩办凶手,公祭烈士,改编新编一师,保障工会活动自由等要求;南昌工人也罢工3天;武汉举行了49万人的追悼会,以示哀悼和抗议。1927年3月14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反对赣州驻军枪杀工人领袖”的通电;17日,全总秘书长刘少奇发表《论陈赞贤在赣被害事》,悼念烈士,控诉敌人。29日开始,赣州各界人民在明伦堂(今市政府)公祭陈赞贤烈士。4月3日,在卫府里举行追悼大会。会后,近万名群众举行送殡仪式,由工人纠察队扶烈士灵柩回原籍南康县东山乡安葬。
  阳立垣阳立垣(1902~1927),字星三,今赣州市人。自幼丧父,初在江西省立第四中学读书,后因家贫,弃学到恒隆钱庄学徒。1922年被派往广东南雄恒隆分庄主持业务,期间结识了革命先驱廖仲凯等人,思想进步很快,次年在广东南雄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五卅”运动时,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斗争。1926年北伐军进入赣州后,立垣创建钱业店员工会,发展会员200多人,当选为赣州钱业工会主席和赣州总工会执行委员。任职期间,全力发展工会组织,领导工人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3月6日陈赞贤被害后,立垣领导工人与国民党政府进行英勇斗争,组织工人请愿团赴武汉请愿,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李立三的支持下,通电全国,呼吁声援。回赣州后,着手恢复和发展赣州总工会组织,被推选为总工会副委员长兼组织部长。同年5月,国民党在赣州“清党”,立垣被迫暂避外地。后回赣州从事湘、粤、赣边区特委地下工作,组织工会俱乐部、青年协会,秘密吸收青年入党,创办《红旗报》,扩大党的影响。后奉党的指示去万安、长沙、萍乡等地,以开设生记煤庄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6月,立垣在萍乡被捕,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利诱、逼供,坚贞不屈。被解押南昌后,又秘密组织越狱,不幸被敌察觉,惨遭杀害。
  温眷血温眷血(1903~1927),又名小碟、海泉,今赣州市人。“五四”运动时就投身革命,曾任《南昌商振》、九江《新民日报》编辑。后在南昌创办《昌社》,任社长,从事革命宣传工作。1925年春,赴苏联学习,次年秋回国。先在上海工作,不久转赴九江,任中共九江市委委员,以九江《江声日报》编辑身份,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大革命失败后被捕。在狱中化名黄明,继续坚持斗争,他以惊人的毅力经受敌人18次酷刑审讯。1927年10月,在九江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蓝启祜蓝启祜(1884~1928),今赣州市湖边乡人。出身贫农家庭,仅读3年私塾。但天资聪颖,刻苦好学,练得一手好字,被家乡父老称为“土秀才”。大革命时期,赣州工农运动蓬勃兴起,启祜积极投身革命,于1926年11月参加赣南农工训练班学习。实习期间,他回到家乡,走村串户,用亲身经历揭露地主豪绅的罪恶,宣传国民革命和三大政策,宣传“耕者有其田”的政治主张,号召农友大众组织起来,反抗剥削和压迫,被选为西扶庙乡农协和第二区农协主席。他领导赣州西郊、南外的农民开展以减租、减息为中心的反封建斗争,并取得胜利。192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当选为中共赣州县委委员。同年冬,县委在他家寮棚内召开直属支部党员活动分子会议,中共赣南特委书记兼赣州县委书记汪群部署开展牵制赣州敌军的任务,以声援邻县农民武装暴动。他书写几百条标语,并率西郊党支部的几名党员把标语贴到赣州城南门、西门的城门上,打击豪绅地主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赣州共党已彻底消灭”的谎言。1928年2月,参加赣县大埠农民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大埠农民暴动失败后,启祜隐藏在农村亲戚家,不幸被国民党密探侦知而被捕。4月,在赣州卫府里英勇就义。
  尹孝霖尹孝霖(1902~1928),今赣州市湖边乡龙岭村人。11岁起在赣州学裁缝。1926年北伐军到赣州,孝霖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工会,参加工人运动,被推选为赣州总工会委员兼裁缝工会主席。1927年3月6日陈赞贤被害后,他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动员工人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亲手扶起身中18弹的陈赞贤烈士遗体拍照,协助赣州总工会委员长钟友仟组织请愿团赴南昌、武汉等地请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孝霖仍坚持从事工人运动。1928年正月初二,不幸被国民党军阀刘士毅部抓获,三月初三被害于赣州卫府里。就义前,他用朱笔掷打国民党法官,并沿途高呼革命口号。
  汪群贺服丹汪群(1904~1929),江西省贵溪县人。1919年考取江西省立第一中学。1920年,汪群积极为进步刊物《新江西》撰稿,针砭时弊,得到进步学生的拥护和支持,被选为省立第一中学学生自治会评议员。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曾任省立第一中学团支部干事(即支部书记)、江西团地委寒假委员会秘书。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得到李大钊的培养教育。“三一八”惨案后,李大钊被军阀通缉,避居北京东交民巷租界区内,汪群不计个人安危,常向李大钊请示、汇报工作。经过斗争洗礼,汪群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汪群被派回江西工作,先后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和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长。1927年3月6日,陈赞贤被害后,汪群非常愤慨,先后发表《悼我们的同志——陈赞贤》和《陈赞贤为什么死了?》两篇讨蒋檄文。
  贺服丹(1907~1929),女,生于江西安福县一个封建家庭。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从一位名门闺秀发展成为封建叛逆的新女性。1923年考入江西女子师范学校后,在同学刘和珍和王经燕等人帮助下,积极参与各项政治活动,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同年,由王经燕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军占领江西后,蒋介石的爪牙段锡朋篡夺了国民党江西省党部领导权,组织反共团体——AB团。中共江西省委为了反击段锡朋等一伙国民党右派的猖狂进攻,组织领导南昌市工人、农民、学生罢工罢课,游行示威。在这场斗争中,汪群与贺服丹一道,走在斗争前列,领导示威群众包围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捉获AB团首要分子程天放。服丹率领青年学生跟踪捉拿号称“AB团之母”的曾华英。汪、贺二人也因在革命斗争中相互支持,相互勉励,结下深厚情谊,成为患难与共的革命伴侣。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汪群任中共赣州县委书记,与服丹一道奔赴赣州,随后在工人、农民和青年学生中进行秘密活动。在工人中重建织袜、泥木、缝纫、理发、海味、混合等6个党支部,在学校中建立四中、二师和农林学校3个党支部,在郊区农村建立东、南、西、北4个区委;同时,还恢复部分秘密工会、农协、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在八角井老郎庙设立工余俱乐部。同年,中共“八七”会议后,中共江西省委制定全省秋收暴动计划,于10月间将全省党组织划为赣东、赣西、赣南、赣北4个特委。汪群任中共赣南特委(简称特委)负责人,服丹负责特委交通与机关的掩护工作。
