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体育运动项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88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体育运动项目
分类号: G8
页数: 5
摘要: 清末,赣州田径运动有跑步、跳高、跳远、投掷、操练等项目。民国时期,短跑、中长跑、竞走、跨栏、三级跳远、撑竿跳高、铅球、标枪、铁饼、链球、障碍跑、全能运动等,成为群众体育活动较为普遍的运动项目,并且纳入了学校体育课的内容。40年代开始,赣州每年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竞技水平不断提高。1946年,赣州选派80余名运动员参加江西省运动会,获田径总分第二名。其中,潘志轩破华中运动会纪录,获男子田径总分第一名。1947年,潘志轩代表省队出席全国运动会。有84名田径运动员参加全国运动会、全国分区赛、锦标赛,其中参加国际田径赛6人。
关键词: 体育运动 体育项目

内容

清末,赣州田径运动有跑步、跳高、跳远、投掷、操练等项目。民国时期,短跑、中长跑、竞走、跨栏、三级跳远、撑竿跳高、铅球、标枪、铁饼、链球、障碍跑、全能运动等,成为群众体育活动较为普遍的运动项目,并且纳入了学校体育课的内容。40年代开始,赣州每年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竞技水平不断提高。1946年,赣州选派80余名运动员参加江西省运动会,获田径总分第二名。其中,潘志轩破华中运动会纪录,获男子田径总分第一名。1947年,潘志轩代表省队出席全国运动会。
  建国后,全市田径运动迅速发展。60年代起,境内各级学校每年均举行1~2次田径运动会,企事业单位举行系统田径运动会。70年代后,全市每年举办1~2次田径运动会已形成制度。在社会办、系统办、单位办、横向联合办田径运动的基础上,赣州市每年都派出代表参加全区或代表地区参加全省田径项目比赛。在赣州地区田径运动会上,赣州市连续4年获总分第一。其中,在1993年举办的赣州地区第三届运动会上,市田径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一,金牌总数第一,道德风尚奖等荣誉。在全省第一至八届全运会上,赣州市有272名职工和青少年代表地区田径队参赛,获第一名的113人、第二名的120人、第三名的89人,其中有45人97项破省纪录、4人14人次5项破全国纪录、1人1项6次破亚洲纪录。有84名田径运动员参加全国运动会、全国分区赛、锦标赛,其中参加国际田径赛6人。
  田径项目是赣州市体育运动的强项。江西省体委于1979年把赣州市列为省田径基地。1994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1978年以来,赣州市向江西省体工队、江西省体校输送田径运动员60余名。1995年,全市有10所学校为田径传统项目学校。
  第二节体操 [=此处为表格(田径比赛)=] 清末,体操运动已在赣州民间流传。民国时期,只有一般的徒手操和在简单器械上进行的体操训练,没有正规的器械体操训练和比赛。
  建国后,体操(含技巧)运动迅速开展,并逐步向高、新、难、美方向发展。50年代起,赣州市体操训练从中学阶段进行培训,涌现出陈定云等一批优秀的男女体操运动员。60年代,体操运动员从小学开始培训。男女体操运动员在全省第三届运动会体操比赛中获成年男女组和少年组第一名。赖沛霖在1965年全国健将级体操比赛和第二届全运会体操比赛中3次夺得女子平衡木冠军和全能2项全国冠军。70年代后,体操训练从幼儿园开始抓起,涌现出一批体操运动苗子。至1995年,境内有国家级体操健将6人,一级运动员4人,二级运动员7人,三级运动员45人。技巧项目也得到发展。赣州市技巧队在全省第二届运动会获男子团体冠军、男女混合冠军、女子单人冠军,并获技巧团体总分第一名。在以后举行的全省各届技巧比赛中,市技巧队成绩均名列前茅。向省体操队输送的体操运动员李富良、王跃佳、李永莲、薛贤萍改为技巧队员后,在国际国内技巧赛中都取得了好成绩,成为运动健将和功勋运动员。李富良还荣获国家体委授予的国家一级体育荣誉奖章和证书。
  第三节球类清末,球类运动传入赣州,但仅限于衙门及学校。民国时期,球类运动项目逐渐增多,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垒球等。30年代后期,职工球类活动开始活跃,时有企事业单位的盐务队、春如队、火光队、金工队、中学队和乐群队,以及省赣女中队、省赣女师队,每周自发组织比赛。在1941年首届新赣南运动会上,有盐务、公路、政府部门、省赣中4个足球队参赛。1944~1948年,每年都举行职工、学生篮、排、足球赛。乐群篮球队队员张献球被选入江西队,出席民国时期第三届全国运动会。
  建国后,球类运动更为活跃,许多基层单位都有自己的球队和活动场地。50-60年代前期,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每逢节假日均举行球赛或表演赛。赣州籍运动员刘少兰、商时英被选入国家队参加国际篮球赛。
