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医疗技术和设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81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医疗技术和设备
分类号: R19
页数: 3
摘要: 医疗技术中医医疗技术民国以前,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是中医治疗。民国期间,中医有内、外、儿、妇各科名家。杨越秋的麻痘科、高昌灿的妇科、毕寿嵩的喉科皆有名气。伤科、骨科依靠中医治疗,针灸、推拿、刮痧、拔火罐等治疗方式也受群众欢迎。1958年,中医师杨伯勤用小金丹治疗肿瘤,疗效显著。赣州国药店采用炉硝散治疗胬肉攀睛250例,用黄连乌贼骨磨刮法治疗沙眼100多例,疗效均100%。市立医院、赣州国药店用柳枝接骨,针灸医师胡益新用针灸治疗白喉,均获成功。1988年,地区妇幼保健院和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别发现2例和1例异常核型染色体,均属世界首例。90年代,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全区率先使用全身CT机。
关键词: 医疗技术人员 医疗设备

内容

医疗技术中医医疗技术民国以前,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是中医治疗。民国期间,中医有内、外、儿、妇各科名家。杨越秋的麻痘科、高昌灿的妇科、毕寿嵩的喉科皆有名气。伤科、骨科依靠中医治疗,针灸、推拿、刮痧、拔火罐等治疗方式也受群众欢迎。50年代起,中医除不断发掘医学遗产,利用传统方法外,还结合临床实践,进行新的探索。1958年,中医师杨伯勤用小金丹治疗肿瘤,疗效显著。赣州国药店采用炉硝散治疗胬肉攀睛250例,用黄连乌贼骨磨刮法治疗沙眼100多例,疗效均100%。市立医院、赣州国药店用柳枝接骨,针灸医师胡益新用针灸治疗白喉,均获成功。市中医院1960年用金针治疗老年性白内障,中药四宝丹、伐木丸、双砂丸等方药治疗钩虫病,中药茵陈蒿汤、茵陈五苓、酢浆草合胃苓汤等治疗传染性肝炎,疗效显著;用中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膀胱阴道瘘3例,免除了手术治疗;1961年用中草药、针灸配合治疗蛔虫性肠梗阻、胃溃疡等,疗效显著;1971年起开展磁场疗法,治疗结石症、软组织损伤,疗效显著;1983年用解痉推拿法治肩关节脱位,效果优于牵引推拿法;1984年结合“针刺四缝”治疗小儿疳积1758例,提高了疗效;1986年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有效率达85%;1987年引进新的骨科治疗技术,采用闭合性手法复位,小夹板超关节固定,内服中草药,外加薰洗,结合牵引、按摩、功能锻炼等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肱踝上骨折、踝关节损伤、肱骨各种类型的外科颈骨折等,疗效均在98%以上;对百余例颅脑损伤引起的脑震荡后遗症,或以祛瘀通窍,或以平肝潜阳等法施治,疗效显著。1987年以后,市中医院突出中医特色,加强专科建设,伤骨科开展了骨科手术,施行全髋关节人工置换、椎间盘摘除术、腰椎骨折侧前方减压术;肛肠科不断吸收先进的中西医疗法,治疗各种肛肠疾病,有效率达98%以上;妇科既用传统的中医药治疗不孕症、痛经、崩漏,还用现代医疗手段给宫颈炎患者局部上中药,疗效比单纯西医疗法好;儿科研制的健脾散、疳积散,成为名牌制剂。市中医院眼科1992年引进北京眼视觉治疗中心的“712”治疗液进行临床观察,使不少视神经萎缩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针灸科开展耳针、耳部穴位贴敷、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项目,治疗风湿痛及各类神经麻痹、哮喘、中风后遗症等疾病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外科除保持和发扬中草药治疗各种疮疡、痈疽、湿疹、骨髓炎等奇难杂症的优势外,还引进多功能治疗仪,治疗狐臭、面痣;内科在1990~1992年,开展男子性功能障碍、弱视、乙肝、结石症等疾病的中医治疗新技术30项。
  西医医疗技术民国时期,赣县红十字会医院、仁爱医院等医疗技术水平较低,至1948年,西医内科仍以听诊为主,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外科仍以普外为主,仅能作疝气、包皮、阑尾切除和开腹、截肢等手术;产科只能处理平产、难产和剖腹产手术。建国后,全市西医医疗技术水平逐步提高。1951年以后,市立医院等综合医院先后开展心脏二尖瓣分离、肺叶切除、肾部分摘除等手术。1958年,市立医院内科在全省首次发现和诊断治疗钩端螺旋体病40多例,治愈率达94.5%。1959年,市立医院成功抢救治愈烧伤面积达70%的患者,地、市医院外科开展胸腔手术、脊柱植骨融合术、关节形成术、胆囊部分切除术、输尿管移植术和重度尿道损伤修补术等都获得成功。1961年,市第一医院妇产科为一患者切除重达30多公斤的巨大卵巢肿瘤获得成功。1971年,市第一医院用耳根针麻进行脾脏摘除术、开胸手术、头颅手术和脾肾静脉吻合术等复杂手术,1979年开展断指、断掌、断臂再植手术,1980年开展回肠代输尿管手术,1982年开展血红蛋白分子病的研究,1983年开展自体肾移植手术,均获得成功。1984年,市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手术治愈率达66%,开创了脑外科手术新局面。1988年,地区妇幼保健院和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别发现2例和1例异常核型染色体,均属世界首例。进入90年代,市内各医院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市第一人民医院于1991~1993年引进新技术和开展新项目112项,其中,扁管式光量子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钴铬合金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填补了全省空白;经颅彩色多普勒的诊断术、锥颅碎血吸引术、肝癌复发二次切除术和同种异体肾移植等28项填补了全区多项空白。
  医疗器械仪器 [=此处为插图(施行高难手术)=] 建国初,人民政府接管的市内3所医院,仅有一般简单医疗设备。50年代初,全市各医院开展医疗器械革新活动,市立医院自制了电动吸痰器、电动棉球机、棉签机、电动吸宫器、电动血清导电测定仪、X线放大摄影器等。50年代中期起,市内医疗卫生单位不断购置、更新医疗器械仪器。1960年后,各医院医疗器械仪器逐步向自动化、现代化发展,引进超声、激光、光导纤维等现代化先进医疗器械仪器。80年代起,市内已有500毫安X光机及配套设备、八导程脑电图、纤维结肠镜、光源纤维内窥镜、内窥镜高精冷光装置、内窥镜摄影装置、单探头彩色扫描仪和体外震波碎石机等投入使用。90年代,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全区率先使用全身CT机。1995年末,市属以上各医疗单位有万元以上的医疗器械仪器312台(套)。各地段医院、乡(镇)卫生院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医院(卫生所、室)的医疗器械仪器也逐步得到添置和更新。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