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剧团剧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92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剧团剧院
分类号: J8
页数: 5
摘要: 赣南采茶剧团1950年,民间采茶戏艺人集中于赣州市,成立大众、和平两个采茶剧院。1968年8月,与其他剧团合并成立赣州地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69年1月,恢复赣南采茶剧团。建团以来,对许多传统剧目进行了加工整理。1965年,采茶戏《怎么谈不拢》赴京汇报演出,并被拍成电影。1992年9月,改编的传统剧目《试妻》获全国性戏剧奖。同年12月,《山歌情》剧组晋京,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演出。1994年3月,《山歌情》获文化部文华奖及5个单项奖。同年7月,获中共中央宣传部1993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1995年,文化部、人事部授予赣南采茶剧团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6月,赣南采茶剧团与赣南歌舞剧团联合组团前往香港演出。
关键词: 戏剧事业 文化管理

内容

赣南采茶剧团1950年,民间采茶戏艺人集中于赣州市,成立大众、和平两个采茶剧院。1954年,大众与和平合并为民营公助的剧团,定名赣州市大众采茶剧团。1956年,改为国营赣南采茶剧团。1968年8月,与其他剧团合并成立赣州地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69年1月,恢复赣南采茶剧团。建团以来,对许多传统剧目进行了加工整理。加工整理后的《睄肖妹子》、《补皮鞋》、《钓拐》3个小戏及《九龙茶灯》主要唱段,由中国唱片厂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九龙山摘茶》、《耍香龙》、《卖杂货》、《阿三打铁》、《上广东》等剧目,在一定程度上去粗存精,有所提高。改编和上演了《三世仇》、《小二黑结婚》、《罗汉钱》、《志愿军的未婚妻》、《两兄弟》、《刘文学》、《槐树庄》等一批新剧。移植其他剧种优秀剧目300多个。1959年,中共江西省委选派该剧团上庐山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演出。1965年,采茶戏《怎么谈不拢》赴京汇报演出,并被拍成电影。1979年,根据《茶童哥》改编的《茶童戏主》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1982年,根据罗旋同名小说改编的现代戏《莲妹子》,由江西电视台拍成戏曲电视剧。1991年8月,中央电视台派人至剧团拍摄电视《赣南采茶戏集锦》。1992年9月,改编的传统剧目《试妻》获全国性戏剧奖。1993年9月,大型采茶剧《山歌情》获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南方片)10项奖。同年12月,《山歌情》剧组晋京,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演出。1994年3月,《山歌情》获文化部文华奖及5个单项奖。同年7月,获中共中央宣传部1993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1995年,文化部、人事部授予赣南采茶剧团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6月,赣南采茶剧团与赣南歌舞剧团联合组团前往香港演出。
  赣南行政区祁剧团1951年12月,庆乐台、老舞台、玉合班、老福兴、新民剧团等祁剧班合并成立赣南大众祁剧团,设4个分团,分别驻大余、南康、于都、安远4县。1960年,4个分团合并成立赣南行政区祁剧团,驻赣州市,建制90多人。1961年9月,在江西宾馆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演出《金龙控监》和《拾玉镯》。次日,周恩来接见老艺人筱凤仙等演职员,并与大家合影留念。1963年11月,赴湖南向第一故乡群众公演,中共中南局书记陶铸观看《井冈山的黎明》、《杨门女将》、《海瑞上疏》后说:“祁剧发源在祁阳,好苗子生长在江西。”1954~1964年间,参加省、地历届汇演9次,演出大小剧目44个,其中创作剧目《卢端阳》、《天门阵》、《女巡按》、《盗宝拿通》获编剧、导演、演员、音乐、美术奖,不少演员获得表演奖和优秀演员奖。1965年5月,赣南行政区祁剧团与赣州市赣剧团合并为赣州地区赣祁剧团。1968年8月,与其他剧团合并成立赣州地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69年撤销。
