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25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教别
分类号: J196
页数: 4
摘要: 晋代传入赣州,城内建有光孝寺。梁末陈初,佛学家、翻译家真谛法师在虔州释著《摄大乘经》、《论释》;虔州兴贤门右有真谛寺,僧虎国建,后为一贯堂,已废。唐代,佛教在虔州较兴盛。唐高宗时,指挥使邱崇之弟邱诚重建已废的光孝寺。高僧鉴真和尚在第三次东渡日本失败后来虔州开元寺做法事,影响很大。此时,凡山青水秀的地方多建有佛寺和宝塔。后梁时,在城内东北部建卢兴延寿寺,后改名寿量寺。虔州有崆峒、菩提、杏仁、马祖四大佛教名山之说。1932年9月,建立中国佛教会赣县分会,会址设光孝寺,有会员212人。次年,创立上海崇信观音同志会赣州分会,会址设曾家巷,有会员500多人。
关键词: 宗教 习俗

内容

晋代传入赣州,城内建有光孝寺。梁末陈初,佛学家、翻译家真谛法师在虔州释著《摄大乘经》、《论释》;虔州兴贤门右(后称小南门)有真谛寺,僧虎国建,后为一贯堂,已废。唐代,佛教在虔州较兴盛。唐高宗时,指挥使邱崇之弟邱诚重建已废的光孝寺。高僧鉴真和尚在第三次东渡日本失败后来虔州开元寺做法事,影响很大。开元年间(713~741),马道一禅师来赣,结茅于赣县龚公山(今宝华山),聚徒说法,四方学者云集。此时,凡山青水秀的地方多建有佛寺和宝塔。后梁时,在城内东北部(今中山路东段)建卢兴延寿寺,后改名寿量寺。虔州有崆峒、菩提、杏仁、马祖四大佛教名山之说。每逢农历二月、六月、九月的观音斋,六月的罗汉斋,名山佛寺香烟弥漫,前往朝拜、布施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1932年9月,建立中国佛教会赣县分会,会址设光孝寺,有会员212人。1934年,在城东南东胜山创建佛教居士林,有会员800多人。次年,创立上海崇信观音同志会赣州分会,会址设曾家巷,有会员500多人。1939年,在慈姑岭中段建造海会禅寺。
  建国后,随着社会变革,赣州佛教界人士加强学习,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在组织僧尼正常宗教活动的同时,从事劳动生产和社会福利事业,实践马道一的农禅结合、自给自足、上下均力的主张,实行以寺养寺,自食其力。少数寺庵仍有僧尼长住。1985年,海会禅寺修葺一新,并恢复宗教活动。1986年4月,召开第一次佛教徒代表会,成立赣州市佛教协会,江西省佛教协会理事释宗鉴和尚任会长。会址初设海会禅寺,1993年迁寿量寺。1995年有教徒1290人。
  道教晋代传入赣州后,历代都建有观庙。晋代建有上坛观,唐代建有紫极宫、玉虚观、景德观,宋代建有紫霄观,明代建有灵台观,清代建有三清古观。今除重建的玉虚观外,余皆不存。唐、宋时,道教颇为兴盛,道士地位很高,享有不纳税、不服役等特权。清代始,江西特有的道教庙会——真君庙会,传入赣州。此会为祭祀许逊而创立,祭祀场所为万寿宫。
  1914年,道教会赣县分部成立(1942年易名赣县道教会)。道教会负责组织主持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庆祝李老君圣诞和二月十四追悼本会故世先师等事宜,以及承办各坊庙打醮朝皇,其中朝皇为赣州道教独有的法事活动。赣州城内三月天花宫、六月光孝寺、七月七姑庙圣诞日期,教徒进行诵《道德经》、《清净经》和上表等法事活动。真君庙会定每年八月初一(许去世之日)为“福主日”。从初一至初十,道众前往万寿宫朝拜,举办庙会。民国时期,城内真君阁(今濂溪路恒顺寺巷内)每年庙会以八月初三晚上人数最多。前往七鲤镇万寿宫朝拜的道众也络绎于途。1940年,城内庙会活动停止。1942年,注册登记的道士有100多人。解放前,境内有道观近20所,还有万寿宫30余座。
  建国后,在民主改革中,废除教内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多数道教职业人员改就他业,以劳动所得维持生计。对少数年老失去劳动力的道教职业人员,人民政府给予生活照顾。1950年,建立赣州市道教会筹备委员会,会址设三清古观内。1952年,组成市第二届道教会筹备委员会,团结道教人士,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活动,进行教内制度改革。“文化大革命”期间,道教被停止活动,宫观被接管或拆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落实宗教政策。1984年8月,退还三清古观给道教会使用,并进行修缮。同年底,成立赣州市道教协会筹备小组,推选方业儒任组长。组址设水东镇万松山玉虚观。1995年有道众54人。
  天主教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葡萄牙耶稣会教士利马窦赴京途经赣州,停留传教,为赣州有天主教之始。清顺治七年(1650),赣州总督佟国器(康熙帝之母舅)赠送天主教耶稣会教士刘迪俄以赣州城内土地创建教堂。至康熙二年(1663),已发展教徒2000多人。康熙三十五年,法国遣使会派柏理文主教来赣州主持教务,为赣州城天主教有主教主持之始。三十九年,耶稣会教士他调,派方济各会教士来赣州城,建有男、女礼拜堂各1所。五十九年,方济各会和耶稣会均派教士住城办理教务。耶稣会在城内设公学1所。同年,教皇派梅宰巴尔波来赣州视察教务。雍正元年(1723),清廷禁止外国教士在华传教,并驱逐出境。此时,仍有1名意大利籍的耶稣会神甫隐住于赣州城东门外,秘密推动教务。道光十八年(1838),耶稣会和方济各会教士他调,由遣使会教士接任教务,重建教堂。光绪二十三年(1897),设教理传习班,训练妇女,担任传教职务和收养孤儿。后由意大利籍神甫江督烈组织圣亚纳会,抚育孤儿。入圣亚纳会者须宣誓,刻苦守贞,矢志不移。二十七年,圣亚纳会为收养弃婴,设孤儿院和小学各1所。三十年,在城内设修道院1所,培养中国籍传教士。
