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27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产习俗
分类号: F329
页数: 3
摘要: 早稻莳田是重要农事之一。请人莳田,须一日四餐茶饭,备糕饼酒肉款待。农家常将香肠、板鸭、腊鱼、腊肉、花生、果子等留到莳田时吃,以示年年丰足有余。莳田时,第一个下田者是莳田能手,尊称“牵绳师傅”,或称“牵莳”,跨一步莳6行,要求竖、横、斜行对直,禾苗正,不能“打岔行”,否则意为不吉利。其余莳田手依次下田傍莳。建国后,推行矮秆密植,每步7行,有的先莳框架,名叫“打格子”。在莳田行进中,前行者若被居后者超越,俗叫“笼住了”,会受到嘲笑。故莳田手你追我赶,不甘落后。莳完田,多余秧苗不可犁掉,而要用手拔除。莳田结束,东家要办酒席款待帮工者,俗称“洗秧根”。尝新早稻登场后,吃新米饭称“尝新”。
关键词: 农业史 农业发展

内容

早稻莳田是重要农事之一。请人莳田,须一日四餐茶饭,备糕饼酒肉款待。农家常将香肠、板鸭、腊鱼、腊肉、花生、果子等留到莳田时吃,以示年年丰足有余。莳田时,第一个下田者是莳田能手,尊称“牵绳师傅”,或称“牵莳”,跨一步莳6行,要求竖、横、斜行对直,禾苗正,不能“打岔行”,否则意为不吉利。其余莳田手依次下田傍莳。建国后,推行矮秆密植,每步7行,有的先莳框架,名叫“打格子”。在莳田行进中,前行者若被居后者超越,俗叫“笼住了”,会受到嘲笑。故莳田手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四餐茶饭坐首席者为莳田能手。莳完田,多余秧苗不可犁掉,而要用手拔除。莳田结束,东家要办酒席款待帮工者,俗称“洗秧根”。
  尝新早稻登场后,吃新米饭称“尝新”。东家在“尝新”日,须买酒、买肉、杀鸡鸭,做新米米果,宴请帮工,点蜡烛敬“米谷神”,以庆丰收。
  洗禾镰秋收结束,东家备办酒菜,请帮工或帮助收割的亲友会餐,俗称吃“洗禾镰”酒。东家还要烧米果分送亲友、邻居,意为全年农耕结束。建国后曾一度不兴,近年此俗又兴。
  倒稿晚稻收割后,要求在当年冬天把土地深翻过来,俗叫“犁禾稿”或“倒稿”。有“隔年不倒稿,禾苗长不好”、“隔年倒稿,顶过捡窖”的农谚。
  摘木梓木梓(油茶)有寒露子和霜降子两种,一般分别在寒露和霜降前2天采摘。摘木梓时,东家一日五餐茶饭款待帮工。本应采完一片,方许捡木梓,但东家为显示慷慨,在采摘将结束时,留一小块让大家共同采摘,俗称“打秋风”。此时,众人比赛吹树叶、唱山歌,皆大欢喜。晚餐加菜、烧米果,喜庆丰收,谓之“做下山”。
  收花生旧时,多种晚花生,农历八月初收获。先割苗,后松土,再扒花生,叫“盘花生”,后面有人跟着倒(捡)花生。将结束时,留一小块,主人和倒花生者同时收捡,叫“散塅”,象征丰收。建国后,全面推广早花生,立秋前收获,先拔苗,后摘花生。
  饲养养牛牛是农家宝,农户爱牛如子。农家定清明节为牛的生日。此日,耕牛放牧休息,给牛喂食茶油、鸡蛋、鳅鱼等,以壮牛体。平时栏干食饱,常年吃鲜草或稻草,农忙时加喂大米稀饭、细糠、薯叶等精料。清明前,气温偏低,不让牛淋雨。雨天役牛时,给牛遮油布或蓑衣,使其不受寒生病。此习相沿至今。集市上买卖耕牛,选牛有“黄牛看齿,水牛看毛”之说。买好耕牛,在牛角上系红布或红绳,以祈吉祥。卖牛者决不连同牛绳给买牛户,而把牛绳带回家,以示自家续养耕牛兴旺。
  养猪农家历来有养猪的习惯。到圩镇上买猪崽有“嘴要短,脚要粗,身上没有箍”之说。忌养“五爪猪”(脚有五趾)、“八卦猪”(脑门上有花纹)。如猪崽和牛同栏,主人先抱猪崽向牛作揖,祈牛保护。若遇猪病流行,用红纸书写“姜太公在此”,贴在猪栏门上,以避邪驱瘟。出售大猪时,男人们抬猪出门,主妇要在后呼叫:“大猪去,小猪转(回)”,意为养猪业长兴不衰。建国后,科学养猪,此习渐废。
  狩猎进山狩猎,结伴同行。每人腰间系1条用猪血或桐油浆过的麻绳网络,以“避邪”。抄山者,头戴草帽或斗笠,与兽类区别而保安全;“守堂者”,埋伏在预定范围内,待机开铳。首先命中猎物者,谓之“打头铳”,可分得兽头和两份猎物,其余按人均分。有猎犬参与,也分一份,归犬主。
  营建旧时,民间营造住宅十分重视吉利喜庆。建屋之前,须请地理先生捧罗盘择基定向,选吉日吉时动土、奠基、安门、上梁、开厅。开工之日,主人备办开工酒席,宴请工匠和帮工。房屋起墙脚至砌砖之间谓之“进桌”,主人须再办酒席款待工匠。竖门框时,须鸣鞭炮。厅堂屋上梁时,举行隆重的“上红梁仪式”,要在梁木上涂红漆或用红纸包裹,贴上“吉星高照”、“上梁大吉”等字样,挂上装有五谷的种子袋。同时燃放爆竹,泥木工匠、地理先生高唱赞语。上梁后,即设宴庆贺。有的人家在新宅大门楣上左边刻有乾卦形(三),右边刻有坤卦形(〓)。
  建屋期间,已出嫁的女儿须备办“三牲”(鸡、猪肉、鱼)和茶点果品等礼物送给娘家。新屋落成之日,称之“圆屋”,俗称“出水”。主人设筵席酬谢工匠、帮工和亲朋。泥、木匠师傅坐首席,谓之“吃完工酒”。此习俗至今仍保留,但其中带有迷信色彩的已基本消失。
  迁居新屋建成后,择吉日迁居,谓“乔迁”,俗称“过火”或“搬火”。迁居有移送火种,点燃香烛,祭祀灶神等旧俗。迁居出门时,燃放鞭炮,家主肩扛梯子手持竹篙(寓意“步步高升”),或高举火把在前引路,主妇挑着炊食具和一盆烧得通红的木炭,小孩背着书包,老人手拿扫帚,依次尾随其后,沿途鸣放鞭炮,鱼贯而入新居。进新屋后,到厨房祀灶神,进火新灶,做菜饭,摆筵席招待宾客。建国后,迷信色彩渐消,亲友道贺仍存。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