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篇 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873
颗粒名称: 第二十四篇 体育
分类号: G8
页数: 43
摘要: 赣州的体育活动渊源流长。唐代官家设有演武厅、习武厅、大教场和小教场。清末民初,近代体育项目逐渐传入赣州,始于学校,后向社会发展。建国后,市人民政府设有体育机构,民间组建体育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蔚然成风。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后,市人民政府及时制定《赣州市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意见》和《赣州市全民健身121工程实施方案》,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加广泛深入。1994、1995年,2次被评为江西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1次县(市)体育先进单位,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在全省中学生田径赛中,赣州市获铁饼、铅球第一名;在全省少年田径分龄赛中,获8个第一名;在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游泳
关键词: 体育 体育运动

内容

赣州的体育活动渊源流长。唐代官家设有演武厅、习武厅、大教场和小教场。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多种多样。清末以前,民间盛行的传统体育项目有踢毽子、荡秋千、跳绳、爬山、游水、拔河、划龙舟、舞龙狮、武术、气功、棋类。
  清末民初,近代体育项目逐渐传入赣州,始于学校,后向社会发展。学校设置体育课,配有专职或兼职教师,有田径、体操、球类等体育活动。30年代起,一些机关团体和工商企业组建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进行各种友谊比赛。40年代,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逐渐增多,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逐步开展。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设有体育机构,民间组建体育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蔚然成风。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后,市人民政府及时制定《赣州市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意见》和《赣州市全民健身121工程实施方案》,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加广泛深入。体育机构健全,场地设施完善,至1995年,境内有270多个基层体育组织,近500个单位开展经常性的健身活动,经常参加1~2项体育锻炼的群众达15万多人;举办全市性的各项比赛达32次,参赛人数达2万多人;组队参加省、地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输送了一批优秀运动员参加全国、国际比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1991年,被评为全省重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先进单位。1994、1995年,2次被评为江西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1次县(市)体育先进单位,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
  第一章群众体育第一节学校体育体育课宋代,境内学校就有体育教学内容。清末,学校设体操课。民国时期,学校设体育课,每周中学1节、小学2节。大学和高中的体育课以军训为内容,初中和小学以童子军训练和体操为主。体育课没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和统一教材,教学内容由体育教师自编自教。
  建国后,按照1955年教育部颁布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大纲,大、中、小学每周2节体育课。1979年起,大、中学校男女生分别进行授课,并把二操(早操、课间操)、二活动(每周2次课外活动)作为制度固定下来,以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锻炼时间。各级学校利用课外活动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小型多样的单项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竞技水平。
  体育活动和项目清末前,学校体育活动多是游戏、跳绳、荡秋千、踢毽子等民间传统项目;也有队列、跑步、徒手操等军事活动传统项目。清末,学校始有田径运动项目,举行田径运动会。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活动逐渐增加近代体育项目,有体操、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羽毛球等,并不定期举行各种竞赛活动和城镇学校运动会,组织体育代表队出席赣南运动会和江西省运动会。
  1954年起,市内各级学校按照国家体委颁布的《劳动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把劳卫制达标锻炼标准作为学校体育活动主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全面推行。60年代,按照教育部门规定的初中毕业生达到劳卫制一级标准、争取达到二级标准、高中毕业生达到二级标准的要求,加强劳卫制的达标锻炼。同时,大、中学校开展了投弹、刺杀等国防体育活动。1976年起,市区的中、小学和郊区乡(镇)中心小学全面推行国家体委、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
