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间文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500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民间文学
分类号: A715
页数: 11
摘要: 谚语歌谣农事气象谚语早子播芽,晚稻播谷。早禾水要满,晚禾保养根。早子抢掂灰,晚禾抢耘田。晚稻不怕连夜雨,早稻不怕火烧天。霜降不割禾,一夜少一箩。十黄九收,九黄十收。七月半,种早蒜;八月中,种大葱。边收边耕,野草不生。种地无巧,精耕除草。春锄泥,夏锄皮。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捉掉一只蛾,产量加一箩。苗要好,除虫早。要想来年虫子少,冬天割去田边草。春争日,夏争时,百事宜早不宜迟。犁得深,耙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积水如积谷,修塘如修仓。别人烤火我挖塘,别人车水我歇凉。种子壮,苗就胖。弯脚黄牛直脚猪。乌云接日落,今日不落明日落。聪明绝顶,要人提醒。药方无贵贱,有效是灵丹。严师出高徒,好苗结好果。
关键词: 谚语 民间文学

内容

谚语歌谣农事气象谚语早子播芽,晚稻播谷。
  早子莳颗米,晚稻莳到底。
  早禾水要满,晚禾保养根。
  早子抢掂灰,晚禾抢耘田。
  晚稻不怕连夜雨,早稻不怕火烧天。
  霜降不割禾,一夜少一箩。
  十黄九收,九黄十收。
  不怕肥料少,种好红花草。
  七月半,种早蒜;八月中,种大葱。
  边收边耕,野草不生。
  种地无巧,精耕除草。
  春锄泥,夏锄皮。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捉掉一只蛾,产量加一箩。
  苗要好,除虫早。
  要想来年虫子少,冬天割去田边草。
  春争日,夏争时,百事宜早不宜迟。
  不怕家里穷,就怕出懒虫。
  犁得深,耙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
  积水如积谷,修塘如修仓。
  别人烤火我挖塘,别人车水我歇凉。
  种田不用问,除了功夫就是粪。
  冬季积堆草,春季就是宝。
  种子壮,苗就胖。
  萝卜白菜葱,多用大粪攻。
  深栽洋芋浅栽姜。
  腰长肋巴稀,定是懒东西。
  买鸡看爪,买鸭看嘴。
  弯脚黄牛直脚猪。
  猪要喂得饱,牛要喂夜草。
  喂猪喂得杂,油光又水滑。
  养猪没巧,栏干食饱。
  小猪要游,大猪要囚。
  老牛要过冬,莫吹西北风。
  准备耕田,先喂点盐。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天上豆夹云,地下晒死人。
  钩钩云,雨淋淋。
  乌云接日落,今日不落明日落。
  狗猫换毛早,冬季冷得早。
  东虹日头西虹雨。
  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
  早上地罩雾,尽管洗衣服。
  直雷雨小,横雷雨大。
  西北闪电带,风雨过得快。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蜻蜓千百绕天空,不过三日雨咚咚。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到底。
  风静又闷热,雷雨必强烈。
  早露大,晴得久。
  一朝有霜晴不久,三朝有霜久晴天。