  赣州地区东河剧团1954年,东河剧班玉洪台改名赣州市东河剧团(民办公助)。1956年,实行地方国营。1960年划归省管,为江西省赣剧院赣剧四团。同年12月,下放赣州市,为赣州市赣剧团。1965年5月,与赣南行政区祁剧团合并为赣州地区赣祁剧团。1968年8月,与其他剧团合并成立赣州地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69年撤销。1980年,成立赣州地区东河剧团。原市东河剧团多数中、青年演员归团。1981年,江西省文艺学校赣南分校开办东河剧班,招收男女学员各10人,请东河剧老艺人任教,培育新一代人材。建团以来,先后挖掘整理的《抢伞》、《张旦借靴》、《公堂挽发》、《五台会兄》、《双猴斗》、《猎岗寨》、《疯僧扫秦》等剧目参加省、地观摩汇演获得剧目奖。1988年,赣州地区东河剧团撤销。
  赣州市京剧团1949年12月,赣州市公安局接管群乐戏院。1950年,胜利大戏院倒闭,部分演员并入群乐戏院。1953年,戏院改组,由艺人合作经营,建立共和班制的京剧院,改名赣工京剧院。1956年2月,转为地方国营剧团,更名赣州市京剧团。同年,市人民委员会拨款兴建京剧院(今文清路采茶剧院),市京剧团迁入新院演出。1966年迁入章贡剧院演出。1968年8月,与其他剧团合并成立赣州地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69年1月,恢复赣州市京剧团。1976年,开办赣州市京剧学校,招收学员20人。1993年5月,与市越剧团、章贡影剧院合并成立赣州市艺术剧院。此后,赣州虽没有专业京剧团,但京剧演唱活动仍然较活跃。1993年,在赣州地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成立业余京剧协会。建团以来,除演出优秀传统剧目外,还排演了许多新的优秀剧目。1959年,庆祝建国十周年,创作小型现代剧《宝衣》赴南昌演出并获奖。1962年改编的历史剧《蔡文姬》,赴南昌为全省三级干部大会作专场演出。1965年移植的小型现代剧《怎么谈不拢》,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调演。1977年,演出《小刀会》、《蝶恋花》等。1984年,创作的新编历史剧《杨廷麟》,参加了赣州地区调演。1986~1987年,组成赣京轻音乐团到云、贵、川、湘、鄂、桂6省(区)作巡回演出。多年来,市京剧团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达155台。
  赣州市越剧团1954年12月,浙江金华文艺工人越剧团由宁都迁入赣州市,更名赣州市越剧团,为共和班制剧团。1956年2月,转为地方国营剧团,此后,演员场地固定,上座率越来越高。1963年,参加赣南区传统剧目汇演,演出《白蛇传》、《半把剪刀》。随后,又上演了《玉蜻蜓》、《黄婆骂鸡》等,并在赣州市及地区各县演出。1965年,市越剧团撤销。1981年,恢复市越剧团。剧团从浙江招来一批青年学员,一边传帮带,一边舞台演出。1993年5月,与市京剧团、章贡影剧院合并成立赣州市艺术剧院。合并前市越剧团有演职人员45人。
  赣南歌舞剧团1963年,成立老苏区慰问团。1964年4月改建为赣南文工团。1968年8月,与其他剧团合并成立赣州地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69年3月,恢复为赣州地区文工团。1985年2月,改为赣南歌舞剧团。建团以来,上演了《江姐》等许多优秀歌舞剧和话剧。1970~1978年,演出了大型歌剧《长冈红旗》、《刘胡兰》、《海霞》,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草原儿女》和话剧《兵临城下》、《赤道战鼓》、《枪之歌》等。1978年后,演出了话剧《救救她》、《香港大亨》、《血泪樱花》、《啼笑姻缘》、《情报处长》、《阿混新传》、《一双绣花鞋》及歌剧《飘盆》、《梁山伯与祝英台》、《柜中缘》、《万家春》等。1992年12月,创作的舞蹈《酸溜溜》、《追思》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获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繁荣奖。1995年6月,与赣南采茶剧团联合组团前往香港演出了《赣南客家歌舞》等富有赣南地方特色的节目。
  赣州市艺术剧院1993年5月,由市京剧团、越剧团、章贡影剧院合并成立赣州市艺术剧院,隶属市文化局。1995年,定编55人,有职工46人,内设党政办公室和艺术委员会。艺术委员会下设演员队、乐队、舞台工作队、剧务组和艺术档案室。1994年,市艺术剧院为’94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排演了专场歌舞节目。同年10月,参加赣州地区客家民俗歌舞、戏剧、小品调演。剧院成立后,多次外地城乡演出,并进行了慰问京九铁路建设大军、欢迎澳门救灾捐赠代表团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演出。至1995年,演出320场次,其中为农村演出195场,观众达17.6万人次。
