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图书音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98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图书音像
分类号: C63
页数: 7
摘要: 赣州印刷出版业始于明嘉靖十五年,发展缓慢,至清光绪中期,仅有为数极少的人从事简单的手工木刻版印刷,以及用木刻活字排版从事修谱的零星谱局。清光绪二十八年,日新公司附设印刷厂开始以铅字机械印刷报刊、图书,揭开了赣州以铅字机械印刷报刊图书的历史。清宣统年间,有赣州印刷公司、龙威阁印刷厂;民国初年,有赣昌印刷所和新华印刷所为客户翻印书籍、代印报刊。1940、1946年,分别成立了新赣南出版社和建国文化出版社,出版过一些图书。新赣南出版社1940年初成立,社址设在新赣南路。1945年赣州沦陷后停止出版业务。赣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9月成立。至解放时,馆藏图书只有2.5万册,人员5名。1978年,恢复赣州市图书馆。
关键词: 社会科学 产品样本

内容

赣州印刷出版业始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发展缓慢,至清光绪中期,仅有为数极少的人从事简单的手工木刻版印刷,以及用木刻活字排版从事修谱的零星谱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日新公司附设印刷厂开始以铅字机械印刷报刊、图书,揭开了赣州以铅字机械印刷报刊图书的历史。清宣统年间(1909~1911),有赣州印刷公司、龙威阁印刷厂;民国初年,有赣昌印刷所和新华印刷所为客户翻印书籍、代印报刊。1940、1946年,分别成立了新赣南出版社和建国文化出版社,出版过一些图书。
  建国后成立的赣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批图书。
  新赣南出版社1940年初成立,社址设在新赣南路。1942年9月,改名中华正气出版社,下设新赣南印刷厂、新赣南书店。出版的主要报刊有《新赣南报》(后改为《正气日报》)、《新赣南》(后改名《正气》月刊、《时代中国》月刊),主要图书有《总裁训词》、蒋经国的文章、讲话《从西北——赣南》、《光荣的死》、《新事业》、建设新赣南丛书及文化、科学书籍等。1945年赣州沦陷后停止出版业务。
  建国文化出版社1946年12月成立。由江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杨明、赣县县长张恺、《民国日报(赣南)》社社长叶竞民等20多人集资创办。社址设生佛坛前。1947年1月1日开始出版发行《东南评论》半月刊。
  赣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9月成立。社址设在赣南区新华书店内。1961年6月撤销。出版的主要书籍有马列主义通俗教材、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读物,文学艺术方面的《赤胆红心》、《苏区文物参观记》、《新编赣南采茶戏音乐》,农业科学书籍等。
  第二节书店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邑人刘树堂倡议官商合营的日新公司附设印刷所,翻印新书,出售图书,赣州始有书店。随后,南昌吴姓人氏在棉布街(今解放路)中段开办开智书局,专售木刻版线装书,后由泰和欧阳人氏经营。1924年,南昌严氏在开智书局斜对面开办升记分局;继之,先后在牌楼街(今阳明路)开设中华义记书庄、昌明书社(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新”和“昌明”相继倒闭)。1930年,教育界人士钟起衡等人合资开办全城最大的普育书社(今阳明路地区新华书店处),主要经营课本、现代图书及文具等(赣州解放时停办)。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昌沦陷,不少书店迁至赣州,赣州书店之多,前所未有。当时的外地书店,文清路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正中书局,东北路有世界书局、广益书局,至圣路有开明书店、青年书店,阳明路有生活书店等。邑人还新开设了阳明书局、复兴书社、文化书社、赣风书店、三晶书局、普文书店、青年书社、沪江图书社等21个书店。这些书店多经营课本和现代书籍。公办的新赣南出版社同时经营书籍。当时赣州的书店分为出版家、贩卖家两种类型。出版家出版书籍,也零售书籍,新赣南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属出版家。贩卖家从各出版家处订购、销售书籍,大部分私营书店属贩卖家。生活书店赣州分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新闻记者、出版家、救国会七君子之一邹韬奋先生创办的生活书店众多分店中的一个,出售马列主义书籍和进步书刊。1940年春,该书店被国民党宪兵查封。
