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060
颗粒名称: 网络建设
分类号: F603
页数: 1
摘要: 1951年9月,市收音站在北京路、东北路、至圣路、阳明路等主要路口架设线路10公里,安装高音喇叭,建立市区广播网络。有线广播网络扩大后,一些单位相继建站,并入市区广播网。1958年,建立第一个郊区公社广播站,信号由市有线广播站直接传送。1960年,水东公社自架专线55杆公里,购置扩大机1台,建起公社广播站。并将市内大街小巷广播线改为铁丝,入户喇叭发展到6万只。1976年起,农村有线广播事业滑坡,至1979年,全市农村剩下喇叭2331只。郊区有300多人参加专线建设,共制作水泥杆4800多根,有22个大队的102公里线路实现专杆专线。至1990年,全市9个乡(镇)均建有广播站,郊区广播专线923.27杆公里。
关键词: 网络建设 经济发展

内容

1951年9月,市收音站在北京路、东北路、至圣路、阳明路等主要路口架设线路10公里,安装高音喇叭,建立市区广播网络。1956年,在发展专线传输信号的同时,利用邮电线路传输信号,安装舌簧喇叭175只,架设双线10公里。有线广播网络扩大后,一些单位相继建站,并入市区广播网。至1957年,赣南造纸厂、赣州矿山机械厂(今赣州有色冶金机械厂)、赣南供电局(今赣州供电局)、赣南行政区航运局(今赣州地区航运公司)等单位,自购设备,相继建立广播站,自架线路总长7杆公里。1958年,建立第一个郊区公社广播站,信号由市有线广播站直接传送。1960年,水东公社自架专线55杆公里,购置扩大机1台,建起公社广播站。1964年,市有线广播站建起东门、南门、西门3个放大站,主要街道、小巷架设广播专线50杆公里,单位庭院入户喇叭达800多只,市区发展喇叭2500只。1965年,自装电子管载波发送接收机,使城区3个放大站实现了载波传送信号。并将市内大街小巷广播线改为铁丝,入户喇叭发展到6万只。到1978年,喇叭入户率达78.81%。70年代,通过开展广播网络整顿工作,郊区128个生产队全部通广播,喇叭数达10537只,入户率为100%。1976年起,农村有线广播事业滑坡,至1979年,全市农村剩下喇叭2331只。80年代初,在市区建立广播管理维护制度,进行整网工作,建起3个街道办事处和4个居委会广播线路、线杆、喇叭、设备的三级档案,制定广播责任制。1982年,市人民政府拨专款20万元,架设公社到大队的广播专线,各公社也挤出资金投入广播专线建设。郊区有300多人参加专线建设,共制作水泥杆4800多根,有22个大队的102公里线路实现专杆专线。1983年后,各公社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网。至1990年,全市9个乡(镇)均建有广播站,郊区广播专线923.27杆公里(其中入组466杆公里)。1995年,村通播率100%。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