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寺观教堂祠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26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寺观教堂祠庙
分类号: TU098.3
页数: 3
摘要: 建国前,境内寺观众多。其中,影响较大的寺庙有光孝寺、天竺寺、寿量寺、马祖岩寺、空山寺、海会禅寺,道观有上坛观、紫极宫、玉虚宫、紫霄宫、灵台观、三清古观。建国后,仍保留不少寺观。位于城内东南隅,与慈云塔隔街相望。属十方丛林,建筑规模宏伟,殿堂布局井然,有前后大殿及藏经阁、放生池和连片僧舍。供奉佛像齐全,多为唐人制作。常住和尚有数十人,明末清初年间达300多人。历史上,光孝寺不仅为赣南佛教首刹,在毗邻的闽、粤、湘数省均有较大影响。建国后,宗远和尚接任至1953年还俗。“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内佛像被捣毁。1988年被市人民政府列为赣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道观 文化遗址

内容

建国前,境内寺观众多。据1946年《赣县新志稿》载,境内城乡寺庵(含已废或改作他用的)、道观(含万寿宫)各达50余座。其中,影响较大的寺庙有光孝寺、天竺寺、寿量寺、马祖岩寺、空山寺、海会禅寺,道观有上坛观、紫极宫、玉虚宫、紫霄宫、灵台观、三清古观。建国后,仍保留不少寺观。主要寺观有: 光孝寺始建于晋代,唐高宗时复建。位于城内东南隅,与慈云塔隔街相望。寺内多井,任一地点掘土1~3尺,便有澄清泉水源源外溢,故俗称出水寺。属十方丛林,建筑规模宏伟,殿堂布局井然,有前后大殿及藏经阁、放生池和连片僧舍。供奉佛像齐全,多为唐人制作。寺内僧职健全,有首座、都监、堂主、知库、知客、班首、维那、僧值等8大职事。常住和尚有数十人,明末清初年间达300多人。历史上,光孝寺不仅为赣南佛教首刹,在毗邻的闽、粤、湘数省均有较大影响。至解放前夕,光孝寺曾多次开坛传戒,许多云游名僧、大禅寺住持皆在此讲学和存牒。至今,还流传“先有赣州光孝寺,后有韶关南华寺”之说。1930年,此寺由戒常任方丈,嗣后由大椿、寿海、芳品、见海和尚住持。建国后,宗远和尚接任至1953年还俗。“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内佛像被捣毁。1972年,寺内大殿、藏经阁等被拆,仅存山门及前殿。1988年被市人民政府列为赣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量寺位于城内中山路东段南侧,为后梁卢光稠所建。《寿量寺中兴修造记》记载:唐末卢光稠患病医治无效,有人推荐道诚僧为其诊治。病愈后,光稠欲重酬道诚僧,道诚僧不受,说:“得一袈裟地足矣”。光稠随即将其东宅花园捐送建寺。始名卢兴延寿寺;不久,改名圣量寺,宋时更为今名。元末兵毁。明洪武年间(1368~1398)复建。大学士解缙有记。原寺建筑规模宏大,因遭历代战乱冲击,逐渐损坏缩小,只剩后殿,今改作正殿。1931年,由释品芳和尚等创办私立博济初级小学。1935年停办。持芳和尚圆寂后,由明亮、传心、悟道等人先后住持,直至解放。寺内原有五代时铸造的贴金铁观音佛像1尊,高6米,为江西省大佛像之一。1957年,寺量寺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1972年佛像被毁,寺内僧房作他用。1991年6月开始修复寿量寺,1995年底竣工。
  海会禅寺位于城内慈姑岭中段。现有常住僧尼姑10余人,释宗鉴和尚为住持。1939年,赣州城内商界刘俊千、张德馨、戴楚衡等人募捐集资,购置慈姑岭基地建筑寺宇佛殿,计2幢9间,面积567平方米。1940~1941年,聘请钟印道居士、释济广法师(建国后曾任北京广济寺方丈)任维那。1942~1949年9月,由释海禅大师接任维那。佛殿、梵宇保存较完好。寺内有一尊来自缅甸的白玉释迦牟尼佛像及观世音、韦驮伽兰、地藏菩萨和十八尊景瓷罗汉等。1956年宗教改革之后,此寺一直是赣州市佛教唯一法事活动场地。“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宗教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赣州市佛教界人士讨论,决定将此寺正式定名为海会禅寺。1984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寺庙。1985年修葺一新,成为境内较大的佛教活动场所。