  特委成立后,汪群等着手恢复于都、南康、信丰、兴国等县党组织。创办《曦光报》(后改为《红旗报》),宣传土地革命斗争。10月,汪群在赣州南外柴火坪农民王华荣家的谷楼上,主持召开特委扩大会议,决定迅速传达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建立秘密农协组织,做好农民暴动准备,开展土地革命斗争。次年初,汪群在峰山主持召开中共赣州南区区委扩大会议,研究和部署大埠地区农民武装暴动问题。为声援赣县、万安县的农民暴动,汪群在赣州西外蓝启祜家,召开赣州城内外党的基层组织负责人会议,研究和制定大造革命声势,牵制敌军的行动计划,并作了具体部署和分工。次日晚,在戏院散发《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宣言》等红色传单;在城门上、岗亭边和大街小巷里张贴“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组织暴动,夺取政权!”等革命标语;国民党军师部突遭“无名火”,西花厅(赣县县署)被烧毁。同年2月,震撼赣南的赣县大埠农民暴动开始,组织起来的3000多名秘密农协会员,与各路暴动队伍一起,迅速攻占大埠圩,建立革命委员会,揭开了赣南土地革命斗争的序幕。国民党反动派一面对农民暴动进行血腥镇压,一面加紧在赣州城里疯狂搜捕共产党人和进步群众。特委首遭破坏,汪、贺转移到兴国、于都等地,坚持农村斗争。
  1928年11月间,汪、贺秘密回到赣州,由于叛徒告密,于12月3日在田螺岭10号被捕。国民党军独立第七师师长刘士毅对两人施以种种惨无人道的酷刑,还伪造汪群的所谓“供词”,妄想借此动摇贺服丹的革命意志,但被她当场识破。刘士毅无计可施,遂在1929年1月将两人杀害于卫府里。
  胡启发胡启发(1904~1930),今赣州市人。船工出身。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秋红军攻打吉安时,他率领船民带红军过江,星夜架设横跨赣江的浮桥,积极支援红军作战。后奉命回赣州,任中共东郊区委书记。在扩充红军运动中,他一次就动员100多人参加红军。他以驾船为掩护,为革命老根据地采购大批食盐、布匹、大豆、西药等急需物资,还经常搜集敌情,秘密担任策应任务。1930年10月11日,启发在开会时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在突围中壮烈牺牲。
  孔绍尧孔绍尧(1876~1940),原名庆全,号性安,今赣州市人。出生于赣州城参府前一工人家庭。自幼勤奋好学,聪慧异常。清光绪年间(1875~1908)应试,中举人。后东渡日本留学,毕业于明治大学法学系。1905年7月加入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是赣州首位同盟会会员。1908年,潜回赣州,结识刘景熙、刘树堂、刘运襄、陈任中、陈翊中、张周垣、汤祚贤等人,暗中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发起组织赣学社,发展革命力量,密谋推翻满清王朝。武昌起义爆发后,绍尧和赣学社成员及城中倾向革命的有识之士响应起义,筹划光复赣州。随后,又积极参加护法斗争。1917年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次年补选为护法国会委员。绍尧认为国富民强,首应重教兴学,培养人才,遂于1919年9月捐资创办赣南第一所私立中学——赣南中学(今赣州四中),并被推举为校董事会董事长。绍尧身体力行,对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给予关心、支持,使此校学风纯正,人才辈出(我军高级将领赖传珠、朱良才均毕业于此)。
  1922~1926年,北伐军3次进攻赣州城时,绍尧协同地方进步人士组织运输队运送粮草弹药,组织青年学生宣传慰问,组织工商界筹款筹物,支援北伐。攻克赣州后,他被上级委派为赣南善后委员会会长。1926年,被推举为赣县修志局总纂,推选为国民党江西省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次年,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采访,专任江西访辑。1931年9月,被任命为国民党海陆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党政委员会赣县区分会委员长兼赣县县长。同年11月,鉴于赣县旧志版被兵火劫毁,原本所存无几,就带头捐资,重新刊印清同治九年编纂的《赣县志》,并撰《重刊赣县志序》。1932年2月,赴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参事,直至1940年12月病逝重庆。
  绍尧平生追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热心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廉洁奉公,颇受乡民拥护。他去世的消息传到赣州后,赣南中学师生及赣州各界人士,召开孔绍尧先生追悼会,并将赣南中学一栋新教学大楼命名为性安楼,以示纪念。生前著有《性安文集》上下集。
  曾明夫曾明夫(1917~1944),今赣州市人。1937年入中央航空机械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四川成都及宜宾空军基地工作。不久,调新疆伊宁空军基地学习飞行技术,结业后任空军第一大队轰炸机通讯士。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被派往巴基斯坦卡拉奇接受美国空军飞行训练,归国后任中美空军混合大队B-25轰炸机准尉通讯士。1944年2月29日,B-25轰炸机奉命从广西桂林机场起飞,沿长江至安徽境内水域轰炸日本军舰。他所在的B-25轰炸机不幸被日舰高射炮火击毁,机组人员全部为国捐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追认他为空军少尉飞行员。1987年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设衣冠冢。
  陈任中陈任中(1874~1945),号仲骞、耐庐,今赣州市人。19岁时补士弟子员,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乡试中举,二十九、三十年两次赴京城会试,不中,被留任内阁中书(从七品)。不久,任大学堂监学官。三十三年,被调至学部教育司工作,后升任主事(正六品)。武昌起义前夕,任中积极与赣州文化教育界进步人士组织革命团体赣学社。武昌起义后,又传递文告,暗通消息,与赣州进步人士密切联系,为赣州人民推翻满清统治,支援辛亥革命作出了贡献。
  民国初,任中任教育部佥事兼秘书,后晋升参事。北洋军阀执政期间,任总统府秘书,在政事堂工作,并晋级获二等大绶宝光嘉禾勋章。1925年,改任教育部次长,主持部务工作,并兼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当时教育界因欠薪日重,风波迭起。他主持公道,合理分配经费,平息了风波。“九一八”事变后,任中任行政院参议兼全国经济委员会教育专员。抗日战争爆发后,退休回赣州,颇受专员蒋经国推重,被选为赣县行政会议主任委员。1943年9月,任赣县县志馆馆长,次年县志馆改为县志局,任副局长兼总纂,并兼任赣县临时参议会议长和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5年初,日军侵占赣州城后,他避居农村,汉奸企图用高官厚禄收买他,被他严词拒绝。赣州光复后,他被推选为善后委员会副主任,积极从事战后地方安抚工作,积劳成疾,于同年8月去世。他平生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诗词、书法、乐曲。著有《庄子释义》、《中国通史编纂凡例》、《国乐旧谱今释》、《尊光阁诗集》。为纪念他在文化教育事业上的贡献,地方政府于1948年创立任中小学。