  [=此处为表格(1978~1995年全市中小学学生体育锻炼达标情况)=] 1979年,赣州市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市体委)与市教育局联合进行市区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训练点的布局。赣州一中、三中等中学为田径项目学校,赣州四中为篮球、足球项目学校。随后陆续增加了其他中、小学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至1995年,全市有13所学校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人数达2.05万人。其他中、小学校也相应组织了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代表队,部分学校还有游泳、武术、棋类等代表队。
  全市性的学校运动会每年举行1~2次。大、中、小学田径单项比赛活动次数更多。各学校每年一次校运会已成为制度。平时还利用节假日或课外活动进行各种单项比赛。1992年,在全市开展“雏鹰起飞”体育小能手活动比赛,实现了市体育传统项目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年龄衔接。1954~1995年,举行市级大、中、小学田径运动会59次,单项竞赛481次;参加赣州地区运动会及各种单项比赛270次;参加省级比赛246次。
  体育师资清代以前,学校所聘用的体育教师皆为地方武官。民国初期,学校开始聘用专职体育教师。20年代,赣州有专职体育教师8人,30年代初增加到20多人。抗日战争时期,一些外地学校迁至赣州,又新聘26名体育教师。
  建国后,学校体育师资力量得到增强。1953年,专职体育教师增至53人,但仍较缺乏,很多小学由班主任兼任体育课。1978年后,一批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分配到赣州,各大、中、小学校均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1995年,市内有专职体育教师223人,其中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96名,中学72名,小学55名。同年,在全市中小学开展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优秀校长和优秀体育教师的评选活动,评选出5名优秀校长、7名优秀体育教师。
  体育成就清末开始,学校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较为经常,但无成绩记载。建国后,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加强,各级各类比赛成绩斐然。
  1959年,赣州市有32名少年运动员参加江西省少年田径、体操锦标赛的24个项目比赛,获18个冠军,其中12人被选为江西省出席全国少年运动会代表团运动员。
  1960年2月,市运动员代表赣南区参加江西省中、小学乒乓球锦标赛,获男子团体冠军、女子双打亚军;6月,参加江西省少年排球锦标赛获亚军。
  1965年,在江西省少年田径、游泳运动会上,市运动员有15人打破21项省少年田径、游泳纪录。
  1972年,在全省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赣州市组队的地区一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1973年4月,在全省中学生篮球赛中,市男、女篮球队代表地区参赛,男队获冠军,女队获第三名。同年,在全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市队代表地区参赛,获男子甲组、乙组总分第一名,女子甲组总分第二名,有5名运动员被选拔到省队,参加在山东烟台举办的全国分区赛。
  1974年,在全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市队代表地区参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有9人被选入江西省中学生代表队,参加在福建蒲田举行的全国少年田径分区赛,获800米男子冠军。
  1980年,江西冶金学院男子排球队参加全省大学生排球赛获冠军,并代表江西参加全国大学生排球赛。
  1986年,赣州四中男子篮球队代表赣州地区参加全省中学生基层队篮球赛获冠军,并代表江西省参加在湖南岳阳举行的全国中学生基层队篮球赛。
  1990年,赣州一中参加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1991年2月,赣州地区举行首届重点中学学生“三好杯”篮球赛,赣州三中获男篮第一名、女排第二名,赣州一中获男排第三名。
  1992年,在全国“雏鹰起飞”活动中,赣州市有4名小学生被授予全国体育活动“小能手”称号,并代表江西前往昆明参加全国体育“小能手”夏令营活动。5月,赣州三中参加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8月,赣州三中女子田径队代表江西赴贵阳参加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初中学生《长江杯》田径赛,获团体总分第六名。
  1993年,赣州三中获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称号。在全省中学生田径赛中,赣州市获铁饼、铅球第一名;在全省少年田径分龄赛中,获8个第一名;在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游泳田径赛中,获9个第一名。赣州三中风筝代表队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中学生夏令营风筝赛,获3枚银牌、1枚铜牌和代表队最佳奖。
  1995年,全市13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通过制度化训练,有218名体育新苗被输送到省、地、市体校进行培训。