  1960年,赣州男、女篮球队到上海集训,后参加在广东汕头举行的全国篮球分区赛,男队八战四捷,女队七战二捷,均获全国乙级篮球赛第十名,晋升为甲级队;少年男、女队参加全国少年篮球分区赛,男队获第八名、女队获第四名。在全省第一至九届运动会和全省系统的球赛中,市成年篮球队和少年篮球队均保持前三名的水平。市体校篮球班参加全省体校篮球赛,连续3年获冠军,4年获亚军。市体校女子足球队于1986~1988年参加全省女子足球比赛连获3次冠军。1995年,市内有男、女篮球队283个,队员2830人;有篮球运动健将2人,篮球副教授3人,省级专业篮球教练员5人,国家级篮球裁判员2人,国家篮球荣誉裁判员2人,国家级足球裁判员1人,国家级乒乓球裁判员2人,向江西省体校、江西省体工队输送球类运动员90人。
  第四节棋类棋类是赣州民间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之一。清代以前,民间群众多为自发地进行棋类对垒赛活动。民国时期,棋类活动项目增多,街头巷尾到处可见棋类爱好者对垒奕棋。1945年,赣县在赣州镇举行象棋锦标赛。
  建国后,棋类活动更为普及,每年单位和市级职工运动会均有棋类比赛项目。70年代起,棋类活动项目有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围棋。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设有棋类班,培养出一批业余棋类能手。每逢重大节日,市体育场用大棋盘进行象棋表演赛。市棋手刘根宝在全省中国象棋赛中多次获冠军,宁柏在省、地棋类比赛中多次获冠军。至1995年,全市举行职工、中小学棋类比赛53次;市棋队参加赣州地区棋类赛30次,参加江西省棋类赛25次,参加邻省地、市邀请赛7次。其中,在省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4次,个人第一名4次;在赣州地区象棋、围棋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8次,个人第一名13次。
  第五节游泳自古以来,章贡两江就是天然的游泳场所。民国时期,赣州的游泳训练和游泳比赛逐步开展。1940~1947年,赣县举行水上运动会6次,设有游泳和龙舟比赛项目。1944年9月举行的水上运动会设有自由泳、蛙泳、仰泳和跳水表演等项目,参赛运动员116人。
  建国后,赣州市的游泳活动更为活跃。1964~1969年,举行全市性大型横渡赣江的游泳活动6次。70年代,市体委在贡江水东浮桥桥头设立天然游泳场,配有指导、救护人员多人,救护船6艘,救生圈成百个,供群众练习游泳。1976年7月16日,地市在贡江举行规模盛大的军民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十周年活动,约有3000人横渡贡江。在全省历届运动会的游泳比赛中,赣州市均保持团体总分前5名的水平,其中,自由泳项目成绩最好。
  第六节武术明嘉靖年间(1522~1566),赣州武术盛行。明末,有武进士、武举人14人,均善于拳、棍、刀、弓、枪、球、掇石等项目。时有各种流派的拳术和器械,其中猴拳、太极拳、少林拳、南北拳、大八法、字门拳、跟子打及铁尺、轻鞭、飞镖、长短钩镰、剑、锏、锤、流星、登术等较为流行。民国初期,不少外地武术名师来到赣州授艺传教,精南拳、八法手的省武术界名人龙起凤、全家字门拳师张振山相继来到赣州,在龙船庙(今和平路)福建会馆开办赣县武术馆,从学者颇多。30年代初,沙地一陈姓夫妇在和平路设赣县国术馆。抗战后期,上海一顾姓人在章贡路举办国术精武会,专授北拳,免费教授学员余人;清江一伤科医师在横街上专授南拳;浙江硬气功师傅铁魂在大华兴街专授北拳;上海一韦姓人在原红十字会专授太极拳。抗战胜利后,少林拳师王印堂、禄飞标来到赣州开业行医,授徒甚多,传授燕青拳、少林十八罗汉拳、绳标、九节鞭、春秋大刀、虎头双钩、梅花枪、二郎枪、疯魔棍、少林齐眉棍、夜行刀、梅花双刀、穿林剑、双股剑等。
  建国后,1950年组织民间武术舞狮队,每年均参加全市性的重大节日庆祝活动。1957年成立市武术协会,并组织武术代表队参加全省的武术观摩表演赛。队员禄来成被选入省队,先后出席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会和全国武术评奖表演赛。60年代,聘请武术教练举办基层培训班,开展群众性的武术训练。1961年派人赴上海学习太极拳,回来后在基层单位开展武术表演赛。1974年成立赣州市青少年武术业余训练班,每期1年,前后办班10期,学员达600多人。优秀者被选入市武术代表队。市武术代表队多次参加全省武术比赛,取得多项名次。1980年,成立赣州市武术社,开办武术馆,组织人员搜集、挖掘、整理民间传统武术遗产,举办武术培训班,设立武术辅导站,开展形意拳、八卦掌等传统项目的训练,推动了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
