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民间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02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民间传说
分类号: I27
页数: 5
摘要: 元朝末年,陈友谅部将熊天瑞占据赣州。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天下,派大将常遇春攻赣州。赣州三面环水,固若金汤,围攻数月,无法攻克。常遇春只得上书请求军师刘伯温亲临定策。遂命军士在章、贡双江下游的储潭筑坝堵水,并对常说:“堤坝筑成,赣州指日可下也。”刘伯温急速下山,令常遇春派人一面掘坝放水,一面赶铸5根巨型铁柱备用。不几日,铁柱铸成。刘亲自指点,将铁柱钉于4座码头和龟尾处。相传,铁柱钉下后,巨龟血流3日,染红了章、贡、赣三江之水。半月后,刘伯温复令堵水。至今,赣州城北章、贡两江合流处仍名龟角尾,而巨龟头部的南门口处仍称南门头。从那以后,每当洪水泛滥,赣州城不再能免遭其患了。
关键词: 民间文学 作品集

内容

元朝末年,陈友谅部将熊天瑞占据赣州。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天下,派大将常遇春攻赣州。赣州三面环水,固若金汤,围攻数月,无法攻克。常遇春只得上书请求军师刘伯温亲临定策。刘伯温到了赣州,环城察看地形后,对常遇春说:“赣州三面环水,如用水攻,则不攻自破。”遂命军士在章、贡双江下游的储潭筑坝堵水,并对常说:“堤坝筑成,赣州指日可下也。”说完便走了。
  光阴荏苒,两个多月过去了,堤坝终于筑成。上游沿岸许多村庄都成了一片泽国。奇怪的是赣州城却安然无恙,水漫多高,城亦浮多高。这可急坏了常遇春,于是又把刘伯温请来。刘至赣州城北储潭,往上一看,在烟波浩淼中,一座孤城巍然耸立。不禁喟然叹道:“昔日只闻其名而不知其究竟,今日可真识浮州也。”于是登上赣州城南面的最高峰崆峒山一望,只见赣州城乃一只通天巨龟,头朝南,尾向北,建春门、东门、西门、南门四个码头正是巨龟伸向章、贡二江水的四肢,隐约可见在水中划动。
  刘伯温急速下山,令常遇春派人一面掘坝放水,一面赶铸5根巨型铁柱备用。不几日,铁柱铸成。刘亲自指点,将铁柱钉于4座码头和龟尾处。相传,铁柱钉下后,巨龟血流3日,染红了章、贡、赣三江之水。半月后,刘伯温复令堵水。浮州不再浮了,汹涌的江水涌进城内,满城百姓一片惊嚎。守城将领熊天瑞无法,只得投降了。至今,赣州城北章、贡两江合流处仍名龟角尾,而巨龟头部的南门口处仍称南门头。建春门外、涌金门外、西津门外和南外四大码头直至解放时还留有铁柱,成了几百年来揽大船的铁柱。从那以后,每当洪水泛滥,赣州城不再能免遭其患了。
  十八滩的传说在赣江上游近300公里的江中,原兀立着18座巨石。那里水流湍急,旋涡密布。来往船只经过此处,都得格外小心,稍不留神,就会船翻人亡。这就是有名的赣江十八滩。
  传说,赣江原是江道通畅,并无这十八滩。唐朝末年(960),有位姓杨名筠松,人称救贫仙人的堪舆家,精通地理之术,手中有一根赶山鞭,有移山填川之功。杨救贫因避唐末之乱,路经虔州(今赣州),拜见割据赣州的百胜军防御使卢光稠。卢欲占据虔州称王,知杨救贫深通地理之术,请求杨看看虔州的风水如何,是否可筑皇城而称王。杨救贫受托踏看地理。见虔州三面环水,就象一只硕大的金龟,城郭四周的10条山脉由远处起伏而来,宛如10条青蛇,远远望去,犹如“十蛇聚龟”,是块极佳的风水宝地。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章、贡二水在虔州城北合流为赣江,滔滔江水直朝北奔流,江面太宽,水流太大,风水都被这大水给带走了。卢光稠问:“有何办法?”杨答:“有。只要在城北二十里地的储潭将赣江江面堵小一点,使赣江水流小些,虔州便可成为京城。”卢光稠称王心切,一面令人筑皇城,一面托杨救贫作法堵水。