  随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涌现出一批学校体育先进集体。赣州一中,1979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并派代表出席第四届全国运动会;1982、1991、1994年3次被评为江西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82、1983年2次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1991年获全省体校评估一等奖。赣州三中,1978年被评为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1983、1987年2次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1986年获霍英东体育基金奖;1989、1992年2次被评为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1992、1993年2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92年,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中获一等奖;1993年被国家教委、国家体委授予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赣州一中、三中,还获得全国“雏鹰起飞”田径通讯赛先进集体称号。赣州四中,1987、1992年分别被评为全国、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市大公路一小,1982~1985年连续多年获全省城市小学生足球赛冠军。
  第二节职工体育境内职工体育始于民国初年。30年代末,群众性的职工体育活动由自发逐步发展到有组织地进行。城内盐务、钨业、税务、邮政、银行等单位都组织了田径队或篮球队或足球队,每逢星期六、日进行训练或比赛。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加强对职工体育工作的领导,及时解决所需的人力和财力,使之健康发展,逐步普及。各单位结合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先后成立体育领导小组和体育协会,配备专(兼)职体育干部,在市总工会和市体协组织安排下,做到年有计划、季有安排、月有活动。职工体育活动有武术、棋类、跳绳、踢毽子、气功等民间传统项目,有田径、球类、游泳、广播操、举重等现代体育项目,有射击、刺杀、投弹、行军、通讯等国防体育项目。很多单位组建了自己的球队。单位、系统之间经常开展竞赛。改革开放后,职工体育活动项目增加了桌球、桥牌、门球、钓鱼、养鸟、信鸽、毽球、迪斯科等,经常参加1~2项体育锻炼的职工达4.2万多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40%。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后,各企事业单位利用重大节日、双休日开展一些有特色的健身活动。江西气体压缩机厂把自创的小、新、趣健身运动渗透到生产活动中,举办以田径竞赛形式的生产运动会,开展车间之间的体育接力赛和班前的广播体操,周末兴趣运动会,活跃和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全市每隔数年举行一次职工田径运动会;年均开展10多次职工体育单项竞赛,基层单位每年开展单项竞赛达850多次。
  至1995年,境内职工被选入赣州地区代表队参加全省运动会田径比赛的有1080人次,获第一名的135人、第二名的153人、第三名的126人,其中有4人14次破5项全国纪录,48人次98项破省纪录,7人5项平省纪录;参加第一至九届江西省运动会篮球、足球、排球比赛的有470人次,篮球获2次冠军、11次亚军,排球获2次冠军、8次亚军,足球获2次冠军、3次亚军。
  在职工体育活动中涌现出一批体育活动先进单位。江西气体压缩机厂连续5次被第三至七届全国运动会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1995年获国家《全民健身组织宣传奖》。赣州有色冶金机械厂1983、1992年2次被评为全国工会系统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第三节农民体育民国以前,赣州农村体育活动多为武术、舞龙灯、舞狮、划龙舟等民间项目。每逢元宵、端午,以村为单位组织表演。40年代,现代体育活动开始传入农村,在赣县运动会上设有农民体育项目。1942、1943年,设有挑担、举重、拔河、长跑等项目。1942、1944年,举行了乡镇运动会。
  建国后,农民体育活动项目增多,活动范围更广。各乡镇相继成立农民体育领导小组,以村为单位组建篮球队、乒乓球队和田径队开展活动。各乡镇还结合民兵训练,开展射击、投弹、爬山、游泳等军体活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乡镇,每隔2年举办单项体育竞赛或表演赛,有的还举办乡镇运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体育活动进一步发展。1973~1976年,每年都组织农民在贡江水域参加渡江活动。1973~1983年,共举办6次全市性的龙舟比赛。1984年,蟠龙、沙石、水南等乡成立了五位(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广播)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设有乒乓球室、篮球场,有专人负责组织农民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1987年,全市各乡(镇)成立农民体育协会,乡(镇)、村订有体育活动计划。乡(镇)有体育干部、体育经费,村有体育队伍、体育比赛。全市各乡(镇)共有专、兼职体育干部19人,运动队64个、运动员1356人,田径场20个、篮排球场52个、乒乓球室10个。各乡(镇)体协经常开展各种比赛,不仅组织乡(镇)之间的农民篮球赛、田径赛,还组队参加地区以上的各类比赛。1991年9月,组成市农民代表队参加赣州地区首届农民运动会。1990~1992年,沙石、蟠龙、水东3个乡(镇)获得江西省体育先进乡(镇)称号。
  第四节老年人体育建国前,赣州老年体育多为棋类、武术活动。赣州镇也曾举行过老年人长跑。
