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群众文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94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群众文艺
分类号: G112
页数: 13
摘要: 第一节业务机构江西省立赣县民众教育馆成立于1940年4月,馆址设章贡路,直属省教育厅。教导部开设民众夜校,招收成人读书班,每两月1期,每期招收40~50人。建有类似小学性质的战时服务团,收留20多名流亡儿童,组织他们半天学习文化,半天参加音乐戏剧活动。艺术部举办的业余剧团曾演出过话剧《重庆屋檐下》、《哑妻》等。1945年2月,赣州沦陷,民众教育馆解散。1940年10月正式开馆。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相继建立,配备或聘任专职人员,或由乡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兼管,活动场所逐渐开辟,设备逐步完善。演员以手工业、店员及公职人员为主。婚娶寿诞、节令期间,接受邀请围桌弹唱。
关键词: 文化专题研究 文化遗产

内容

第一节业务机构江西省立赣县民众教育馆成立于1940年4月,馆址设章贡路(今中共赣州地委院内东侧),直属省教育厅。内设教导部、艺术部、生计部、总务部。教导部开设民众夜校,招收成人读书班,每两月1期,每期招收40~50人。建有类似小学性质的战时服务团,收留20多名流亡儿童,组织他们半天学习文化,半天参加音乐戏剧活动。艺术部举办的业余剧团曾演出过话剧《重庆屋檐下》、《哑妻》等。1945年2月,赣州沦陷,民众教育馆解散。
  赣县县立民众教育馆由赣县县政府教育科建于1940年9月。馆址设赣州镇台衙左侧花厅(今健康路与大公路拐弯处)。1940年10月正式开馆。内设教导组、艺术组、总务组。教导组分管民众夜校、阅览室、文娱室和社会童子军。民众夜校每3个月办1期,招收成人扫盲识字;阅览室和文娱室每日对外开放8小时;社会童子军招收失学儿童,平时进行学习,节日参加维持秩序,并进行文艺演出。艺术组办有业余剧团和业余歌咏队,绘编民众画刊。业余剧团曾演出《小黑子》、《亲与仇》、《敌忾同仇》等抗日剧。组织扫盲识字宣传队,到农村进行扫盲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众教育馆迁至赣州公园内原新赣南博物馆旧址。
  赣州市文化馆 1949年10月,新赣南图书馆、赣县县立民众教育馆、赣县体育场合并成立赣州市人民教育馆。1951年9月,易名赣州市文化馆。内设文艺部、戏剧部、宣传部、图书馆。文艺部负责组织和辅导全市工矿、农村俱乐部和业余剧团工作,培训基层文艺骨干,开展戏剧音乐活动。戏剧部管理剧院和电影院,协助剧团进行戏剧改革,挖掘和整理传统剧目。宣传部创办《人民大报》等内部刊物,配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活动。图书馆设阅报室、杂志室及图书阅览室,每日对外开放8小时(1952年分设)。1967年,成立赣州市文学创作组,出刊《赣州文艺》。1969年1月,赣州市属文化、广播、图书、博物、电影5单位合并成立赣州市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0年1月解散,成立赣州市文化工作站。1978年3月,恢复赣州市文化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文化馆内设文学创作组、群众文化组、美术摄影组。1995年,在编人员15人。
  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相继建立,配备或聘任专职人员,或由乡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兼管,活动场所逐渐开辟,设备逐步完善。1995年,全市建有蟠龙镇、沙石镇2个文化中心,水东、水南、水西、湖边、沙河、南外、蛤湖、龙埠、赣江、解放1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文化站。各文化中心和文化站普遍建立了图书室、活动室、电视室,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采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娱活动。乡镇、街道办事处文化中心(站)基本情况 [=此处为表格=] 说明:蟠龙、水东、水西、水南、蛤湖、南外文化中心(站)的站舍面积未包括其活动场所面积。
