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疗与护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81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疗与护理
分类号: R248
页数: 3
摘要: 中医赣州中医多属家传,少数系从师习医。民国初年,赣州成立中医公会,以灌输医药常识,联络中医人士,研讨医学,施诊施痘。1934年,创办赣州中医疗养院。1936年,始有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师陆剑尘等在赣州开业行医。1937年,城区有私人开业中医张逸凡、毕寿嵩、杨越秋、高昌灿、钟漱秋、冯慕秋、刘奉璋、陈国干等34人。
关键词: 中医学 护理学

内容

中医赣州中医多属家传,少数系从师习医。民国初年,赣州成立中医公会,以灌输医药常识,联络中医人士,研讨医学,施诊施痘。1934年,创办赣州中医疗养院。1936年,始有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师陆剑尘等在赣州开业行医。1937年,城区有私人开业中医张逸凡、毕寿嵩、杨越秋、高昌灿、钟漱秋、冯慕秋、刘奉璋、陈国干等34人。
  1950年,开业的中医有70人。1952~1953年,相继组成10个中医(或中西医)联合诊所。1953年经过整顿,成立赣州市卫生联合诊所;1954年,改组为市卫生工作者联合诊所;1956年,并入赣州国药店。1958年,赣州国药店创办赣州中医药学校,招生19人。同年,赣州市市立医院设立中医科,各医院和市卫联诊所相继以带徒方式,培养中医药人员37人。1960年成立赣州市中医院后,开展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大献秘验单方的采风运动,共收集秘验单方6327件,医药论文179篇,有研究价值的病例总结242篇。组织名老中医编写了《民间草药简介》、《医药文集》、《临床医案集》、《针灸学讲义》、《喉科临床汇编》、《眼科临床汇编》、《秘验方锦集》、《临床骨科学》、《研究病种临床常规》、《临床儿科疾病的治疗》、《小儿燃灯》等医学著作11本。随着中医药队伍逐渐扩大,各医疗单位相继设立中医科室。1971~1978年,赣南卫生学校(赣南医学专科学校)举办5期西医学习中医进修班。1985年,南外红旗村创办赣州红旗伤科医院,以祖国传统医学中的推拿、接骨、拔火罐、刮痧、外敷中草药、内服中草药、小夹板固定等医技,配以现代医学技术进行综合治疗,具有见效快、疗效高、费用低、方法简便的特点,获得患者好评。1988年,市中医院住院部中医药治疗率为79.3%,危重病人中医药抢救成功率为78.1%。1995年,全市有89个医疗单位设立了中医科或中医诊疗室。
  西医西医传入赣州始于1916年,先有饶州博爱医院学习结业生萧荣光,后有江西公立医专毕业生林森如、张君白、古可庄、洪泽、李粲英等在赣州开设西医诊所或西药房兼诊所。1924年,仁爱医院开设仅有护士和调剂员的门诊,1931年始有外籍医师。1937年,全市有个体开业西医25人。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城市的徐化民、齐同瑞、姜培新、何同善、朱兰汀等一批西医迁入赣州,或任职于医院,或个人开业行医。同济大学、江西医专也曾一度迁来赣州,促进了赣州西医的发展。1948年,全城有医院5所,西医医护人员52人;有个人开业西医20多人。医疗设备简陋。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接管省立赣县医院、赣县红十字会医院和仁爱医院,分别改名赣州专区人民医院、赣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和赣州市市立医院。3所医院共有病床180张,职工191人,分设内、外、妇科。1952年以后,个体开业的西医师逐渐加入医院工作,医学院校毕业的医务人员逐年充实到各医疗单位。全市医院分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设置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肤科、预防保健科和急诊科室等。急诊科室实行24小时应诊,设观察床位。较大的医院还设有药剂、检验、血库、放射、病理、理疗、同位素、功能检查和营养、手术、中心供应室等医疗技术科室。1992~1995年,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均增设了各种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其他专业科室,增添了一大批先进的医疗设备,运用现代化的检测和治疗手段,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
  中西医结合民国时期,中医、西医和中药、新药(西药),均分别成立公会,各施其术。