  为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1985年成立赣州市老年人体育协会。随后,全市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根据老年人各自的爱好,建立了多种门类的体育协会。1995年,全市有老年人体协119个,会员5180人;钓鱼协会109个,会员1829人;气功协会1个,会员3000多人,设有8个辅导站、29个练功点,经常参加练功的达5000多人;门球队112个,坚持参加锻炼的1500多人;还有老年书画协会、花鸟协会、信鸽协会和根艺美术学会各1个。老年人体协成立后,开展了适合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许多老年人走出家门,参加门球、乒乓球、太极拳、气功、跳舞、下棋、钓鱼、书法、养鸟、放鸽等活动,并经常举行全市性的老年人体育比赛。至1995年,组织全市性的老年人体育单项比赛720多次,参赛人数达7520人次。还组织市老年人体育代表队参加横向联合比赛。1986年,参加了在福建龙岩举行的粤闽赣三省三市的中国象棋比赛;与赣县、南康、龙南、于都联合举办了棋类、门球、钓鱼比赛。1992年,参加了在广东省韶关市举办的粤闽赣三省六市老年人门球赛和在吉安市举行的全省老年人门球赛。1995年,参加了五省七市门球赛,并获得第一名。市老年人体协在1989、1991年2次被评为全省老年人体协先进单位。
  第五节国防体育赣州的国防体育活动始于唐,时有射箭、赛马、步射等带有军事色彩的体育活动。民国时期,国防体育有所发展。小学进行童子军军训,高中进行军事训练。
  建国后,国防体育得到重视。1960年成立赣州市国防体育体协。同年,成立市国防体育综合俱乐部,具体负责全市国防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射击、刺杀、投弹、军事野营、航空模型、航海模型、无线电收发报、无线电测向、无线电工程、摩托车、滑翔等国防体育项目在青少年和学生中开展较好。
  第二章体育运动项目第一节田径清末,赣州田径运动有跑步、跳高、跳远、投掷、操练等项目。民国时期,短跑、中长跑、竞走、跨栏、三级跳远、撑竿跳高、铅球、标枪、铁饼、链球、障碍跑、全能运动等,成为群众体育活动较为普遍的运动项目,并且纳入了学校体育课的内容。40年代开始,赣州每年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竞技水平不断提高。1946年,赣州选派80余名运动员参加江西省运动会,获田径总分第二名。其中,潘志轩破华中运动会纪录,获男子田径总分第一名。1947年,潘志轩代表省队出席全国运动会。
  建国后,全市田径运动迅速发展。60年代起,境内各级学校每年均举行1~2次田径运动会,企事业单位举行系统田径运动会。70年代后,全市每年举办1~2次田径运动会已形成制度。在社会办、系统办、单位办、横向联合办田径运动的基础上,赣州市每年都派出代表参加全区或代表地区参加全省田径项目比赛。在赣州地区田径运动会上,赣州市连续4年获总分第一。其中,在1993年举办的赣州地区第三届运动会上,市田径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一,金牌总数第一,道德风尚奖等荣誉。在全省第一至八届全运会上,赣州市有272名职工和青少年代表地区田径队参赛,获第一名的113人、第二名的120人、第三名的89人,其中有45人97项破省纪录、4人14人次5项破全国纪录、1人1项6次破亚洲纪录。有84名田径运动员参加全国运动会、全国分区赛、锦标赛,其中参加国际田径赛6人。
  田径项目是赣州市体育运动的强项。江西省体委于1979年把赣州市列为省田径基地。1994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1978年以来,赣州市向江西省体工队、江西省体校输送田径运动员60余名。1995年,全市有10所学校为田径传统项目学校。
  第二节体操 [=此处为表格(田径比赛)=] 清末,体操运动已在赣州民间流传。民国时期,只有一般的徒手操和在简单器械上进行的体操训练,没有正规的器械体操训练和比赛。
  建国后,体操(含技巧)运动迅速开展,并逐步向高、新、难、美方向发展。50年代起,赣州市体操训练从中学阶段进行培训,涌现出陈定云等一批优秀的男女体操运动员。60年代,体操运动员从小学开始培训。男女体操运动员在全省第三届运动会体操比赛中获成年男女组和少年组第一名。赖沛霖在1965年全国健将级体操比赛和第二届全运会体操比赛中3次夺得女子平衡木冠军和全能2项全国冠军。70年代后,体操训练从幼儿园开始抓起,涌现出一批体操运动苗子。至1995年,境内有国家级体操健将6人,一级运动员4人,二级运动员7人,三级运动员45人。技巧项目也得到发展。赣州市技巧队在全省第二届运动会获男子团体冠军、男女混合冠军、女子单人冠军,并获技巧团体总分第一名。在以后举行的全省各届技巧比赛中,市技巧队成绩均名列前茅。向省体操队输送的体操运动员李富良、王跃佳、李永莲、薛贤萍改为技巧队员后,在国际国内技巧赛中都取得了好成绩,成为运动健将和功勋运动员。李富良还荣获国家体委授予的国家一级体育荣誉奖章和证书。
  第三节球类清末,球类运动传入赣州,但仅限于衙门及学校。民国时期,球类运动项目逐渐增多,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垒球等。30年代后期,职工球类活动开始活跃,时有企事业单位的盐务队、春如队、火光队、金工队、中学队和乐群队,以及省赣女中队、省赣女师队,每周自发组织比赛。在1941年首届新赣南运动会上,有盐务、公路、政府部门、省赣中4个足球队参赛。1944~1948年,每年都举行职工、学生篮、排、足球赛。乐群篮球队队员张献球被选入江西队,出席民国时期第三届全国运动会。
  建国后,球类运动更为活跃,许多基层单位都有自己的球队和活动场地。50-60年代前期,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每逢节假日均举行球赛或表演赛。赣州籍运动员刘少兰、商时英被选入国家队参加国际篮球赛。
  1960年,赣州男、女篮球队到上海集训,后参加在广东汕头举行的全国篮球分区赛,男队八战四捷,女队七战二捷,均获全国乙级篮球赛第十名,晋升为甲级队;少年男、女队参加全国少年篮球分区赛,男队获第八名、女队获第四名。在全省第一至九届运动会和全省系统的球赛中,市成年篮球队和少年篮球队均保持前三名的水平。市体校篮球班参加全省体校篮球赛,连续3年获冠军,4年获亚军。市体校女子足球队于1986~1988年参加全省女子足球比赛连获3次冠军。1995年,市内有男、女篮球队283个,队员2830人;有篮球运动健将2人,篮球副教授3人,省级专业篮球教练员5人,国家级篮球裁判员2人,国家篮球荣誉裁判员2人,国家级足球裁判员1人,国家级乒乓球裁判员2人,向江西省体校、江西省体工队输送球类运动员90人。
  第四节棋类棋类是赣州民间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之一。清代以前,民间群众多为自发地进行棋类对垒赛活动。民国时期,棋类活动项目增多,街头巷尾到处可见棋类爱好者对垒奕棋。1945年,赣县在赣州镇举行象棋锦标赛。