  杨救贫受托,带着赶山鞭便匆匆起程,赶往赣江下游。至那里后,他精心采选了18块象小山一样的巨石,然后作起法来。顷刻间,18块巨石都成了18只活蹦乱跳的花猪仔。杨救贫挥动赶山鞭,18只花猪仔前前后后沿赣江往虔州方向奔跑。
  赶呀,赶!杨救贫经过来回奔波,已觉得周身疲乏。恰好经过一段松软的沙滩,心想,反正离虔州不远,不如在此歇歇再走。于是,他便躺下休息。不料这一躺,便不知不觉朦朦胧胧地睡着了。
  正好观音菩萨路过,远远看见一群猪仔往赣江上游奔跑,觉得奇怪,留神一看,原来是一些石头。心想:“谁将这些石头赶来?”于是便扮一村妇在河边洗衣,看看是谁作法赶石。
  再说,杨救贫一觉醒来,见猪仔已跑得无影无踪了,于是沿江追来。追至一处,见一村妇埋头在河下洗衣,便问:“大嫂,你可见一伙猪仔从此跑过?”村妇站起来,上下打量了一下杨救贫,答道:“不曾看见有什么猪仔经过,倒看见上游有好些石头!”杨救贫听后,知这村妇并非凡人,赶山这事已败露,转身便走。那18只在江边蹦跳奔跑的猪仔被观音菩萨点破,变成18块巨石滚入江中。从此以后,赣江从赣州至万安一段就有了这十八险滩。
  七鲤镇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七鲤镇、梅林镇一带,瓷窑星罗棋布,出产的陶瓷驰名中外。
  那时,梅林镇有一个叫唐雷的人,早年失妻,只生下一儿一女,儿子叫唐龙,女儿叫唐英。
  兄妹俩从小跟父亲学做陶瓷。唐龙聪慧过人,学习刻苦。15岁时,他的陶瓷画,刀笔娴熟;烧制的陶瓷产品,造型优美,技艺精湛,被人们誉为“唐龙玉器”,远销万里。
  岭背有个叫周京的,为人憨厚老成,也以陶瓷业为生;老婆赵氏,待人善良。老俩口年近半百,膝下无儿,甚是着急。想不到周京夫妇老来生下个女儿,长得眉清目秀,招人喜爱。周京见老婆分娩时,天空有凤凰飞舞,彩云飘动,就给女儿取了个周凤的名字。
  周凤从小喜爱劳动,好学上进,跟男孩一样上窑场做瓷器。她雕塑陶瓷的技巧别具一格。她14岁时,陶瓷技艺就可同唐龙竞相媲美,被人们称为“陶瓷凤仙”。
  周、唐两家亲切来往,亲如一家。唐龙、周凤两人常在一起磋商技艺,感情更是深厚。他两人烧制的陶瓷,器型美观大方,画面丰富多彩,众人无不赞扬他俩的瓷器是声如磬,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
  冬去春来,唐龙、周凤都已长大成人,周凤是百里挑一的好姑娘。东村来作媒,彩礼排成队;西乡来说亲,金银财宝抬进门。周京一不贪财,二不贪官。周凤更是冷眼相对,不予理会,她心目中只有唐龙一人。唐龙说:“非周凤不娶。”周凤说:“非唐龙不嫁。”就这样山盟海誓订下了终身。不久,唐龙选了吉日,请来花轿、吹打,将周凤迎过门来。周京夫妇自女儿出嫁后,总象缺少了什么心爱的东西,整日愁眉苦脸。唐雷体谅亲家难处,商量后,干脆两家合为一家过日子。
  当时有个皇帝,为了自己尽情享乐,下旨大肆修造华丽宫殿、花园,搜刮奇材异石。皇帝听说,赣州七鲤镇生产各种名贵陶瓷,就异想天开地要做一张陶瓷“龙凤床”,好同选中的爱妃成婚。圣旨传出,限赣州郡守在七七四十九天内,烧制好“龙凤床”送进京来,否则定斩不赦。