  钟起衡钟起衡(1884~1947),字声哕,号莘民,江西省于都县岭背圩人。幼时家贫,勤奋读书,17岁县考中秀才,18岁府考录为廪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江西优级师范学堂。宣统三年(1911),赴北京参加各省优级师范毕业生复试,名列第三,清廷奖为师范科举人。
  1912年,起衡任赣州府中学堂学监。次年被选为国会众议院候补议员。1914年,赣州府中学堂改为江西省立第四中学,任校长。1918年,因办学成绩显著,获国家七等嘉禾勋章。同年当选为江西省参议会参议员。1921年,任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主事。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后,辞职南归,任江西省建设厅秘书。1927年被委任为会昌县长,未赴任,改任兴国县长。任职不满1年,因不惯官场逢迎应酬,遂辞去县长职务,重返赣州教坛,就任省立第二女子中学教务主任,不久,改任省立第三中学初中部主任。1933年,奉命在赣州西南郊莲社庵创办省立赣县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省立赣县师范学校),任校长。直至1944年,因年事已高,辞去校长职务,仍受聘任国文教员。1945年初,日军侵占赣州,他大力协助赣县乡村师范学校迁往于都县岭背乡天井湖,使学校免遭损失。日本投降后,学校迁返赣州,他继续在学校任教。
  起衡主持赣州府中学堂、省立四中及赣县师范期间,认真整顿校风,改革教育方法,健全教学规章制度,使之成为新型学校。主张学校教育,不仅对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而且应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世,要求学生品学兼优,教育学生树立爱劳动,理论联系实践的新风尚;主张赣县师范毕业生要“抖擞精神,到田间去率领民众,兴教育,辟利源,建设新农村”。为此,他亲自规划,创办附属小学及校办工厂、畜牧场、果园、菜园、水稻试验场等,还不顾年老体弱,带头赤脚挑塘泥。1936年,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黄炎培考察全国各省的学校后,在上海报刊上发表考查报告,称赞“赣县乡村师范是个理想学校”,“钟起衡精明能干,极富事业心,办学成绩显著,堪称模范校长。”起衡长期从事教育事业,为赣南培育人才和发展赣南乡村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时人誉为“赣南教育界三大泰斗之一”。
  阳大绪阳大绪(1930~1951),赣州市人。1949年在赣州市市立中学求学。1950年1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2月,响应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4月7日,大绪所在部队在某公路大桥桥头高地担任护桥任务,敌军为阻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进攻,派飞机疯狂轰炸大桥。他与战友一起,为保卫大桥,保障运输线路畅通而奋勇反击。敌机反复对桥头高地扫射轰炸,他不幸中弹牺牲。组织上根据其生前表现,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江炳炎江炳炎(1916~1952),安徽省安庆市人。家庭贫寒,小学毕业后,13岁即到九江久大精盐公司学徒。稍大,精明勤奋,受公司经理余行鲁器重,成为公司正式职员。1938年7月,日军侵占九江,炳炎随余逃难到赣州。次年,江西省建设厅长杨卓庵联络工商界人士集资1万股(每股50元),在赣州筹建民生火柴第二厂,余行鲁任经理,炳炎被推荐担任工务主任兼营业主任。1943年,在余的参股支持下,赴于都自办火柴厂。后因日军侵占赣州,即从于都转宁都办厂。1944年建成光大火柴厂。抗战胜利后,将工厂迁赣州,生产花牛牌和铁锚牌火柴。随后,因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导致通货膨胀,市场萧条,工厂倒闭。光大火柴厂在其惨淡经营下,虽得以勉强维持,但资产逐渐蚀损,产量不断下降。他因而对现实不满,渴望有一个良好的政府扶助发展工业。
  赣州解放后,炳炎热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支前工作,主动赠送10篓火柴支援解放军,并在每封火柴上附上一封鼓励战士的慰问信。同时,在团结全市工商界人士,响应政府“恢复工商业,发展生产,繁荣市场”的号召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认购公债中,除自己多购外,还代他人认购,积极支援国家建设。1949年10月,出席赣州市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当选为会议副主席。1951年1月,被政务院任命为赣州市人民政府第二副市长。此后,当选为赣州市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推选为江西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全国工商联筹委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二次会议列席代表。1952年5月在赣州去世。
  张广鸿张广鸿(1898~1954),字芷宾,赣州市张家围人。192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士学位,得到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器重,受聘于南开大学附属中学任教。1923年,因父病辞职回乡,任江西省立第四中学(后改名省立第三中学)教务主任。1933年秋,任江西省立第十三中学(后改名省立大余中学)校长。1943年秋,改任省立赣县中学校长。次年,调任省教育厅督学。1944年秋至1946年春,任教育部特设赣县大学先修班教授兼教务主任。1946年秋,辞去教育厅督学,任赣县私立匡庐中学校长,并将匡庐中学改名知行中学。解放后,知行中学与赣县中学合并为赣州市市立中学,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后改称副校长)。1950年任赣州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1951年4月,政务院任命他为赣州市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因病去世。
  广鸿一生忠于教育事业,笃信教育救国论,深受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陶行知等人影响。在担任各中学校长时,都以“诚”字为校训。他解释“诚”字为诚实、诚朴、诚笃,要求师生做到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训勉学生诚实为人处世,诚实研究学问,诚实对待事业。因他治校有方,大余中学蜚声国内,荣获全省模范中学称号。
  广鸿一生廉洁奉公,以校为家。任大余中学校长期间,因公务往来赣州,从不报销旅差费用。学校有困难,他总是解囊相助。1938年南昌沦陷后,省立学校经费不能按时拨给,他变卖祖传田产,将所得之款全部用作学校经费。他家中辟有藏书楼,藏书近万卷。抗战初期成立省立赣县女子中学,缺乏图书,他将仅有的《万有文库》一套慨然相赠;省立赣县中学《大英百科全书》残缺不全,他又将自己一套完整的《大英百科全书》相赠。
