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80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医疗
分类号: R197
页数: 14
摘要: 赣州设立医疗机构始于1914年,时有施诊所开诊。1924年6月,赣州天主堂仁爱医院建立。1934年,赣县中医疗养院开业,历数年歇业,1947年复业,后因经费无着而解体。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有赣县卫生院、军医署第二十四后方医院、江西省立赣县医院、赣县助产学校附属产院、新生产院、大众医疗所、瑞琨医院开业。1949年6月,民光医院开业。其中,除江西省立赣县医院、仁爱医院、赣县红十字会医院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外,其余或中辍,或外迁,或于解放前夕停业。1994年9月被评为爱婴医院。赣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位于水东镇沿垇村,是综合性专科医院。1949年8月,市人民政府接管后,改称赣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主要收治各种急性传染病患者,其中肺结核和肝炎患者居多。
关键词: 医药卫生组织 医药卫生机构

内容

赣州设立医疗机构始于1914年,时有施诊所开诊。1918年,赣县红十字会医院建立。1924年6月,赣州天主堂仁爱医院建立。1934年,赣县中医疗养院开业,历数年歇业,1947年复业,后因经费无着而解体。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有赣县卫生院(赣县医院)、军医署第二十四后方医院、江西省立赣县医院(江西省第四行政区中心卫生院)、赣县助产学校附属产院(大同产院)、新生产院、大众医疗所(贫民医疗所)、瑞琨医院开业。1949年6月,民光医院开业。其中,除江西省立赣县医院、仁爱医院、赣县红十字会医院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外,其余或中辍,或外迁,或于解放前夕停业。
  建国后,市内医疗单位不断增加,乡村医疗机构逐步建立与完善。到1995年,全市有综合性医院和专业医院12所,防治研究所7所,乡镇卫生院9所,地段医院3所,疗养院1所,有单位医疗所(室)和职工医院108所,村卫生所(室)94个、医疗点120个;市及驻市医院病床2852张。
  医院赣州地区人民医院位于红旗大道东段南侧,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前身为江西省立赣县医院。建国后,院名、院址多次变动。1954年8月迁至今址。1971年改称今名。全院占地面积5.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53万平方米。1995年末,有病床523张(另设急诊观察床16张),职工872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护、技)师48人。临床科室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老年病科、肿瘤科、皮肤科、麻醉科、急诊科、理疗科;医技科室有药剂科、检验科、病理科、生理功能科、CT室、内窥镜室、手术室、消毒供应室、病案室、图书馆、预防保健科,并设有放免中心、基因诊断中心。万元以上的医疗器械仪器80多台(套),主要的有日产SCT-4500TE型全身CT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800毫安遥控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体外震波碎石机、血液分析仪和各种内窥镜等。1994年9月被评为爱婴医院。
  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位于青年路中段南侧,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赣南医学院简易门诊部,1962年迁今址,院名多次更改,1988年4月改称今名。全院占地面积2.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1995年末,有病床500张,职工583人(含教学编制52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9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5人,副主任护师1人。临床科室有神经科、内科、肿瘤科、普外科、矫外科、脑外科、泌外科、烧伤整形科、心胸外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中医科、急诊科、麻醉科等;医技科室有功能科、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血透室、碎石中心、CT室、内窥镜室等,还设有血液、皮肤等4个实验室和高血压防治中心。万元以上的医疗器械仪器84台(套),其中85万元的日产阿洛卡SSD-680型全身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属全省率先引进的先进仪器。1995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纪检监察先进集体。
  赣州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位于水东镇万松山下,是综合性医院。前身为江西省公安总队医院。1969年3月,从南昌迁至白塔,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三六二医院。同年11月迁今址。1988年移交给赣州地区,改称今名。1990年在该院设立赣南儿麻矫治中心。全院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1995年,有病床150张,职工166人,其中正副主任医师7人。设内科、肛肠外科、骨科、外科(含脑、胸、泌外)、妇产科、中医科、五官科、麻醉科、门诊部、急诊科、生理功能科、检验科、放射科、药剂科、制剂室等22个科室。有日产B超机、纤维光束结肠镜等万元以上的医疗器械仪器12台(套)。1991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扶残助残先进单位。