  第二节民间文艺杂技 1936年夏,湖北舒修益杂技魔术团到赣州,公演于新光电影院。同年秋,马守义万国杂技魔术团到赣州表演。1937年春,刘少武飞车杂技团到赣州献艺。1947年夏,墨西哥杂技歌舞团在胜利大戏院表演神鞭等杂技。建国初,赣州市民间杂技艺人自愿组合成民间杂技团,活跃于民间。50~60年代,河北沧州杂技团、花家杂技团等先后在市体育场表演。1979年,市民间杂技团由解放办事处接管后,常年在闽、浙、粤等省演出。1982年,改名赣州市杂技团。1988年撤销。
  高跷 20年代初由北洋军阀部队传入赣州。赣州人俗称“高脚师”。高跷队一般由10~15人组成,扮饰《八仙过海》、《封神榜》、《水浒》中的人物,每逢春节均举行庆贺表演。20年代中期,高跷活动兴盛,赣州有四五个高跷队,在县岗坡(今章贡路)举行过比赛。
  建国后,市文化馆发动民间艺人组织高跷队,扮饰工农大众和人民解放军等形象,经常在节假日或大型集会时表演。1995年,赣州市有高跷队2个。
  曲艺莲花落宋代,赣州就有莲花落,大都是盲艺人演唱。民国时期,一般商贾和小康人家婚寿喜庆以及民间节日,常请盲艺人唱莲花落。演唱时不伴奏,只由两名盲艺人演唱,一主一帮,主唱演唱故事情节,帮唱接唱每句末尾一个字延唱衬词。主唱击橛子,帮唱打棰子,掌握板眼(节奏)。莲花落音调,有平板、哭调、快板、数板等,并穿插道白,道白讲赣州方言。另有四川调、下南京、十杯酒、孟姜女、调兵歌、茉莉花、凤阳花鼓等小调。艺人根据不同故事的喜怒哀乐演唱不同的板眼。莲花落唱本曾有100多本,流传下来的有《珍珠塔》、《朱砂印》、《秦香莲》、《满堂福》、《二度梅》、《粉妆楼》、《卖花记》、《手巾记》等20余本。莲花落最盛时期是清末民初,演唱的盲艺人有50~60人,民国中期有30多人。建国初期,城区街头巷尾、郊区茶楼酒店仍常有盲艺人演唱。’94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期间,有50多年演艺生涯的盲艺人谢冬莲演唱了莲花落。
  赣州南北词清道光年间(1821~1850),由南昌传入赣州后,其曲目、曲调及演唱技巧、形式逐步发展而娴熟,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赣州南北词最早的演出组织以乐器箱为标志,标有七云轩、月韵轩、聚乐轩等名称。演员以手工业、店员及公职人员为主。最早以舞台形式演出,近百年以坐唱形式演出。婚娶寿诞、节令期间,接受邀请围桌弹唱。一般7~13人围坐一方桌。演员每人演奏一种或几种乐器,并分别充当剧中人物角色。集伴奏、念、唱于一人。行当区分不严,不用道具、不化妆。边奏边唱,以唱为主,夹以道白,常以司鼓板为主要演唱,男声小唱作为旦角。乐器有鼓板、琵琶、三弦、扬琴、月琴、提琴、笛子等。有时还用马蹄子(小唢呐)、洞箫、七弦琴(类似古筝)、碰铃等。1951年,市文化馆组织南北词小组。1952年,成立市南北词曲艺组,参加江西省首届民间艺术观摩汇演大会,《安安送米》、《春香闹学》获节目奖。1960年,成立赣州市南北词曲艺团,组织新老艺人挖掘整理传统曲目,移植和创作新曲目,将南北词搬上舞台。1962年,著名戏剧家田汉在赣州听了南北词传统曲目《盗令出关》后,写下“民间难得南词在,荡气回肠唱‘出关”的诗句。赣州南北词曲目,大小共有180余个,内容大都是宣传福禄寿喜、安泰吉祥及忠孝节义等,也有一些历史故事和反映人民生活的小曲目。台词简洁,正曲说韵白,小曲说赣州方言。主要传统曲目有:《天官赐福》、《湘子化斋》、《春香闹学》、《芦花休妻》、《牡丹对药》、《机房教子》、《借衣劝友》、《盗令出关》、《李三娘》、《八仙过海》、《貂蝉拜月》、《陈姑赶船》、《荡湖船》、《西蓬击掌》、《宋江杀惜》、《牧童放牛》、《举狮观图》、《百忍图》、《过关》、《父子登科》、《采桑记》、《贩马记》、《金钗记》、《卖花记》、《枇杷记》、《乌盆记》、《罗成修书》、《思凡》、《牡丹亭》、《七世姻缘》、《岳飞刺字》、《七姐下凡》、《打狗劝夫》、《时迁偷鸡》、《打严嵩》、《岳宵醉酒》、《投军别窑》、《火烧孟焦》、《烟花告状》、《蒙正祭灶》、《飞雪斩娥》、《王婆骂鸡》、《姑娘算命》、《瞎子观灯》等。建国后创作了《百花迎春》、《姑嫂忙》、《姐妹夸猪》、《送鸡》、《一担水》、《姑娘的心愿》等新曲目,移植了《玉堂春》、《小姑贤》、《四郎探母》、《还魂记》、《白蛇传》、《柳毅传书》、《杜十娘》、《秦香莲》、《劈山救母》、《拾玉镯》、《梁祝》、《拉郎配》、《红娘》、《偷盗救生》、《孟良搬兵》等大型剧目。
  古文是赣县、南康农村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相传有200多年的历史。1956年传入赣州市。这种曲艺相似莲花落,演唱者均为盲艺人,集演员、乐师于一人,用赣州方言演唱。内容以颂扬行善积德为主,后发展到演唱短篇民间传奇故事。演唱形式有两种:一种是1人演唱,勾筒(二胡)伴奏,自拉自唱。人物形象由演唱者即兴表演塑造。另一种是2人演唱,乐器伴奏,一主一帮,主唱打橛子,帮唱打棰子,掌握节奏。以平板、哭调、快板、道白等曲调表达不同感情。传统曲目有36个,唱本保留有《二度梅》、薛刚《反唐》、《秦香莲》、《卖花记》、《包公案》、《珍珠塔》、《红袍记》等20多个。古文的伴奏乐器有勾筒、鱼鼓、竹板、木棒、小鼓。1995年,市内仍有古文盲艺人七八人,每天下午和晚上演唱于清茶店,听众多为老年市民。曲目多为《学雷锋》、《学王杰》、《翻身记》和一些传统曲目。
