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节令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31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节令习俗
分类号: K89
页数: 4
摘要: 赣州民间传统节日的名称与习俗都具有客家色彩,除正名外,还习惯以月份称。如元宵节俗称“正月节”、“正月半”,端午节俗称“五月节”,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中秋节俗称“八月节”等。节日习俗与中原各地大同小异。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小年过后,俗称纳了年阶,开始打糍粑、黄元米果和各种油炸果品,磨豆腐,操办过年食品。自此直至元宵节,诸事讲顺利,说话求吉祥,亲朋、族人开始互相拜年,馈送年礼。此时,家主将大门敞开,称为“开财门”。解放后,以上旧习已消除。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后,进一步开展尊老敬老活动。清明乡村兴在清明这天采鲜艾叶做艾米果,以作中餐并馈赠亲友。机关、学校开展清明扫墓活动
关键词: 风俗习惯 民间习俗

内容

赣州民间传统节日的名称与习俗都具有客家色彩,除正名外,还习惯以月份称。如元宵节俗称“正月节”、“正月半”,端午节俗称“五月节”,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中秋节俗称“八月节”等。节日习俗与中原各地大同小异。
  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旧时,此日晚上家家送灶君上天,点烛烧香,燃放鞭炮,祈求灶君“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此日起,家家掸尘扫地,通沟排水,抹洗门窗家具,洗涤被褥蚊帐,大搞环境卫生。小年过后,俗称纳了年阶,开始打糍粑、黄元米果和各种油炸果品,磨豆腐,操办过年食品。人们沉浸在忙碌而欢乐的氛围中。自此直至元宵节,诸事讲顺利,说话求吉祥,亲朋、族人开始互相拜年,馈送年礼。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俗称“年三十晚”(月小为十二月二十九),谓之“过大年”。旧时,贫家负债者,躲债在外,除夕深夜方敢归家过年,故又称年关。这天,家家户户除旧布新,贴春联、喜帖,挂年画,大门、后门、厨房门、仓库门,凡有门处贴“老幼均安”、“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后有余庆”等贴字,秉烛焚香敬祖宗,供奉年饭、酒、“三牲”。晚餐丰盛,合家围坐吃团圆饭。除荤菜外,必备芹(勤)菜。饭后,长辈给小孩分发红包,俗称压岁钱。后接“灶神”归位,敬香烛祭“灶神”。接送“灶神”忌女眷参加,俗有“男不拜月,女不送灶”之说。年三十晚,厅堂、卧室、厨房灯火通明,谓之“照年光”。人们守岁至子时,迎新接福。近年来,电视台举办春节文艺晚会,大家边看电视边守岁,待深夜零时一到,鞭炮齐鸣,热闹空前,乡村则锣鼓相伴,更助喜兴。此时,家主将大门敞开,称为“开财门”。敬香四方“神灵”,祈求保佑全家平安吉祥如意。
  大年初一即春节,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旧时,此日凌晨,家家摆设香案于门前,点烛上香,燃放鞭炮,跪拜天地,祈求一年平安发财,择“大利”方向出门走动几步,谓之“出行”。现时,一般在清早开门时,燃放一串称为“开门红”的鞭炮,以示红红火火,兴旺发达。清晨,家人更换新衣,燃香烛于厅堂,先向祖宗、后向尊长拜年。旧习拜年规定是:“初一仔,初二郎,初三、初四女拜娘”。即初一儿孙向长辈拜年,初二女婿给岳父母拜年,初三、初四出嫁女回娘家拜年。一般亲友从初一到十五日互相走访拜年,互道“恭喜发财”、“万事胜意”、“健康长寿”等吉祥话。一般家庭备有“九龙盘”,内盛香肠、板鸭、腊猪肝、腊牛肉等食品和果品待客。旧俗这天禁串门;禁白天扫地,只能晚上扫,从外向里扫,以免扫掉“财气”;禁吃菠菜,寓预防波动不安之意;禁洗衣服,以免洗掉“财气”;忌把早上洗脸水泼在地下,要存留到晚上倒;忌污言秽语,以图全年吉祥;忌女人初一出门。有的人家全日吃素,以求“神灵”保佑全年老幼平安。解放后,以上旧习已消除。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上元节”、“灯节”。民间兴吃元宵米果和汤圆,寓圆满之意。旧时,农村添丁户须备“丁酒”,族人每户皆备荤盘至祠堂(或众厅)共饮,名叫“饮花子酒”。龙灯从初六起游行于屋场,初八、初九进城游玩于街市,人们以鞭炮迎接,直至元宵节。元宵节,城乡到处锣鼓声、锁呐声、爆竹声,声声悦耳。入夜,舞龙灯、耍狮子、摇花船、踩高跷、摆鲤鱼、放烟火……人山人海,大闹花灯。传统的游艺活动,至元宵之夜达到高峰。故有“爆竹不停,龙舞不止”的俗语。建国后,饮花子酒的习俗已废,但仍吃元宵米果和丰盛酒菜,仍玩龙灯。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端阳节。农历五月瘟疫滋生,故家家门上插艾蒿、菖蒲,采百草煮水洗澡,以防百病。午间,合家老小饮雄黄酒,并用雄黄酒、苍术酒洒于房屋四周,除污秽、驱蛇蝎。节前,民间家家兴用箬叶包糯米粽子(有的掺火腿、豆子为馅),亲友、族人之间以粽子、包子、咸蛋、香包等相赠,有的还给初入学的孩子送雨伞、鞋袜、文具等,俗称“送节”。