  解放后,赣州的书店有的合并,有的迁回外地,有的停业。普文、三晶、赣风、文化等书店(社)合并为赣州书店,主要经营现代书籍,收购和出售线装古书。1949年9月1日,赣州市国营新华书店成立,设于裕民银行(今阳明路地区新华书店科技文艺门市部)和原普育书社店房之间,1958年并入新成立的赣南区新华书店。此后,该店统一经营赣州市、赣县图书发行工作,并管理全区其他新华书店业务。1964年,赣州书店撤销;赣南区新华书店增设农村发行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区新华书店调整发行网点,至1985年增加到5处。1988年2月,实行公开选拔经营者后,改革劳动人事制度,调整机构,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分配方式。1990年起,图书发行量和销售量不断增加。1995年,图书发行量为340.87万册,销售额为1002.15万元。
  期间,个体私营书摊、书亭、书店相继出现。1988年,全市有100多家。1989年,经过整顿清理图书市场,全市有科苑书店、赣州书局2家集体书店,有个体书店(摊)43家。进入90年代,个体书摊(点)的个数、从业人员和销售量逐年增加。1995年,有个体书摊点144个,场地面积545平方米,从业人员375人,销售量达76.6万册;有私营租书摊39个,主要出租武侠小说和言情、纪实类文艺书刊,有的兼售新出版的书籍和杂志。
  第三节图书馆(室) 赣州州县储书,由来已久。宋代,书院讲学兼藏书,相继建立藏书处10多个。光绪二十四年(1898)有濂溪、阳明、爱莲3个书院藏书处。
  新赣南图书馆 1926年,赣县政府接收濂溪、阳明、爱莲3个书院的藏书和孔教会赣州分会的数千册线装书,成立赣州第一个公共图书馆——赣县公立中山图书馆,馆址设在城区火帝庙三宫殿,同年11月正式开放。1927年,改名赣南公立中山图书馆,藏书2万多册,1937年达3万册。1938年,图书馆经费短缺,每月只有200银元,濒临倒闭。1941年,江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教育科接收中山图书馆,成立新赣南图书馆,馆址设在赣县县政府(今中共赣州地委大院),时有藏书1万多册。1942年,新建两层楼房为馆舍,并正式开放。1946年迁赣州公园内。馆内设采编部、阅览部,采用杜威法分编图书,阅览室开架阅览。《借书证》主要发给机关职员和青年学生。赣州沦陷时,散失很多图书。至解放时,馆藏图书只有2.5万册,人员5名。
  赣州市图书馆 [=此处为插图(市图书馆少儿阅览室)=] 解放后,新赣南图书馆被接管调整为赣州市人民教育馆所属的图书部,未开办外借,只供阅览。1951年,改属赣州市文化馆。1952年,与市文化馆分开,正式成立赣州市图书馆,隶属市人民政府文教科。馆内设外借室、阅览室、资料室和儿童室,并对外开放,全年经费由地方财政拨款2万元,后增至2.4万元,年终还另拨报刊征订费。到1955年,藏书达5万多册,发出《借书证》2160份,年借出图书2.8万册次。1964年后,市图书馆除坚持正常开放以外,开始组织专人到工厂、农村、学校及街道协助创办基层图书室,帮助提高基层图书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对基层图书馆(室)进行检查评比;开展以图书为主的文学讲座、故事会、读好书座谈会等活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图书馆的大量图书被封存,1968年被迫停止开放。1969年,市图书馆迁至市工人文化宫,与市文化馆、博物馆合并为赣州市文化工作站,为其下属的图书组。设外借室、综合阅览室、儿童室、资料室,且专门设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室,陈列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对外开放的图书基本属于政治书籍。
  1978年,恢复赣州市图书馆。同年派专人参加省办古籍线装书编目学习班,对馆藏2.5万册古籍线装书进行版本鉴别、编目分类,并整理上架,对外开放。这批古籍线装图书多为明清时代的版本,其中,清乾隆以前的古籍131部,善本书目31部,为赣南保藏古籍最多的图书馆,在江西省名列第三。同年,订购杂志800多种、报纸50多份。外借室有流通图书10万多册,《借书证》分发到驻市、市属各单位,至1980年,发放成人《借书证》3435份。1984年,上级拨款41.5万元,在健康路南端西侧兴建的新馆舍(总面积2200平方米)竣工,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增设科技阅览室,供科技人员查阅资料;开设儿童阅览室,面积100平方米,100个座位,藏有儿童读物2万多册,实行星期五下午和星期日全天开放、寒暑假每天开放的制度,为全市少年儿童创造了一个综合性公共阅览环境。同年,换发成人《借书证》5000多份,《科技阅览证》800份。1985年以后,拓宽服务领域,外借室实行部分图书开架借阅,阅览室实行全开架阅览,推行预约借书和资料查阅服务;增发《借书证》,1988年达9355份;成立信息服务部,以专题信息汇编的形式定期出版《信息荟萃》。1989年,先后为地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红旗大道第二小学、厚德路小学和蟠龙、沙石、湖边、南外等乡镇、街道办事处文化站送书23次,计938册。同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明图书馆称号。1991年起,连续5年定期为赣州监狱犯人送政治、技术书籍达5000多册。1994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1985~1995年,外借图书量逐年增加,1993年高达10.92万册次,其中工人占25%,学生占30%,干部占20%,居民占15%,退休人员占10%。1995年,馆藏图书21.9万册,有职工31人,购书经费8万元。
