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05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广播
分类号: G22
页数: 4
摘要: 赣州的有线广播始于1898年,时有赣州致用中学堂建立的有线广播站。建国后,赣州市的广播事业得到较大发展。1951年2月,成立赣州市收音站。同年9月改建为赣州市有线广播站。1984年5月,改名赣州市广播站。广播事业经历曲折发展后,至1995年,全市有线广播网遍布城乡,实现村村通广播。赣州市广播站市收音站主要抄收中央、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供领导参考;利用有线广播每月组织3次报告员会议;每天播音1次,后增加至3次。隶属市人民政府文教科,业务归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管理。1953年7月,行政、业务都隶属市委宣传部。1958年起,站名站址几经变更,至1984年5月,改名为赣州市广播站。后因经费不足而未建成,电台设备移交赣州地区中波转播台。
关键词: 电视广播 电视文化

内容

赣州的有线广播始于1898年,时有赣州致用中学堂建立的有线广播站。建国后,赣州市的广播事业得到较大发展。1951年2月,成立赣州市收音站。同年9月改建为赣州市有线广播站。1984年5月,改名赣州市广播站。广播事业经历曲折发展后,至1995年,全市有线广播网遍布城乡,实现村村通广播。
  赣州市广播站市收音站主要抄收中央、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供领导参考;利用有线广播每月组织3次报告员会议;每天播音1次,后增加至3次。市有线广播站设赣州公园内。隶属市人民政府文教科,业务归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管理。1953年7月,行政、业务都隶属市委宣传部。1958年起,站名站址几经变更,至1984年5月,改名为赣州市广播站。站址迁至健康路南端西侧。内设编播组、机务组、外线组和行政后勤组,有职工22人。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外,设有自办节目,并采用普通话与本地话播音。广播覆盖面逐步从城区扩大到郊区。
  广播设备市广播站建站时,设备简陋,有红星牌电子管收音机1台、0.3千瓦扩大机1台、0.05千瓦扩大机2台、喇叭8只、话筒2只。50年代后半期,陆续添置录音机1台、0.5千瓦扩大机1台。60年代,有线广播进入大发展时期,共添置各种广播器材37台(件)。70年代,自行设计安装遥控检测设备,对市区东、西、南门3个放大站进行遥控检测成功;利用闹钟改装成定时开关机,对机器预热程序进行了改革;为水南公社南桥大队放大站、水东公社4个大队放大站分别设计安装了控制桌和自动开关、遥控检测装置。80年代,为建立调频广播电台陆续添购安装了发射机1台、调频接收机2台、增音机2台、各种型号录音机12台等设备,共21台(件)。
  网络建设1951年9月,市收音站在北京路、东北路、至圣路、阳明路等主要路口架设线路10公里,安装高音喇叭,建立市区广播网络。1956年,在发展专线传输信号的同时,利用邮电线路传输信号,安装舌簧喇叭175只,架设双线10公里。有线广播网络扩大后,一些单位相继建站,并入市区广播网。至1957年,赣南造纸厂、赣州矿山机械厂(今赣州有色冶金机械厂)、赣南供电局(今赣州供电局)、赣南行政区航运局(今赣州地区航运公司)等单位,自购设备,相继建立广播站,自架线路总长7杆公里。1958年,建立第一个郊区公社广播站,信号由市有线广播站直接传送。1960年,水东公社自架专线55杆公里,购置扩大机1台,建起公社广播站。1964年,市有线广播站建起东门、南门、西门3个放大站,主要街道、小巷架设广播专线50杆公里,单位庭院入户喇叭达800多只,市区发展喇叭2500只。1965年,自装电子管载波发送接收机,使城区3个放大站实现了载波传送信号。并将市内大街小巷广播线改为铁丝,入户喇叭发展到6万只。到1978年,喇叭入户率达78.81%。70年代,通过开展广播网络整顿工作,郊区128个生产队全部通广播,喇叭数达10537只,入户率为100%。1976年起,农村有线广播事业滑坡,至1979年,全市农村剩下喇叭2331只。80年代初,在市区建立广播管理维护制度,进行整网工作,建起3个街道办事处和4个居委会广播线路、线杆、喇叭、设备的三级档案,制定广播责任制。1982年,市人民政府拨专款20万元,架设公社到大队的广播专线,各公社也挤出资金投入广播专线建设。郊区有300多人参加专线建设,共制作水泥杆4800多根,有22个大队的102公里线路实现专杆专线。1983年后,各公社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网。至1990年,全市9个乡(镇)均建有广播站,郊区广播专线923.27杆公里(其中入组466杆公里)。1995年,村通播率100%。
  节目安排1951年9月1日起,收音站每天播音120分钟,其中,广播新闻和宣传材料100分钟,播放唱片20分钟。同年10月,播音时间增加到230分钟,除转播中央台新闻联播节目外,还设有《本市新闻》、《时事讲话》和《文艺》节目广播。1961~1987年,广播节目设置趋于规范化。节目内容有五类,即新闻类、专题类、文艺类、服务类、广告类。新闻类节目,主要是转播中央台、省台的新闻节目和自编的《本市新闻》、《赣州新闻》、《简明新闻》、《午间新闻》、《赣南日报新闻》、《报刊文摘选播》。专题类节目,60年代,配合中心工作开办不固定的专题广播;70年代,专题数量增加,从原来的每年10个发展到16个;80年代,开始设固定专题,1985年设有固定专题21个。文艺类节目,1985年始有《每周一歌》,1986年增设歌曲、戏剧、曲艺、小说等。服务类节目,在《天气预报》、《广播体操》、《寻人寻物启事》、《教唱歌》等节目的基础上,80年代增加了《影剧院节目介绍》(后改为《影视预告》)。广告类节目,始于80年代,主要是介绍商品信息、地方产品等。至1988年10月,每天播音3次380分钟。