小孩兴戴香包,学生向老师敬送粽子、鸡蛋等;老师回赠学生纸折扇等。这天举行龙舟比赛,章、贡江畔人山人海,观看龙船,热闹非凡。乡村兴采晒草药制作“端午茶”,备消暑用。建国后,赛龙舟多由市体委或市总工会、市文化局主办。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这天,民间家家户户杀鸭子,将鸭血染纸钱,焚烧祭祖,故俗称“鬼节”。从闽、粤、赣北迁入的人家,以十三或十四为“中元节”。若去世者初值“中元节”,儿孙须制纸衣、纸箱、纸床等冥器焚烧;内亲须送纸衣、纸钱、香烛和鸭子1只给逝者家;逝者已出嫁女儿,须在七月初一置办纸衣、冥币送到娘家,将纸衣挂于壁上,节前一天,取下纸衣装入竹笼内焚化,称为“挂衣”、“送新七月半”。富裕人家兴在节日前后,请道士为去世老人做“法事”。放河灯,踩图灯,诵忏追荐,名曰“解衣”,俗称“做七月半”。还兴在街道路口叫小孩焚烧纸钱,给“孤魂野鬼”受用,人们视为做善事。建国后,凡属迷信习俗渐废。但仍杀鸭备酒,合家会餐,有的烧些纸钱纪念去世亲人。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团圆节。节前,亲友间以月饼、柚子等相互馈赠。节日之夜,家家备佳肴,合家欢聚。晚餐后,民间兴在皓月临空时,庭前设香案,点烛燃香,摆上月饼、柚子等果品,称为“敬月亮”。现时,一般只是在明月下吃柚子、花生和月饼,边吃边赏月。俗称“中秋对月食柚子眼睛亮”。又因柚子俗称“大桔”,食之大吉大利。旧时,此节夜晚有“烧塔”、放“孔明灯”、猜灯谜等活动。建国后,只有团聚赏月相沿。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俗称“重九”。这天,民间兴吃油炸薯包、芋包和推浆米果之类的传统食品,尤其兴吃米酒泡薯包,故称米果节。文人学士喜于此日登高,饮酒、赋诗、作对。建国后,重九登高作为一项体育活动,逐渐普及。有些学校组织师生重九登高,走向大自然,陶冶情操,丰富生活。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后,进一步开展尊老敬老活动。
  新节日建国后,人民政府规定了全国统一的休假节日,除春节外,尚有以下新兴节日:元旦(1月1日),俗称“阳历年”国际妇女节(3月8日),亦称“三八”国际妇女节;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亦称“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国青年节(5月4日),亦称“五四”青年节;国际护士节(5月12日),也是中国护士节;国际儿童节(6月1日),亦称“六一”国际儿童节;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简称“八一”建军节;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
  时令立春春为四季之始,民间素有“立春大于年”之说。城内和郊区,有人用黄褐色纸扎成春牛,用红纸印刷春耕图,挨家挨户送去。进门时,高举春牛,递上春耕图,口称:“新春大发,恭喜发财”。家家户户都给他一定报酬。这是客家人赶春牛的习俗。民间多在此节令栽种花木,并兴将鸡蛋竖立桌面上,以象征生机旺盛,农业丰收。立春时刻一到,家家户户燃放鞭炮,意在迎春接福。
  惊蛰进入惊蛰,天气转暖,冬眠百虫行将出土活动。农家多于这天炒花生、豆子、米花等,寓“炒虫”之意,使禾苗不会生虫;并在房屋内外墙基下撒些石灰,以防害虫进屋。客家人仍兴此俗。
  清明乡村兴在清明这天采鲜艾叶做艾米果,以作中餐并馈赠亲友。清明及其前数日,城乡家家备“三牲”、米酒、香烛、纸钱、鞭炮至亲人坟地培土、去草、祭祀,俗称“挂纸”。相传,清明为耕牛生日,这天让牛歇工一日,还给牛灌吃泥鳅、鸡蛋、生油等。建国后,做艾米果、扫墓、爱护耕牛等习俗仍存。机关、学校开展清明扫墓活动,到烈士纪念馆或烈士陵墓前敬献花圈,缅怀革命先烈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立夏俗称“过夏”。民间流传“立夏不吃蛋,上墈滚下墈”的谚语,故兴吃带壳煮熟的蛋以“补夏”,还兴吃米粉肉、蕌头包和田螺。传说立夏吃田螺可以明目亮眼。这天,普遍兴给小孩称体重,传说可防“退夏”(消瘦)。又谓这天是狗的生日,以米粉肉喂狗。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本系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以此日天书再降,诏定为“天贶节”。民间传说为罗汉菩萨“晒经日”,又说是土地公公晒银子之日。民国时期定为“晒谱日”,这天各家端出谱牒、古书和冬衣曝晒,以免霉烂、虫蛀。建国后,仍兴在这天翻晒衣服书籍等。
  进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民间称这天为“入伏”。旧俗兴进伏日吃凉粉,谓可防盛夏时长疖子、生痱子。建国后,进伏日吃凉粉之俗仍存,但不拘于进伏日,整个盛夏都有吃凉粉的习惯。
  冬至旧俗称冬至为“无忌日”。民间多于这天举办婚嫁、砌灶、建房、迁居、修坟、迁墓等,也焚纸祭奠新近亡故的亲友,谓之“揽冬”,或叫“挂冬至”。畲族蓝姓同胞兴过冬至节令。这天,家家杀鸡宰鸭,沽酒买肉,设宴款客。建国后,仍兴在冬至日上坟培土、修墓、迁坟,奠祭先人或安葬新近亡故的亲人。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