  赣州市图书馆收藏的珍贵善本书有:《通鑑地理通释》十四卷(元刻本),是该馆珍藏的最早刻本;《楚辞》二卷(明刻本),以黑色为正本,朱蓝色评点,写刻、用纸均精良;说文解字》十二卷(明代影刊北宋本),明毛晋根据内容分别用宋、行草、正楷三体抄刻;《句曲外史集》三卷、《补遗》三卷、附一卷(明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十卷(清刻本),清代著名手书家林估所写刻本;《分类字锦》六十四卷(清刻本),字体落落大方,刻工精良,为清代精品。并收藏有目前全国唯一的蒋经国主政赣南期间出版的《正气日报》、《民国日报》。
  单位图书馆(室) 建国前,赣州有江西省立赣县中学、赣县乡村师范、正气中学、私立幼幼中学、卓英小学等几所学校设有图书馆。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厂、农村、商业公司、学校、街道等单位相继建立图书馆(室),逐步形成了图书馆网络。到1995年底,全市有单位图书馆(室)137个(含农村图书室10个),大中专院校、中学和科研单位图书馆(室)20个。
  学校与科研单位图书馆均具有一定的规模,工作较规范。1995年,南方冶金学院图书馆藏书55.2万册,当年新购图书9600多册,全年经费45万元,购书费近15万元,有专职人员44人。赣南师范学院图书馆藏书62.5万册,当年新购图书1.5万册,全年经费29万元,购书经费27.5万元,有专职人员42人。其他基层单位图书馆(室)规模不一。工厂、公司图书馆(室)大多数归属工会。市总工会下属的工人文化宫图书馆,藏书2万多册,主要向职工开放。人员多数属兼职,专业人员最多的只有1~2人。
  90年代以来,全市单位图书馆人员中有30人晋升专业技术职称。1995年,藏书量达到60.7万册,购书经费达到9.02万元,比1991年分别增长5.28倍和35%。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市图书馆藏书情况)=] [=此处为表格(境内部分单位图书馆藏书情况)=] [=此处为表格(市图书馆特藏书籍目录)=] [=此处为表格=] 第四节音像赣州市音像管理站于1985年冬成立,其前身是音像管理小组,隶属市广播电视局,主要负责全市录像放映队的管理和录像带的发行工作。1988年6月15日,成立市广播电视局音像站(简称市音像站)。1990年10月,市音像站分为音像制品管理站和音像制品发行站。1995年,有职工5人。
  音像发行市音像管理站成立之初,对各录像放映队按计划发行放映录像片。1989年,市音像站购置277盒录像带投放市场,全年收入达10.1万元。1991年,添置音像带131盒,出租录像带收入达3.2万元。至1995年,全站拥有录像带2400多盒。
  录像放映 1985年,全市有文化、广播系统录像放映队12个,工会俱乐部内部放映队6个,放映全国各地音像出版社和江西省广播电视厅准放的录像节目87部,1.08万场次,观众9.52万人次,票房收入13.73万元。同年,市音像管理站在市内各单位巡回放映《曲啸同志和老山英雄报告团讲演》录像124场,观众达1.25万人次。1987年,市文化广播系统录像放映队共放映录像节目54部,1.59万场次,观众23.08万人次,票房收入13.21万元。市音像管理站配合中心工作,放映《刑与法》、《中共十三大辅导报告》等录像专场354场次,观众4.21万人次。1989年,全市有营业性录像放映队31个,音像制品销售点67个。11月,市音像站向社会推出赣南首家高级液晶显示投影机。开业2个月就拥有2000多名观众,收入达4600多元。1995年,市广播系统有录像放映队15个,放映点21个,放映录像节目1080部,放映2160场次,观众达9.72万人次,票房收入7.29万元。
  音像管理市音像管理站成立以来,坚持“一手抓扫黄,一手抓繁荣”的方针,积极稳妥地发展录像放映队,净化音像市场,每年对全市音像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加强制度建设和对录像放映队的监管。1989年10月,颁发电视录像放映广告宣传暂行规定。1990年5月,全市录像放映队实行归口管理。文化系统的录像放映队归市文化局管理,广播系统、社会经销单位及工会录像放映队归市广播电视局管理。同时,对48个音像制品经销点进行清仓整顿。
  1995年,按照国务院令及《江西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的要求,清理整顿全市音像市场,重新建立音像制品管理登记卡制度,对全市音像制品经销商店(场)、放映厅(点)进行普查登记、建档换证工作。经过清理整顿,全市有音像制品经销商店(场)43户,录像放映厅(点)21个,并按各条路线排列建档,严格遵守审核、审批制度,使音像市场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