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入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314
颗粒名称: 从师入学
分类号: K89
页数: 2
摘要: 从师学艺民国以前,贫困人家的男孩无钱上学读书,十二三岁时,父母便托亲友为其寻师学艺,俗称“学手艺”。投师前,须摆“拜师酒”,席间,家长、介绍人与师傅商定学徒事宜,写成投师帖。学徒期间,供食宿无工资。出师后,以低微工资帮师傅做1年工,然后自谋生计。学徒期间,逢年过节,须给师傅送酒肉鸡鱼等,俗名“睄师币节”。师父每年给学徒做一套衣服,表示回礼。出师时,须摆“出师酒”,以示庆贺。建国后,学手艺的习俗相沿如旧。“文化大革命”期间,把带徒学艺视为剥削。改革开放以来,学手艺的人剧增,但不写投师帖,不做拜师和出师酒,也不硬性规定学习年限,形成新型师徒关系。惟学徒期无工资、“睄师节”等习俗未变。
关键词: 风俗习惯 民间习俗

内容

从师学艺民国以前,贫困人家的男孩无钱上学读书,十二三岁时,父母便托亲友为其寻师学艺,俗称“学手艺”。投师前,须摆“拜师酒”,席间,家长、介绍人与师傅商定学徒事宜,写成投师帖(含从师时间、遵守行规、尊师从教等内容)。学徒期间,供食宿无工资。出师后,以低微工资帮师傅做1年工,然后自谋生计。学徒期间,逢年过节,须给师傅送酒肉鸡鱼等,俗名“睄师币节”。师父每年给学徒做一套衣服,表示回礼。出师时,须摆“出师酒”,以示庆贺。建国后,学手艺的习俗相沿如旧。“文化大革命”期间,把带徒学艺视为剥削。改革开放以来,学手艺的人剧增,但不写投师帖,不做拜师和出师酒,也不硬性规定学习年限,形成新型师徒关系。惟学徒期无工资、“睄师节”等习俗未变。
  破蒙读书30年代以前,学龄儿童上学,择吉日凌晨,由亲人携带香烛、果品、酒等,放鞭炮背着上学校。到校后,由亲人先在孔夫子像前点燃香烛,引学童先跪拜孔夫子,再跪拜老师,请老师喝酒、吃果品,老师引学童入教室,点《三字经》:“幼而学,壮而行,上理国,下便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让学童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念,反复念3遍。称为“破蒙”。40年代,此俗渐废。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