  猪衔草,寒潮到。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缠腰。
  日出日落胭脂红,不是雨来便是风。
  落雨鹧鸪叫,天气转晴好。
  乌鸦成群叫,寒潮快要到。
  盐瓮回潮,大雨难逃。
  早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
  桐子树开花,霜雪不再下。
  鹅毛大雪后天晴。
  早晨黄鳝起水有雨。
  雨夹雪,落一七。
  早风树上叫,雨风地下扫。
  久雨现星光,明朝雨更旺。
  吃了端午粽,还有三天冻。
  朝霞暮雨,暮霞绝雨。
  早晨打腊雾,中午脱掉裤。
  四月八,冻死鸭。
  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
  社会生活谚语不怕难,就怕不耐烦。
  要得会,天天累;要得精,人前听。
  空壳麦穗头最高,无智之人最骄傲。
  莫学灯笼千只眼,要做蜡烛一条心。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火要空心,人要实心。
  一桶水不响,半桶水咕噜响。
  要打当面锣,莫击背后鼓。
  聪明绝顶,要人提醒。
  路直有人走,人直有人逢。
  严是爱,松是害。
  药方无贵贱,有效是灵丹。
  镜不擦不明,脑不用不灵。
  实话驳不倒,谎话怕追考。
  不怕语言差,就怕说假话。
  谎话腿不长,谣言没市场。
  撒谎的人爱发誓,无用的人爱打赌。
  浇花要浇根,帮人要帮心。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巧姑难绣无线花。
  严师出高徒,好苗结好果。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苦学必成龙,懒惰变条虫。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学人先学志,教人先教心。
  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专精在于多学,熟练在于多做。
  家有钱财万千,不如藏书万卷。
  少年金,青年银,错过时光无处寻。
  做到老,学到老,人生七十还学巧。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千金难买回头看,文章越改越精湛。
  不怕不足,就怕满足。
  不下真功夫,难得真学问。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土地贵在耕,知识贵在用。
  眼高手低矮墙难过,奋力苦战雄关易破。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
  黄金不打不成器,宝剑不磨不锋利。
  远路从近处起步,大事从小事做起。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
  有理不在声高,声高未必有理。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
  今日来客,往日有意;今日打架,往日有气。
  心灵手巧,废物变宝。
  小洞不补,大洞叫苦。
  平时省一口,缺时顶一斗。
  一米一谷汗珠换,一饭一粥思来源。
  丰年当做歉年过,碰到歉年不挨饿。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雪怕日头草怕霜,办事就怕讲排场。
