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25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宗教
分类号: J196
页数: 7
摘要: 宗教在赣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俱有。佛教于晋代传入,经历代传播,至解放前夕,全市有大小寺庙42所。道教也于晋代传入,到元代分衍为全真派和正一派。天主教在16世纪90年代传入,先后传入的有耶稣会、方济各会和遣使会。1838年,由遣使会接任其他会教务。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内地会、宣圣会、浸信会、浸信宣道会、安息日会相继传入,1958年6个教会合并为赣州市基督教会。伊斯兰教于明代末年传入,清顺治年间,30多户回民从南京迁来赣州经商,从此该教得到发展。建国后,市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当的宗教活动,对披着宗教外衣从事的各种违法和非法活动予以取缔。
关键词: 宗教 习俗

内容

宗教在赣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俱有。佛教于晋代传入,经历代传播,至解放前夕,全市有大小寺庙42所。道教也于晋代传入,到元代分衍为全真派和正一派。天主教在16世纪90年代传入,先后传入的有耶稣会、方济各会和遣使会。1838年,由遣使会接任其他会教务。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内地会、宣圣会、浸信会、浸信宣道会、安息日会相继传入,1958年6个教会合并为赣州市基督教会。伊斯兰教于明代末年传入,清顺治年间(1644~1661),30多户回民从南京迁来赣州经商,从此该教得到发展。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当的宗教活动,对披着宗教外衣从事的各种违法和非法活动予以取缔。1958年“大跃进”,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左”倾错误的影响,部分教堂、寺观被挤占、拆除,神像和法器被捣毁,一些宗教界人士被批斗下放,宗教活动被迫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宗教活动逐步恢复。
  第一节教别佛教晋代传入赣州,城内建有光孝寺。梁末陈初,佛学家、翻译家真谛法师在虔州释著《摄大乘经》、《论释》;虔州兴贤门右(后称小南门)有真谛寺,僧虎国建,后为一贯堂,已废。唐代,佛教在虔州较兴盛。唐高宗时,指挥使邱崇之弟邱诚重建已废的光孝寺。高僧鉴真和尚在第三次东渡日本失败后来虔州开元寺做法事,影响很大。开元年间(713~741),马道一禅师来赣,结茅于赣县龚公山(今宝华山),聚徒说法,四方学者云集。此时,凡山青水秀的地方多建有佛寺和宝塔。后梁时,在城内东北部(今中山路东段)建卢兴延寿寺,后改名寿量寺。虔州有崆峒、菩提、杏仁、马祖四大佛教名山之说。每逢农历二月、六月、九月的观音斋,六月的罗汉斋,名山佛寺香烟弥漫,前往朝拜、布施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1932年9月,建立中国佛教会赣县分会,会址设光孝寺,有会员212人。1934年,在城东南东胜山创建佛教居士林,有会员800多人。次年,创立上海崇信观音同志会赣州分会,会址设曾家巷,有会员500多人。1939年,在慈姑岭中段建造海会禅寺。
  建国后,随着社会变革,赣州佛教界人士加强学习,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在组织僧尼正常宗教活动的同时,从事劳动生产和社会福利事业,实践马道一的农禅结合、自给自足、上下均力的主张,实行以寺养寺,自食其力。少数寺庵仍有僧尼长住。1985年,海会禅寺修葺一新,并恢复宗教活动。1986年4月,召开第一次佛教徒代表会,成立赣州市佛教协会,江西省佛教协会理事释宗鉴和尚任会长。会址初设海会禅寺,1993年迁寿量寺。1995年有教徒1290人。
  道教晋代传入赣州后,历代都建有观庙。晋代建有上坛观,唐代建有紫极宫、玉虚观、景德观,宋代建有紫霄观,明代建有灵台观,清代建有三清古观。今除重建的玉虚观外,余皆不存。唐、宋时,道教颇为兴盛,道士地位很高,享有不纳税、不服役等特权。清代始,江西特有的道教庙会——真君庙会,传入赣州。此会为祭祀许逊而创立,祭祀场所为万寿宫。
