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名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24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名胜
分类号: K917
页数: 5
摘要: 通天岩面积约788亩,属丹霞地貌,岩深谷邃,林木葱郁,是著名的游览和避暑胜地。赣州清代八景之一:玉岩夜月。主要由东岩和西岩组成,东岩包括忘归岩、观心岩、龙虎岩(同心岩)、通天岩、翠微岩等。通天岩因北宋阳孝本隐居于此,苏轼寻访阳孝本而出名。原有广福禅林寺院,1945年2月被日军焚毁。东岩太和山巅旧有元武殿,后毁。通天岩管理机构恢复健全以后,广植树木,修筑公路,维护古迹。1985年12月,通天岩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景点。1988年1月,通天岩石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末,以其主峰大峰山而得名。峰山最高峰为宝盖峰。1976年7月13日凌晨,因印像暗房失火,八境台再次被焚。1987年5月1日,重建竣工,对外开放。
关键词: 名胜古迹 遗址

内容

通天岩面积约788亩,属丹霞地貌,岩深谷邃,林木葱郁,是著名的游览和避暑胜地。赣州清代八景之一:玉岩夜月。主要由东岩和西岩组成,东岩包括忘归岩、观心岩、龙虎岩(同心岩)、通天岩、翠微岩等。
  通天岩因北宋阳孝本隐居于此,苏轼寻访阳孝本而出名。历代名人访迹唱和者甚多,最为出名的有留元刚、胡榘、王阳明、唐邦佐等人的诗文题刻。原有广福禅林寺院,1945年2月被日军焚毁。民国年间,国民党军一度在通天岩深藏军火,部分题刻被毁。1946年蒋介石游通天岩后,欲将张学良幽禁于此,修建了黄沙至通天岩的简易公路,改建了广福禅林和双桂堂。东岩太和山巅旧有元武殿,后毁。1962年,在山顶兴建攒尖顶三层园亭,俗称望江亭。1963年1月,田汉来通天岩登亭观景,欣然题额“群玉阁”,并有诗《游赣州贺群玉阁落成之喜》:“通天岩头群玉阁,仿佛苏阳夜话图。唐宋高风让今日,章贡发水入名湖。缘何白鹊仓皇去,只为红旗坚苦扶。星星之火燎环宇,不再人间叹郁孤。”“文化大革命”期间,玉岩祠中阳孝本、李存塑像被毁,阳孝本匾被盗,其他文物和自然景观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通天岩管理机构恢复健全以后,广植树木,修筑公路,维护古迹。1986年12月兴建山门;1987年建成玉岩亭、惜春亭、怡情亭。1985年12月,通天岩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景点。1988年1月,通天岩石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峰山 [=此处为插图(“中华儿童新村”牌坊)=] 位于市东南,沙石镇东,距城区13公里。为赣州第一胜山。始名崆峒山,相传晋崆峒僧阡曾驻于此而得名。后因建有空山寺,又曾名仁崆山、仁空山、空山。清末,以其主峰大峰山而得名。民国初年名峰山。山周回百里,与赣县交界。章、贡二江由东、西夹峰山北流至赣州汇合。峰山最高峰为宝盖峰。赣州八景之一“宝盖朝云”即此。峰顶俗称龙头顶,海拔(黄海标高)1016.4米。宝盖峰面峰有寺叫空山精舍,舍前有宝镜池,今仅存一洼地,空山精舍只留下几块枕石和残缺的墙基。宝盖峰后枕玉屏嶂。越山坳数里,为耸屹似覆坛的席帽山(俗称酒坛山)。山降数武,为金标峰。下有黄仙石。东10里有丫髻峰。其东又有状若双飞凤的凤凰山,再东的羊石岭又有石笋晶莹若玉,还有马头石、喷龙石等胜迹。宋代,赣县隐士陈晦之结庐于崆峒山中,乐于耕种,勤于著读。包拯赴任广东端州路过赣州时,特上崆峒山向陈晦之请教,后又为其作墓铭。北宋虔州教授李朴有诗赞峰山:“云根秀出碧芙蓉,烟晃霞飞瑞霭中,地脉九枝龙奋蛰,天河一派练横空。” 峰山,峰秀林郁,风景优美。民国年间,外国传教士曾在宝盖峰营造别墅。山上有寨墙,战时也有乡民避难于此。1978年12月,成立峰山公路工程指挥部,开始修筑沙石上龙头顶的公路,又在山上营造了“仙人石”等景观。近年在峰山主峰西北约1200米的山腰发现奇特的“铜锣鼓”岩石。1980年,在山顶建立江西省707电视台。1982年,在峰山新辟旅游点,建回龙阁、宝峰亭、狮子岩迎春廊等游览建筑及峰山第一别墅。1985年,峰山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景点。1989年,成立峰山森林公园。