  建国后,棋类活动更为普及,每年单位和市级职工运动会均有棋类比赛项目。70年代起,棋类活动项目有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围棋。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设有棋类班,培养出一批业余棋类能手。每逢重大节日,市体育场用大棋盘进行象棋表演赛。市棋手刘根宝在全省中国象棋赛中多次获冠军,宁柏在省、地棋类比赛中多次获冠军。至1995年,全市举行职工、中小学棋类比赛53次;市棋队参加赣州地区棋类赛30次,参加江西省棋类赛25次,参加邻省地、市邀请赛7次。其中,在省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4次,个人第一名4次;在赣州地区象棋、围棋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8次,个人第一名13次。
  第五节游泳自古以来,章贡两江就是天然的游泳场所。民国时期,赣州的游泳训练和游泳比赛逐步开展。1940~1947年,赣县举行水上运动会6次,设有游泳和龙舟比赛项目。1944年9月举行的水上运动会设有自由泳、蛙泳、仰泳和跳水表演等项目,参赛运动员116人。
  建国后,赣州市的游泳活动更为活跃。1964~1969年,举行全市性大型横渡赣江的游泳活动6次。70年代,市体委在贡江水东浮桥桥头设立天然游泳场,配有指导、救护人员多人,救护船6艘,救生圈成百个,供群众练习游泳。1976年7月16日,地市在贡江举行规模盛大的军民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十周年活动,约有3000人横渡贡江。在全省历届运动会的游泳比赛中,赣州市均保持团体总分前5名的水平,其中,自由泳项目成绩最好。
  第六节武术明嘉靖年间(1522~1566),赣州武术盛行。明末,有武进士、武举人14人,均善于拳、棍、刀、弓、枪、球、掇石等项目。时有各种流派的拳术和器械,其中猴拳、太极拳、少林拳、南北拳、大八法、字门拳、跟子打及铁尺、轻鞭、飞镖、长短钩镰、剑、锏、锤、流星、登术等较为流行。民国初期,不少外地武术名师来到赣州授艺传教,精南拳、八法手的省武术界名人龙起凤、全家字门拳师张振山相继来到赣州,在龙船庙(今和平路)福建会馆开办赣县武术馆,从学者颇多。30年代初,沙地一陈姓夫妇在和平路设赣县国术馆。抗战后期,上海一顾姓人在章贡路举办国术精武会,专授北拳,免费教授学员余人;清江一伤科医师在横街上专授南拳;浙江硬气功师傅铁魂在大华兴街专授北拳;上海一韦姓人在原红十字会专授太极拳。抗战胜利后,少林拳师王印堂、禄飞标来到赣州开业行医,授徒甚多,传授燕青拳、少林十八罗汉拳、绳标、九节鞭、春秋大刀、虎头双钩、梅花枪、二郎枪、疯魔棍、少林齐眉棍、夜行刀、梅花双刀、穿林剑、双股剑等。
  建国后,1950年组织民间武术舞狮队,每年均参加全市性的重大节日庆祝活动。1957年成立市武术协会,并组织武术代表队参加全省的武术观摩表演赛。队员禄来成被选入省队,先后出席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会和全国武术评奖表演赛。60年代,聘请武术教练举办基层培训班,开展群众性的武术训练。1961年派人赴上海学习太极拳,回来后在基层单位开展武术表演赛。1974年成立赣州市青少年武术业余训练班,每期1年,前后办班10期,学员达600多人。优秀者被选入市武术代表队。市武术代表队多次参加全省武术比赛,取得多项名次。1980年,成立赣州市武术社,开办武术馆,组织人员搜集、挖掘、整理民间传统武术遗产,举办武术培训班,设立武术辅导站,开展形意拳、八卦掌等传统项目的训练,推动了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
  第七节射击航模射击 50年代,境内射击运动主要结合民兵训练和学校夏令营活动开展。期间,市区中学组建了射击班。60年代,市业余体校设立射击班,培养出一批业余射击运动员。1961年夏令营集训射击运动员1194人,有610人达到普通射手水平。70年代起,射击运动训练集中点设于市业余体校射击班,对运动员进行常年训练,使射击成为赣州市体育强项,在江西省内一直保持前两名的水平。1958~1995年,赣州市向省体工队、省体校输送了38名优秀射击运动员。射击运动员参加省级比赛的有310人,参加全国比赛的有90人,参加国际大赛、邀请赛的有9人。在国际和全国性比赛中获名次的有8人,其中获第一名的有13项13人次,获第二名的有17项14人次,获第三名的有4项6人次,破省纪录的有31项50人次,破全国纪录的有7项5人次。
  航空模型 60年代,赣州始有航空模型活动。主要在学校开展,学生结合科技活动开展航模制作活动。赣州市航模运动水平在全省居领先地位,在全省历届运动会航模赛中均保持前4名水平。杜传颐,1979年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第十九届世界航模比赛获得好成绩,1980年参加在辽宁阜新举行的全国优秀选手锦标赛,以1711分的成绩获国际牵引项目全国冠军。
  第八节划龙舟舞龙灯划龙舟赣州农民最喜欢和经常开展的一项体育活动。宋代以来,每年端午节各乡村均举行龙舟赛。民国时期,郊区有龙舟26条,其中黄金11条、高楼6条、水东2条、水西3条、南桥4条。1944年,赣县举行第四届水上运动会,有20多条龙舟参赛。
  建国后,每年端午节都举办龙舟赛。1950年6月19日,举行全市性龙舟赛,有9个单位、14条船参赛,水东乡第三村获集体赛第一名,和乐乡第七村获分组赛第一名。1951年6月9日,有16条船参加龙舟赛,其中水东乡第四村1条船运动员全是青年女子,首创赣州市妇女参加龙舟赛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划龙舟活动中断。1978年后,恢复龙舟赛活动。每年由市农民体育协会或市体委与各乡镇联合举办龙舟赛。1992年6月,组织3支龙舟队参加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举行的申办2000年奥运会龙舟赛,水南乡、金湖村2支龙舟队参赛,1队获第四名,另1队获第八名。
  舞龙灯赣州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唐宋时期,有宗族龙灯,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全姓各家门前舞灯拜年祝贺。民国时期,以姓氏宗祠为单位组织龙灯队,每年春节及喜庆之日到圩镇、街市进行表演。
  建国后,郊区以乡村为单位、市区以系统为主组织龙灯队,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商店进行贺新年的表演。70年代末起,多次举行春节龙灯表演比赛。
  其他建国后,在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经常开展拔河运动。80年代后,踢毽子被列入正式比赛的体育项目。1983年,全市有27个单位参加踢毽子比赛。赣州印刷厂毽球队代表赣州地区参加全省毽球赛,获第二名;1989年代表地区参加全省职工毽球赛,获第三名。
