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238
颗粒名称: 古建筑
分类号: K878.3
页数: 4
摘要: 五代卢光稠统辖虔州时,拓广东西南三隅,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将城区由1.2平方公里扩大至3平方公里。此后,赣州城墙历代均予以修葺。赣州古城周回13里共2512丈,高3丈,警铺63个,雉堞4952个。建国后经过实测,城墙全长6900米,平均高度5米,厚6.5米,有镇南、西津、涌金、建春、百胜5门。此外,还有南段古城墙沿拜将台段52米、养济院南城墙墙基41米。赣州古城墙为中国现存规模较大的宋代古城墙。1985年12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审定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景点;1987年12月,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文化遗址 古建筑

内容

赣州古城墙东晋永和五年(349),南康郡守高琰在章贡二水合流处建郡治,赣县附郭。五代卢光稠统辖虔州时,拓广东西南三隅,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将城区由1.2平方公里扩大至3平方公里。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知军孔宗翰因州城岁为水啮,就伐石为址,冶铁锢基,用砖包砌夯土城墙,使军事防御型城市同时发挥防洪功能。此后,赣州城墙历代均予以修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增修5座炮城。赣州古城周回13里共2512丈,高3丈,警铺63个,雉堞4952个。建国后经过实测,城墙全长6900米,平均高度5米,厚6.5米,有镇南、西津、涌金、建春、百胜5门。1958年,拆除百胜门经镇南门至西津门的南段城墙后,现存沿江的东、西两段,从西津门沿章江至八境台,从八境台沿贡江经涌金门、建春门至原百胜门旁(今东河大桥),共3664米。此外,还有南段古城墙沿拜将台段52米、养济院南城墙墙基41米。今赣州古城墙保留了西津门、涌金门、建春门、马面、警铺、弩台(拜将台)、雉堞、八境台炮城等建筑,原百胜门今东河大桥城区桥头有部分炮城遗址,原镇南门附近今海星保龄球馆侧保留一段护城河。城墙内外保存数以万计的纪年、纪事、纪修城官吏窑户铭文城砖。铭文多为阳文,字体多样,“西窑务”、“西窑”、“第一务”、“第二务记”、“第三务”是最早一批铭文砖,“熙宁二年”是最早纪年铭文砖,最晚为“民国四年”,从北宋至民国共有521种铭文,是研究古城兴建、修葺、材料、技术、洪涝灾害、修城民工管理的宝贵档案。1655年,荷兰人约翰·尼霍夫在其《荷使初访中国记》中指出,赣州的“城墙高大坚固,用砖头砌成,所有的炮眼都有盖子,盖子上画着凶恶的兽头,绕墙走约需二个小时。”赣州古城墙为中国现存规模较大的宋代古城墙。1985年12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审定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景点;1987年12月,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8月,国内著名学者宿白、罗哲文等考察古城墙后认为,赣州宋城墙“是我国城市发展中一种不可多得的类型”。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宋代古城墙既是旅游资源的主体,也是宋文化的核心。
  炮城西门炮城位于西津门两侧,清咸丰四年(1854)由巡道周玉衡建。八境台炮城位于城内八境台下,清咸丰六年(1856)由巡道汪报闰修建。西门炮城现仅存西侧,炮城突出城段呈外圆内梯形,东西长30.5米,南北宽27米,面积770平方米,墙高8米。城下是西津门浮桥。1984年建西河人行桥时拆除浮桥,古码头填塞,西门炮城也被损坏,今仅存有藏兵洞2个,警铺2个,射击孔5个。八境台炮城平面呈扇形,东西长30.9米,南北宽27.55米,面积815平方米。墙高7.55米,有上下两层,共18个藏兵洞,洞内开有射击孔。
  福寿沟与水窗福寿沟,即福沟和寿沟,是赣州古城地下主要下水道。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虔州知州刘彝始建。二沟相通,总长约12.6公里。福沟11.6公里,主要排泄城内东南的水;寿沟约1公里,主要排泄城内西北之水。水窗是城内下水道出口装置。出口处装有水门,江水低于门下位置时,下水道的污水冲开木门排入江中。江水涨过木门时,江水力量关闭木门,防止洪水倒灌。原建有水窗12个,现存1个。1963年,将下水道出口的木门改为铁铸闸门。
  慈云塔又名舍利塔。位于城内东南隅,北宋天圣元年(1023)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塔高42米,六面九级,穿壁绕平座,叠涩出檐,饰斗拱,用青砖砌成。塔内有“天圣元年弟子鲍俊舍塔砖一千五百口”、“舍利塔砖僧□”、“天圣二年女弟子陶一娘舍钱二十吊”等铭文砖。原有木构回廊,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焚。
  玉虹塔俗称白塔。位于城西郊7公里水西乡联三村赣江左岸,明万历年间(1573~1619),赣州都御使谢杰所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取苏东坡诗“水作玉虹流”意,名玉虹塔。塔高约30米,六面九级,壁内折上式。登砖阶可上塔顶层。塔身砖砌有“万历宝塔”铭。旧有木构回廊,后毁。