  灯彩唐宋时,赣州就有宗族龙灯。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都要玩龙灯拜年祝贺。据广东会馆会谱记载,从宋代开始,每年春节期间,同乡人轮流做首司举办赏灯会。
  赣州灯彩种类有布龙、脱节龙、香火龙3大类,特色不同,耍法不一。有以弹跳为主的抢泡龙、跳蚤灯、鲤鱼灯等,玩得活泼;有以队形变化摆字为主的摆字灯、车子灯、花灯等,玩得文雅。
  抢泡龙为七节布龙,又名长龙。唐代,木栏井就有抢泡龙。有编花、打结头、结宝塔、咬腰子、结牌坊、抢泡、编篱笆等7种花样。舞时通过龙头带领,龙身来回穿插变换队形,以抢泡动作贯穿始终。
  跳蚤灯又名篓子灯。南外、水西、水南、湖边、蟠龙、沙河、沙石等乡镇、街道办事处均有此灯。这种龙灯共有五节,短小精悍。唐代,营角上就有人玩跳蚤灯。老艺人曹地长五代玩龙灯,有100多年历史。跳蚤灯有四门、结球、磨盘、分跳、牌楼、盖花、编篱笆、抢跳、抢泡等9种花样。舞时步伐以弹跳为主,以舀沟水动作贯彻始终。
  鲤鱼灯在赣州较普遍,以五道庙的最著名。1953年,七鲤镇东河钩运工会的鲤鱼灯队参加江西省首届民间艺术观摩会获得优秀表演奖。这种龙灯有龙头、龙尾、5只鲤鱼和1只虾。舞时以弹跳为主,有时走矮步子。有鲤鱼跳龙门、鲤鱼抢水、鲤鱼排泥、鲤鱼编篱笆等32个花样。
  各种灯彩都配有吹打音乐,各个曲牌与龙灯的某个花样的配合不固定。舞龙灯的音乐都是用喜庆的《红牌子》。龙灯的变化由玩龙头的人掌握,吹打音乐的变化由领头乐师掌管,配合默契。吹打牌子可以任意反复、延长、分句、分段、暂停。曲牌全是五声音阶构成的各种调式。抢泡龙的《上山虎》、《茉莉花》,鲤鱼灯和跳蚤灯的《下山虎》、《城门灯》、《茉莉花》、《瓜子仁》是宫调式;抢泡灯和摆字灯的《状元游街》、《冷冰冰》是征调式;抢泡灯的《闹沙河》、鲤鱼灯和跳蚤灯的《大摆队》是羽调式;抢泡灯的《打马进城》、《得胜门》和跳蚤灯、鲤鱼灯的《得胜门》是角调式。
  音乐民间音乐民国时期,赣州有民间音乐站20多家。建国后,仍有10多家,全市有民间专业乐师108人,业余乐师200多人。赣州的民间音乐分为两类,一是大乐即吹打乐,一是清音即中国丝竹。吹打乐有100多个曲牌,分喜庆音乐、丧事音乐、出行音乐。喜庆音乐有《工尺三》、《拜将台》、《日日青》、《风入松》等。丧事音乐一般吹《百灰鸭》等。出行音乐有《闹沙河》、《下山虎》、《打马进城》、《得胜门》、《水底龙》、《茉莉花》、《换朝衣》、《瓜子仁》、《过山鸟》、《寄生草》、《女邦子》、《大摆队》等,这类音乐多用在庙会游行、玩龙灯、划龙舟、演唱故事等。吹打乐器有全套锣鼓和唢呐、大号、喇子等。清音有100多个曲牌,配乐乐器有二胡、三弦、月琴、扬琴、琵琶、笛子、箫、碰铃、笙等。一般用于婚丧寿庆和寺庙、道观、经坛做法事吹奏,以及南北词、祁剧、东河剧坐堂班演唱伴奏等。
  宗教音乐赣州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音乐,以道教音乐较有特色。道教音乐在民间活动历史至少有1640多年,盛于清代。大型器乐演奏活动集中于紫极宫、玉虚宫、三清古观。道教音乐分为5种,即道乐、国乐、清音乐、娱乐和刑乐。除刑乐和清音乐失传外,其他3种还能演奏。乐器有笙箫管笛、全套锣鼓,还有大号、唢呐、马蹄子、喇子等。道士每天早中晚课诵经时都配以器乐。奏仙乐时,最少有8名乐手。对乐手考核,分道乐仙器、道场法音、红白哀乐、音范句录四方面。一年的5个盛会(正月玉皇盛会、二月太上老君生日、七月地观超度、九月念黄经、十月至十二月民岁腊子日)都演奏道教音乐。
  现代音乐赣州的现代音乐,首先是从学校开展的。“五四”运动以后,各中、小学都设立音乐课程,组织乐队,聘请专业音乐教师,教唱歌曲。每逢重大节日和校庆都举行游艺晚会,演出的音乐节目曲调多属抒情的,有《小桃红》、《小二黄》、《梅花三弄》、《苏武牧羊》、《烛影摇红》等。流行的歌曲有《春天的快乐》、《打倒列强》、《寒衣曲》、《葡萄仙子》、《月明之夜》、《麻雀与小孩》、《三蝴蝶》、《渔光曲》、《送别》、《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镰刀歌》、《锄头舞》等。唯一的西洋乐器是脚踏风琴,教师教歌用风琴伴奏。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少著名音乐家汇集赣州古城,音乐活动盛极一时。1937年秋,何士德组织以沪、杭等地流亡青年为骨干的青年服务团第九队,深入街头、公园、广场、机关、学校,使赣州城处处响起了抗日歌声。同年冬,迁来赣州的上海同济大学大型管弦乐队上街演奏,这是赣州有史以来出现的第一支管弦乐队。