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923
颗粒名称: 京剧
分类号: I232
页数: 2
摘要: 1930年,艺乐乾坤平剧院来赣州,在桥儿口郭家祠剧场演出连台京剧《樊梨花》,这是京剧初次与赣州观众见面。期间,郑亦秋导演了《岳飞》、《明末遗恨》、《林四娘》、《崖山恨》等爱国题材京剧。抗日战争胜利后,群乐大戏院改名新赣南平剧院,赣州大戏院改名胜利大戏院,均演唱京剧,但营业景况远不如前。文化界人士提出平剧改良,振兴赣州平剧。平剧改良主要集中在内容和题材,脸谱、服装和舞台装置,语汇和独白,曲调和唱腔四个方面,赣州成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进行平剧改良的县城。在改良平剧的同时,两剧院竞相聘请武生、花脸、花旦、名丑、老生等30多位名角来赣州演出。赣州的京剧票友还组织了业余剧社,较有影响的有青年平剧社、和声社。
关键词: 京剧 地方剧本

内容

1930年,艺乐乾坤平剧院来赣州,在桥儿口郭家祠剧场演出连台京剧《樊梨花》,这是京剧初次与赣州观众见面。1934年秋,赣州商界和教育界等人士集资开办赣州大戏院(今桥儿口郭家祠),邀请南昌以唐绍云为班主的老见喜京剧戏班80余人来赣州演出。1935年,在姚衙前李家祠开办双江大舞台,邀请京剧杨家班来赣州演出,赣州第一次出现两个京剧班社同时演出。1937年“七七”事变后,著名京剧演员童芷苓、郑亦秋、刘荣声、刘奎英、真龄童等20多人避难赣州,在北京路开设群乐、艺乐两家京剧院,对台演唱。期间,郑亦秋导演了《岳飞》、《明末遗恨》、《林四娘》、《崖山恨》等爱国题材京剧。抗日战争胜利后,群乐大戏院改名新赣南平剧院,赣州大戏院改名胜利大戏院,均演唱京剧,但营业景况远不如前。文化界人士提出平剧改良,振兴赣州平剧。平剧改良主要集中在内容和题材,脸谱、服装和舞台装置,语汇和独白,曲调和唱腔四个方面,赣州成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进行平剧改良的县城。1946年1月,两剧院相继演出欧阳予倩编剧、盛秋萍导演的改良平剧《潘金莲》和田汉编剧、郑亦秋导演的《江汉渔歌》。此后,两剧院上演的改良平剧达数十个。新赣南平剧院上演的剧目有《黑山恨》、《钗头凤》、《火香山》、《生死爱》、《离恨天》、《桃花扇》、《红菱艳》、《人面桃花》、《宝蟾送酒》、《红楼二尤》、《长恨歌》、《董小宛》、《孔雀胆》、《忠王李秀成》、《碧血千秋》等;胜利大戏院上演的剧目有《黑狼山》、《梁红玉》、《西厢记》、《秋虹剑》、《木兰从军》、《六国封相》等。在改良平剧的同时,两剧院竞相聘请武生、花脸、花旦、名丑、老生等30多位名角来赣州演出。赣州的京剧票友还组织了业余剧社,较有影响的有青年平剧社、和声社。
  1950年,新赣南平剧院和胜利大戏院进行整顿,两剧院先后聘请一批名演员来赣州演出,卖座率较高。1958年后,赣州市京剧逐渐排演现代剧。市京剧团大量上演由自己创作、改编、移植的历史剧、古典剧、现代剧,如《白毛女》、《画皮》、《方志敏》、红旗《谱》、《蔡文姬》、《义和团》、《林则徐》、《宝衣》、《碧血杨州》、《太平天国》、《于谦》、《东风解冻》、《社长女儿》、《春香传》、《胭粉美人记》、《将相和》、《三座山》、《黑旋风李逵》、《钗头凤》、《峰火桥头》、《红色风暴》等。1962年以后,上演的现代剧增多,自行改编、导演、首演了许多大型现代剧,如《特派员》、《李双双》、《南海长城》、《兵临城下》、《台湾来的女客》、《针锋相对》、《南方来信》、《六号门》、《红色风暴》、《山乡风云》、《前沿人家》、《风雷渡》、《芦荡火种》、《林海雪原》、《欧阳海》、《怎么谈不拢》等。此时,演员达100多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因禁演古装戏,仅排演了《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海港》、《杜鹃山》、《龙江颂》、《奇袭白虎团》等样板戏。1976年以后,逐渐恢复传统剧,演出了古装剧《逼上梁山》、《小刀会》、《秦香莲》、《玉堂春》、《铁弓缘》、《宝莲灯》,自编自演了连台本戏《封神榜》、《宏碧缘》;创作演出了现代剧《兽医主刀记》、《陈赞贤》、《蝶恋花》、《翠竹恩仇》、《伏龙乡》、《宝衣》、《杨廷麟》等。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