  杨伯勤杨伯勤(1904~1966),又名杨开培,赣州市人。1912年随父读书。1917年从师谢玉岩学痘麻儿科,又随父学内儿科。1925年,领取中医开业执照行医。1928年,参加赣州中医师公会,任评议员,历任中医师公会执行委员、常务委员监事等职。曾任赣县红十字会医院中医师、赣县公立疗养院和赣县钨矿等单位特约医师。1953年任赣州市卫联诊所监事主任、内儿科主治医师。1955年5月任赣南人民医院中医师,1960年晋升为中医副主任医师。
  伯勤医术精湛,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医内儿科,尤其治疗麻疹有独到之处。曾编《杨氏麻疹八法》,临床运用,无不应验。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在全省中医界有一定威望。1958年,用小金丹治疗脑肿瘤及癌肿,并撰写论文发表于《江西中医药》杂志,后被译成英文刊登于《北京外文医学杂志》。同年,出席全国中医防治乙型脑炎经验交流会,交流治疗乙型脑炎的经验。还用硝凡散治胆结石、肾结石,用乌梅丸治蛀虫等都获得显著疗效。1963年,伯勤开始编撰《培承堂医案医话》、《百成医案》、《临床验方集》,惜未能如愿脱稿,即因病辞世。
  周若庄周若庄(1913~1967),曾用名周听雷、周骨梅,安徽省枞阳县东庄村人。1940年7月参加革命,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连长、指导员,津浦路西军分区司令部侦察科副科长,淮南西专区县民政科科长、区长、区委书记,华中四分区司令部侦察股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华中四专区县政府秘书,清江船舶管理局副局长,华中驻山东办事处秘书主任,华东驻通化办事处宣传科长,安东省安东市民政工商管理局副局长。1949年5月,随军南下。8月到达赣南后,先后任信丰县县长、赣州专署财委副主任兼工商科长、中共赣县县委书记、赣州市委书记(1952年12月~1954年8月)、中共赣南区委员会统战部长和财贸部长、赣南行政公署第一副主任、中共赣南区委员会副书记兼行署副主任、中共赣州地委副书记。
  若庄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在信丰任县长3年,调赣州工作时,其行李唯书一担和旧衣数套。他作风踏实,经常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他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在行署分管文教工作时,大力整理赣南地方戏剧,亲自修改和润色东河戏剧本;在主管财经工作期间,他重视树典型,亲自培植的赣州市红旗副食品商店,至今仍保持先进单位称号。他一心扑在工作上,虽身患严重肺结核病,仍长期坚持工作,一直拒绝疗养。在研究工作和向大会作报告时,多次因劳累过度,口吐鲜血,继续坚持工作。故有“赣南的焦裕禄”之誉。
  若庄为人正直,胸怀坦荡,能爱护和教育干部。在1955年至1957年机关肃反和反右运动中,他再三建议对查出的问题在甄别和处理时,应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不赞成主观臆断、以分析和怀疑代替事实的做法。后来一些熟识的干部被错定为“阶级敌人”,当时他虽无力帮助纠正,却经常与这些人接近,能照顾的尽力照顾,鼓励他们置个人荣辱得失于度外,坚定革命信念,对前途不丧失信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些人的问题都得到复查改正。
  “文化大革命”期间,若庄病情恶化,又因遭受不公正对待,于1967年12月病逝于赣州,享年54岁。
  李士俊李士俊(1916~1969),原名李居圣,江西省泰和县人。自幼聪慧好学,1940年毕业于国立贵阳医学院。毕业后,从事内科临床工作,先后在贵阳中央医院、贵州省医院任内科医师,在云南省永平、瓦窑、芒市卫生站任主任医师。1943年到赣州自设诊所行医。建国后,历任赣州市红十字会会长,红十字会医院院长,市人民政府卫生科副科长、科长,市卫生防疫站站长,市立医院院长、赣州市卫生局局长。1957年3月,调任赣南行署人民医院副院长,1962年任院长。士俊精通内科医学理论、生物化学,懂英文,知识面广,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学术水平和医疗技术在赣南和全省医务界颇有名望。他医德高尚,凡抢救危重病人必到场,多次在紧急关头为病人献血,使病人转危为安,深受群众称赞。曾任赣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二、四届代表,市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市政协第三、四、五届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身心受到摧残,1969年3月病逝。
  何莘耕何莘耕(1906~1970),原名渐龄,号于鸿,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樟树镇小桥村人。出生于中药业世家,祖辈五六代从事中药业,或为药工,或为药商,传至他父亲时,何氏在药业界已负盛名。1921年,只身来到赣州,投师于福隆药店。在学徒期间,虚心学习,刻苦求艺,对中药材的甄别、炮制造诣较深,为开创药铺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4年,莘耕在杂衣街(今建国路)创建协记生熟药材字号。由于他对药材精选道地,严格炮制,货品齐全,批价廉宜,重商德,讲信誉,遂名播赣南及闽粤邻近各县。还以赊销方式,扶助小本经营者,得到各县乡同业的拥戴。1934年,在赣州棉布街(今解放路)增设协记药店,扩大经营网点,兼做药材生意。对外地来店批货者,免费提供膳宿,深受客商欢迎,生意越发兴隆,声望越来越大。
  莘耕为人厚道,乐善好施,深受赣州商界人士敬重,曾先后被同业公举为赣州中药同业公会理事长、赣县商会理事。平日在店内,他待员工学徒和蔼可亲。店员朋友来店探访均热情款待膳宿,对远道而来有困难者,他乐于为人解困纾难。还经常周济贫苦人,捐款给红十字会及慈善机构,对无力支付药款者,免费赠药。战争年代,他还以资金和物资(药物)支援中共赣南游击支队。
  1952~1956年,莘耕任赣州市工商联合会第二、三、四、五届副主任委员;1957~1963年,任市工商联第六、七、八届主委;1956年8月,加入民建组织,是民建赣州市委筹建人之一,1959~1963年任民建赣州市委第一、二、三届副主委。他还曾任江西省工商联副主委、省民建委员、省二届人民代表、市政协副主席、市人民委员会委员、赣州国药店副经理。1970年在赣州病逝。
  陈协陈协(1910~1971),原名陈伯琴,赣州市沙河乡垇下村人。1922年,就读于赣州省立师范学校。次年,在赣州城建春门永昌号当学徒。1924年,复学于师范学校。1927年,考入南昌心远中学。1929年,在上海音专学习。次年,去汉口新市场(民众乐团)当演员。1931年,入广州大学音乐系深造,期间,深受进步思想熏陶。