  1920年,法国人杜保罗就任赣州主教。1921年,美籍教士首次来赣州。1923年创办私立德懋小学,1929年停办。1928年,由美籍人和若望任主教,教徒达1960人,收容婴儿122人,修道院学生21人。1935年,美国仁爱会姆姆首次抵赣州城,办理慈善事业,开办医疗门诊所2个和男、女医院各1所,后又开办男、女养老院各1所,收养鳏寡孤老贫民。1936年又创办私立善导小学。1945年初,城内有美籍主教1人、教士2人,瑞士籍教士1人,华籍教士2人,华籍圣亚纳会姑姑36人,美籍仁爱会姆姆6人(姑姑、姆姆均为俗称);收养孤儿335人、鳏寡老人58人;城区及近郊有教徒1743人。城内有门诊所3个,养老院2所,100张病床的妇女医院1所,40张病床的男医院1所,医院设有护士班。1947年8月,兴办私立仁爱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53年并入赣州卫生学校)。
  建国初期,赣州天主堂有正、副主教各1人,外国籍神甫6人,中国籍神甫13人,修女30多人,教徒1533人,听道348人。1950~1952年9月,天主堂外国籍教士进行非法活动,被分批驱逐出境,教堂由中国籍神甫管理。随后,赣州天主教经过反帝爱国运动,于1954年召开第一次教徒代表会议,成立赣州市天主教爱国会。1955~1963年,相继召开第二、三、四、五次教徒代表会议,张尚武连任5届主任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活动。1982年11月,召开第六次教徒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赣州市天主教爱国会第六届委员会组成人员。1984年,在城东罗家巷新建天主教堂(省级重点教堂)。1987年11月,召开第七次教徒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第七届委员会组成人员,江西省天主教爱国会主委陈独清主教连任第六、七两届主任委员。1991年12月,召开第八次教徒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第八届委员会组成人员,易子霞任主任委员。1995年,有教徒1015人。
  基督教赣州基督教,又名耶稣教会。清光绪初年,中华圣公会传入赣州。十七年(1891)三月,英国籍牧师糜学纯来赣州建立内地会。同年,英国系统的中华圣公会成立;二十九年,内地会创办爱灵小学,后易名私立三一小学。1925年,浸信会在赣州成立,不久,活动停止;1936年,广东省曲江县万友思牧师来赣州复立。1939年,江西青年会总干事蔡智传牧师等人由南昌来赣州,创办江西青年会赣州分会;次年创办私立青年中学,后易名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1944年迁浙江嘉兴)。1941年9月,美国系统的中华圣公会成立,有教徒170人,在城内西津路创办江西国际救济会和福幼幼稚园。1941年9月,皖赣教区派刘平庚来赣州建立圣公会。1942年,浸信会创办真光小学,后易名郇光小学。1946年春,安息日会在城内花园塘成立。1947年春,魏义绥偕美籍华人裴约翰来赣州成立宣圣会。民国期间,中华圣公会由李宗由任总务执事,有教徒321人。解放前,赣州基督教各教派由外国差会直接管辖。
  建国后,赣州市的基督教各派教会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割断与外国差会的关系,肃清帝国主义的影响,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实行“三自”(自治、自养、自传)。1951年3月,赣州中华圣公会、内地会、宣圣会、浸信会、浸信宣道会、安息日会的负责人及其代表开会磋商,成立市基督教“三自”革新委员会,选出委员11人,主要负责人为于万谦牧师,后由王孟洲继任。1954年,成立赣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由6个教派轮流主持联合礼拜。1958年12月,6个教派取消原来的名称及执事会,统称赣州市基督教会。从此,统一对教徒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教徒的政治思想觉悟。“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2年11月恢复活动。1987年12月,赣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召开第八次代表会议,江西省基督教教务委员会副会长田立华任主委。1991年12月,召开第九次代表会议,万保罗牧师任主委。1995年,有教徒2738人。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也称回教、天方教、清真教。明末传入赣州,在桥儿口建有清真寺(又称回教礼拜寺),建立伊斯兰教会。清顺治年间(1644~1661),30多户回民从南京陆续迁来赣州经商。从此,该教得到发展。1940年7月,中国回教协进会赣县支会成立,有会员120多人。同年,创办赣县私立伊斯兰小学(今市百家岭小学),并举办清真书报室。1945年,赣州城内有回教徒1658人,多数是来自安徽和南昌等地避难者。抗战胜利后,多数避难教徒返回原籍,教徒人数锐减。至解放前夕,有教徒330人。
  建国后,人民政府实行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伊斯兰教的正常活动。同时,尊重穆斯林的生活习俗,在牛、羊肉等食品供应上给予照顾。1958年后,穆斯林界进行改革,废除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并对教内的一些陈规陋习进行改革,废除小孩取“圣名”和“割礼”陋规,取消阿訇索取教友小礼制度,实行回汉通婚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伊斯兰教被迫停止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成立清真寺管理小组,中国伊斯兰教常务理事柏世芳阿訇为组长,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恢复正常。1988年,重新修建桥儿口清真寺。1995年,有教徒34人。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