1938年春,整编后的新四军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开赴抗日前线,途经赣州,其宣传队在阳明路、中山路等街头教唱抗日歌曲。1938年起,先后建立起抗敌后援会合唱团、三青团江西青年招待所歌咏队、“东南工合”工人合唱团、赣县电厂大路合唱团、赣县民众教育馆业余歌咏队、儿童教养院儿童合唱团、贫儿教养院儿童合唱团以及各中小学合唱团和歌咏队。1939年,组建江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乐队,每逢集会、阅兵式庆祝活动都进行演奏。同年秋,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派著名音乐家程懋筠率演出队来赣州举办了大型音乐晚会。1941年,该会在赣州举办音乐学习班、音乐晚会,创作歌曲。同年夏,江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仆剧团、江西省第四区保安司令部政工大队联合演出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同年冬,公仆剧团演出冼星海的大型歌剧《军民进行曲》。1943年夏,在赣州工作的文化艺术界名流应邀创办赣南艺术师资训练班,设音乐科,由程懋筠、薛奇逢、胡江非主教音乐。1944年春,著名音乐家王沛伦等在赣州举办个人演奏会。同年秋,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演剧宣传第七队巡回演出至赣州,公演冼星海的歌剧《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等。抗战胜利后,赣州业余国乐队多次举办音乐演奏会。赣州音乐爱好者组织东南音乐馆,开展音乐活动。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进驻赣州,对赣州音乐活动的开展起了较大促进作用。1949年,第四十八军文工团演出大型歌剧《白毛女》,第十五兵团文工团演出歌剧《血泪仇》,第四兵团文工团大型管弦乐队经常进行街头宣传。随后,赣州市立中学、赣州师范、团市委、市教文工团演出歌剧《王秀鸾》、《三世仇》、《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和《赤叶河》。1950年1月,市文联筹备处成立赣州市音协。1954年8月,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在市人民政府礼堂举行山歌大会。同年春,市文化馆和市音协组成100多人的赣州市职工合唱团,排练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1956年4月,赣州市总工会成立赣州市职工业余歌舞团。1961年,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钟望杨和教授高芝兰率领“六边活动队”来赣州访问,演出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奖作品大合唱《幸福河》,演奏小提琴曲《梁祝》,教授西洋发声法;赣州市选送业余文艺骨干至上海音乐学院工农班培训。1963年,赣州市合唱团、歌舞团先后演出歌剧《刘四姐》、《信江波》。1979年国庆节、1981年建党60周年等重大节日都分别举行全市歌咏大会。
  歌舞抗日战争以前,赣州的女中、女师和小学开展歌舞活动较多,最早演出的歌舞有《葡萄仙子》、《麻雀与小孩》、《月明之夜》、《三蝴蝶》、《七姐妹游花园》、《寒衣曲》、《渔光曲》等。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些爱国青年将抗日歌曲编为舞蹈搬上舞台,有《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流亡三部曲)和《丈夫去当兵》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女中演出新疆民族舞,女师和助产学校演出土风舞、水手舞和踢踏舞等。
  建国初期,机关、工厂、学校都组织有秧歌舞队。不少单位结合生产编演歌舞,有赣州卫生学校的《农作舞》、赣西南日报社印刷厂的《印刷舞》、赣南造纸厂的《造纸舞》、赣州机械厂的《机械工人舞》。这个时期,江西省文工团随赴朝慰问团来赣州演出,传授苏联、匈牙利等国的舞蹈。1956年,赣州市职工业余歌舞团成立,先后演出歌舞《过街楼》、《采茶扑蝶》、《十对花》、《织女穿梭》及新疆民族舞等。1957年,赣州市文化馆业余宣传队演出歌舞《大茶山》等。