  赣州地区妇幼保健院位于大公路西段北侧,是以保健为中心,临床为基础,集保健、医疗、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妇幼保健业务指导中心。建于1956年12月,时名赣南行署妇幼保健院。1982年1月改为今名,并迁至今址。全院占地面积6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担负全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妇女儿童疾病医疗等工作。保健专科、临床专科、医技专科和行政职能科室设置齐全。1995年,有病床100张,职工21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1人,副主任技师1人。有万元以上的医疗器械仪器10台(套)。
  [=此处为插图(赣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赣州地区章江医院位于市区南部窑下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面向赣州地区提供精神卫生医疗服务的中心。担负赣南17个县(市)和邻省精神病人的医疗任务,承担赣州地区精神医学司法鉴定工作和江西省、赣州地区大、中专医学院校精神科的教学实习任务。前身为1960年成立的南康县精神病医院。1969年9月,由南康迁至今址,全院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院名数次变更,1993年5月改为今名。设有门诊、门诊观察室、住院部(有4个病区和心理治疗、理疗、音乐治疗、激光治疗室)。1995年末,有病床256张,职工196人,其中正副主任医师6人。有日产301-13型B超机等万元以上的医疗器械仪器15台(套)。
  赣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位于大公路东段南侧,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乙等医院,是江西中医学院、赣南医学院和赣州地区卫生学校教学基地,又是中国医科大学血栓病医院赣州分院。前身是赣州天主堂仁爱医院。1950年12月,市人民政府接管,成立赣州市市立医院。1961年6月,更名赣州市第一医院。1971年10月,更名为赣州市人民医院。1982年1月,改称今名。全院占地面积3.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7万平方米。1995年末,有病床520张,职工695人,其中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护)师32人。临床科室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中医科、皮肤科、理疗科、急诊科、麻醉科、康复医学科、家庭病床科;医技科室有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影像科、功能检查科、内窥镜室、手术室、消毒供应室等;其他专业科室有预防保健科,病案信息科,健康教育科,医疗统计室等。有万元以上医疗器械仪器97台(套)。先后获省、地、市卫生先进单位、“六好”文明医院和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卫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1994年9月被评为爱婴医院。
  赣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位于水东镇沿垇村,是综合性专科医院。前身为赣县红十字会医院,设东北路。1949年8月,市人民政府接管后,改称赣州市红十字会医院。1961年更名赣州市第二医院。1964年,住院部迁水东沿垇,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1970年,改为赣州市传染病医院,撤销东北路门诊部。1979年改称今名。1986年,与赣州市传染病医院、赣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主要收治各种急性传染病患者,其中肺结核和肝炎患者居多。较先进的技术有对病毒性肝炎的磁场疗法。1995年,有病床195张,职工164人,其中正、副主任医(护)师8人。临床科室有急诊科、肝炎急传科、肝炎结核科;医技科室有药剂科、检验科、超声室、心电图室、理疗室、放射科等。有万元以上的医疗器械仪器5台(套)。
  赣州市中医院位于西津路中段北侧,是二级甲等中医院,赣南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中心,江西中医学院、抚州中医学校的实习基地。前身是1954年1月成立的赣州市卫生工作者协会联合诊所(简称市卫联诊所)。1956年1月,市卫联诊所并入赣州国药店。1960年8月,成立赣州市中医院,为全民所有制单位。1962年,调整为集体所有制单位。1986年12月,恢复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1993年10月1日,增挂赣州老年康复中心的名牌,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治疗、生活护理和咨询服务。全院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945平方米。临床科室有中西医内儿科、中西医外科、中医妇科、伤骨科、针灸科、痔疮科、眼科、牙科、耳鼻喉科、气功按摩科、理疗科、家庭病床科、急诊科;医技科室有检验科、放射科、功能检查科和药剂科。1995年末,有病床285张,职工250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2人。有万元以上的医疗器械3台(套)。