  1932年2月红军围攻赣州时,陈协参加红军,走上革命道路。1933年2月,在瑞金总兵站招待所学习,3月被派往瑞金总卫生部任管理员,5月调瑞金新三师任宣传员,8月调瑞金彭杨步校任教员。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时,在教导师任参谋。次年1月,调五军团三十七团任班长、文书,同年5月,在过草地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8月,升任三十一军九十三师秘书长。长征途中,参加了古陂战斗、广西韶胜突围战斗、金沙江战斗和大渡河战斗。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9月,在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任主任。次年2月,调任一二九师财校副书记。1939年8月,调任一二九师十旅二团政治委员。1942年5月,赴延安抗大总校学习。次年5月,转送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中,有近五年时间置身于战火之中,曾参加威县战斗、百团大战和1942年5月的反“扫荡”。1945年10月,派往三纵队七师六十二团任团长、政治委员。1946年9月,在辽宁军政干校任副政委兼党委书记。次年1月调任大连铁路大队大队长,5月改任三纵队联络部副部长。1948年1月,调任辽宁警卫团政委。次年随军南下,5月担任江西军区宣传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期间,陈协参加过锦州战役、沙岭战斗和消灭蒋军一一六师的战役。
  1950年8月,陈协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11月调任北京协和医院政治委员。1956年8月,改任成都军区总医院政治委员。1961年1月,调任四川省成都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71年7月,在成都因病去世。
  陈协在革命战争中,腰部、颈部、肺部以及四肢先后共6次负伤,被评为二等甲级残疾军人。1955年经中央军委批准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周蔚生周蔚生(1879~1972),号性初,江西省奉新县人。18岁中秀才,21岁中举,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任奉新岐峰书院山长。二十八年至三十年,就读于余江儒学署。三十一年,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读书。毕业后,回江西任省立农业专门学堂学监。1915年,在赣州任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1921年1月,调任上饶鹅湖师范学校校长,7月迁任省教育厅第二科科长。1922年8月,再次奉调来赣州,仍任省立二师校长。1927年,省立二师、省立四中和省立二女师合并为江西省立赣县中学(后改名为江西省立第三中学),他一直任校长至1943年。其后,辞职退休,改任厅聘教员。1947年春,蔚生移家南昌,任江西省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协助吴宗慈纂修《江西通志稿》,直至江西解放。1950年8月,他作为江西省人民政府特邀代表,出席江西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3年起,聘任为江西省文史馆馆员。1957年起,为江西省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1972年7月病逝于南昌。生前撰有《赣南文献征集录》、《仿指南录》、《茶山集·跋》、《赣南十大乡贤列传》等。所作诗文,质朴自然清新。
  蔚生在赣州办学认真负责,三十年如一日。对创办新学,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学风校风,呕心沥血。先后聘请辛际周、周邦道、郭大力、钟起衡、张广鸿等学者名流来校任教,充实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他极力主张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要求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若学生违反校规,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受到感人的德化教育而自觉认错、改错。他对学生更是谆谆诱导,从不声色俱厉训斥。特别同情家境贫寒而又勤奋学习、成绩优异者,常常给予周济。因此,当时省赣中尊师爱生蔚为风气,他也被誉为“赣南教育界三大泰斗之一”。
  金级墀金级墀(1897~1974),字续沆,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店下人。幼年在家从师就读。18岁到赣州,在他祖父创办、的庆仁药店学徒。随后,参加江西省县长讲习会学习,结业后历任吉安县神岗山船捐局局长、永修县涂家埠船捐局局长、江西省第九区营业税征收分局局长及高安县营业税征收所所长等职。当时营业税属中央征管,多实行税收承包制。他任职期间,常难完成承包税额,全靠庆仁药店垫赔。庆仁药店历史悠久,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并在广州、樟树设有庄号,兴旺时期全店共有职工近百人。1937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后,级墀卸职,到赣州主掌该店。由于过去垫赔过重,加之日军侵犯,广州、樟树两处庄号歇业,药源中断,仅从赣州当地进货,赚取批零差价,利润甚微。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目睹国民政府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药业每况愈下,因而对现实不满,希望有个好政府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级墀为人正直,重信用,在赣州工商界颇有名望。1949年初,中共五岭地委派人到赣州开展地下工作,动员他协助工作,他欣然应允。他自行碾制防暑中成药赠予粤赣边游击队,并在赣州工商界的好友中进行形势和中共政策的宣传,募得黄金1斤和一些银元及物资支援游击队,同时不断向中共赣州地下组织提供有关国民党的活动情况。同年5月,中共五岭地委特派员兼赣州青工委书记邝哲民(王石)、青工委宣传委员段之琦,从粤赣边游击区秘密来到赣州工作。此时赣州已成为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江西省会,统治严密,国民党当局明令“通匪、济匪、窝匪者,格杀勿论”。级墀全家近10口,职工数十人,但他甘冒亡命毁家的风险,将段之琦隐藏家中。赣州解放前夕风声更紧时,他又将另两名中共赣州地下组织负责人转移到家中,并为他们提供活动方便,直至解放。
  解放后,级墀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在团结赣州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先后任赣州市人民政府委员、赣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红十字会赣州市分会主席、赣州市图书馆副馆长及赣州市政治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1974年10月病逝。