  1986年6月,舞蹈《清茶飘香》被列为参加全省比赛节目,后获全国业余舞蹈节目三等奖。1987年,市政工程养护处参加首届全国建设建材职工文艺调演的舞蹈《园林新曲》获表演一等奖。1993~1995年,创作演出赣南采茶歌剧《山歌情》和大型客家风情组舞《长长的红背带》。首都戏剧界认为,《山歌情》剧继《白毛女》之后走出一条新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长长的红背带》组舞是赣南客家母亲和客家儿女一曲风俗风情咏叹调,一幅历史文化的瑰丽画卷。
  民歌民舞灯歌即民间灯彩中的歌唱部分。云灯唱东河戏高腔。茶篮灯歌唱赣南采茶戏的顺采茶、倒采茶、春景天,其中斑鸠调、进坑调、长歌流行很广。花鼓(又称花灯),分耘田花鼓与灶背花鼓2种。耘田花鼓因有耘田状而得名,2人演唱,分扮花鼓婆、花鼓佬。春节期间,以锣鼓、宫灯引路,串村演出。歌曲以开门歌、进门歌、出门歌组成,富有浓厚的知识性和娱乐性。灶背花鼓为流浪艺人走家串户乞求施舍所唱。
  风俗歌在民间应用最为广泛。主要的有年歌、婚礼歌、跳觋调、丧歌等。年歌是除夕夜本族老少欢聚祠堂进行知识性问答的演唱,用锣鼓伴奏。婚礼歌与年歌节奏基本相同。跳觋原是一种驱鬼招魂的迷信活动,后来逐渐向娱乐方面发展,其仪式有许多文艺表演,如歌舞、杂技、小戏、猜谜、唱古文等。丧歌是在丧礼中由道士念唱的一种歌曲,曲调性较强,演唱种类较多。
  号子有伐木号子、排工号子和船工号子。伐木号子有伐木、拉木、扛木、溜木和休息5种号子,前4种为领头人指挥劳动时唱的号子,以溜木号子为代表。溜木时,多人在一条作业线上劳动,且每人距离较远,故以溜木号子协同动作。有很强的节奏,音调高亢悠长。排工号子分大河与小河两种,反映从做排到放排的全过程。小河号子与船工号子相似。大河号子与赣江下游的木排号子基本相同。船工号子产生于赣江水域,是赣江船歌,其音调高亢悠扬。
  小调分为本地小调和外来小调。曲目繁多,风格各具特色。本地小调以《交情歌》为代表,其变奏、变体或用作填词的曲调不胜枚举。歌词有的较长,有的是以《十二别》为代表的规整的五拍子的小调,大多表现爱情。另有被称为《叫化歌》的鲤鱼歌、莲花板、唱长歌等,内容是劝善或祝福,为叫化行乞时所唱。外来小调是通过行商、外出搬运和地方戏传播而来,流行较广,且保存得较完整。
  除以上民歌外,还有盲艺人唱的《打吼呀》和《讨钱歌》。《打吼呀》是每年春节前(农历十二月十六至二十六),由盲人“龙头”组织民间盲艺人和艺人各半,两人一组分头到各家各户进行春节庆喜活动,唱《喜庆歌》等,以示春节的到来。《打吼呀》的道具是一根4~5寸长的竹筒子,中间用刀剖开四分之三,留四分之一供手拿,每人各拿一根,表演时边打边唱。《讨钱歌》是盲艺人行乞时唱的歌曲,一般在街头巷尾固定的地盘讨唱,歌词甚长,通篇700多字,全为七字一押韵,有文学风味。
  民舞赣州的民间舞蹈主要有采茶舞、灯采舞和道教舞等。早期采茶歌舞表现形式为姐妹二人上山采茶,唱采茶歌、提茶篮,载歌载舞,有矮子步、袖子筒、扇子花,俗称“三子”。灯采舞主要有龙灯、狮灯、花篮灯、鲤鱼灯、高跷灯等。其中龙灯舞有18个节目,8种表演形式。道教舞是旧时道士作道场打醮的活动形式。
  第三节创作展览创作文学赣州的文学创作源远流长,绚丽多姿。唐至清,宦居、流寓与途经赣州的名臣显宦和文人墨客甚多,留下大量诗文杰作。特别是苏轼的《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王安石、黄庭坚、文天祥、陆游、周敦颐留题的诗文,解缙、王阳明、李梦阳、谢榛、汤显祖等人在赣州创作的诗文词赋,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王士祯、朱彝尊、谢启昆、丁炜、魏禧、魏礼等先后游览赣州名山胜迹所作诗篇流传至今。随之,赣州人文蔚起。自宋起,代代有文学名流。据清同治《赣州府志·人物志·儒林·文苑》载,仅赣州籍和学成于赣州的赣县籍立传文人达35人之多,著书47部、182卷。民国以来,兴办报刊,有辛际周、周蔚生、陈建中等文艺爱好者争相发表自己的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著名文人先后汇聚赣州,掀起了以表现人民抗日斗志为主题的创作热潮。1944年,全国文协理事曹聚仁、洛汀、李白凤、荒烟、张乐平、陆志痒等在赣州组建赣州文协,经常发表抗日的诗、文、画。抗日战争胜利后,文艺创作兴盛不衰。1946年8月,赣州成立畅月诗会。1948年6月,成立赣州文艺社,每周末在《正气日报》副刊发表作品。建国以后,文艺创作更加繁荣。1957年3月成立赣州市业余文学创作组,创协《赣州文艺》(油印本)。1959年,成立赣州市文联,创办《赣江》文艺杂志,发行到国内16个省。1987年,赣州地、市成立赣南诗社,主办《赣南诗词》。1985年,市文联组织成立郁孤台诗社,会员达200人。1988年,主办《郁孤台》文学季刊。1989年1月,成立由驻市、市属22家企业厂长(经理)和28名作家(作者)参加的赣州市作家、企业家联谊会,创办刊物,每年举办谷雨诗会。为迎接’94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文艺界创作了一批形式多样的作品,驻市大专院校学报开辟专栏发表了不少作品。1978~1995年,境内作家、作者在各级报刊、电台发表和播映的文学作品有1.37万篇(首、部)。不少作品和专著还在国外发表、发行。