  清真寺位于城内桥儿口,始建于明末,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寺正中为门厅,院中有大殿、前厅、左右厢房、亡人房、净水房、沐浴房等,建筑面积539.5平方米。1984年被列为省级重点寺庙,对外开放。1985年以来,江西省人民政府拨款15.5万元重新修建。新建寺院大门楼上“清真寺”3字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任张杰所题。是赣南唯一的伊斯兰教清真寺。
  紫极宫唐时建,是赣州最大的十方道观。位于今城内文庙。宋时改名大中祥符宫,后又改为元妙观。明永乐五年(1407),高道刘渊然在此宫修道授法,随后改为祝圣道场(亦称道院)。殿宇闳敞,设玉清、上清、太清3尊圣像。清代改作学院,乾隆元年(1736)迁县学于此。今为文庙。
  [=此处为插图(寿量寺修复竣工典礼)=] 玉虚观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属十方丛林。位于今水东小学校址。观内有丹台,世传刘继先真人炼丹于此。明代刘渊然大真人立为修持之地,遗下四代修持立功,修持名曰:上士修持“升为天宫”,中士修持“南宫立仙”,下士修持“在世长年”。清代道士刘子英设玉虚观为府观,立阴阳学执管道纲,焦道士主持观内阴阳法事功课。民国时期,在此观兴办小学。解放后,由水东小学使用。1985年,折价还给市道教协会筹备小组。1989年,在水东万松山重建。重建的玉虚观门额为“三清宫”,右侧额称“玄门”,左侧额称“正一”。正殿有玉清、上清、太清3尊圣像。住持为方业儒道士,有常住道士多人。列为道教公开活动场所。
  三清古观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道士刘子英、方秀峰、王光祚等募化和集资建造。原建在城内忠节营,后迁小南门8号。观殿面积600多平方米,分三天门亭、正厅和大殿3部分。正厅中央供信教者朝拜和官吏参拜之用。左右有礼仪室和道仪室,接待官吏和各地道士。大殿为2层楼房,地下为大殿厅,楼上为玉皇楼。大殿厅中央有10供台,供台正面塑有三清圣像,左边有王、马、雷像,右边有朱、殷、雷像。大殿厅靠左墙塑有张天师真人像,靠右墙塑有许真君真人像。玉皇楼中央塑有玉皇像,靠墙两旁设书架,存放道教经典。左右室为鼓楼和钟楼。清末民初,观内曾驻扎兵营,玉皇楼和顶炉被毁,一切法事功课停止。1954年,因城市建设规划需要拆迁此观房产,经与道教人士协商,将小南门公房拨其使用,修葺后恢复正常道教活动。1985年8月,列为道教公开活动场所。
  教堂建国前,境内先后建有教堂6所。后历经兴废,至今尚存教堂2所。
  赣州天主堂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康熙三十九年(1700),方济各会教士来赣,建有男、女礼拜堂各1座。雍正元年起禁教,至乾隆时天主堂被毁。光绪二十五年(1899),辣迎禄会在今大公路94号重建教堂和房舍,内有总教堂、神甫住房、修女住房、修道院、圣亚纳会、育婴堂、经堂、工作人员住房等。“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被改作他用。1983年,落实宗教政策,折价偿还。1984年,在罗家巷10号兴建经堂和神职人员住房,建筑面积446平方米。
  耶稣堂境内基督教唯一的正规聚会场所。耶稣堂是赣州基督教(属内地会)最早的教堂,清光绪十七年(1891),美籍牧师马设力创建,设有2所。一所称东堂(今大公路39号),东面隔壁附设传教士住宅;一所称西堂(今西津路71号)。马设力走后,由加拿大牧师李思宋夫妻任教。教务活动有主日大礼拜、查经、圣餐、青年团契、主日学、家庭聚会、街头布道会等。1912年,教会扩大爱灵小学规模,分成男女二校:一所在东堂,名圣教小学堂,专收男生;一所在西堂,名蕴贞女校(后易名育英女校),专收女生。1930年,二校合并为私立三一小学。1988年10月23日,大公路礼拜堂正式复堂。礼拜堂占地面积891.4平方米,建筑面积346.5平方米。礼拜堂有主日上下午崇拜,每场里外容纳1000人左右,同时还有查经、祷告、唱诗聚会等,每年举办义工培训班。几年来先后选送5名青年信徒到神学院校深造。
  祠庙坛、庙、祠,都是旧时人们从事祭祀、祈祝活动的场所。据清同治十二年《赣州府志·舆地志》载,境内先后有各类坛、庙、祠余座。坛有4座,即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先农坛、厉坛;庙有多座,较有名的有城隍庙、火神庙、龙王庙、灵山庙、真君庙和江东庙(又叫嘉济庙);祠有40多座,影响较大的有文昌祠(阁)、精忠祠、乡贤祠、玉岩祠、濂溪先生祠和王文成祠。各类坛、庙、祠已废。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