  赣州市二轻医院位于建国路南段西侧,建于1990年5月。1995年,有病床20张,职工1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设有西医内科、中医科、妇儿科、外科、伤科、牙科、肝病科、皮肤科、放射科、B超室、心电图室、检验室。主要医疗器械有400毫安X光机、B超、心电图机、生物电场治疗机等。
  赣州市按摩医院位于东桥路西北侧,1958年成立。占地面积2255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属于市民政局主管的县以上大集体事业单位。以按摩为主,设中医科、西医内科、伤科、按摩、针灸、X光室、化验室等7个科室。1995年,有病床50张,职工46人。
  赣州市赣江地段医院位于东郊路西段北侧,1958年开办,县以上大集体事业单位。1995年,有病床50张,职工37人。设有中医科、西医科、妇产科、牙科、痔疮科、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另设荷包塘门诊部、大公路第二门诊部和防保组。防保组担负赣江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内的爱国卫生、卫生宣教、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预防工作。主要医疗器械有万元以上的200毫安X光机、100毫安X光机、心电图机等。
  赣州市解放地段医院位于解放路北段东侧,1959年1月开办,县以上大集体事业单位。设有西医内儿科、中医内儿科、中医伤外科、西医外科、牙科、妇产科、皮肤科、痔疮科、心电图室、X光室、化验室、中西药房、建国路第一门诊部和防保组。防保组担负解放街道办事处范围内的爱国卫生、卫生宣教、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预防工作。1995年,有病床20张,职工27人。主要医疗器械有30毫安X光机、心电图机等。
  赣州市南外地段医院位于东阳山路中段西侧,1969年7月建立,县以上大集体事业单位。设有中医内科、西医内科、妇产科、伤外科、口腔五官科和防保组等。防保组担负南外街道办事处范围内的爱国卫生、卫生宣教、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预防工作。1995年在东阳山路新建院房,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有病床20张,职工22人。主要医疗器械有30毫安X光机、进口心电图机等。
  赣州市红旗伤科医院位于南外肖园里,1985年建立,为村办集体所有制医疗保健单位。占地面积584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设有门诊部、住院部和卫生所等。1995年,有病床20张,职工15人。
  驻市医院还有赣州地区职业病防治院、赣州地区卫生学校华兴医院等。医技所、站、中心有赣州地区医学技术情报所、赣州地区中心血站、赣州地区临床检验中心等。疗养院有江西省赣州天竺山工人疗养院。
  卫生院蟠龙中心卫生院位于蟠龙圩,1958年开办,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占地面积2331平方米,建筑面积2695平方米。1995年,有病床20张,职工27人。设中西内科、外科、妇产科、牙科等科室和3个门诊部。主要医疗器械有50毫安X光机、心电图机、B超、妇产治疗仪等。
  沙石卫生院位于沙石埠,1958年开办,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90平方米。1995年,有病床15张,职工24人。设西医、中医、妇产等科室。主要医疗器械有多功能洗胃机、100毫安X光机、心电图机等。
  湖边卫生院位于湖边乡龙岭村,1958年开办,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占地面积1931平方米。1995年有职工20人。设西医、中医、妇产等科室。主要医疗器械有50毫安X光机、581光电比色计、心电图机等。
  蛤湖卫生院位于蛤湖乡横江村,1989年12月开办,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建筑面积676.28平方米。1995年,有病床10张,职工9人。设中医、西医、妇产等科室。主要医疗器械有X光机、心电图机等。
  龙埠卫生院位于龙埠乡龙埠村,1990年1月开办,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占地面积667平方米,建筑面积282.4平方米。1995年,有病床12张,职工9人。设西医、中医等科室。主要医疗器械有30毫安X光机等。
  水东卫生院位于水东镇沿垇村,1957年开办,属县以上大集体事业单位。设沿垇、七里、桥头、虎岗4个门诊部等。1995年,有病床30张,职工17人。主要医疗器械有30毫安X光机、心电图机等。
  水西卫生院位于水西街,1957年开办,属县以上大集体事业单位。1995年有职工10人。设中西医等科室。主要医疗器械有心电图机等。
  水南卫生院位于左营背,1971年10月开办,属县以上大集体事业单位。占地面积1867平方米,建筑面积1030平方米。1995年,有病床20张,职工23人。设中医科、西医科、外科、伤科、妇产科等科室。主要医疗器械有X光机、显微镜等。
  沙河卫生院位于沙河乡麻芫岭,建于1972年,属集体所有制事业单位。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25平方米。1995年,有病床8张,职工13人。设中西医、妇产、口腔等科室。主要医疗器械有X光机、心电图机等。
  村医疗网点建国前,沙石、蟠龙、水东等地有小药铺。1942年,蟠龙、七鲤设有卫生所,各有医生1人、接生员或卫生员1人。1944年,因日寇入侵停办。1946年,赣县卫生院在沙石设分院,有医士2人。
  建国后,50年代初期乡村有乡个体医生组成的联合诊所,常有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种痘治病。1956年,开始建立农村卫生保健站。1970年,水东、水南、水西公社所辖10个大队建立了合作医疗站。1976年,全市有农村合作医疗站20个,赤脚医生61人,生产队卫生员148人、接生员31人。1978年,农村合作医疗站增至53个,赤脚医生235人,生产队卫生员274人、接生员131人。1995年,全市农村有村卫生所、室94个,乡村医生101人、卫生员43人、接生员85人。在村设置的120个医疗点中,乡卫生院设点14个,村集体办26个,乡村医生或卫生员联合办34个,个体办39个,其他7个。
