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业务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94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业务机构
分类号: J12
页数: 3
摘要: 江西省立赣县民众教育馆成立于1940年4月,馆址设章贡路,直属省教育厅。教导部开设民众夜校,招收成人读书班,每两月1期,每期招收40~50人。建有类似小学性质的战时服务团,收留20多名流亡儿童,组织他们半天学习文化,半天参加音乐戏剧活动。艺术部举办的业余剧团曾演出过话剧《重庆屋檐下》、《哑妻》等。1945年2月,赣州沦陷,民众教育馆解散。赣县县立民众教育馆由赣县县政府教育科建于1940年9月。1940年10月正式开馆。组织扫盲识字宣传队,到农村进行扫盲活动。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相继建立,配备或聘任专职人员,或由乡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兼管,活动场所逐渐开辟,设备逐步完善。
关键词: 文艺方针 文艺政策

内容

江西省立赣县民众教育馆成立于1940年4月,馆址设章贡路(今中共赣州地委院内东侧),直属省教育厅。内设教导部、艺术部、生计部、总务部。教导部开设民众夜校,招收成人读书班,每两月1期,每期招收40~50人。建有类似小学性质的战时服务团,收留20多名流亡儿童,组织他们半天学习文化,半天参加音乐戏剧活动。艺术部举办的业余剧团曾演出过话剧《重庆屋檐下》、《哑妻》等。1945年2月,赣州沦陷,民众教育馆解散。
  赣县县立民众教育馆由赣县县政府教育科建于1940年9月。馆址设赣州镇台衙左侧花厅(今健康路与大公路拐弯处)。1940年10月正式开馆。内设教导组、艺术组、总务组。教导组分管民众夜校、阅览室、文娱室和社会童子军。民众夜校每3个月办1期,招收成人扫盲识字;阅览室和文娱室每日对外开放8小时;社会童子军招收失学儿童,平时进行学习,节日参加维持秩序,并进行文艺演出。艺术组办有业余剧团和业余歌咏队,绘编民众画刊。业余剧团曾演出《小黑子》、《亲与仇》、《敌忾同仇》等抗日剧。组织扫盲识字宣传队,到农村进行扫盲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众教育馆迁至赣州公园内原新赣南博物馆旧址。
  赣州市文化馆 1949年10月,新赣南图书馆、赣县县立民众教育馆、赣县体育场合并成立赣州市人民教育馆。1951年9月,易名赣州市文化馆。内设文艺部、戏剧部、宣传部、图书馆。文艺部负责组织和辅导全市工矿、农村俱乐部和业余剧团工作,培训基层文艺骨干,开展戏剧音乐活动。戏剧部管理剧院和电影院,协助剧团进行戏剧改革,挖掘和整理传统剧目。宣传部创办《人民大报》等内部刊物,配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活动。图书馆设阅报室、杂志室及图书阅览室,每日对外开放8小时(1952年分设)。1967年,成立赣州市文学创作组,出刊《赣州文艺》。1969年1月,赣州市属文化、广播、图书、博物、电影5单位合并成立赣州市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0年1月解散,成立赣州市文化工作站。1978年3月,恢复赣州市文化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文化馆内设文学创作组、群众文化组、美术摄影组。1995年,在编人员15人。
  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相继建立,配备或聘任专职人员,或由乡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兼管,活动场所逐渐开辟,设备逐步完善。1995年,全市建有蟠龙镇、沙石镇2个文化中心,水东、水南、水西、湖边、沙河、南外、蛤湖、龙埠、赣江、解放1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文化站。各文化中心和文化站普遍建立了图书室、活动室、电视室,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采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娱活动。乡镇、街道办事处文化中心(站)基本情况 [=此处为表格=] 说明:蟠龙、水东、水西、水南、蛤湖、南外文化中心(站)的站舍面积未包括其活动场所面积。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