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心大出砻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026
颗粒名称: 和尚心大出砻糠
分类号: I057
页数: 1
摘要: 和尚心大出砻糠位于赣州城西北十多公里的通天岩,是一处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那儿不仅古木参天,绿荫翳野,佛像、题刻繁多,而且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和尚心大出砻糠”便是其中之一。很久很久以前,犹如人间仙境的通天岩,已是寺庙殿堂鳞次栉比的佛家净地,远近虔诚的善男信女都前来这儿烧香拜佛。原来,通天岩有个小小的岩洞,相传此洞可通天。通天岩的名称则由此而来。人数增加了,漏出的米也增多;人数减少了,漏出的米也相应减少。总之,每天食用的大米既不少,也不会多。有一年,通天岩新来了个贪心的和尚。可是这个和尚还嫌洞口太小,漏出的米不够多。直到现在,通天洞口还清晰地留下了那贪心和尚凿过的痕迹。
关键词: 民间作品 故事记载

内容

和尚心大出砻糠位于赣州城西北十多公里的通天岩,是一处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那儿不仅古木参天,绿荫翳野,佛像、题刻繁多,而且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和尚心大出砻糠”便是其中之一。
  很久很久以前,犹如人间仙境的通天岩,已是寺庙殿堂鳞次栉比的佛家净地,远近虔诚的善男信女都前来这儿烧香拜佛。说来也怪,偌大的一个寺庙,那么多的僧侣,每天所吃的粮食从来也不见有谁从山下运来。这些粮食从哪里来的呢? 原来,通天岩有个小小的岩洞,相传此洞可通天。通天岩的名称则由此而来。这小小的通天洞,日日夜夜不停地漏出雪白的大米,而且每天漏下的大米,象计算好了似的,刚刚够和尚们食用。人数增加了,漏出的米也增多;人数减少了,漏出的米也相应减少。总之,每天食用的大米既不少,也不会多。
  这通天洞的大米从何处来的呢? 得从十八滩说起。很久以前,赣州一带就是盛产粮食的地方,年年都有大量的稻谷运往京城。那时陆路交通不便,运出稻谷全靠水运,可是走水路得经过赣江十八滩。那十八滩,到处都耸立着礁石,浪急滩险,运粮船只常常出事,稻谷也就随船沉入江底。
  赣江江底,有一位善良的“河神”,非常心痛那些沉入江底的谷子。每当有载谷子的船在十八滩出事时,他便立刻赶到那里,使出“神法”,将沉入水中的谷子集中起来,送往赣州城西的大坪头(在今蟠龙镇)晒干,再送到砻上(在今湖边乡)碾磨,经车头(在今蟠龙镇)车去谷壳,再送到水碓丘(在今蟠龙镇)用水碓碾成雪白的大米,最后送往通天岩由洞中漏出供僧侣们食用。
  有一年,通天岩新来了个贪心的和尚。他望着那些从通天洞里漏下来的白花花的大米,不禁凡心蠢动:当和尚太清苦了,何不把这个洞口凿得大一点,让大米多多漏下来,除了够吃外,可以把多余的米卖了,赚回一笔钱,而后还俗享福去! 当晚,贪心的和尚便趁夜深人静,偷偷搬来梯子,爬上漏米的洞口,拿出铁锤和凿子,使劲地劈凿起来。洞口越凿越大,漏出来的米果然更多了。可是这个和尚还嫌洞口太小,漏出的米不够多。于是又用足力气,使劲地再抡了几锤。忽然一声“轰隆”巨响,洞口倾漏下来的已不是白花花的大米,而是砻糠(谷壳)了。一直漏了三天三夜,然后就什么也不漏了。直到现在,通天洞口还清晰地留下了那贪心和尚凿过的痕迹。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