  谢寿康谢寿康(1897~1974),谱名亦銮,字次彭,号七百。赣州市水南乡苑田村人。出生书香门第,聪颖好学。1912年,在南昌参加官费留学生考试,考取比利时自由大学。随后,赴比利时攻读政治经济学。1914年,转学法国巴黎法政学校经济科,获经济学学士。1918年入瑞士罗山大学,获经济学硕士。1919年,他与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巴黎组织中法教育会,照料中国留法学生,结识徐悲鸿等人。1921年任巴黎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知识分子在欧洲组织的一个社团)秘书长。1923年返回比利时,就读于布鲁塞尔大学,获经济学博士,不久,获比利时皇家学院院士。1926年夏,创作悲剧《李碎玉》,次年在布鲁塞尔皇家戏院公演,轰动比利时京城,波及全欧。同年,中国驻日内瓦名记者戈公振采访他,并于1927年4月20日在上海《申报》发表《中国文艺家谢寿康在欧之荣誉》,称赞此剧“在欧大放异采”,使之名闻国内文艺界,在古城赣州激起极大反响。1928年春,他从巴黎返回上海,应聘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1930年夏,寿康辞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不久,被派往比利时公使馆任代办。出使前,受徐悲鸿委托,帮助解决吴作人就读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学费问题。出使后,为吴争得“庚款”助学金,使吴在欧洲完成学业而成为著名画家。1931年底回国述职。次年夏,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1941年出任瑞士公使馆代办。次年7月,改任中国首任驻罗马教廷公使,又被聘为国际联盟同志会秘书长、中国文艺社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国立戏剧学校教授等职。1946年8月中旬,寿康奉调回国,不久,被聘为法国知识分子联合会名誉会长。同年10月,膺选为比利时法国语文皇家学会会员。1949年初,携家眷去香港,不久由香港转台湾,赴美国,定居纽约,被聘为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戏剧教授。1974年4月因病在台北去世。
  寿康一生从事外交工作,既是外交官,又是戏剧家、书画家。有法文剧本《李碎玉》、《马海思》,英、法文著作《蝴蝶梦及其他民间故事》、《东方与西方互相影响》、《中国思想与种族问题》和《七百墨竹》画集传世。
  谢建华谢建华(1900~1975),字旨实,赣州市水南乡苑田村人。谢寿康之弟。在江西法政学堂毕业后,任赣州通俗教育讲演会主任。1924年赴粤,加入国民党,投赣军首领胡谦门下,任赣军别动队少校编修。随军回赣州后,任赣南行政委员会参议,后任赣南司法调查员。不久,奉令代理定南县警察局局长。1926年任职于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此军占领赣州后,任赣州警察局行政课课长兼司法课课长。1928年任上海市公安局督察员,后任警察教练所教官,不久赴崇明,一度代理县长。后任国立中央大学事务主任、舍务主任。1935年任国民政府实业部秘书。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四川入农本局工作。1940年冬,调任全国节约储蓄劝储运动委员会江西分会主任,兼任四联总处视察。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苏浙皖京沪敌伪产业处理局专员兼驻皖办事处主任。1946年任中央银行设计研究委员,后任中央银行南昌分行经理。1948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候补立法委员,9月增补为立法委员。建国前去台湾。先后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旅台同乡会理事兼总干事、江西会馆副总干事等职。1975年5月去世。著有《七十自述》。
  朱兰汀朱兰汀(1898~1977),浙江省萧山县人,著名西医师。1923年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次年任上海济生医院医师。1926~1931年,任国民革命军军医。1932~1937年7月,在南昌市开办诊所。1937年下半年起,在赣州设朱兰汀诊所。1951年6月以后,历任赣州市立医院儿科主任、副院长、院长和市卫生局局长等职。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赣州市第一至六届人民代表,市政协第一届委员。兰汀为人忠诚,对人和霭,对技术精益求精,从事医疗事业几近半个世纪,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儿科方面,在医疗界享有较高的声誉。曾3次出席全市劳模大会,1959年,赴北京参加建国10周年观礼。1977年6月病逝。
  陈锐陈锐(1884~1977),字秉忠,别号纯芳,赣州市人。清光绪二十五年至三十一年(1899~1905),在日本成城及振武陆军中学读书。1906~1910年,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九期学生。期间,多次求教于孙中山,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宣统三年(1911)返回赣州,筹组赣学社。次年11月,与赣学社成员发起光复赣州的行动,并获成功。1914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讨袁斗争,先后任营长、团长。1915~1918年,参加护国运动,任滇赣联军旅长、师长。1921年,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府少将参议。1922~1926年,因陈炯明叛变,孙中山派他再次东渡日本,为陆军大学第四期学员。回国后,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谋。1928年,任国民政府委员会秘书。1928年11月至1937年2月,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1947年7月,为少将军官。后因与蒋介石政见不合,被蒋免职。陈锐回乡后,专心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省立赣县女子师范学校、私立幼幼中学、县立中学任教。
  赣州解放前夕,许多国民党军政要员劝他同去台湾,他不为所动,一心迎接解放。解放后,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50~1958年,任赣州市第二中学教员,并被选为省、市第一、二届人民代表;1958~1972年,任赣州市政协副主席。1958~1977年,任民革赣州市委主任委员,省、市第三、四、五届人民代表。1977年10月因病去世。
  刘奉璋刘奉璋(1896~1983),江西省兴国县人。1918年起,在赣州从事中医,后在赣县红十字会医院学习西医,主张中西医合治疾病。抗日战争时期,行医于兴国、赣县一带,济世救人,送医送药。建国后,响应共产党的号召,组织并参加赣州市保康、中西联合诊所。1956年起,任赣州市立医院中医师。1959年,市立医院成立中医科,任中医科负责人,直至退休。奉璋从事中医工作50多年,医德高尚,颇有声誉,为群众所敬。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对中医经典著作研究较深,并集各家之长,融汇贯通,擅长中医内、妇科。对中医脾胃学说颇有研究,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积累了丰富的“百病从脾胃论治”的经验,并亲自授徒多人,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奉璋是农工民主党党员、市政协第六届委员。1983年病逝。
  路易·艾黎路易·艾黎(1898~1987),新西兰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27年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整整60年,为中国的民族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了一生。他曾于1938、1954、1957、1968、1979年5次来到赣州,为赣州工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增强抗战经济力量,当时在中国的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诺和爱国民主人士胡愈之、陈翰生等人,于1937年11月发起组织中国工业合作设计委员会,推举艾黎为召集人。次年8月5日,他们在武汉正式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由艾黎出任技术顾问,负责协会的组织工作。接着,成立国共两党和爱国民主人士组成的理事会,并积极开展工作。