  绘画明清时期,赣州有不少画家。明代的王纯,工水墨画,所绘树石前人称为石林画史。清代的陈尧芙,善丹青,精于传神。黎岱、徐芳梅、王野等都是当时著名画家。赣州的装裱店兼工书画,不少裱工精丹青,专绘“福禄寿三星”图和“五福来朝”图及松鹤中堂和人像。民国时期,赣州有毕华斋等数家绘像社。20年代,何贞擅肖像画,在大华兴街开设人像精绘铺,曾为国民党军将领罗卓英绘过一丈多高的全身肖像。王大胜和艺光等瓷像社的瓷器画屏,远销香港、南洋一带。“五四”运动后,各学校开设图画课,教授中国画、西洋画。1936年,钟炳麟、钟炳芳兄弟在赣州开办嘉琳美术广告社。抗日战争时期,许多爱国画家以画笔、刻刀为武器,宣传抗日。鄂志达、万巧孙、于亮、谭译清等在赣州街头巷尾绘制大幅宣传壁画,出刊《青年》画刊和《青年》壁报。1938年,江西著名画家彭友善、胡献雅教授,在赣州公园举行义卖,将200多幅国画的售款全部捐作抗日军费。1941年1月15日,日军飞机轰炸赣州,城区破坏惨重。第二天,徐风、朱鸣岗以剧教队名义,在中山公园举办《血债要用血来还》的宣传画展,真实而形象地揭露了日军侵华暴行。1942年1月,著名版画家荒烟在《正气日报》工作时,开办《版画》画刊,发表《末一颗子弹》、《拓荒者——炸后赣州之一》和王琦创作的《开山》等爱国抗日木刻作品,并在赣州举办5次木刻展览。7月18日,张乐平在赣州《大同报》主编的《画刊》上刊出揭露日军罪行和汉奸丑态的漫画、木刻作品。版画家余白墅用木刻刀帮助张乐平刻制木刻《贫困》、《渔夫》,并在《画刊》上发表。8月,荒烟、余白墅为中国木刻研究会和木刻工场筹募资金,在新赣南博物馆举办木刻展览会。同年秋,在中山公园开办青年美术馆,举办大型的抗日战争美术展览,全国知名的版画家王琦、野夫等从外地寄来作品参展。展览会展出作品200多件。版画家赵延年,在中山公园举办《湘北战地写生》个人画展,同时还创作反映赣南钨矿工人生活的作品《负木者》,后被选入《抗战八年木刻选》。他还创作了《木刻艺术》、《阿Q正传木刻连环画》、《梦幻木刻连环画》、《可扬、延年木刻选》等。1943年9月,张乐平、荒烟、赵延年、朱苦顶、徐风、余白墅、徐光毅、杨隆生等画家献画,举办画展义卖,救援广东灾民。同年秋,国立上海美专校长、名画家倪贻德在新赣南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陆志痒、梁书分别举办抗战漫画展和国画展。1944年4月,版画家梁永泰、吴忠翰由广东来赣州,荒烟、杨隆生与他们共同主办了世界木刻画展览。4人还合刻了一幅套彩色木刻画《春风又绿江南岸》,并印成单页赠送观众。在这期间,历史画家卢世侯在赣州举办4次历史画展,有《太平天国史》、《汉、唐农民革命史》等画。张乐平在赣州开始了著名长篇漫画《三毛流浪记》的构思,在新赣南博物馆展出的《张乐平画展》200多幅展品中,就有他笔下最初的“三毛”形象。这批著名画家还扶植美术新苗,开办美术训练班和赣南艺术师资训练班。师资训练班内设有美术科,由徐风负责,教员有张乐平、荒烟、陆志痒、李白凤、徐曙希、卢世侯等。建国后,赣州美术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1950年,成立赣州市美术协会。同年4月,赣州市美术工作者赴大余西华山钨矿实地写生,创作了8幅油画送往北京和莫斯科参加展览。1978年以后,赣州市的美术水平逐步提高,魏夫昌的国画《春韵》、《春之晨》、《唐人诗意》,罗琪的漫画《一根甘蔗》,周建祥的版画《山里人》、国画《雄风》、《虎啸》,分别获得国际、国家级奖。1984年9月,由江西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协会江西分会等单位主办的赣南中秋画会在赣州市工业中心大厦举行,为期15天。全国各地应邀前来的赣南籍、曾旅赣南的知名书画家和全国著名书画家有黎雄才、赵延年、荒烟、徐风、陆志痒、朱鸣岗等30多人。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全国著名画家刘海粟为画会题字。老一辈革命家萧华、贺晋年、黄镇、舒同和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以及原台湾美协干事长、旅居美国华人职业画家胡会俊,澳大利亚华人理学博士、画家赵令彬,香港美术研究会主席赵世光等都送来作品参展。
  雕塑赣州雕塑艺术创作活动历史悠久。寿量寺的观音大士铁像是五代后梁时民间艺人铸造;北门灵山庙门前的“哼哈二将”石雕神像,是唐代艺人雕塑;光孝寺天王殿的四大金刚神像,出自明代艺人之手。南临会馆、筠阳宾馆的木雕和广东会馆的石雕都较有名气。建国初,蟠龙罗北斗、罗水生擅长泥雕,市区许多商店门面的雕塑都是他们的作品。建国十周年时,潘君武和林忠杰在赣州公园塑造了“解放军战士”的大型雕塑。1978~1995年,市内增加16座大型雕塑。