  第三章体育竞赛第一节运动会市(县)运动会建国前,在赣县体育场(今市体育中心)举行了6次全县运动会和各种类型的运动会及单项比赛。
  建国后,1950年11月11~18日,赣州市首次体育大会在市人民体育场举行。参赛的有篮球队30个,排球队25个,足球队12个,田径队38个。从此,每隔几年都举行1次全市运动会。此外,中小学生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和各种单项比赛每年都举行。据不完全统计:50年代,举办各种运动会57次,参赛队1266个,参赛人数19565人次;60年代,举办各种运动会60次,参赛队1375个,参赛人数21534人次;70年代,举办各种运动会71次,参赛队622个,参赛人数12808人次;80年代,举办各种运动会97次,参赛队2950个,参赛人数47357人次;1991~1995年,举办各种运动会177次,参赛队3261个,参赛人数106925人次。
  地级运动会清宣统三年(1911)5月,在赣州举行赣南历史上第一次体育运动会。1941、1942、1943年,在赣州连续举行3届新赣南运动会。
  建国后,在赣州市先后举行的地区运动会和单项比赛有65次,主要的有:1951年11月的赣州专区首届人民田径运动会,1957年8月的赣南区第二届人民田径运动会,1959年2月的第一届赣南全民运动会,1974年12月的赣州地区工交系统篮球运动会,1983年9月的赣州地区工人运动会,1984年12月的赣州地区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1989年10月的赣州地区第二届体育运动会,1991年2月的赣州地区首届重点中学学生“三好杯”篮排球赛,1991年9月的赣州地区首届农民运动会,1992~1995年每年的赣州地区中学、中师学生田径运动会,1993年7月的赣州地区第三届体育运动会。
  承办省级以上运动会 1959年3月至1994年9月,承办在赣州市举行的省运会及单项比赛共30次。1960年7月至1989年3月,承办在赣州市举行的全国和大区单项比赛共13次。
  [=此处为表格(赣州市承办的全国性运动会)=] [=此处为表格(赣州市承办的省级运动会)=] [=此处为表格=] 第二节体育竞赛成绩参加国际比赛成绩 60年代以来,赣州市一批优秀运动员参加了多种国际体育比赛,并取得好成绩。主要的有: 刘绍兰女,中国煤矿工人女篮队运动员。1960年随队出访苏联,成绩突出。1965年作为北京女篮队员出访柬埔寨。
  商时英女,中国青年女篮队运动员。60年代,先后随队出访朝鲜、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并取得好成绩。
  雷源生男,射击运动员。1964年在中朝友谊射击赛中获冠军。
  史腊珍女,田径运动员。1965年在中东田径友谊赛中获铁饼好成绩。
  杜传颐男,航模运动员。1979年赴美国参加第十九届世界航模比赛,获好成绩。
  李富良男,技巧运动员。1983年10月,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杯技巧赛,与队友合作获男子四人第一套、第二套和全能三项世界冠军。1984年12月,在波兰技巧国际邀请赛中与队友合作获四人技巧全能冠军。
  刘人清女,射击运动员。1983年10月,在奥地利世界杯锦标赛中与队友合作获射击团体第四名。1984年参加第23届奥运会,获女子气步枪40发立射第九名。1985年3、8、10月,分别在南斯拉夫、北京、南京的国际射击邀请赛中,获第五、第三、第二名。
  郭惠敏女,田径运动员。1984年在南京国际田径邀请赛中获女子400 王耀佳男,技巧运动员。1984年12月,在波兰技巧国际邀请赛中与队友合作获双人组2个冠军。
  姜绍洪男,竞走运动员。1986年9月,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十届亚运会上以1∶27′56”成绩打破男子20公里竞走亚洲纪录,夺得银牌,是江西第一位打破男子20公里竞走亚洲纪录的优秀运动员,国际级健将。先后6次打破男子5、10、20公里亚洲竞走纪录。
  参加全国运动会比赛成绩建国后,赣州市选派运动员参加第一至八届全国运动会比赛,并获得好成绩。
  [=此处为表格(赣州市运动员参加第一至八届全国运动会成绩)=]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 参加全国性各类运动会比赛成绩 50年代起,赣州市运动员参加全国性的邀请赛、友谊赛、分区赛及各类型的单项或多项比赛的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均取得了好成绩。至1995年,共获得41项冠军,2人次2项破全国纪录。
  [=此处为表格页(赣州市运动员参加全国性各类比赛成绩)=] [=此处为表格=] 说明:此表仅录入获得前3名的赣州市运动员比赛成绩。
  参加江西省全运会比赛成绩 1946年11月12~18日在南昌市举行的江西省运动会上,赣州镇选手潘志轩夺得田径男子组个人总分第一名,200米决赛第一名,跳远第一名,破华中6.12米纪录;赣州镇谭风阁获女子个人总分第二名。
  建国后,赣州市运动员在全省历届运动会的比赛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第一届省全运会中,有29人次取得前三名,获14个第一名,8个第二名,7个第三名;有8人次8项破省以上纪录,3人次3项破中南区纪录。第二届省全运会,有53人次取得前三名,获29个第一名,17个第二名,7个第三名;18人次12项破省纪录。第三届省全运会,有105人次取得前三名,获36个第一名,40个第二名,29个第三名;10人次10项破省纪录。第四届省全运会,有101人次取得前三名,获37个第一名,34个第二名,30个第三名;35人次20项破(平)省纪录。第五届省全运会,有95人次取得前三名,获36个第一名,34个第二名,27个第三名;20人次14项破省纪录。第六届省全运会,有87人次取得前三名,获29个第一名,28个第二名,30个第三名;4人次4项破省纪录、1人次1项破全国纪录。第七届省全运会,有38人次取得前三名,获11个第一名、16个第二名、11个第三名。第八届省全运会,有19人次取得前三名,获18个第一名、1个第三名,8人次8项破省纪录。第九届省全运会,有96人次取得前三名,获30个第一名、33个第二名、33个第三名,25人次破15项省纪录。
  1987~1991年,赣州市连续5年被赣州地区体委评为体育运动成绩贡献奖第一名;1991~1995年,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运动会,共获奖牌623枚,其中金牌199枚。