  建国后,赣州市的中西医结合是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8年11月,遵循中共中央关于组织西医学习中医的指示,全市西医学习和研究中医,不断运用中医疗法诊治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也使西医人员加深了对祖国医学的认识。赣州市市立医院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外耳氏病(钩端螺旋体病)的病死率为6.6%,低于国际水平(25%);市妇幼保健所采用中药百步雷丸乌梅汤治疗子宫颈炎,疗效显著。同年12月,全市医药卫生人员又掀起学习针灸的热潮。1959年,全市医务界基本普及针灸和梅花针,绝大部分医务人员都能按病记穴治疗一些常见病。1960年,在查治“三病”(浮肿、子宫脱垂、闭经)和头癣工作中,中西医结合得到广泛运用。市中医院以中医为主,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乡村赤脚医生多运用西医方法诊断,采用中草药治疗一些慢性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基础上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已从一方一药的临床观察发展到中医基本理论研究,对提高医疗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护理建国前,护理工作遭歧视,医院护理人员较少。建国后,护理人员逐渐增多,成为医院工作中一支重要力量。
  护理组织系统1919年,赣县红十字会医院设有医护员。1924年,仁爱医院成立时就有护士。1931年,美籍修女刘爱德任仁爱医院护士,此后来赣州的美国和比利时医生、护士有14人。1945年10月至1949年8月,江西省立赣县医院设护理主任1人,红十字会医院和仁爱医院均设有护士长。建国后,1950年,赣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设护士长1人,护士2人,见习护士8人。1951年6月,赣州市立医院设护理主任1人;1953年,改设总护士长和副总护士长各1人。1981年5月,市人民医院设立护理部,正、副主任各1人,病区护士长9人。驻市、市属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均设立护理部,负责组织管理和指挥全院的护理工作。医院护理工作实行护士、护士长、科护士长三级负责制或护士、护士长两级负责制。护理人员的培训、考核、院内调配由护理部或总护士长负责。
  护理规章制度1954年,各医院先后建立交接班制、三级护理制、护士汇报制、病室巡回制、专人专管负责制、保护性医疗制等管理制度。1955年,赣州市立医院实行“三好五轻”(服务态度好、耐心解释好、护理质量好,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窗轻、挪动桌椅轻)护理,并美化病室环境。1956年,病室工作建立查房流水作业法,推行专程发药制。1960年,建立与健全巡回护理、重病护理、晨间护理、探视等制度。1962年,各医院均结合实际,建立和修订保护性医疗制、急重病抢救制、隔离消毒制、10小时在班制、差错事故登记制、物品保管制、护理质量评定制、护士长总值班制、护士长例会制、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1968年,各医院推行“医护结合”、实行“医护一条龙”,打破“医护界限”,使原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护理制度遭到破坏或废除,护理质量下降。1972年起,护理工作的有关制度逐渐恢复。1982年1月,各医院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医院工作人员职责》,普遍建立和修订各种制度,有关护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有《病房管理制度》、《查对制度》、《护理工作制度》、《手术室工作制度》、《供应室工作制度》等。同年12月,市第一人民医院参考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制定汇编《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护理专业分册》,提高了全院护理水平;1989年,开展心理护理,改善病人心理状态,提高了医疗效果。
  护理技术1953年以前,大部分治疗护理由医生操作,1954年开始,逐渐转为由护理人员操作。1958年,市立医院和市红十字会医院开展无痛医院活动,肌肉注射严格掌握“二快一慢(进针快、拨针快、推药慢)”的方法;静脉注射一针见血,并注意分散病人注意力。1965年,市第一医院开展一专多能、多面手活动,多数护士掌握了口腔、褥疮、输氧等护理和小儿静脉注射、抽胃液、导尿等技术,部分护士还掌握了腰椎穿刺、切开排脓、封闭疗法、缝合操作、各种造影的准备及操作。1990年,全市各医院对护理人员普遍开展铺床、无菌操作、肌肉注射等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训练。1992年,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人员推行脑血管病的血疗(自血疗法)新技术;1993年4月,推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进行介入治疗;内科还开展了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术,提高了护理技术操作水平。
  护士地位建国前,护理被视为是侍候人的工作,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很多人不愿从事这项职业。建国后,护士地位提高。1951年5月12日,赣州市首次举行“五一二”国际护士节庆祝大会,会上表彰了10名模范护士。1954~1984年,有5名护士分别被选为市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和市总工会委员。1988~1992年,蓝根辉、方代发、陈建华、陈进娣、李梅花、张春英、钟春娇、萧红等获全国模范护士称号。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