  第七节射击航模射击 50年代,境内射击运动主要结合民兵训练和学校夏令营活动开展。期间,市区中学组建了射击班。60年代,市业余体校设立射击班,培养出一批业余射击运动员。1961年夏令营集训射击运动员1194人,有610人达到普通射手水平。70年代起,射击运动训练集中点设于市业余体校射击班,对运动员进行常年训练,使射击成为赣州市体育强项,在江西省内一直保持前两名的水平。1958~1995年,赣州市向省体工队、省体校输送了38名优秀射击运动员。射击运动员参加省级比赛的有310人,参加全国比赛的有90人,参加国际大赛、邀请赛的有9人。在国际和全国性比赛中获名次的有8人,其中获第一名的有13项13人次,获第二名的有17项14人次,获第三名的有4项6人次,破省纪录的有31项50人次,破全国纪录的有7项5人次。
  航空模型 60年代,赣州始有航空模型活动。主要在学校开展,学生结合科技活动开展航模制作活动。赣州市航模运动水平在全省居领先地位,在全省历届运动会航模赛中均保持前4名水平。杜传颐,1979年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第十九届世界航模比赛获得好成绩,1980年参加在辽宁阜新举行的全国优秀选手锦标赛,以1711分的成绩获国际牵引项目全国冠军。
  第八节划龙舟舞龙灯划龙舟赣州农民最喜欢和经常开展的一项体育活动。宋代以来,每年端午节各乡村均举行龙舟赛。民国时期,郊区有龙舟26条,其中黄金11条、高楼6条、水东2条、水西3条、南桥4条。1944年,赣县举行第四届水上运动会,有20多条龙舟参赛。
  建国后,每年端午节都举办龙舟赛。1950年6月19日,举行全市性龙舟赛,有9个单位、14条船参赛,水东乡第三村获集体赛第一名,和乐乡第七村获分组赛第一名。1951年6月9日,有16条船参加龙舟赛,其中水东乡第四村1条船运动员全是青年女子,首创赣州市妇女参加龙舟赛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划龙舟活动中断。1978年后,恢复龙舟赛活动。每年由市农民体育协会或市体委与各乡镇联合举办龙舟赛。1992年6月,组织3支龙舟队参加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举行的申办2000年奥运会龙舟赛,水南乡、金湖村2支龙舟队参赛,1队获第四名,另1队获第八名。
  舞龙灯赣州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唐宋时期,有宗族龙灯,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全姓各家门前舞灯拜年祝贺。民国时期,以姓氏宗祠为单位组织龙灯队,每年春节及喜庆之日到圩镇、街市进行表演。
  建国后,郊区以乡村为单位、市区以系统为主组织龙灯队,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商店进行贺新年的表演。70年代末起,多次举行春节龙灯表演比赛。
  其他建国后,在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经常开展拔河运动。80年代后,踢毽子被列入正式比赛的体育项目。1983年,全市有27个单位参加踢毽子比赛。赣州印刷厂毽球队代表赣州地区参加全省毽球赛,获第二名;1989年代表地区参加全省职工毽球赛,获第三名。
  第三章体育竞赛第一节运动会市(县)运动会建国前,在赣县体育场(今市体育中心)举行了6次全县运动会和各种类型的运动会及单项比赛。
  建国后,1950年11月11~18日,赣州市首次体育大会在市人民体育场举行。参赛的有篮球队30个,排球队25个,足球队12个,田径队38个。从此,每隔几年都举行1次全市运动会。此外,中小学生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和各种单项比赛每年都举行。据不完全统计:50年代,举办各种运动会57次,参赛队1266个,参赛人数19565人次;60年代,举办各种运动会60次,参赛队1375个,参赛人数21534人次;70年代,举办各种运动会71次,参赛队622个,参赛人数12808人次;80年代,举办各种运动会97次,参赛队2950个,参赛人数47357人次;1991~1995年,举办各种运动会177次,参赛队3261个,参赛人数106925人次。
  地级运动会清宣统三年(1911)5月,在赣州举行赣南历史上第一次体育运动会。1941、1942、1943年,在赣州连续举行3届新赣南运动会。
  建国后,在赣州市先后举行的地区运动会和单项比赛有65次,主要的有:1951年11月的赣州专区首届人民田径运动会,1957年8月的赣南区第二届人民田径运动会,1959年2月的第一届赣南全民运动会,1974年12月的赣州地区工交系统篮球运动会,1983年9月的赣州地区工人运动会,1984年12月的赣州地区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1989年10月的赣州地区第二届体育运动会,1991年2月的赣州地区首届重点中学学生“三好杯”篮排球赛,1991年9月的赣州地区首届农民运动会,1992~1995年每年的赣州地区中学、中师学生田径运动会,1993年7月的赣州地区第三届体育运动会。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