  [=此处为表格(赣州市运动员参加第一至九届江西省全运会成绩)=]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 说明:此表不含未破全国、全省纪录的第二、三名。
  参加江西省其他类型运动会比赛成绩赣州市运动员以基层代表队或代表地、市出队,参加全省邀请赛、锦标赛、选拔赛及其他各类单项比赛的运动会,均取得了好成绩。
  [=此处为表格页(赣州市运动员参加全省各类单项比赛成绩)=]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说明:此表仅录入获第1名及破省纪录的运动员比赛成绩 [=此处为插图(市体校乒乓球训练基地)=] 第四章人才培养与输送第一节人才培养体校 1961年,赣州市创办青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设有田径、体操、球类、游泳、航模、射击、无线电发报等项目。1973年,改名为赣州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简称市体校),设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含女子足球)、射击、武术、游泳、体操、曲棍球等13个重点班和普通班,有学员230人。办校形式,采取分散学习、集中训练,学员均从中、小学生中选拔。按照“从小抓起、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对学员进行身体素质和基本功的训练。1978年起,按照国家体委提出的“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要求,建立小学、中学、体校层层衔接的训练网。1995年,省布局的重点项目有田径、游泳、体操、乒乓球、摔跤,自办项目有女子篮球班、男子足球班等普通班,与重点项目相配套。
  市体校开办以来,共培养学员1543人,涌现出一批优秀运动员。1973年起,田径项目列全区前茅,在省历届全运会上7次获团体总分第一。在省级单项体育比赛中,女篮一直保持前三名的水平,获5次冠军;乒乓球,获2次团体总分第一、12次男子单打第一、15次女子单打第一;女子足球,1986~1988年三连冠;射击保持前三名;体操保持前二名。1987~1990年,参加全国部分项目比赛,有17人获第一名,12人获第二名,8人获第三名,其中有2人2项破全国少年纪录;在全省比赛中,7人获第一名,49人获第二名,44人获第三名,并有11人次12项破全省少年纪录。1991年,在全省比赛中获13枚金牌,1人破全省田径纪录,19人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1995年,参加省重点项目比赛有9人次获第一名。每年均向上级体校输送优秀运动员,1995年,有3人进江西省体校、7人进江西省奥星学校、2人被评为省级优秀体育新苗。
  师资培训 50年代,赣州师范设有体育专业班。1958年7月,创办赣南体育专科学校,招收100名学生。1959年7月,赣南体育专科学校并入赣南师范专科学校,设体育科。从1974年开始,赣南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科每年招收体育专业学生50人。70年代,赣州市共大设体育班,招收50名学生,培养了一批小学体育教师。1984年赣南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赣南师范学院后,体育科改为体育系,培养了大批体育教师和体育人才。此外,市里多次派人参加全国、全省教练员学习班。先后有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练员,7人被国家体委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称号,1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裁判员。1955~1995年底,市内累计有国家级裁判10人、国家一级裁判58人、国家二级裁判370人、国家三级裁判1322人。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国家级及国家1~3级裁判员情况)=] 单位:人第二节人才输送 1955~1995年,赣州市向江西省体工队和江西省体校输送运动员273人,向部队体育专业队输送运动员13人,向空军部队输送飞行员12人,向大专院校体育专业输送学生57人。1995年,全市13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通过制度化训练,培训218名体育新苗输送到各级体校,其中江西省体校24人、体育院校30人。在输送的人才中,评为高级体育教师职称的7人、获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的27人(其中1人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有4人加入国家队参加世界大赛,获得7个冠军。赣州市1983年被评为赣州地区输送运动员先进单位,1990年被评为江西省输送运动员先进单位,1991年被评为全省重点培养后备人才先进单位。
  [=此处为表格页(若干年份赣州市向省体工队、省体校输送优秀运动员情况)=]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赣州市输送的运动员获健将称号名单)=] 第五章机构设施经费第一节机构管理机构 1935年,赣县县政府在县城(今赣州城区)成立江西省体育总会赣县分会。1940年,创办赣县体育场,负责全县体育活动的开展。
  建国后,1950年建立人民体育场,设有专职干部负责场地管理工作,隶属市人民政府文教科。1953年,成立体育场办公室,属独立行政机构。1954年11月,成立市体委;1960年被列为市人民政府局级机构,由分管体育工作的副市长兼市体委主任。“文化大革命”初期,市体委由市人民武装部接管。1972年8月,恢复市体委。1995年,市体委内设办公室、群体科、竞赛科,下辖市体校、体育中心、体育劳动服务公司;共有专职体育干部34人,其中,市体校专职教练员11名、管理员3名。
  体育团体 1930年,在和平路设有赣县国术馆。1943年,一些体育爱好者组建新赣南体育会。1945年,成立赣县体育协进会筹备会。
  建国后,相继成立以下群众体育组织: 赣州市体育协会50年代初成立,由市体委领导。至1958年,各系统、行业、部门相继成立了基层体育协会。“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协会瘫痪。1978年后,体育协会得到恢复。至1995年,全市共有基层体协和体育领导小组415个。
  赣州市国防体育协会1959年2月成立。1960年8月,设立市国防综合俱乐部,负责组织和领导全市国防体育活动。