  1938年9月,艾黎来赣州筹组“工合”东南区办事处。到赣州后,次日便开始调查工作。参观赣州的织袜、机器等行业的手工业生产,又到磨角上了解造船及航运情况。当时,赣州的工业基本上是手工业操作,生产基础很薄弱,日用工业品奇缺。他认为必须发展机器、造船、造纸、纺织等行业的生产,以满足抗日军民需要。为了发展“工合”事业,他前往浙江,将一个因遭日军“扫荡”而倒闭的机器厂设备,组织民工用手推小车运到赣州,并从上海招来一批熟练工人,作为机器生产的技术骨干。还召集一批国际友人、爱国华侨、大学生来到赣州,帮助发展机器生产。经过3个月的筹备,1939年初,“工合”东南区办事处在赣州正式成立,由他兼任办事处主任。办事处管理赣、粤、闽、浙、皖等5省的700多个工业生产合作社,有8000多名社员。1939~1940年上半年,由于他的努力和共产党人的帮助,赣州城内的工厂由原来的几家猛增到54家,使赣州工业起了质的变化。
  1940年,为扩大“工合”事业的影响,艾黎离开赣州,去重庆、武汉等地考察,后前往延安,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1952年起,他定居北京。1987年病逝。
  魏晋魏晋(1908~1987),又名魏运织,别号支石、云孙、精良、永炽,赣州市荷包塘人。幼年就读于赣州知困小学、省立四中初中部。1926年,在上海大学附中念高中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事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1930年秋赴日本,入东亚预备学校学习。“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回国投身抗日救国运动,撰写文章,宣传抗日。1932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从事普罗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与穆木天、柳青等组织中国新诗歌会,出版《新诗歌》,宣传抗日。1933年3月,受“左联”委派再赴日本,恢复“左联”东京组织的活动,就读于日本国立东京高师(师范大学),与任白戈、张香山等人组织东流文艺社,任主编,出版《东流》、《杂文》、《东京诗歌》等抗日救国宣传刊物。留学日本期间,结识聂耳、郭沫若等革命志士。1937年,魏晋被日本当局拘留并驱逐回国。回国后,于同年9月至次年7月,在江西省保安司令部政训处工作,先后任宣传科少校科员、组训科少校科员兼政训大队教官,编写《日本侵略中国史》,并参与编写《抗日士兵读物》。1938年7月,改任军政部伤兵管理处宣传课上尉课员。1939年,任第十三军政治少校干事,随军参加战役采访,在火线上创办《一三三日刊》,鼓舞抗日将士杀敌士气。1940年2月回赣州,先后任《抗建通讯社》编辑、《新赣南报》主笔。“皖南事变”后,因抵制刊载反共宣传文章而离职,被国民党赣南当局以共产党嫌疑分子逮捕。交保释放后,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钨业管理处赣南分处第八事务所(在上犹县)事务员、信丰县政府教育科代科长。1945年8月起,历任赣南广慈博爱院总干事、副院长、院长,兼合作工厂厂长、牙刷厂厂长、赣州救火会理事长、赣州新闻记者协会理事长等职。1946年起,任赣县参议会参议员。1947年8月起,任赣州防护团理事长。1949年4月,创办《大赣报晚刊》,任总编辑。
  1949年8月9日,驻赣州城内的国民党党政军警机关人员全部惶恐奔逃,赣州城处于“真空”状态。中共赣州地下组织致函魏晋,要他会同地方人士,发动商会领导的赣州防护团维持地方秩序。魏晋挺身而出,于当天邀集赣州知名人士陈锐、张广鸿、钟兆麟、晏任周、熊永祥和江西省钨锡矿业有限公司代表高烃等开会商讨护城事宜,并亲任防护团总指挥,使赣州城在“真空”期间电厂照常供电,商店照常营业,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障。同年8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到达赣州,魏晋亲率赣州各界人士欢迎解放军进城。
  解放后,魏晋于1949~1950年继续担任赣南广慈博爱院院长兼牙刷厂经理,1955年起,改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曾参加编写《江西交通史》,协助江西革命烈士纪念馆搜集整理烈士资料,编写革命事迹。魏晋是江西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1987年2月病逝于南昌。
  钟兆麟钟兆麟(1905~1989),别号舞天,江西省南康县潭东乡人。幼时随父在私塾读书。1918年春,考入潭口乡高等小学。1921年秋,考入江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6年秋,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后改称国立中央大学)。1927年3月,转学于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前武昌大学)。不久,蒋介石背叛革命,学不安宁,乃回南昌第二小学任教。1928年复学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时,慷慨解囊资助北上找中共组织的共产党员罗贵波等人。他刻苦学习,在此后的一二年中,利用课余时间,翻译《文化进化论》、《社会变动论》,并在上海世界书局出版。1931年夏毕业,任江西省立第三中学教员。“九一八”事变后,于教学之余,偕同师生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向学生介绍进步刊物。期间,在校刊上常发表论著,先后翻译《社会思想史大纲》和《哲学方法概论》等书。1937年夏,任江西龙南师范学校校长,任职5年,获省教育厅传令嘉奖。1942年夏,辞职居家撰写《历史哲学概论》稿。后任国立中正大学赣县分校讲师。1945年秋日本投降后,出任南康县立中学校长,致力办学,亲自填写南康中学校歌,勉励学生博学知识,继往开来,正己达人,还经常亲自对全校师生进行学科讲座,聘请经济学家、教授郭大力来校讲学。1946年8月,调江西省立赣县中学任校长,直至赣州解放。
  解放后,兆麟任省立赣州中学副校长。1953年,被选为赣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工作极端认真负责。1957年,调任南昌师专副校长。1958年南昌师专改为江西教育学院,任副院长。1961年9月,调任赣南师范学院副院长,兼任赣州地区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任。1962年起,历任赣州市政协第四、五、六、七届副主席。1964年,撰写《逻辑学要义》,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8月继任赣南师范专科学校(原赣南师范学院)副校长。1975年离休后,仍任江西省政协委员、赣州市政协副主席。1989年病逝。
  钟兆麟为人正直、不苟言笑、知书达理,理论基础较深厚扎实。青年时代便有专心做学问的志愿。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对教学与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省、市教育界颇有声望。担任赣州市政协副主席期间,积极参与全市政治、经济和统一战线工作,为两个文明建设献计献策。