  根艺赣州有组织的根艺美术创作活动始于1991年8月。1992年1月,市根艺美术学会成立,有会员66人。1991~1994年,全市举办根艺作品展览5次,展出根艺作品631件,石艺作品243件,木雕作品6件。市根艺美术学会组织会员参加第三、四、五、六届中国根艺美术展览会,获金奖2个,银奖2个,铜奖2个,优秀奖11个。1993年,市根艺美术学会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
  摄影民国时期,赣州的摄影主要属商业性。1941年前后,赣州有青年、新新、胜利、国大等10家照像馆和摄影社,有摄影师40多人,使用黑白软片,有的使用电光布景摄影,油彩着色。建国后,商业摄影有较大发展,同时开始了宣传性摄影。50年代初,市文化馆始有兼职摄影人员。1953年3月,《大众报》始有新闻摄影图片。李炯拍摄的《赣州西河大桥通车》于1956年3月发表于《人民日报》。70年代起,市文化馆配有专职摄影人员,一些较大的工业企业也购置了设备,配备了专(兼)职摄影人员,艺术摄影开始兴起。有些优秀艺术摄影作品被选入省、地举办的摄影展览。80年代,全市摄影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专业性和群众性摄影活动活跃,摄影人员于1987、1988年参加了新闻单位举办的“生活”、“八一四赣州解放纪念日”、“消防杯”、“健康杯”等摄影比赛。1983~1995年,每年均举办全市性的摄影展览。
  剪纸早在汉、唐代,民间妇女就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后逐步发展在节日使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民间神话人物等图案贴在窗户和门楣上作为装饰。民国时期,木匠街(今南京路)管金顺的剪纸远近有名,擅剪各种花样。建国后,剪纸艺术经久不衰,很多业余剪纸艺人创作了一些优秀作品。境内赣州地区外建公司姚贵华的剪纸作品《迎春》于1963年入选《江西省首届工人美展》,《心花》、《吉祥如意》于1991年4月入选《江西省首届民间剪纸展览》。
  展览抗日战争以前,赣州举办的展览局限于学校的成绩展览。1934年初夏,各中学在赣县乡村师范学校(今赣南纺织厂)举办为期10天的各科成绩展览会,展出各中学学生学科成绩、美术工艺、生物标本、理化仪器和乡村师范的农产品等。
  抗日战争期间,赣州举办的主要展览有:1940年12月的赣南经济建设展,1941年秋的“东南工合”生产展,1943年的国际联盟新闻图片展、儿童玩具和服装用品展,1944年的云(南)、贵(州)少数民族风俗图片、实物展,航空、滑翔模型展以及篆刻家李白凤、许又石等联合举办的金石展。期间,还举办为数众多的各类画展、美术展等。
  建国后,举办了多种综合性和专题性的展览。大致分为宣传性和艺术性2大类,展出的期数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形式之新颖,吸引力之强,参观面之广,教育效果之好,均是前所未有的。
  宣传性展览50年代的展览多为公安展览。1951年夏,赣西南人民行政公署公安处在市人民教育馆举办大型公安展览,展出图片和实物数百件。1954年,赣南行政公署公安处在人民大礼堂举办大型公安展览。1956年,江西省公安厅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大型公安展览。1960年4月,赣南行政区中级人民法院在人民大礼堂举办反贪污、反盗窃大型展览会,展出实物、模型、照片、图表1000余件。此外,还有苏联图片展览、全市工业展览、文物展览、赣州市解放10周年成就展览。继1963年全市学习毛泽东著作、李文忠事迹大型展览之后,1969年10月,赣州专区革命委员会在中共赣州地委党校(今中共赣州地委大院)举办建国20周年建设成就大型展览,设展馆8个,来自全区的展品8000多件,展出时间达数月之久。70年代,举办展览较少。80年代以来,展览逐步增多,展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主要展览有:1982年的“文明礼貌月”、“五讲四美”漫画巡回展,全市计划生育展,白猪良种展;1983年的全区大型计划生育巡回展,模范共产党员蒋筑英、罗健夫模范事迹展,赣州市青少年学雷锋先进事迹展,赣州市储蓄展,江西省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知识分子为四化建设服务成绩展览》;1985年4月的赣州市爱国卫生展,10月的何吉勇烈士事迹展;1987年的全国报刊展;1993年12月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赣州地区集邮展;1995年8月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图片展,11月的江西省特种农业现场会摄影图片展等。