  赣州郡守为了献媚皇上,指派学士多人,精心设计,要求“龙凤床”上不但有龙飞凤舞,还要有飞禽走兽、花草竹木、山水人物、亭台楼阁、日月星辰,缺一不可。
  圣旨传到赣县,县令立即派皂隶传唐雷、周京听旨,如若抗旨,全家抄斩,将七鲤夷为平地。
  唐雷、周京一家人接旨后,吓得魂不附体。唐龙、周凤,听后则怒发冲冠,痛骂皇帝荒淫无度、残害良民,情愿抵命,不愿制造。无奈周京夫妻胆小怕事,寻死寻活。最后唐龙、周凤只得依允。小俩口起早摸黑和泥补窑,雕龙镶凤。妹妹唐英也来挑水、烧火,全村老少都来帮忙。只因工艺十分复杂,出窑龙凤残缺不全,眼看不行。
  六七四十二天已过,唐龙、周凤却未曾上床合眼,精疲力尽。唐雷、周京心中虽然发慌,仍从旁打气鼓劲,唐龙、周凤、唐英三人自小孝顺父母,只得强打精神,终于将“龙凤床”的模型重新做成。
  这天,正好是七七四十九天的最后一天,天气晴朗,全村男女都怀着焦虑的心情来到窑场,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龙凤床”烧制成功。
  午时三刻,唐龙、周凤正要起窑,忽见一银须飘动的老者,步履艰难地来到窑前。老者含着热泪说:“听说你们要给皇上做龙凤床,这是极不容易的。今天限期已到,为了救你们全家及村民百姓,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你夫妻俩双双祭窑,龙凤床才能制成,因你俩一个属龙,一个属凤。” 唐龙、周凤为了保护瓷窑和村民百姓,听从老者之言,含悲忍泪拜别父母,手牵手、肩并肩纵身跳进窑中。只见青烟袅袅升起,化成两朵彩云,直冲九霄云天,隐约可见一龙一凤互相依偎,亲密无间。
  唐雷、周京强忍悲痛,开窑一看,只见“龙凤床”金光灿烂,金龙戏珠、丹凤朝阳、梅兰竹菊、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山水景物,挺拔秀丽;日月星辰,银光闪动。
  老者看后,喜在眉梢,说道:“皇帝昏庸不道,淫乱朝纲,你们在这里都待不住了,速带家小去景德镇安家创业去吧!” “龙凤床”限期已到,郡守、县令慌忙带兵丁去七鲤向唐雷、周京索取“龙凤床”。到了七鲤一看,竟见不到一个人影,气得咬牙切齿,教兵丁纵火烧房,窑场倾刻夷为平地。这时见老者在半空踏着一朵彩云,哈哈大笑,用凤头拐杖一指,顷刻天昏地暗,一阵旋风就将地上的陶瓷碎片收拢堆成了十二个小山包。这就是现在的瓷窑遗址。“龙凤床”就埋藏在瓷窑底下。
  后来人们传说,老者是“独脚大仙”铁拐李。
  又传说,唐雷、周京带着全家及村民等,历尽艰辛,到了景德镇后,唐英继承哥哥唐龙、嫂嫂周凤的陶瓷技艺,用凤尾作笔,用凤爪做刀,使陶瓷工艺代代相传,竞放异彩,名扬天下。
  “先有七鲤镇,后有景德镇”之说就是由此而来。
  和尚心大出砻糠位于赣州城西北十多公里的通天岩,是一处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那儿不仅古木参天,绿荫翳野,佛像、题刻繁多,而且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和尚心大出砻糠”便是其中之一。
  很久很久以前,犹如人间仙境的通天岩,已是寺庙殿堂鳞次栉比的佛家净地,远近虔诚的善男信女都前来这儿烧香拜佛。说来也怪,偌大的一个寺庙,那么多的僧侣,每天所吃的粮食从来也不见有谁从山下运来。这些粮食从哪里来的呢? 原来,通天岩有个小小的岩洞,相传此洞可通天。通天岩的名称则由此而来。这小小的通天洞,日日夜夜不停地漏出雪白的大米,而且每天漏下的大米,象计算好了似的,刚刚够和尚们食用。人数增加了,漏出的米也增多;人数减少了,漏出的米也相应减少。总之,每天食用的大米既不少,也不会多。