  文庙位于城内东南隅。清代建筑,今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唐时为紫极宫,宋改为祥符宫。北宋皇祐二年(1050),赣县知县王希在祥符宫原孔庙旧址东南隅始建文庙县学,后毁于火。南宋绍熙五年(1194),县令黄文皓在原址重建县学。此后,历代维修或迁徙。清乾隆元年(1736),知县张照乘复迁文庙于今址。嘉庆、咸丰年间各有修葺。建国后,文庙为厚德路小学。1985年,文庙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审定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景点。1989年,开始对文庙大成殿屋顶翻修,保持原样,更换已经腐朽和破损的构件。1993年,厚德路小学全部迁出。1994年初竣工,大成殿内重塑孔子等塑像。文庙今存有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崇圣祠、尊经阁等建筑。大成殿歇山重檐,黄绿色瓷质琉璃瓦面,屋面九脊,全用青花瓷砌成。面阔五间,周以廊庑,梁架斗拱浮雕各种图案。
  仙娘古庙位于水东镇七里村。清代建筑,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是供奉天花圣母“三霄”(金霄、琼霄、碧霄)娘娘为主,兼有七姑、麻姑、文昌、观音诸神的神庙。始建无考,嘉庆元年(1796)及道光八年(1828)、十四年有较大修复。今建筑有两进,门楼灰塑垂莲、龙凤等图案;第一进有3层,中为戏台,上为文昌阁;第二进上部神台上有“三霄”神像,左为七姑,上龛置观音,烧香敬神。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仙娘生日时,周围村民纷纷赶庙会,观看演出。
  南市街古街区位于城区东部,是宋代赣州城内6条主要街道之一的斜街南段,明清代赣州城内具有代表性的居民区,今存清代建筑约占街区建筑的87%,基本上保持原风貌。南与五道庙、北与大公路相接,长340米、宽3~4米。古代多居商人大户。建筑设计精巧,做工讲究。门楼灰塑各种图案,以“亦吾庐”商氏民居等为代表建筑。1985年,《赣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细则》列为保持传统风貌的街区建筑。
  池家祠位于水东镇七里村,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是赣南和闽西池氏族人的总祠堂,名敦本堂。砖木结构,有上下厅,平面按中轴线对称布局,轴线朝向南偏西。下厅开有3门,并带有门廊,中有天井;上厅安放池氏祖宗牌位。梁架采用招梁、穿斗及承重墙的混合结构,部分檐柱采用红石柱。上下厅的屋面均采用五山式封火山墙,外墙采用水磨砖、雕砖与灰塑等工艺。内部装修有藻井、轩棚、倒板和镂空的木雕雀替等。池家祠选址考究,面朝贡江,遥对崆峒,环境优美,门前设置1对红石狮。整座建筑物基本保存完好,是赣南具有代表性的宗祠建筑。
  梨园民居位于湖边乡梨园村,是一组保存完整的清代中期民居建筑群。抗日战争期间,曾是江西省第二保育院院舍,后为国立十九中学校舍。梨园民居是典型的赣南民居——九井十八厅,分布范围广,各自成栋。今存思永堂、落屋栋、六一楼、水月阁、怀德堂等建筑。饰有彩画及木雕构件,用料考究,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
  魏家大院位于城内罗家巷12、15~20号一带,是清代中期至民国初年陆续建筑的民居,市区最大的一处旧民居。大院外部采用青砖封火山墙,内部采用柱、板、雕花木隔扇,屋顶盖以小青瓦。梁架用材考究,木构件精雕细刻。大院跨罗家巷、荷包塘、慈姑岭3条街巷,具有占地面积广、空间体量大、房屋间数多、单体建筑相连成片、内部门巷相连、曲折贯通的特点。今大院除祠堂之外,其余建筑物均保存完好。魏氏先祖系客家,在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由闽西迁入,从事木材经营致富,修建大院。今大院内居民大多是魏氏后裔。罗家巷12、15~20号共7个门牌7个院,4633.94平方米,有天井18个、厅13个、住房104间、厨房32间、杂间4间。13、14号房屋被拆毁,面积约600平方米。
  筠阳宾馆亦称高安会馆,位于城区灶儿巷。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是赣州城内众多会馆中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会馆。宾馆为三进两天井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前后有院墙,形成完整的院落。建筑物外立面采用封火墙,内部均用木扇隔断形成使用空间,门窗有精雕细刻的图案,门楣石刻有“筠阳宾馆”4个大字,落款是“光绪十九年季春月吉立”。江西高安县古称筠阳,筠阳宾馆实际上是高安籍商人兴建的会馆,其主要功能是作为高安人在赣州的聚集地,兼作客栈对外经营。馆内18间客房门楣均刻有福、寿、禄等吉祥文字作为房号,体现了浓郁的商业气息。今筠阳宾馆内居民均为高安人后裔。
  永安民居位于蛤湖乡永安村新屋里和石楼山官厅下老屋。此两地民居系朱氏同族。官厅下老屋系清代建筑,依山而建,利用地形高低相错,庭院叠出。布局上有多根平行轴线,院落形状不一,随地形大小,不拘一格。屋多为悬山式,也有少部分类歇山的四坡式建筑,多木雕门窗,门楼多石雕,是较典型的赣州地方山村民居。新屋里系清代后期建筑,是老屋同族子孙分迁此地而建。院内建筑为九井十八厅,规模较大。正向3门并列,前后3进,主要房屋在中门,中门第一、二进中间建有歇山四柱青瓦亭1座,有藻井。宅内有许多木雕雀替、雕花隔扇、灰塑窗饰等艺术构件。新屋里民宅建筑已揉合部分岭南建筑特点,形成了赣粤两地建筑风格交融的地方特色。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