  常用的锄头明晃晃,常流的溪水清亮亮。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指甲常剪,疾病不染。
  小单方能医大病。
  这山望着那山高,到了那山老掉了。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
  纸包不住火,雪终久要溶。
  和气生财,勤劳发家。
  让人一尺,天宽地阔。
  人争一口气,树争一层皮。
  浆多不粘,话多不甜。
  好棋一着,全盘皆活。
  只有大意吃亏,没有小心上当。
  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
  缸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秤砣虽小压千斤。
  姜是老的辣,醋是陈的酸。
  十个指头有长短,山中树木有高低。
  若要嘴巴讲得响,先要自己做得像。
  说你好的不要笑,说你歹的不要跳。
  纸扎花朵不结果,蜡做人儿怕见火。
  云彩虽白难当棉,大话好听不值钱。
  太阳虽暖不当衣,画饼虽圆不充饥。
  黄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诡辩。
  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做过。
  两脚站得牢,不怕大风摇。
  不怕步子慢,就怕没志向。
  不怕路途远,就怕腿脚软。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气不壮,就怕理不当。
  不怕红脸关公,就怕抿嘴菩萨。
  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
  一根小竹容易弯,一束丝线难拉断。
  人穷穷在债里,天冷冷在风里。
  无风不起浪,风不吹树不摇。
  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
  鼓要打到点上,笛要吹到眼上。
  时间容易过,岁月莫蹉跎。
  为老不尊,教坏子孙。
  家有老,是个宝。
  勤人活路多,懒人瞌睡多。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若要命长,饭后荡荡。
  春挖一只蛹,夏少千只蝇。
  医早不医迟,预防重于治。
  饭饱不洗澡,酒后不剃脑(理发)。
  饭后行百步,不用上药铺。
  三分吃药七分养。
  生气使人老,快乐变少年。
  劳动能壮筋骨,汗水可消百病。
  第二节歇后语打铁佬——不顾伙计。
  七月半的鸭子——命不长。
  冷水泡茶——没味。
  糯米团子——软乎乎的。
  鸭子嘴巴——叽哩呱啦。
  月亮底下穿针——难过。
  三两鸭子四两嘴——嘴呱呱。
  鸭婆背上倒瓢水——没反应。
  棺材里伸手——死要钱。
  米筛筛猪血——眼红。
  暖桶里的茶壶——光出嘴。
  麻婆子搽粉——遮丑。
  老虎头上捉虱婆——不怕死。
  豆腐没盐——狗都唔食。
  大闺女上轿——头一回。
  屙屎不出——赖茅厕。
  聋牯耳朵——没用的东西。
  臭皮柑——好看唔(不)好食。
  年三十晚养猪——来唔及。
  两公婆拜年——多此一举(多礼)。
  沙坝上写数——唔算数。
  鼻子眼大——出闲气。
  老虎借猪——有去无回。
  惹起黄蜂叼脑盖——自讨苦吃。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瞎子过河——一步一步试得来。
  灯草搭桥——靠唔住。