  剧院民国前,赣州城内的演出场所均为庙宇、祠堂、会馆内的戏台或临时搭起的草台。民国初,城内始有戏院,30年代逐渐增多。戏院由经纪人管理,收取剧场费,无论那个剧种都可演出。解放后,赣州才有专业演出剧场。
  同心戏院位于金鱼池(今阳明路东端南侧)。民国初年兴建,砖木结构,舞台面积约70平方米,观众席分正座(又分前座、后座)、边座、楼座。解放前,是祁剧的主要演出场所。1950年,赣南采茶戏进入赣州城,常在此演出。1953年扩建,可容纳1300个观众,并附有宿舍,更名大众戏院。此后,除偶尔接待外来剧团和演出祁剧、歌剧外,多为演出赣南采茶剧。1968年停演后闲置,后改为仓库。
  民乐剧院位于坛子巷李家祠,民国初年创办。开办初期,由祁剧同利班演出,祁阳有名花旦筱凤仙来此演出过,演出较兴旺。后祁剧班老福兴长年在此演出。1935年,赣州利民百货公司经理陈汉祥在李家祠组建双江大舞台,邀请吉安杨家班演出京剧。1936年兼并赣州大戏院后,又请湖南有名的祁剧班三庆台在此演出,一直至1945年日军侵占赣州。解放后改为赣州印刷厂厂房。
  赣州大戏院位于城内桥儿口郭家祠。1930年,艺乐乾坤平剧院在此演出。1934年秋,赣州商界刘彩逸等人集资在此创办赣州大戏院。1938年,在群乐戏院隔壁爵禄饭店兴办艺乐戏院。不久,艺乐戏院迁郭家祠,与赣州大戏院合并。经改建整修,更名虔州第一台。舞台面积不足60平方米,观众席不足1000个。1945年8月,改名胜利大戏院,组建青年平剧社,以武戏大会串轰动一时。1947年,墨西哥杂技歌舞团在此表演杂技、歌舞,演出歌剧、话剧。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京剧队在此公演。1950年初演出越剧。同年,戏院倒闭,人员并到群乐戏院。1953年,东河剧在此演出。1954年12月,市越剧院成立后在此演出,至1956年,归赣州市东河剧团使用,1959年,东河剧团迁入新剧场后改为居民大院。
  群乐戏院位于北京路北侧,为1936年双江大舞台兼并赣州大戏院后兴建的京剧院。有座位1200个,观演厅分前座、后座、边座、楼座,舞台不足100平方米。是当时京剧的主要剧场,诸多名角来赣州都在此演出。1945年8月,改建为新赣南平剧院。1952年改名红星剧院。1953年改名赣工京剧院。1956年市京剧团迁入新址后,为越剧团专用。1961年,与相邻的艺乐戏院同时拆除,新建章贡剧院。
  此外,民国时期至建国初,赣州尚有大华兴街的和平戏院,北京路的艺乐戏院,东门横街上的东郊戏院,三康庙露天台,东河搬运工会礼堂等演出场所。
  东河剧院位于解放路,1959年兴建,占地1500平方米,座位1000个。为东河剧团的演出场所,祁剧也在此穿插演出。1968年8月,各剧团合并为赣州地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经常下乡演出,东河剧院闲置,后改为赣州铝制品厂厂房。
  赣南剧院位于南门口,1962年建造,为二层砖混结构,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46平方米。门前有宽大停车场。观演厅有冷气设备,1303个活动座椅。附有放映室、观众休息室和供外来剧团使用的宿舍。舞台宽大,照明、传音设备和天桥、灯槽俱全。配备35毫米立体声电影放映设备1套,有供大中型剧团演出的配电、音响设备、舞台设施,以及录像放映、电子游戏、桌球等娱乐设施和餐厅、招待所。1964年起,赣南剧院归属赣南文工团。1977年,剧院与文工团分开,归属赣州地区剧院管理站(今地区演出服务公司)。1993年,剧院投资4万元,将楼座改建为豪华座。1995年,投资250万元,对剧院进行全面维修改造,将木结构屋面改建为钢筋混凝土井字屋盖,增添了设施,增强了剧场功能。
  章贡剧院位于北京路,前身为群乐戏院。1956年归属市越剧团。1961年,市人民委员会拨款重建,1964年落成,取名章贡剧院,仍归属市越剧团。市越剧团撤销后,1966年市京剧团迁入章贡剧院。1981年,章贡剧院与市京剧团分开,更名章贡影剧院,为市文化局下属事业单位。影剧院为三层砖混结构,占地面积4946平方米,建筑面积4746平方米。观演厅有座位1153个(厅座823、楼座330),通风设备良好,舞台宽大开朗,设备齐全。内有35毫米电影放映座机及配套设备,有供中小型剧团演出的音响设备、配电装置和舞台设施,有录像放映、桌球、电子游戏等娱乐设施。1993年,章贡影剧院有职工16人。
  采茶剧院位于文清路中段西侧,1966年兴建,为二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935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1030个座位,有一般的舞台设施和配电装置,可供中小剧团演出。附有放映室,配有35毫米电影放映座机及配套设备,有录像放映、电子游戏等娱乐设施。剧院始为京剧院,归属市京剧团。1966年,赣南采茶剧团迁入后改名采茶剧院。1977年前,剧院隶属采茶剧团。1977年起,剧院与采茶剧团分开,隶属地区剧院管理站。剧院内设办公室、机务组、场务组,有职工15人。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