  1914年,道教会赣县分部成立(1942年易名赣县道教会)。道教会负责组织主持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庆祝李老君圣诞和二月十四追悼本会故世先师等事宜,以及承办各坊庙打醮朝皇,其中朝皇为赣州道教独有的法事活动。赣州城内三月天花宫、六月光孝寺、七月七姑庙圣诞日期,教徒进行诵《道德经》、《清净经》和上表等法事活动。真君庙会定每年八月初一(许去世之日)为“福主日”。从初一至初十,道众前往万寿宫朝拜,举办庙会。民国时期,城内真君阁(今濂溪路恒顺寺巷内)每年庙会以八月初三晚上人数最多。前往七鲤镇万寿宫朝拜的道众也络绎于途。1940年,城内庙会活动停止。1942年,注册登记的道士有100多人。解放前,境内有道观近20所,还有万寿宫30余座。
  建国后,在民主改革中,废除教内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多数道教职业人员改就他业,以劳动所得维持生计。对少数年老失去劳动力的道教职业人员,人民政府给予生活照顾。1950年,建立赣州市道教会筹备委员会,会址设三清古观内。1952年,组成市第二届道教会筹备委员会,团结道教人士,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活动,进行教内制度改革。“文化大革命”期间,道教被停止活动,宫观被接管或拆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落实宗教政策。1984年8月,退还三清古观给道教会使用,并进行修缮。同年底,成立赣州市道教协会筹备小组,推选方业儒任组长。组址设水东镇万松山玉虚观。1995年有道众54人。
  天主教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葡萄牙耶稣会教士利马窦赴京途经赣州,停留传教,为赣州有天主教之始。清顺治七年(1650),赣州总督佟国器(康熙帝之母舅)赠送天主教耶稣会教士刘迪俄以赣州城内土地创建教堂。至康熙二年(1663),已发展教徒2000多人。康熙三十五年,法国遣使会派柏理文主教来赣州主持教务,为赣州城天主教有主教主持之始。三十九年,耶稣会教士他调,派方济各会教士来赣州城,建有男、女礼拜堂各1所。五十九年,方济各会和耶稣会均派教士住城办理教务。耶稣会在城内设公学1所。同年,教皇派梅宰巴尔波来赣州视察教务。雍正元年(1723),清廷禁止外国教士在华传教,并驱逐出境。此时,仍有1名意大利籍的耶稣会神甫隐住于赣州城东门外,秘密推动教务。道光十八年(1838),耶稣会和方济各会教士他调,由遣使会教士接任教务,重建教堂。光绪二十三年(1897),设教理传习班,训练妇女,担任传教职务和收养孤儿。后由意大利籍神甫江督烈组织圣亚纳会,抚育孤儿。入圣亚纳会者须宣誓,刻苦守贞,矢志不移。二十七年,圣亚纳会为收养弃婴,设孤儿院和小学各1所。三十年,在城内设修道院1所,培养中国籍传教士。
  1920年,法国人杜保罗就任赣州主教。1921年,美籍教士首次来赣州。1923年创办私立德懋小学,1929年停办。1928年,由美籍人和若望任主教,教徒达1960人,收容婴儿122人,修道院学生21人。1935年,美国仁爱会姆姆首次抵赣州城,办理慈善事业,开办医疗门诊所2个和男、女医院各1所,后又开办男、女养老院各1所,收养鳏寡孤老贫民。1936年又创办私立善导小学。1945年初,城内有美籍主教1人、教士2人,瑞士籍教士1人,华籍教士2人,华籍圣亚纳会姑姑36人,美籍仁爱会姆姆6人(姑姑、姆姆均为俗称);收养孤儿335人、鳏寡老人58人;城区及近郊有教徒1743人。城内有门诊所3个,养老院2所,100张病床的妇女医院1所,40张病床的男医院1所,医院设有护士班。1947年8月,兴办私立仁爱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53年并入赣州卫生学校)。
  建国初期,赣州天主堂有正、副主教各1人,外国籍神甫6人,中国籍神甫13人,修女30多人,教徒1533人,听道348人。1950~1952年9月,天主堂外国籍教士进行非法活动,被分批驱逐出境,教堂由中国籍神甫管理。随后,赣州天主教经过反帝爱国运动,于1954年召开第一次教徒代表会议,成立赣州市天主教爱国会。1955~1963年,相继召开第二、三、四、五次教徒代表会议,张尚武连任5届主任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活动。1982年11月,召开第六次教徒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赣州市天主教爱国会第六届委员会组成人员。1984年,在城东罗家巷新建天主教堂(省级重点教堂)。1987年11月,召开第七次教徒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第七届委员会组成人员,江西省天主教爱国会主委陈独清主教连任第六、七两届主任委员。1991年12月,召开第八次教徒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第八届委员会组成人员,易子霞任主任委员。1995年,有教徒1015人。