  这通天洞的大米从何处来的呢? 得从十八滩说起。很久以前,赣州一带就是盛产粮食的地方,年年都有大量的稻谷运往京城。那时陆路交通不便,运出稻谷全靠水运,可是走水路得经过赣江十八滩。那十八滩,到处都耸立着礁石,浪急滩险,运粮船只常常出事,稻谷也就随船沉入江底。
  赣江江底,有一位善良的“河神”,非常心痛那些沉入江底的谷子。每当有载谷子的船在十八滩出事时,他便立刻赶到那里,使出“神法”,将沉入水中的谷子集中起来,送往赣州城西的大坪头(在今蟠龙镇)晒干,再送到砻上(在今湖边乡)碾磨,经车头(在今蟠龙镇)车去谷壳,再送到水碓丘(在今蟠龙镇)用水碓碾成雪白的大米,最后送往通天岩由洞中漏出供僧侣们食用。
  有一年,通天岩新来了个贪心的和尚。他望着那些从通天洞里漏下来的白花花的大米,不禁凡心蠢动:当和尚太清苦了,何不把这个洞口凿得大一点,让大米多多漏下来,除了够吃外,可以把多余的米卖了,赚回一笔钱,而后还俗享福去! 当晚,贪心的和尚便趁夜深人静,偷偷搬来梯子,爬上漏米的洞口,拿出铁锤和凿子,使劲地劈凿起来。洞口越凿越大,漏出来的米果然更多了。可是这个和尚还嫌洞口太小,漏出的米不够多。于是又用足力气,使劲地再抡了几锤。忽然一声“轰隆”巨响,洞口倾漏下来的已不是白花花的大米,而是砻糠(谷壳)了。一直漏了三天三夜,然后就什么也不漏了。直到现在,通天洞口还清晰地留下了那贪心和尚凿过的痕迹。
  杀了黄百万出了太平街赣州古城建春门口至中山路一段,原名太平街,今并入中山路。至今民间还流传着“杀了黄百万,出了太平街”的故事。
  元朝末年(1368),陈友谅部将熊天瑞占据赣州。明太祖朱元璋派部将常遇春围攻赣州。熊天瑞凭藉赣州三面环水,易守难攻而据城坚守。常遇春久攻不克,甚为恼怒,传下命令,克城之后,屠杀百万。可不久,常接到朱元璋命令:为使民心归顺,不得肆意屠戮。
  城被围困6个月之久,熊天瑞终因无援而降。常遇春率大队人马从建春门进城。百姓以为明军必屠城,不出。唯有一姓黄名百万的人,头顶香盘,迎明军于建春门。常遇春便问:“汝是何人?”黄答道:“小民黄百万!”常遇春想到自己曾下令克城之后屠杀百万,于是喊道:“要杀的就是百万!”其部将一刀便将黄百万斩首。而后宣告,百万已杀,传下朱元璋命令,进城之后不得屠戮。大队兵马相继进城,秋毫无犯。明太祖闻之,甚喜,派汪广洋褒谕,告示安民。
  后来,百姓以为黄百万之死,免了屠城之祸,救了百姓,使全城得以太平,遂在建春门口立碑祀之,并将此段街道命名为太平街。从此,“杀了黄百万,出了太平街”的故事便流传下来。
  船工巧对地名联相传明代,几位秀才乘船赴省城赶考。一天,正值中午时分,船行至赣江源头,秀才们站立船头,兴致勃勃地观赏沿江两岸的秀丽风光,忽而右岸一雪白公鸡引颈啼鸣在村头。于是,一位秀才自觉满腹文墨,便洋洋得意地口出一联:“白涧滩头,白鸡鸣白昼。”可他自己左思右想对不出下联,就装着考考同伙的样子,对大家说:“谁能对下联?”同伙们面面相觑,你看我,我望你,半天对不上来。船工看在眼里,觉得可笑,前日黄昏时分,行船泊岸黄金渡口,秀才们上岸寻欢作乐,却被一黄犬吠叫而吓得魂不附体的情景又呈现在脑海中,于是住篙而笑答道:“这有何难?‘黄金渡口,黄犬吠黄昏’即可”。秀才们异口同声道:“好!好!”称赞船工对得巧,对得工整。后来,船工巧对地名联一事,一直传为美谈。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