  陆剑尘陆剑尘(1909~1990),赣州市人。年少时体弱多病,遂立志学医。1936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系,曾在上海名中医朱鹤皋、徐小圃、丁仲英、顾谓川、祝味菊、王仲奇、夏应堂等人门下临症学习。毕业后回乡,以中医为业。1954年在赣州市立医院任中医师。1955年任赣州市人民政府卫生科副科长,不久调赣州市公费医疗门诊部任副主任。1958年入中央委办的南京中医院中医研究教学班进修。此后,历任赣南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赣南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1980年12月,晋升为中医主任医师。剑尘先后被选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江西分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赣州分会名誉会长、赣州市中医药学会主席、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函授赣南辅导站站长、赣州地区科协委员,历任赣州市政协第二至七届委员、江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和赣州市人民代表。1990年病逝。
  陆剑尘有较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从医50多年来,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医内、儿、妇科。他治疗内科杂症和调理虚劳痼疾,善于把握脾肾两大器官,把调理脾肾作为治疗的重要环节。著有《痢疾概论》、《临床集锦》、湿温病综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病重症医案记》,并主编《赣南中医秘验方汇编》、《赣南草医秘验方》、《赣南中药炮制汇编》、《赣南药用植物志》、《陆剑尘临床经验选》、《陆剑尘医案》(已选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他的生平、学术贡献被选入《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陈独清陈独清(1909~1990),江西省南康县人,宗教界著名上层爱国人士。出生于信奉天主教的家庭。1934年毕业于江西天主教神哲学院。1935年被祝圣为神甫。后在南康县、宁都县天主教堂任小学教员、校长、本堂神甫、赣州教区小修道院副院长、副主教等职。建国后,任南康县太窝里天主教堂神甫、南康县天主教爱国会主委。1955年任赣州市天主堂神甫、赣州市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委。1958年被选圣为天主教赣州教区主教、江西省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委。1980年任中国天主教主教团成员、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委、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委。1981年任江西省暨南昌市、赣州市天主教爱国会主委。1987年任江西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天主教江西教区主教。
  陈独清历来坚持反帝爱国立场,是江西省天主教反帝爱国运动及其爱国组织的发起人和创始人之一,江西省天主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自选自圣最早的一位天主教徒。他团结全省天主教界人士毅然摆脱帝国主义势力对天主教的控制,赞成并坚持中国天主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为推动江西省天主教教徒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抵制国外教会敌对势力渗透,协助中共和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做了很多工作。还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活动。1953年以来,为南康县人民代表、政协委员。1955年后任赣州市政协常委、人民代表,省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委。任期中,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学习、视察活动,提出建议和意见,是中共的真诚朋友。1990年在赣州病逝。
  傅振模傅振模(1906~1992),赣州市人。1934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电机系。曾任重庆大渡口钢铁厂电力副工程师、四川万县电厂厂长、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电业处工程师。建国后,历任南昌电厂总工程师、厂长,江西省电工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江西省电力工业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对当时江西的主要电力建设工程,从选址、设计、施工到生产,都曾参与和审查。主持审查的电力工程有南昌电厂及九江、景德镇、乐平、新余、分宜、萍乡电厂等,并参与审查江西境内电网主要干线送变电工程;同时在生产、建设、技术管理过程中,为江西的电力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1992年4月17日在赣州病故。
  王中仁王中仁(1908~1992),原名王贤选,赣州市水西乡水西村人。1927年参加革命,次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赣州东郊区委水西小组组长、赣县东郊木船工会主任、赣县木船工会和江西木船工会委员长等职。积极给中央苏区购运食盐、布匹等紧缺物货,为打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作出了贡献。1933年当选为中央苦力运输工会委员长。1934年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在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时,如期完成了中共中央分局交给他的架设浮桥、处理红军不便运走的笨重物资和安置几位中央领导人的家属等工作。为掩护毛泽覃夫人贺怡和她的父母、女儿以及刘伯坚的儿子,把他们从会昌转移到赣州,安排隐蔽在水西历时3年,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贺怡重新回到红军部队。红军主力长征后,在赣州担任中共地下联络员。1937~1938年,任新四军池江办事处赣州联络站站长、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官主任。1939~1940年,先后任中共万安县委书记、万泰遂中心县委书记。1941年被国民党逮捕,关押在泰和马家洲集中营达4年之久,从此与中共失去了组织联系。解放后,重新参加革命,历任赣州支前委员会采购股长、市总工会劳保部副部长、市搬运公司经理、市劳动局和城建局副局长、通天岩农场场长、黄金试验农场和市渔种场副场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横遭诬陷与迫害,1984年恢复名誉。1992年病故。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