  基督教赣州基督教,又名耶稣教会。清光绪初年,中华圣公会传入赣州。十七年(1891)三月,英国籍牧师糜学纯来赣州建立内地会。同年,英国系统的中华圣公会成立;二十九年,内地会创办爱灵小学,后易名私立三一小学。1925年,浸信会在赣州成立,不久,活动停止;1936年,广东省曲江县万友思牧师来赣州复立。1939年,江西青年会总干事蔡智传牧师等人由南昌来赣州,创办江西青年会赣州分会;次年创办私立青年中学,后易名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1944年迁浙江嘉兴)。1941年9月,美国系统的中华圣公会成立,有教徒170人,在城内西津路创办江西国际救济会和福幼幼稚园。1941年9月,皖赣教区派刘平庚来赣州建立圣公会。1942年,浸信会创办真光小学,后易名郇光小学。1946年春,安息日会在城内花园塘成立。1947年春,魏义绥偕美籍华人裴约翰来赣州成立宣圣会。民国期间,中华圣公会由李宗由任总务执事,有教徒321人。解放前,赣州基督教各教派由外国差会直接管辖。
  建国后,赣州市的基督教各派教会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割断与外国差会的关系,肃清帝国主义的影响,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实行“三自”(自治、自养、自传)。1951年3月,赣州中华圣公会、内地会、宣圣会、浸信会、浸信宣道会、安息日会的负责人及其代表开会磋商,成立市基督教“三自”革新委员会,选出委员11人,主要负责人为于万谦牧师,后由王孟洲继任。1954年,成立赣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由6个教派轮流主持联合礼拜。1958年12月,6个教派取消原来的名称及执事会,统称赣州市基督教会。从此,统一对教徒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教徒的政治思想觉悟。“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2年11月恢复活动。1987年12月,赣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召开第八次代表会议,江西省基督教教务委员会副会长田立华任主委。1991年12月,召开第九次代表会议,万保罗牧师任主委。1995年,有教徒2738人。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也称回教、天方教、清真教。明末传入赣州,在桥儿口建有清真寺(又称回教礼拜寺),建立伊斯兰教会。清顺治年间(1644~1661),30多户回民从南京陆续迁来赣州经商。从此,该教得到发展。1940年7月,中国回教协进会赣县支会成立,有会员120多人。同年,创办赣县私立伊斯兰小学(今市百家岭小学),并举办清真书报室。1945年,赣州城内有回教徒1658人,多数是来自安徽和南昌等地避难者。抗战胜利后,多数避难教徒返回原籍,教徒人数锐减。至解放前夕,有教徒330人。
  建国后,人民政府实行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伊斯兰教的正常活动。同时,尊重穆斯林的生活习俗,在牛、羊肉等食品供应上给予照顾。1958年后,穆斯林界进行改革,废除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并对教内的一些陈规陋习进行改革,废除小孩取“圣名”和“割礼”陋规,取消阿訇索取教友小礼制度,实行回汉通婚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伊斯兰教被迫停止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成立清真寺管理小组,中国伊斯兰教常务理事柏世芳阿訇为组长,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恢复正常。1988年,重新修建桥儿口清真寺。1995年,有教徒34人。