  乡镇、街道广播站乡镇、街道办事处广播站由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中共基层组织或行政组织与市广播电视局双重领导,业务由市广播电视局指导。每站2~3人,设站长1人,播音员1人,机务与外线1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广播站每天7小时转播市广播站节目。自办节目有《本乡(镇)新闻》、《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普法教育》、《为您服务》、《国防教育》、《爱国卫生》、《音乐》等,还有配合中心工作而临时设立的专题节目。自办节目每天播音时间为10分钟至1小时不等。
  企事业单位广播站企事业单位广播站的隶属关系各有不同,有的隶属中共基层委员会宣传部或办公室,有的隶属行政办公室,有的隶属工会或团委。
  企业广播站建立最早的是赣州矿山机械厂、赣南造纸厂广播站,分别建于1952、1953年,其他企业多在60~70年代建站。企业广播站一般有1~2人,专职播音员1名,采编员或机务员1名,站长属兼职。每天播音次数一般是早、中、晚3次,播音时间1~5小时不等。节目以转播中央台、省台、市广播站的新闻与文艺节目为主,也有自办节目。自办节目主要是根据本单位政治、生产(工作)的需要设置。
  学校广播站多数在50年代末建立。人员2~4人。广播内容以自办节目为主,有新闻、专题、文艺等,每天播出3~4次,播出时间1~3小时不等。
  无线广播新赣南广播电台无线广播始于1940年,时有赣县广播电台设于赣州城,进行试验性播音。1943年,新赣南广播电台成立,呼号为XLDA。台址设市章贡路原介寿堂后面(今中共赣州地委办公大楼右侧)。电台机房设有0.05千瓦的中波和短波无线电发射机各1台,常用的是中波发射机。播音室有播音、录音、扩音全套设备。院内设有高约30米的电杆和长约25米的梯形发射天线。电台内设传音、机务、总务3个科室(股),定编11人。除每晚进行无线广播外,还架设从电台至“精神堡垒”(今至圣路与阳明路三叉路口岗亭)的专线,堡垒东南西3面各设高音喇叭1只,向居民广播;在介寿堂舞台上架设专线,用于节日集会和文艺演出现场直播。每晚播音2小时。1945年初,因日军侵犯赣州而停止播音。
  赣州人民广播电台 1960年初,中央批准赣州市建立中波频率电台,省拨建台经费10万元和电台设备。后因经费不足而未建成,电台设备移交赣州地区中波转播台。1970年8月,在水东虎岗建成发射功率1千瓦的赣州实验台。使用频率为1370千赫兹,铁塔高30米,用于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后因市财政维持款不到位,于1972年1月将实验台移交给赣州地区广播管理站,后改为八五一台。1986年初,赣州市广播站筹建调频无线发射电台。1987年11月,调频发射机试播成功。1988年11月7日,赣州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成立并开播。至1995年底,内设办公室、新闻部、节目部、技术部、档案室,有职工23人。
  电台设备电台设备逐步完备,发射功率不断增大,检测手段逐渐完善。至1995年底,共投资近50万元,购进主要设备49台(件)。其中有0.3千瓦立体声调频发射机、0.1、0.3千瓦调频广播发射机、GK84-1立体声调频控制台、15路均衡器、SBT10扫频仪、3千瓦稳压电流、GDP-5-1电源柜,以及CD机、录音机、增音机、调频接收机、监听放大器、立体声唱机、传真机、袖珍采访机等。发射功率由40瓦、100瓦增至500瓦。发射频率调频为92.3兆赫,调幅为中波927千赫。全市收听覆盖率达100%,并可覆盖到部分周边县;人口覆盖面为100万人。电台信号以市台为中心,乡镇、街道广播站为基础,采用无线发射与有线广播两种方式同时传送。全市建专线传输杆路936.27公里,其中市区13公里,乡以下923.27公里。
  节目安排市广播电台开播后,每天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外,还自办多种类型的节目。新闻类节目每天播出3次,每次15分钟,设有《郁孤台下》、《午间新闻》等,以及配合各个时期中心任务的新闻性小栏目。教育类节目有《政策与时事》、《农村天地》、《校园内外》、《谈天说地》、《文学园地》、《虔城风貌》及专题讲座。服务类节目有《听众信箱》、《市场信息》、《影视预告》、《广告》、《天气预报》、《节目预告》等。文艺类节目有《立体声音乐》、《空中文艺》、《美的旋律》、《请你录音》、《听众点播》、《戏曲与曲艺》、《银屏歌声》、《每周一歌》、《祝你晚安》等。全天播音7小时,其中自办节目5小时45分。1994年10月1日起,推出以新闻为主的直播版块节目,分4个版块,即早上的《今日晨风》,上午的《七彩长虹》,中午的《黄金经济潮》,晚上的《虔城晚霞》。其中《七彩长虹》是综合性文艺版块节目,《黄金经济潮》是报告市场经济信息的版块节目。自此,每天播音时间为13小时40分钟。
  赣州地区广播电台 1994年1月28日,赣州地区广播电台成立并正式开播,每天播出17个小时,共11个板块节目,90个小栏目。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