  灯草织布——枉费心机。
  黄莲树上挂猪胆——苦上加苦。
  披蓑衣救火——惹祸上身。
  第三节民歌民谣民歌长工歌正月长工没新年,家家户户闹连连,有钱之人闹元宵,长工哥哥忙下田。
  二月长工花朝边,东家带郎去看田,东村走到西村转,足足走了大半天。
  三月长工入清明,长工日子真苦情,浸好谷种又车水,三更半夜要出门。
  四月长工忙立夏,长工哥哥做牛马,日里夜里无休息,收到米谷归东家。
  五月长工逢端阳,精彩龙船下赣江。有钱之人看划船,长工哥哥耘田忙。
  六月长工六月天,黄金谷子满塅田。日头底下忙收割,背脊晒得滚油煎。
  七月长工秋风凉,家家户户送租忙,长工一天忙到夜,谷子装进东家仓。
  八月长工望中秋,有钱之人样样有,吃鱼吃肉过时节,长工哥哥孤休休。
  九月长工过重阳,日日夜夜秋收忙。有钱之人吃美酒,长工哥哥没点尝。
  十月长工怕立冬,吹来刺骨西北风,薄被烂席衣着少,卷着身子挨着冻。
  十一月来雪绵绵,长工找犁做水田,要是长工不去做,今年莫想得工钱。
  十二月来又一年,去问东家结工钱,左算右算全扣净,还说倒欠他的钱。
  挑担歌挑担哥哥真可怜,一步唔得一步前,挑得重来人又苦,挑得轻来又无钱。
  挑担哥哥真苦情,干一身来湿一身,全身都是汗酸气,自己闻到都头晕。
  哥哥挑担一百三,磨烂肩头磨烂衫。衫衣磨烂妹会补,磨烂肩头妹心酸。
  挑担之人实吃亏,扁担上肩落了威。听到屋下闹造反,丢掉扁担马上归。
  茶农歌哇起茶农真可怜,半碗酸菜一撮盐;吃杯老茶算是酒,吃碗豆腐算过年。
  茶叶山上雾蒙蒙,十个茶郎九个穷。年青时候靠双手,年纪老了提竹筒。
  种茶之人苦又忙,要种茶树要莳秧。莳田割禾没米煮,种到好茶也没尝。
  做茶之人汗水流,三更半夜才上楼,几捆禾草打张铺,拿根杉木当枕头。
  做茶之人真可怜,没过节来没过年。茶树底下冷饭食,想买烟食又没钱。
  茶主老财好恶心,把我茶农唔当人。常年帮他做牛马,年年还债还唔清。
  放牛歌正月放牛去上工,见到猪肉唔敢动,拿起筷子正想夹,只见东家眼珠动。
  二月放牛正逢春,百样种子生了荪。要是吃了东家菜,一身皮肉难脱身。
  三月放牛正莳田,放牛伢子真可怜,又要包秧够得莳,又要挑水到灶前。
  四月里来早放牛,三餐茶饭冷休休,冷水当茶汤当酒,一碗好菜也没留。
  五月放牛是端阳,上屋裹粽下屋香。大大小小都有吃,放牛伢子没个尝。
  六月放牛是半年,想问东家借点钱。工钱还在肉猪上,杀了大猪等过年。
  七月放牛正割禾,放牛娃子苦更多,又要放牛包捆秆,还要招呼老鸭婆。
  八月放牛是中秋,放牛娃子日夜愁。一日挨打三四次,打得脑袋头勾勾。
  九月放牛是重阳,米果煎得满村香。老老少少都有吃,放牛娃子想得慌。
  十月放牛打霜天,放牛娃子真可怜;衣衫单薄肚又饥,饥寒交迫泪涟涟。
  十一月里雪花飞,放牛娃子实在悲;手指冻得抖抖动,脚趾冻得钻心肺。
  十二月来又一年,再问东家讨工钱。东家真是豺狼心,约你今年等明年。
  民谣木排号子起根发苗在信丰,老虎抬头口向东,开口吃尽南河水,吐出回流下赣州。
  赣州三角对三坛,东门磨角对文坛,南门营角对欧坛,北门龟角对储潭。
  西门进城王将庙,南门出城大校场,唯有东门无景致,光孝寺内大金刚。
  白塔滩头桃源滩,桃源滩下是储潭,储潭庙下玻璃瓦,门前狮子对鸳鸯。
  庙谣好笑真好笑,有庙无神①,有神无庙②;庙对庙③,庙连庙④,庙重庙⑤。
  赣州到底几座庙?和尚哇唔晓得,尼姑哇唔知道。
  说明:①指旧时刑司庙无菩萨。②指旧时建春门城门口有一尊高大露天神像,无庙。③指旧时尚书街龙王庙与南京路口镇南庙相对。④指旧时大公路火帝庙与隔壁的土地庙紧相连。
  ⑤指旧时八境台台上吕祖庙与台下灵山庙相重叠。