  第二节寺观教堂祠庙寺观建国前,境内寺观众多。据1946年《赣县新志稿》载,境内城乡寺庵(含已废或改作他用的)、道观(含万寿宫)各达50余座。其中,影响较大的寺庙有光孝寺、天竺寺、寿量寺、马祖岩寺、空山寺、海会禅寺,道观有上坛观、紫极宫、玉虚宫、紫霄宫、灵台观、三清古观。建国后,仍保留不少寺观。主要寺观有: 光孝寺始建于晋代,唐高宗时复建。位于城内东南隅,与慈云塔隔街相望。寺内多井,任一地点掘土1~3尺,便有澄清泉水源源外溢,故俗称出水寺。属十方丛林,建筑规模宏伟,殿堂布局井然,有前后大殿及藏经阁、放生池和连片僧舍。供奉佛像齐全,多为唐人制作。寺内僧职健全,有首座、都监、堂主、知库、知客、班首、维那、僧值等8大职事。常住和尚有数十人,明末清初年间达300多人。历史上,光孝寺不仅为赣南佛教首刹,在毗邻的闽、粤、湘数省均有较大影响。至解放前夕,光孝寺曾多次开坛传戒,许多云游名僧、大禅寺住持皆在此讲学和存牒。至今,还流传“先有赣州光孝寺,后有韶关南华寺”之说。1930年,此寺由戒常任方丈,嗣后由大椿、寿海、芳品、见海和尚住持。建国后,宗远和尚接任至1953年还俗。“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内佛像被捣毁。1972年,寺内大殿、藏经阁等被拆,仅存山门及前殿。1988年被市人民政府列为赣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量寺位于城内中山路东段南侧,为后梁卢光稠所建。《寿量寺中兴修造记》记载:唐末卢光稠患病医治无效,有人推荐道诚僧为其诊治。病愈后,光稠欲重酬道诚僧,道诚僧不受,说:“得一袈裟地足矣”。光稠随即将其东宅花园捐送建寺。始名卢兴延寿寺;不久,改名圣量寺,宋时更为今名。元末兵毁。明洪武年间(1368~1398)复建。大学士解缙有记。原寺建筑规模宏大,因遭历代战乱冲击,逐渐损坏缩小,只剩后殿,今改作正殿。1931年,由释品芳和尚等创办私立博济初级小学。1935年停办。持芳和尚圆寂后,由明亮、传心、悟道等人先后住持,直至解放。寺内原有五代时铸造的贴金铁观音佛像1尊,高6米,为江西省大佛像之一。1957年,寺量寺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1972年佛像被毁,寺内僧房作他用。1991年6月开始修复寿量寺,1995年底竣工。
  海会禅寺位于城内慈姑岭中段。现有常住僧尼姑10余人,释宗鉴和尚为住持。1939年,赣州城内商界刘俊千、张德馨、戴楚衡等人募捐集资,购置慈姑岭基地建筑寺宇佛殿,计2幢9间,面积567平方米。1940~1941年,聘请钟印道居士、释济广法师(建国后曾任北京广济寺方丈)任维那。1942~1949年9月,由释海禅大师接任维那。佛殿、梵宇保存较完好。寺内有一尊来自缅甸的白玉释迦牟尼佛像及观世音、韦驮伽兰、地藏菩萨和十八尊景瓷罗汉等。1956年宗教改革之后,此寺一直是赣州市佛教唯一法事活动场地。“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宗教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赣州市佛教界人士讨论,决定将此寺正式定名为海会禅寺。1984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寺庙。1985年修葺一新,成为境内较大的佛教活动场所。
  清真寺位于城内桥儿口,始建于明末,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寺正中为门厅,院中有大殿、前厅、左右厢房、亡人房、净水房、沐浴房等,建筑面积539.5平方米。1984年被列为省级重点寺庙,对外开放。1985年以来,江西省人民政府拨款15.5万元重新修建。新建寺院大门楼上“清真寺”3字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任张杰所题。是赣南唯一的伊斯兰教清真寺。
  紫极宫唐时建,是赣州最大的十方道观。位于今城内文庙。宋时改名大中祥符宫,后又改为元妙观。明永乐五年(1407),高道刘渊然在此宫修道授法,随后改为祝圣道场(亦称道院)。殿宇闳敞,设玉清、上清、太清3尊圣像。清代改作学院,乾隆元年(1736)迁县学于此。今为文庙。
  [=此处为插图(寿量寺修复竣工典礼)=] 玉虚观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属十方丛林。位于今水东小学校址。观内有丹台,世传刘继先真人炼丹于此。明代刘渊然大真人立为修持之地,遗下四代修持立功,修持名曰:上士修持“升为天宫”,中士修持“南宫立仙”,下士修持“在世长年”。清代道士刘子英设玉虚观为府观,立阴阳学执管道纲,焦道士主持观内阴阳法事功课。民国时期,在此观兴办小学。解放后,由水东小学使用。1985年,折价还给市道教协会筹备小组。1989年,在水东万松山重建。重建的玉虚观门额为“三清宫”,右侧额称“玄门”,左侧额称“正一”。正殿有玉清、上清、太清3尊圣像。住持为方业儒道士,有常住道士多人。列为道教公开活动场所。
