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311
颗粒名称: 丧葬
分类号: K89
页数: 2
摘要: 旧俗丧葬礼仪繁多,城乡略有差异。普遍盛行的丧葬习规有送终、报丧、守灵、入殓、出殡、送葬、回车、安灵、做七、烧祈香、守孝等。明、清时期,父母死后,孝子需守孝3年。守孝期间,儒生不参加应考,为官者离任回家,家中不贴红纸对联,不办婚嫁喜事,衣不华丽,行不远游。民国时期,脱孝可提前,官不离任,逢考可应试,1年后可办各种喜事。服丧期间,家人戴孝,重七,以“七七”四十九天为“满七”,逢七日在家门口祭奠烧纸钱。“满七”时,孝子到舅家谢孝,在舅家理发后回家。建国后,市人民政府提倡移风易俗,不断改革丧葬习俗,礼仪删繁就简,逐步推行火葬。参加向遗体告别的亲朋,胸扣白花,臂缠黑纱,以示哀悼。
关键词: 风俗习惯 民间习俗

内容

旧俗丧葬礼仪繁多,城乡略有差异。普遍盛行的丧葬习规有送终、报丧、守灵、入殓、出殡、送葬、回车、安灵、做七、烧祈香、守孝等。明、清时期,父母死后,孝子需守孝3年。守孝期间,儒生不参加应考,为官者离任回家,家中不贴红纸对联,不办婚嫁喜事,衣不华丽,行不远游。民国时期,脱孝可提前,官不离任,逢考可应试,1年后可办各种喜事。服丧期间,家人戴孝,重七,以“七七”四十九天为“满七”,逢七日在家门口祭奠烧纸钱。“满七”时,孝子到舅家谢孝,在舅家理发后回家。父母死后次年春节,亲戚、朋友上门行“新香礼”;清明节前,子孙备办丰盛祭品到墓地祭醮,俗称“醮新地七月十五“中元节”,亲友给亡灵送纸衣、纸钱、香烛等,女儿送纸扎衣箱烧给死者,俗称“挂衣”至周年,子孙、内亲到灵位前烧香悼念,俗称“满周年”。客家崇祖,因天灾人祸举族迁徙时,往往将过世父母遗骸带在身边,到新居住地择址重新安葬,故有二次葬的风俗,原墓的碑文也在新坟地重刻。
  旧时民间重寿考,60岁以上而病死于家中卧室者为寿终正寝。老人逝世称“归仙”、“过身”、“作古”,安葬俗称“还山”,办丧事称办白喜事。且兴为在世老人预制衣棺,预造墓穴,称预制的棺材为寿木,预做的衣服为寿衣,预建的墓穴为寿拱。寿木用上等杉木作材料,寿木头上贴有红纸书写的“福”字、“寿”字,棺盖上贴有“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字样;寿衣与寿木同时做,男、女均是一套红衣红裤,一双红鞋、白袜,男为青色帽,女为青色裹头绸。筑寿拱前须请堪舆家相地形,择吉日开工;建时,亲朋须送茶点;建成时,主家设圆工酒答谢工匠、宾客。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提倡移风易俗,不断改革丧葬习俗,礼仪删繁就简,逐步推行火葬。职工去世,70年代以前多由本单位组成治丧委员会或治丧小组,发布讣告,举行追悼会。以后从简,只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有关单位和生前友好送花圈、挽联、挽幛。参加向遗体告别的亲朋,胸扣白花,臂缠黑纱,以示哀悼。办丧家属则递上一小截红绳,供吊唁者系在衣扣上。市内和近郊的死者遗体多为火葬,骨灰装入盒匣或瓷坛,外裹红布,在公墓区安葬,墓面、碑石均简朴。农村一般以黑纱、白花替代披麻戴孝,仅有个别人家仍从旧俗,为死者请道士做法事。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