  街谣夜(一)光山,二码头,三潮井,慈(四)姑岭,五道庙, 六合铺,七姑庙,八角井,九曲巷,侍(十)臣坊。
  向前走,转个弯,遇到一个王老三,买了二两豆腐干,炒好吃得喷喷香。
  三山五岭八景台①,十个铜钱买得来②。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
  说明:①三山,即笔峰山、东胜山、夜光山。五岭,即田螺岭、百家岭、桂家岭、慈姑岭、金圭岭。八景台,即八境台、章贡台、郁孤台、拜将台、高戏台、凤凰台、钓鱼台、龙凤台。②十个铜钱买得来,是指旧城内10条带“前”(谐音“钱”)字、3条分别含“买、得(谐音“德”、来”字的街巷。即州前、县前、府学前、道署前、参府前、姚衙前、 生佛坛前、坛前、总镇前、府前和买菜坡、修德巷、西来庵。
  翻身民谣章江贡水清又清,“二五减租”翻了身,农民协会力量大,废掉债务一身轻。
  儿歌和尚和尚和尚和尚,游游荡荡。砍斤猪肉,挂在梁上。老鼠偷吃,猫儿告状。
  告到老爷堂上,老爷打他五十板,摸摸屁股再唔敢。
  月光光照栏杆月光光,照栏杆。栏杆一包银子,跌下来讨个新娘。
  抬到半路,哭爹哭娘;抬到门前,亲朋满堂;抬到厅堂,打鼓拜堂; 先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麻鸟子麻鸟子,肚罗黄,讨了老婆不要娘。娘是路边草,还是老婆好; 娘要酒哪里有,老婆要酒打老酒;娘要肉割唔脱,老婆要肉砍瘦肉; 娘要钱手挲挲,老婆要钱大把抓。
  大公鸡大公鸡,尾巴拖,三岁娃娃会唱歌。唱得爷爷呵呵笑,唱得爹娘乐呵呵。
  早晨唱支拜东莲,晚上唱支月亮歌。唔是爹娘教我的,是我聪明会唱歌。
  第四节民间传说浮州的传说元朝末年,陈友谅部将熊天瑞占据赣州。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天下,派大将常遇春攻赣州。赣州三面环水,固若金汤,围攻数月,无法攻克。常遇春只得上书请求军师刘伯温亲临定策。刘伯温到了赣州,环城察看地形后,对常遇春说:“赣州三面环水,如用水攻,则不攻自破。”遂命军士在章、贡双江下游的储潭筑坝堵水,并对常说:“堤坝筑成,赣州指日可下也。”说完便走了。
  光阴荏苒,两个多月过去了,堤坝终于筑成。上游沿岸许多村庄都成了一片泽国。奇怪的是赣州城却安然无恙,水漫多高,城亦浮多高。这可急坏了常遇春,于是又把刘伯温请来。刘至赣州城北储潭,往上一看,在烟波浩淼中,一座孤城巍然耸立。不禁喟然叹道:“昔日只闻其名而不知其究竟,今日可真识浮州也。”于是登上赣州城南面的最高峰崆峒山一望,只见赣州城乃一只通天巨龟,头朝南,尾向北,建春门、东门、西门、南门四个码头正是巨龟伸向章、贡二江水的四肢,隐约可见在水中划动。
  刘伯温急速下山,令常遇春派人一面掘坝放水,一面赶铸5根巨型铁柱备用。不几日,铁柱铸成。刘亲自指点,将铁柱钉于4座码头和龟尾处。相传,铁柱钉下后,巨龟血流3日,染红了章、贡、赣三江之水。半月后,刘伯温复令堵水。浮州不再浮了,汹涌的江水涌进城内,满城百姓一片惊嚎。守城将领熊天瑞无法,只得投降了。至今,赣州城北章、贡两江合流处仍名龟角尾,而巨龟头部的南门口处仍称南门头。建春门外、涌金门外、西津门外和南外四大码头直至解放时还留有铁柱,成了几百年来揽大船的铁柱。从那以后,每当洪水泛滥,赣州城不再能免遭其患了。
  十八滩的传说在赣江上游近300公里的江中,原兀立着18座巨石。那里水流湍急,旋涡密布。来往船只经过此处,都得格外小心,稍不留神,就会船翻人亡。这就是有名的赣江十八滩。