  三清古观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道士刘子英、方秀峰、王光祚等募化和集资建造。原建在城内忠节营,后迁小南门8号。观殿面积600多平方米,分三天门亭、正厅和大殿3部分。正厅中央供信教者朝拜和官吏参拜之用。左右有礼仪室和道仪室,接待官吏和各地道士。大殿为2层楼房,地下为大殿厅,楼上为玉皇楼。大殿厅中央有10供台,供台正面塑有三清圣像,左边有王、马、雷像,右边有朱、殷、雷像。大殿厅靠左墙塑有张天师真人像,靠右墙塑有许真君真人像。玉皇楼中央塑有玉皇像,靠墙两旁设书架,存放道教经典。左右室为鼓楼和钟楼。清末民初,观内曾驻扎兵营,玉皇楼和顶炉被毁,一切法事功课停止。1954年,因城市建设规划需要拆迁此观房产,经与道教人士协商,将小南门公房拨其使用,修葺后恢复正常道教活动。1985年8月,列为道教公开活动场所。
  教堂建国前,境内先后建有教堂6所。后历经兴废,至今尚存教堂2所。
  赣州天主堂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康熙三十九年(1700),方济各会教士来赣,建有男、女礼拜堂各1座。雍正元年起禁教,至乾隆时天主堂被毁。光绪二十五年(1899),辣迎禄会在今大公路94号重建教堂和房舍,内有总教堂、神甫住房、修女住房、修道院、圣亚纳会、育婴堂、经堂、工作人员住房等。“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被改作他用。1983年,落实宗教政策,折价偿还。1984年,在罗家巷10号兴建经堂和神职人员住房,建筑面积446平方米。
  耶稣堂境内基督教唯一的正规聚会场所。耶稣堂是赣州基督教(属内地会)最早的教堂,清光绪十七年(1891),美籍牧师马设力创建,设有2所。一所称东堂(今大公路39号),东面隔壁附设传教士住宅;一所称西堂(今西津路71号)。马设力走后,由加拿大牧师李思宋夫妻任教。教务活动有主日大礼拜、查经、圣餐、青年团契、主日学、家庭聚会、街头布道会等。1912年,教会扩大爱灵小学规模,分成男女二校:一所在东堂,名圣教小学堂,专收男生;一所在西堂,名蕴贞女校(后易名育英女校),专收女生。1930年,二校合并为私立三一小学。1988年10月23日,大公路礼拜堂正式复堂。礼拜堂占地面积891.4平方米,建筑面积346.5平方米。礼拜堂有主日上下午崇拜,每场里外容纳1000人左右,同时还有查经、祷告、唱诗聚会等,每年举办义工培训班。几年来先后选送5名青年信徒到神学院校深造。
  祠庙坛、庙、祠,都是旧时人们从事祭祀、祈祝活动的场所。据清同治十二年《赣州府志·舆地志》载,境内先后有各类坛、庙、祠余座。坛有4座,即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先农坛、厉坛;庙有多座,较有名的有城隍庙、火神庙、龙王庙、灵山庙、真君庙和江东庙(又叫嘉济庙);祠有40多座,影响较大的有文昌祠(阁)、精忠祠、乡贤祠、玉岩祠、濂溪先生祠和王文成祠。各类坛、庙、祠已废。
  第三节宗教管理建国初,宗教事务管理由市民政科负责,1952年改归中共赣州市委统战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78年复归统战部管理。1982年,市人民政府成立民族宗教事务科,隶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管理全市宗教事务。1989年8月,改称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定编3人。
  1982年以来,先后开放宗教活动场所6所,其中海会禅寺、清真寺、天主堂、耶稣堂等4处于1984年6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重点寺观教堂。协助各宗教爱国团体分别修订和制订爱国公约和管理规章制度,把宗教活动纳入宪法规定范围。
  宗教上层人士和爱国组织负责人陈独清、柏世芳、王孟洲、田立华、释宗鉴、方业儒等分别被安排为省、市政协委员、常委和市人大代表、常委。1994年后,对6所宗教活动场所按规定进行了登记、发证。
  在贯彻执行宗教政策中,已落实寺庙、道观、教堂、住所等房产共21处,计1.14万多平方米,院落4000多平方米;房屋补偿款项40多万元。尚被企事业单位、住户占用的房产,协助宗教团体与之建立了租赁、借用关系,订立租约和房产保养修缮暂行细则。已落实的教产,属宗教团体所有的全部归还给教会,属社会所有的作为公共宗教活动场所开放,并指定宗教团体管理。恢复宗教职业人员生活费,补发了17名宗教职业人员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扣的生活费,对神职人员调增了生活费。1987年10月,赣州市被评为全省落实统战政策先进市。
  自各宗教团体恢复活动以来,宗教界以多种方式回报社会的关心和资助,仅用于救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各种捐赠款项累计超过10万元。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