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814
颗粒名称: 护理
分类号: R192.6
页数: 2
摘要: 建国前,护理工作遭歧视,医院护理人员较少。建国后,护理人员逐渐增多,成为医院工作中一支重要力量。
关键词: 护理人员 护士

内容

建国前,护理工作遭歧视,医院护理人员较少。建国后,护理人员逐渐增多,成为医院工作中一支重要力量。
  护理组织系统1919年,赣县红十字会医院设有医护员。1924年,仁爱医院成立时就有护士。1931年,美籍修女刘爱德任仁爱医院护士,此后来赣州的美国和比利时医生、护士有14人。1945年10月至1949年8月,江西省立赣县医院设护理主任1人,红十字会医院和仁爱医院均设有护士长。建国后,1950年,赣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设护士长1人,护士2人,见习护士8人。1951年6月,赣州市立医院设护理主任1人;1953年,改设总护士长和副总护士长各1人。1981年5月,市人民医院设立护理部,正、副主任各1人,病区护士长9人。驻市、市属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均设立护理部,负责组织管理和指挥全院的护理工作。医院护理工作实行护士、护士长、科护士长三级负责制或护士、护士长两级负责制。护理人员的培训、考核、院内调配由护理部或总护士长负责。
  护理规章制度1954年,各医院先后建立交接班制、三级护理制、护士汇报制、病室巡回制、专人专管负责制、保护性医疗制等管理制度。1955年,赣州市立医院实行“三好五轻”(服务态度好、耐心解释好、护理质量好,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窗轻、挪动桌椅轻)护理,并美化病室环境。1956年,病室工作建立查房流水作业法,推行专程发药制。1960年,建立与健全巡回护理、重病护理、晨间护理、探视等制度。1962年,各医院均结合实际,建立和修订保护性医疗制、急重病抢救制、隔离消毒制、10小时在班制、差错事故登记制、物品保管制、护理质量评定制、护士长总值班制、护士长例会制、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1968年,各医院推行“医护结合”、实行“医护一条龙”,打破“医护界限”,使原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护理制度遭到破坏或废除,护理质量下降。1972年起,护理工作的有关制度逐渐恢复。1982年1月,各医院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医院工作人员职责》,普遍建立和修订各种制度,有关护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有《病房管理制度》、《查对制度》、《护理工作制度》、《手术室工作制度》、《供应室工作制度》等。同年12月,市第一人民医院参考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制定汇编《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护理专业分册》,提高了全院护理水平;1989年,开展心理护理,改善病人心理状态,提高了医疗效果。
  护理技术1953年以前,大部分治疗护理由医生操作,1954年开始,逐渐转为由护理人员操作。1958年,市立医院和市红十字会医院开展无痛医院活动,肌肉注射严格掌握“二快一慢(进针快、拨针快、推药慢)”的方法;静脉注射一针见血,并注意分散病人注意力。1965年,市第一医院开展一专多能、多面手活动,多数护士掌握了口腔、褥疮、输氧等护理和小儿静脉注射、抽胃液、导尿等技术,部分护士还掌握了腰椎穿刺、切开排脓、封闭疗法、缝合操作、各种造影的准备及操作。1990年,全市各医院对护理人员普遍开展铺床、无菌操作、肌肉注射等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训练。1992年,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人员推行脑血管病的血疗(自血疗法)新技术;1993年4月,推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进行介入治疗;内科还开展了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术,提高了护理技术操作水平。
  护士地位建国前,护理被视为是侍候人的工作,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很多人不愿从事这项职业。建国后,护士地位提高。1951年5月12日,赣州市首次举行“五一二”国际护士节庆祝大会,会上表彰了10名模范护士。1954~1984年,有5名护士分别被选为市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和市总工会委员。1988~1992年,蓝根辉、方代发、陈建华、陈进娣、李梅花、张春英、钟春娇、萧红等获全国模范护士称号。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