  传说,赣江原是江道通畅,并无这十八滩。唐朝末年(960),有位姓杨名筠松,人称救贫仙人的堪舆家,精通地理之术,手中有一根赶山鞭,有移山填川之功。杨救贫因避唐末之乱,路经虔州(今赣州),拜见割据赣州的百胜军防御使卢光稠。卢欲占据虔州称王,知杨救贫深通地理之术,请求杨看看虔州的风水如何,是否可筑皇城而称王。杨救贫受托踏看地理。见虔州三面环水,就象一只硕大的金龟,城郭四周的10条山脉由远处起伏而来,宛如10条青蛇,远远望去,犹如“十蛇聚龟”,是块极佳的风水宝地。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章、贡二水在虔州城北合流为赣江,滔滔江水直朝北奔流,江面太宽,水流太大,风水都被这大水给带走了。卢光稠问:“有何办法?”杨答:“有。只要在城北二十里地的储潭将赣江江面堵小一点,使赣江水流小些,虔州便可成为京城。”卢光稠称王心切,一面令人筑皇城,一面托杨救贫作法堵水。
  杨救贫受托,带着赶山鞭便匆匆起程,赶往赣江下游。至那里后,他精心采选了18块象小山一样的巨石,然后作起法来。顷刻间,18块巨石都成了18只活蹦乱跳的花猪仔。杨救贫挥动赶山鞭,18只花猪仔前前后后沿赣江往虔州方向奔跑。
  赶呀,赶!杨救贫经过来回奔波,已觉得周身疲乏。恰好经过一段松软的沙滩,心想,反正离虔州不远,不如在此歇歇再走。于是,他便躺下休息。不料这一躺,便不知不觉朦朦胧胧地睡着了。
  正好观音菩萨路过,远远看见一群猪仔往赣江上游奔跑,觉得奇怪,留神一看,原来是一些石头。心想:“谁将这些石头赶来?”于是便扮一村妇在河边洗衣,看看是谁作法赶石。
  再说,杨救贫一觉醒来,见猪仔已跑得无影无踪了,于是沿江追来。追至一处,见一村妇埋头在河下洗衣,便问:“大嫂,你可见一伙猪仔从此跑过?”村妇站起来,上下打量了一下杨救贫,答道:“不曾看见有什么猪仔经过,倒看见上游有好些石头!”杨救贫听后,知这村妇并非凡人,赶山这事已败露,转身便走。那18只在江边蹦跳奔跑的猪仔被观音菩萨点破,变成18块巨石滚入江中。从此以后,赣江从赣州至万安一段就有了这十八险滩。
  七鲤镇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七鲤镇、梅林镇一带,瓷窑星罗棋布,出产的陶瓷驰名中外。
  那时,梅林镇有一个叫唐雷的人,早年失妻,只生下一儿一女,儿子叫唐龙,女儿叫唐英。
  兄妹俩从小跟父亲学做陶瓷。唐龙聪慧过人,学习刻苦。15岁时,他的陶瓷画,刀笔娴熟;烧制的陶瓷产品,造型优美,技艺精湛,被人们誉为“唐龙玉器”,远销万里。
  岭背有个叫周京的,为人憨厚老成,也以陶瓷业为生;老婆赵氏,待人善良。老俩口年近半百,膝下无儿,甚是着急。想不到周京夫妇老来生下个女儿,长得眉清目秀,招人喜爱。周京见老婆分娩时,天空有凤凰飞舞,彩云飘动,就给女儿取了个周凤的名字。
  周凤从小喜爱劳动,好学上进,跟男孩一样上窑场做瓷器。她雕塑陶瓷的技巧别具一格。她14岁时,陶瓷技艺就可同唐龙竞相媲美,被人们称为“陶瓷凤仙”。
  周、唐两家亲切来往,亲如一家。唐龙、周凤两人常在一起磋商技艺,感情更是深厚。他两人烧制的陶瓷,器型美观大方,画面丰富多彩,众人无不赞扬他俩的瓷器是声如磬,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
  冬去春来,唐龙、周凤都已长大成人,周凤是百里挑一的好姑娘。东村来作媒,彩礼排成队;西乡来说亲,金银财宝抬进门。周京一不贪财,二不贪官。周凤更是冷眼相对,不予理会,她心目中只有唐龙一人。唐龙说:“非周凤不娶。”周凤说:“非唐龙不嫁。”就这样山盟海誓订下了终身。不久,唐龙选了吉日,请来花轿、吹打,将周凤迎过门来。周京夫妇自女儿出嫁后,总象缺少了什么心爱的东西,整日愁眉苦脸。唐雷体谅亲家难处,商量后,干脆两家合为一家过日子。