  赣州市老年人体育协会1985年10月成立。随后,各基层单位相继成立老年人体协。至1995年,全市有老年人体协109个,会员5180人。
  体育总会1992年1月17日,召开赣州市体育总会第一次会议,宣布成立赣州市体育总会,通过《赣州市体育总会章程》,选举产生赣州市体育总会第一届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市体育总会成立后,统筹全市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第二节场地唐代,境内官家设有演武厅、习武堂、大操场、大教场、小教场等。南门外大教场(今江西气体压缩机厂厂址)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重建,正德十二年(1517)增建营房,嘉靖九年(1530)复修,清道光十四年(1834)重修,是赣州第一个体育运动场。
  1939年,赣州励志社建有篮球场1个、网球场2个。1940年,赣县县政府将原总镇署衙门修建为300米跑道的体育场(今市体育中心)。1942年重修,设司令台1座、篮球场3个、排球场3个、足球场1个、儿童器械场1个、400米跑道1条。1943年,正气中学新建400米跑道的体育场,城内较大企业、学校建有十几个篮球场。1944年,赣县县政府与青年会在城区北门合建游泳场,内设管理室、男女更衣室、高中低三级跳水台,分深、浅游水区,供群众使用。1946年,香港青年会体育干事石振达来赣州组织篮球队,在豆豉坳省赣女师校址(今赣州六中)修建第一座灯光球场,并搭建临时看台。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和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先后兴建了一批体育场所,其中较大的体育场所有: 章江体育馆位于红旗大道中段北侧。1960年建成,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960平方米,建筑面积2129平方米。看台下房屋建筑面积849平方米,观众席位3000个。比赛场地长41米、宽27米,有电动记分设备,配有玻璃钢篮球架、排球架等设施,可供篮、排、羽毛、乒乓球及武术、体操、技巧等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为赣南第一个体育馆。是地市体育、文艺、集会及展览的主要场地之一。
  贡江体育馆位于大公路中段南侧。1978年建成,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28平方米。看台下房屋建筑面积535平方米,观众席位1300个。比赛场地长41米,宽27米,有电动记分设备,配有篮球架、单双杠、高低杠、吊环等体操器械,是篮、排、羽毛、乒乓球和武术、体操、技巧等项目比赛及训练的场所。1995年,投资26万元,对场馆进行全面翻修。
  体育中心原为赣县体育场,位于健康路与大公路交叉处西北侧。1940年建,占地1.12万平方米。内有8条300米跑道田径场(内含足球场)。场内建有灯光球场、篮球场和单双杠等设备。建国后,除供开展体育锻炼外,还是全市人民集会、游行、文艺汇演活动的场所。1983年,改为赣州市文体广场,拆除篮球场等设施,改建成文艺厅(内含舞池、茶座、音乐厅)、旱冰场、电子游戏室、碰碰车场等,保留原跑道及草地足球场。每逢周末晚,开展文艺演出、舞会、放映电影等活动。1992年4月改为市体育中心,兴建健身房。1995年投资60万元,新建恒温游泳池。
  赣州市田径场位于红旗大道中段北侧。1972年建成,占地面积2.41万平方米。跑道周长400米,有8条跑道(两边直道各有10条跑道)。跑道中间为草地足球场,长110米,宽90米;跑道外北边设有老年人门球场2个,南边设有老年人网球场。四周设有铁架看台。1988年改建司令台,1989年新建体育场围墙,1995年新建风雨跑道棚,并在田径场西侧兴建训练馆。
  训练馆位于赣州市田径场西侧。1995年12月兴建,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使用面积600平方米,钢筋砖混结构。内设体操、摔跤训练场所和鞍马、吊环、平衡木、高低杠、垫子、毡子等器械,是市体校学员的训练场地。
  此外,在红旗大道中段北侧建有赣州地区体委游泳池,南方冶金学院和赣州钴冶炼厂(今赣州钴钨有限责任公司)也辟有大型游泳池。
  [=此处为表格(市域内体育场地分布情况)=] 单位:个 [=此处为表格=] 第三节器械器材清末前,赣州体育运动只有简单的传统体育器材,如武术的刀、弓、剑、棍、枪、砣、锤、锏、箭、铁尺、轻鞭、长短钩镰、飞镖等;民间的象棋、毽子、狮子、龙舟、龙灯、高跷、秋千、跳绳等。民国时期,随着近代体育活动项目的传入,运动器材逐渐增加,有篮球、足球、铅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跳高架、跨栏架等田径器材,跳马、跳箱、吊环、单双杠、哑铃等体操器材,围棋、跳棋等棋类器材。
  建国后,随着近代体育运动项目的增加,运动器材品种不断增多。除民国时期的运动器械(材)种类外,田径类还有垒球、门球、铁饼、标枪、链球、垫子、卷尺、跑鞋、秒表、起跑器等,体操类有高低杠、平衡木、鞍马、肋木、拉力器等,娱乐方面有桥牌、扑克、桌球、康乐球、保龄球等,国防体育方面有气步枪、枪靶、滑翔机、无线电器材、航空模型等,运动员保健仪器方面有身高体重仪、肺活量计、血压机等。这些器械(材),已更新换代多次。1988~1991年,全市投入设备更新的专项资金达14.35万元。
  第四节经费清末前,境内开展体育活动的经费,以民间筹款为主。民国时期,除民间筹助外,政府有临时性拨款,但无固定的体育事业费。
  建国后,赣州市体育事业费政府每年都有投入。50年代,每年拨给2万元。60年代有增加,1964年为4.1万元,1965~1968年每年为4.4万元。70年代中期年均2.5万元,末期增至4万元。1980~1984年,每年由市财政拨款3万元。1985年后逐年增加,1985~1990年共拨款46.23万元。1990年起,市财政每年按15%的幅度递增田径经费,1990~1993年共拨款75.9万元,1994年达59万元。同时,市体委自筹资金兴建商业门点,其收入大多用于体育活动的开展。1991年,利用门点收入兴建了健身房。1995年,市体育中心全年总收入达80多万元,除上缴税金外,全部用于兴建和维修体育场(馆)。
  市财政除每年按预算拨款外,还有专项拨款。1989年,增拨参加赣州地区第二届运动会专项款6.5万元。市少儿体校恢复后,江西省体委每年拨给其一定补助经费。
  各基层单位和乡镇每年都拨出一定的经费添置体育器材和举办运动会。1993年,水东镇投资6万元为农民体协兴建了体育场地。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