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924
颗粒名称: 越剧
分类号: I236
页数: 1
摘要: 1950年,陈秉元等人邀请浙江金山越剧团在赣州桥儿口郭家祠演出。越剧从此传入赣州。1952年,金星越剧团二进赣州,在市搬运工会俱乐部演出《白水河边》等剧目。1953年,浙江金华文艺工人越剧团在赣南巡回演出,次年12月迁入赣州市,更名赣州市越剧团,在大华兴街和平剧院演出。演员多为流动性质,但生、旦、丑都有。其中,1964年由舒龙创作的越剧《旅社一夜》,参加华东片调演获优秀剧目奖。当时有演员80多人,分中、青年两队,白天、晚上演出,场场满座。1981年市越剧团恢复后,除上演《真假太子》、《五女拜寿》等十几个传统剧目外,还排演了现代越剧。1993年,市越剧团与其他团院合并成立赣州市艺术剧院后,多次到于都、赣县等地演出越剧传统剧目。
关键词: 地方剧本 越剧

内容

1950年,陈秉元等人邀请浙江金山越剧团在赣州桥儿口郭家祠演出。越剧从此传入赣州。1952年,金星越剧团(后为九江越剧团)二进赣州,在市搬运工会俱乐部演出《白水河边》等剧目。1953年,浙江金华文艺工人越剧团在赣南巡回演出,次年12月迁入赣州市,更名赣州市越剧团,在大华兴街和平剧院演出。演员多为流动性质,但生、旦、丑都有。当时演出的多为幕表戏(没有剧本,只有提纲式的上演内容,演员唱词以韵脚为连,根据剧情自由发挥),传统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白蛇传》、《碧玉簪》、《双玉蝉》、《樊梨花》、《二度梅》、《穆桂英》、《追鱼》、《斩包勉》、《红梅记》、《秦香莲》、《孟丽君》、《珍珠塔》、《何文秀》、《三打白骨精》、《红娘》、《西厢记》、《桃花扇》等。1964年后,现代剧上演逐渐增多,并配合当时的中心工作创作、改编、移植了《江姐》、《秋瑾》、《刘胡兰》、《是我错》、《山花烂漫》、《东风解冻》、《刘介梅》、《向秀丽》、《红色风暴》、《红松店》、《玉面狼》、《小保管上任》、《红孩儿》、《青年一代》、《抢伞》、《中秋之夜》、《刘文学》等现代剧目。其中,1964年由舒龙创作的越剧《旅社一夜》,参加华东片调演获优秀剧目奖。当时有演员80多人,分中、青年两队,白天、晚上演出,场场满座。1965年,市越剧团撤销,越剧停演。1981年市越剧团恢复后,除上演《真假太子》、《五女拜寿》等十几个传统剧目外,还排演了现代越剧。1993年,市越剧团与其他团院合并成立赣州市艺术剧院后,多次到于都、赣县等地演出越剧传统剧目。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