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8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分类号: R183
页数: 4
摘要: 1945年6月,患疟疾者达1000多人。1946年2月,发生脑膜炎,死亡率甚高;同年6月,儿童多患麻痘症。1948年7月,水西乡发生痢疾、永安乡发生类似痢疾流行。建国后,疫情也曾有发生。中共赣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建立防疫机构,开展卫生宣传和预防接种,加强了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除旬报外,如发现急性传染病例,须在24小时内报告。要求发现传染病及时上报,旬报表按期逐级填写。实施急性传染病管理办法,制定与使用急性传染病报告卡、疫情更正单、急性传染病隔离异动情况表和转院证等。6例病人中,重型1例,中型3例,轻型2例,全部隔离治疗。1983年9月23日又发生1例02病,并伴有酸中毒,病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关键词: 传染病防治 防疫

内容

宋绍兴十五年(1145)、明天启六年(1626)秋、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四月、1915年洪水之后,赣州均发生大疫。1944年,发生霍乱流行。1945年6月,患疟疾者达1000多人。1946年2月,发生脑膜炎,死亡率甚高;同年6月,儿童多患麻痘症。1948年7月,水西乡发生痢疾、永安乡(今蛤湖乡)发生类似痢疾流行。建国后,疫情也曾有发生。中共赣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建立防疫机构,开展卫生宣传和预防接种,加强了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防疫制度疫情报告制 1950年,市人民政府卫生科组织各医院、诊所建立疫情报告制。除旬报外,如发现急性传染病例,须在24小时内报告。1953年11月,疫情管理工作移交市卫生防疫站。市卫生防疫站在全市逐步建立疫情报告网,完善疫情报告制。要求发现传染病及时上报,旬报表按期逐级填写。实施急性传染病管理办法,制定与使用急性传染病报告卡、疫情更正单、急性传染病隔离异动情况表和转院证等。
  防疫划片责任制1977年,健全卫生防疫网,实行卫生防疫划片责任制。全市各医疗单位指定医务人员具体负责卫生防疫工作。市卫生防疫站按时上报旬、月、季报表,每月作疫情分析1次。1989年12月卫生部指定赣州市为国家疾病监测点,成立赣州市疾病监测领导小组。1990年2月,制定《赣州市疾病监测工作实施细则》,由市第一人民医院、赣江地段医院、水南卫生院负责疾病监测工作。
  计划免疫建国后,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计划免疫。1950~1958年,全市接种牛痘28万多人次,注射霍乱疫苗8.4万多人次、霍乱伤寒混合疫苗28万多人次、乙型脑炎疫苗9.3万多人次、白喉类毒素16万多人次、百日咳疫苗1万多人次。1976年,将预防接种发展到有计划地对疾病进行免疫,开展建卡建册工作。1985年,开展冷链工作,保证与提高疫苗免疫效果,“四苗”(麻苗、脊髓灰质炎糖丸、百白破、卡介苗)接种覆盖率达75.24%。1987~1988年3月,对城区经批准养的家犬,全部进行了免疫;在农村有912只家犬注射了狂犬疫苗。1989年,实施《赣州市计划免疫工作总体科学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市各村、居委会、厂矿单位实行划片分级分类分档管理,设立150个接种点,每年提供10次以上的免疫服务。同时加强以甲类传染病——霍乱为重点的预防控制工作,开展对医疗单位肠道门诊的监督检查和对水源的疫源探索等工作,全市10个采水点检查结果均为阴性。1990年起,城区防保组接种点预防接种按月进行。1991年,国家计划免疫协调小组和江西省卫生厅分别授予市卫生防疫站计划免疫先进集体称号。1993年,城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2.52%,比卫生部当年的要求高出7.52个百分点,1994年又上升到95.6%。1993年底起,全市坚持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日活动。1990~1995年,城区3个地段“四苗”接种率均在98%以上,连续6年达到部颁标准,提前1年达到以乡为单位接种率85%的目标。
  传染病消长经建国以来长期坚持防治,境内传染病发病数呈下降趋势,有些传染病多年无病例。至1995年,天花连续41年、脊髓灰质炎连续15年、白喉连续14年无病例报告;麻疹、百日咳发病率连续10年控制在部颁标准以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控制在5/10万以下。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1995年为227.65/10万,分别比1955、1965、1975、1985年下降2779.38、1936.84、1121.86、137.88个十万分点。各类传染病发病总例数,1990~1995年年均数为733例,分别比1950~1959年、1961~1969年、1970~1979年、1980~1989年各期年均数下降79.7%、67.42%、77.38%和48.42%。
  重大疫情纪实乙型脑炎1953年4月28日发现,发病之多,传播之速,疫势之猛,为建国后所未有。市人民政府随即成立临时防治处并上报疫情。卫生部空运5000人份脑炎疫苗至南昌,省卫生厅派专车将疫苗运到赣州,市卫生人员及时注射,先后共注射4500人份;并开展群众性的灭蚊活动。中共中南局和省人民政府几次派卫生专家前来协助。经4个多月的防治,基本上扑灭疫情。流行时间长达141天,发病人数为352人,患病率为356.6/10万,6岁以下的年龄专率为185.2/10万,病死率18%强。此次乙型脑炎呈芝麻式散在性传播。其特点是:流行季节较全国各地早,4月底开始发病,6月中旬达到高峰,接近7月渐降;发病年龄绝大多数集中于6岁以下儿童组(91.74%),尤其高度集中于2岁以下的幼儿组(47.46%);患病率比1952年国内任何流行区高。此后,经历年防治,此病基本得到控制。
  天花1954年12月30日,市区章贡路发生1例真性天花。患者年龄9个月。曾患过麻疹,因漏种牛痘而发病。此后,境内未发现天花疫情。
  钩端螺旋体病(外耳氏病)1958年6月底,在赣州市第二中学从大埠劳动返校学生中流行。7月初,地、市成立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委员会,指定赣州市立医院专设病床,隔离治疗。同时,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赴疫区、防区防治。由于疫情掌握及时,防治措施得力,控制了疫势,防止了蔓延。经治疗的55例病人,除2例死亡外,余均治愈,治愈率达96.4%。此例由市立医院和有关部门协作做出诊断,属全省首次发现。
  02病1980年10月23日,水东公社发生第一例02病以后,相继发生6例现症病人(死亡1例)和4例带菌者。6例病人中,重型1例,中型3例,轻型2例,全部隔离治疗。疫情出现后,市人民政府成立防疫指挥部,组成防疫机动队和鉴别诊断抢救小组,各医院、卫生所(室)都开设肠道门诊。地、市防疫站开展疫源检索,全市共检查11023件(苍蝇376件,水质341件,家禽家畜431件,水生动物38件,肛门拭子9837人)。在水质中检出02病菌8株,狗内脏中检出02病菌1株。对全市124眼水井进行经常性的饮水消毒,对自来水厂的水质进行经常的余氯测定和抽样检查,使疫情很快得到扑灭。1983年9月23日又发生1例02病,并伴有酸中毒,病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此后,加强常年性肠道门诊工作,开展疫情检索,进行饮水消毒等,未再发生病例。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