  艺术性展览1983~1995年,赣州市先后举办了包括绘画、摄影、书法、根艺、石艺在内的艺术展。主要的有庆祝建国36周年、中秋诗画、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纪念建军60周年、赣县田村花灯、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94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庆祝建党75周年等艺术展。1991年,有2件根艺作品被选入第三届中国根艺优秀作品展览会参展,获优秀作品奖。1992年9月,选送28件根艺作品,参加在景德镇举行的江西省第三届盆景根艺评比展览会,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占全省获奖总数的26%。1993年,有8件根艺作品被选入第四届中国根艺优秀作品展览会参展,1件获银奖,7件获优秀作品奖。1995年9月9日,市根艺学会全体参展人员赴北京参加第五届中国根艺作品展开幕式,并有5件根艺作品参展,获金奖1个,铜奖2个,市根艺学会获团体二等奖。
  第四节活动场所赣州市群众文艺活动场所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网络。全市既有功能比较齐全、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型活动场所,又有许多宾馆酒楼、机关单位、城内住宅区、郊区乡镇及公共场所的小型活动场、活动室和俱乐部。至1995年底,境内属地区管辖的歌舞厅、卡拉OK厅、音像放映厅等社会文艺活动场所有110处,属市管辖的电子游戏室、桌球厅、音乐茶座、街头卡拉OK座、歌舞厅等社会文艺活动场所有123处。
  赣州市工人文化宫位于健康路北端西侧。建于1954年10月,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有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楼,后面为两层的大礼堂,楼上楼下共有座位1222个。内设图书馆及活动室,经常放映电影、录像,是市内庆典活动及大型文娱晚会的主要场所。属市总工会管辖。
  赣州市文体中心位于健康路与大公路交叉处。原系赣州市体育场。1982年6月,开辟为赣州市文体广场,并成立管理委员会。设有露天足球场、旱冰场、文艺厅、电视录像厅、桌球及电子游戏等文娱体育活动设施。每周星期三、六举行文艺晚会、交谊舞会,放映露天电影。每逢节假日举行灯谜会等游艺活动。每次活动有数百人参加,节日晚会达数千人。1984年,市文体广场派人出席全国城市群众文化会议,受到文化部表彰。1986年6月起,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94年,更名赣州市体育中心,隶属市体委。
  赣州市青少年宫位于红旗大道中段北侧。建于1989年9月,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474平方米。外表设计典雅别致,内部设有多功能演出厅、展览厅、舞蹈排练厅、会议室、阅览室、娱乐室、科技活动室、文艺活动室、器乐演奏房、绘画室和各类教室,是少年儿童校外学习活动场所。建宫以来,参加省以上各种大赛及展览活动28次,获得一、二、三等奖牌和各类荣誉250多人次。
  赣州地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位于赣州公园内。1989年10月建成,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总投资160多万元。中心具有古典建筑与现代装饰相结合的庭园式建筑格调,有房间39间,可容纳近千人活动。设书画室、健身房、图书阅览室、乐琴棋牌室、乒乓球室、桌球室、电子游戏室、电视室、展览室、舞厅等。室外有露天舞场和门球场,是市内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环境幽雅的文体活动场所之一。由地、市老干部局共同管理。1994年起,赣南老同志大学在此办学,设有舞蹈、绘画、书法、保健、气功、门球等班级。
  赣州市文化大楼位于大公路中段南侧。建于1992年,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较宽敞的活动场地。内设排练厅、演出厅(舞厅)、展览厅等。演出厅配有演练乐器等设施,展览厅配有展览设施。市文化馆设于此。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