  第三节马祖岩位于水东镇境内,赣州八景之一:马崖禅影。相传唐代高僧马道一(佛家弟子称他为马祖)驻于此而得名。登马祖岩山顶佛日峰,俯视赣州古城,楼台若林,贡江如练。山上原古木参天,离闹市而入山林,似脱“红尘”而入“仙境”,居云端而观人间,故旧有尘外、云端、驹岩、一憩、吸江5亭供游人息足赏景。北宋时,马祖岩已成为赣州的游览胜地,苏轼登马祖岩,赋《尘外亭》诗,李朴、廖刚、文天祥等也有马祖岩诗。马祖岩山顶峭壁有一洞穴,穴内尚存元明题刻4品。马祖岩旧有寺院,民国后期香火渐冷落。建国后,寺毁,僧人离散,今存一水井遗迹。1985年12月,马祖岩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景点。1990年,制定马祖岩森林公园建设规划。
  第四节郁孤台 [=此处为插图(峰山第一别墅)=] 位于城内西北隅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峙”,故名。始建年代不详。郁孤台在唐代就已经是赣州著名的游览地,虔州八境之一,又为清代八景“三台鼎峙”中的一台。清同治《赣县志》载,唐代李勉为虔州刺史时登台北望慨然而说:“余虽不及子牟,心在魏阙一也,郁孤岂令名乎?”遂易匾为“望阙”。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赣州知军曾慥建2台,南曰“郁孤台”,北曰“望阙台”。辛弃疾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时,数登郁孤台,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文天祥任职赣州时,也曾赋《郁孤台》诗。后屡经废兴,清同治十年(1871)修葺此台时,在山腰增建腰门,额曰:“贺兰山”。建国后,1959年修复。1965年6月,郭沫若登郁孤台,反辛弃疾词意题《菩萨蛮》词。“文化大革命”期间,郁孤台屋漏楼斜,白蚁蛀空。1983年按清代格局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17米,占地300平方米。1984年9月竣工,首次接待参加赣南中秋诗话会的来宾。1985年12月,郁孤台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景点。1996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参观郁孤台。
  第五节八境台 [=此处为插图(1934年重建的八境台)=] 位于城内东北隅古城墙之上,章、贡二江于台下汇成赣江。台系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州守孔宗翰所筑,筑后绘《虔州八境图》求诗于苏轼,苏轼“乃作诗八章,题之图上”,即《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岭南路经赣州时,曾亲临八境台,遍览虔州八景,觉得“前诗未能道其万一”,复作《八境图后序》。
  清康熙二年(1663),八境台毁于火,虔镇姚自强重建。1929年,八境台再次毁于火。1934年重建。1976年7月13日凌晨,因印像暗房失火,八境台再次被焚。1980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八境台遗址前说:要修复八境台。1983年仿宋式重建八境台。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面积574平方米,3层,高28.5米。1985年12月,八境台被定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景点。1987年5月1日,重建竣工,对外开放。
  1990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赣州时曾登临八境台。1997年2月,李鹏再次视察赣州时又登八境台。
  岁月悠悠,宋代八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峰山)已缺数景。清乾隆元年(1736),赣县知县张栋书父子新题八景(三台鼎峙、二水环流、玉岩夜月、宝盖朝云、储潭晓镜、天竺晴岚、马崖禅影、雁塔文峰)并赋诗。1997年9月,市人民政府重新评定赣州“宋城八景”的八处景点是:三台鼎峙(八境台、郁孤台、拜将台)、二水环流(章贡两江环城而流)、玉岩夜月(通天岩石窟)、宝盖朝云(峰山)、马崖禅影(马祖岩)、雁塔文峰(慈云塔、文庙)、城堞桥浮(宋城墙、古浮桥)、榕风窑韵(七鲤镇古榕树、古窑址)。
  [=此处为表格(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一览)=]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赣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一览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