  当时有个皇帝,为了自己尽情享乐,下旨大肆修造华丽宫殿、花园,搜刮奇材异石。皇帝听说,赣州七鲤镇生产各种名贵陶瓷,就异想天开地要做一张陶瓷“龙凤床”,好同选中的爱妃成婚。圣旨传出,限赣州郡守在七七四十九天内,烧制好“龙凤床”送进京来,否则定斩不赦。
  赣州郡守为了献媚皇上,指派学士多人,精心设计,要求“龙凤床”上不但有龙飞凤舞,还要有飞禽走兽、花草竹木、山水人物、亭台楼阁、日月星辰,缺一不可。
  圣旨传到赣县,县令立即派皂隶传唐雷、周京听旨,如若抗旨,全家抄斩,将七鲤夷为平地。
  唐雷、周京一家人接旨后,吓得魂不附体。唐龙、周凤,听后则怒发冲冠,痛骂皇帝荒淫无度、残害良民,情愿抵命,不愿制造。无奈周京夫妻胆小怕事,寻死寻活。最后唐龙、周凤只得依允。小俩口起早摸黑和泥补窑,雕龙镶凤。妹妹唐英也来挑水、烧火,全村老少都来帮忙。只因工艺十分复杂,出窑龙凤残缺不全,眼看不行。
  六七四十二天已过,唐龙、周凤却未曾上床合眼,精疲力尽。唐雷、周京心中虽然发慌,仍从旁打气鼓劲,唐龙、周凤、唐英三人自小孝顺父母,只得强打精神,终于将“龙凤床”的模型重新做成。
  这天,正好是七七四十九天的最后一天,天气晴朗,全村男女都怀着焦虑的心情来到窑场,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龙凤床”烧制成功。
  午时三刻,唐龙、周凤正要起窑,忽见一银须飘动的老者,步履艰难地来到窑前。老者含着热泪说:“听说你们要给皇上做龙凤床,这是极不容易的。今天限期已到,为了救你们全家及村民百姓,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你夫妻俩双双祭窑,龙凤床才能制成,因你俩一个属龙,一个属凤。” 唐龙、周凤为了保护瓷窑和村民百姓,听从老者之言,含悲忍泪拜别父母,手牵手、肩并肩纵身跳进窑中。只见青烟袅袅升起,化成两朵彩云,直冲九霄云天,隐约可见一龙一凤互相依偎,亲密无间。
  唐雷、周京强忍悲痛,开窑一看,只见“龙凤床”金光灿烂,金龙戏珠、丹凤朝阳、梅兰竹菊、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山水景物,挺拔秀丽;日月星辰,银光闪动。
  老者看后,喜在眉梢,说道:“皇帝昏庸不道,淫乱朝纲,你们在这里都待不住了,速带家小去景德镇安家创业去吧!” “龙凤床”限期已到,郡守、县令慌忙带兵丁去七鲤向唐雷、周京索取“龙凤床”。到了七鲤一看,竟见不到一个人影,气得咬牙切齿,教兵丁纵火烧房,窑场倾刻夷为平地。这时见老者在半空踏着一朵彩云,哈哈大笑,用凤头拐杖一指,顷刻天昏地暗,一阵旋风就将地上的陶瓷碎片收拢堆成了十二个小山包。这就是现在的瓷窑遗址。“龙凤床”就埋藏在瓷窑底下。
  后来人们传说,老者是“独脚大仙”铁拐李。
  又传说,唐雷、周京带着全家及村民等,历尽艰辛,到了景德镇后,唐英继承哥哥唐龙、嫂嫂周凤的陶瓷技艺,用凤尾作笔,用凤爪做刀,使陶瓷工艺代代相传,竞放异彩,名扬天下。
  “先有七鲤镇,后有景德镇”之说就是由此而来。
  和尚心大出砻糠位于赣州城西北十多公里的通天岩,是一处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那儿不仅古木参天,绿荫翳野,佛像、题刻繁多,而且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和尚心大出砻糠”便是其中之一。
  很久很久以前,犹如人间仙境的通天岩,已是寺庙殿堂鳞次栉比的佛家净地,远近虔诚的善男信女都前来这儿烧香拜佛。说来也怪,偌大的一个寺庙,那么多的僧侣,每天所吃的粮食从来也不见有谁从山下运来。这些粮食从哪里来的呢? 原来,通天岩有个小小的岩洞,相传此洞可通天。通天岩的名称则由此而来。这小小的通天洞,日日夜夜不停地漏出雪白的大米,而且每天漏下的大米,象计算好了似的,刚刚够和尚们食用。人数增加了,漏出的米也增多;人数减少了,漏出的米也相应减少。总之,每天食用的大米既不少,也不会多。
  这通天洞的大米从何处来的呢? 得从十八滩说起。很久以前,赣州一带就是盛产粮食的地方,年年都有大量的稻谷运往京城。那时陆路交通不便,运出稻谷全靠水运,可是走水路得经过赣江十八滩。那十八滩,到处都耸立着礁石,浪急滩险,运粮船只常常出事,稻谷也就随船沉入江底。
  赣江江底,有一位善良的“河神”,非常心痛那些沉入江底的谷子。每当有载谷子的船在十八滩出事时,他便立刻赶到那里,使出“神法”,将沉入水中的谷子集中起来,送往赣州城西的大坪头(在今蟠龙镇)晒干,再送到砻上(在今湖边乡)碾磨,经车头(在今蟠龙镇)车去谷壳,再送到水碓丘(在今蟠龙镇)用水碓碾成雪白的大米,最后送往通天岩由洞中漏出供僧侣们食用。
  有一年,通天岩新来了个贪心的和尚。他望着那些从通天洞里漏下来的白花花的大米,不禁凡心蠢动:当和尚太清苦了,何不把这个洞口凿得大一点,让大米多多漏下来,除了够吃外,可以把多余的米卖了,赚回一笔钱,而后还俗享福去! 当晚,贪心的和尚便趁夜深人静,偷偷搬来梯子,爬上漏米的洞口,拿出铁锤和凿子,使劲地劈凿起来。洞口越凿越大,漏出来的米果然更多了。可是这个和尚还嫌洞口太小,漏出的米不够多。于是又用足力气,使劲地再抡了几锤。忽然一声“轰隆”巨响,洞口倾漏下来的已不是白花花的大米,而是砻糠(谷壳)了。一直漏了三天三夜,然后就什么也不漏了。直到现在,通天洞口还清晰地留下了那贪心和尚凿过的痕迹。
  杀了黄百万出了太平街赣州古城建春门口至中山路一段,原名太平街,今并入中山路。至今民间还流传着“杀了黄百万,出了太平街”的故事。
  元朝末年(1368),陈友谅部将熊天瑞占据赣州。明太祖朱元璋派部将常遇春围攻赣州。熊天瑞凭藉赣州三面环水,易守难攻而据城坚守。常遇春久攻不克,甚为恼怒,传下命令,克城之后,屠杀百万。可不久,常接到朱元璋命令:为使民心归顺,不得肆意屠戮。
  城被围困6个月之久,熊天瑞终因无援而降。常遇春率大队人马从建春门进城。百姓以为明军必屠城,不出。唯有一姓黄名百万的人,头顶香盘,迎明军于建春门。常遇春便问:“汝是何人?”黄答道:“小民黄百万!”常遇春想到自己曾下令克城之后屠杀百万,于是喊道:“要杀的就是百万!”其部将一刀便将黄百万斩首。而后宣告,百万已杀,传下朱元璋命令,进城之后不得屠戮。大队兵马相继进城,秋毫无犯。明太祖闻之,甚喜,派汪广洋褒谕,告示安民。
  后来,百姓以为黄百万之死,免了屠城之祸,救了百姓,使全城得以太平,遂在建春门口立碑祀之,并将此段街道命名为太平街。从此,“杀了黄百万,出了太平街”的故事便流传下来。
  船工巧对地名联相传明代,几位秀才乘船赴省城赶考。一天,正值中午时分,船行至赣江源头,秀才们站立船头,兴致勃勃地观赏沿江两岸的秀丽风光,忽而右岸一雪白公鸡引颈啼鸣在村头。于是,一位秀才自觉满腹文墨,便洋洋得意地口出一联:“白涧滩头,白鸡鸣白昼。”可他自己左思右想对不出下联,就装着考考同伙的样子,对大家说:“谁能对下联?”同伙们面面相觑,你看我,我望你,半天对不上来。船工看在眼里,觉得可笑,前日黄昏时分,行船泊岸黄金渡口,秀才们上岸寻欢作乐,却被一黄犬吠叫而吓得魂不附体的情景又呈现在脑海中,于是住篙而笑答道:“这有何难?‘黄金渡口,黄犬吠黄昏’即可”。秀才们异口同声道:“好!好!”称赞船工对得巧,对得工整。后来,船工巧对地名联一事,一直传为美谈。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