  单位医疗所(室) 赣州城单位设置医疗所(室),始于40年代。1948年,省立赣县中学、赣县县立中学、省立赣州职业学校、省立赣县师范学校、江西钨锡业有限公司等均设有医务所。
  建国后,单位医务所(室)相继增加,多为50年代与70年代所建。1995年,全市有工矿企业、学校、机关等单位医务所(室)和职工医院108所,简易病床362张,职工人数87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59人。
  第二节医疗队伍民国时期,赣州中医多系家传或从师学医,少数由中医院校培养;西医多系医学院校培养,少数是在教会医院或公私医院学习后考试合格,取得医生资格。1948年,境内有中西药调剂人员和中药加工人员266人。
  国有、集体医务人员建国后,全市绝大多数医药卫生人员来自各级医学院校的毕业生。50年代中医带徒的同时,赣州国药店——市卫联诊所创办中医药学校,培养了一批中医药人员。西医绝大部分来源于高中级医学院校,护理人员一部分由医院办校培养。各医院也不断选派人员出去培训,以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
  1980年,根据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技术职称及晋升条例(试行)》等有关规定,市卫生局对市属卫生技术人员进行职称评定、晋升工作。到1988年,市属卫生系统职称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市属卫生系统共有770人获得专业技术职务,其中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药、护、技)师43人,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229人,医(药、护、技)师(士)493人。对已获职务的卫生技术人员,除离退休人员外,均发给聘书,并兑现职务工资。同年9月,开展集体编制的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工作,完成229人的申报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考核、评审工作,其中高级1人,中级41人,初级187人。还对市属企事业单位申报卫生技术职称的272人进行了考核评审,其中有高级4人,中级89人,初级179人。职称改革后,卫生技术人员中的高、中级医务人员达25.5%。
  1985~1995年,全市卫生系统职称评定工作逐步走上经常化,对申报各级各类专业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进行考核评审,发给聘书。1995年,全市153所卫生机构(含驻市医疗卫生单位),共有职工539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040人,获高中级技术职称的有主任中医师1人,主任西医师22人,主任中西医结合医师1人,主任西药师1人;副主任中医师31人,副主任西医师166人;副主任中西医结合医师2人,副主任护师6人,副主任中药师1人,副主任西药师4人,副主任技师4人;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904人。
  个体医务人员清代以前,赣州已有行医名士。民国时期,个体开业行医者日渐增多。1937年,城区个体开业的中医、西医、牙科、产科和草药医生共有72人。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省城有些名医避难迁赣州开业行医。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加强对个体行医人员的管理。1950年,全市有个体开业的中医、西医、牙医、助产士118人。1951年后,部分个体开业医生被吸收到医疗单位工作或组织联合诊所。1954年,成立市卫联诊所,大部分个体开业医生走上了集体化道路。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全市93%的个体医生进入社办医院。1964年,全市有中医、西医、牙医个体开业医生59人。1970年,大部分个体开业医生加入到街道集体防治机构。1980年,对申请个体开业人员进行考试和发照工作。全市个体开业医生1985年有25人、1993年有10人、1994年有4人。
  [=此处为表格(若干年份全市卫生事业基本情况)=] 说明:表内数据含驻市卫生事业单位,未含工勤人员。
  第三节医疗与护理中医赣州中医多属家传,少数系从师习医。民国初年,赣州成立中医公会,以灌输医药常识,联络中医人士,研讨医学,施诊施痘。1934年,创办赣州中医疗养院。1936年,始有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师陆剑尘等在赣州开业行医。1937年,城区有私人开业中医张逸凡、毕寿嵩、杨越秋、高昌灿、钟漱秋、冯慕秋、刘奉璋、陈国干等34人。
  1950年,开业的中医有70人。1952~1953年,相继组成10个中医(或中西医)联合诊所。1953年经过整顿,成立赣州市卫生联合诊所;1954年,改组为市卫生工作者联合诊所;1956年,并入赣州国药店。1958年,赣州国药店创办赣州中医药学校,招生19人。同年,赣州市市立医院设立中医科,各医院和市卫联诊所相继以带徒方式,培养中医药人员37人。1960年成立赣州市中医院后,开展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大献秘验单方的采风运动,共收集秘验单方6327件,医药论文179篇,有研究价值的病例总结242篇。组织名老中医编写了《民间草药简介》、《医药文集》、《临床医案集》、《针灸学讲义》、《喉科临床汇编》、《眼科临床汇编》、《秘验方锦集》、《临床骨科学》、《研究病种临床常规》、《临床儿科疾病的治疗》、《小儿燃灯》等医学著作11本。随着中医药队伍逐渐扩大,各医疗单位相继设立中医科室。1971~1978年,赣南卫生学校(赣南医学专科学校)举办5期西医学习中医进修班。1985年,南外红旗村创办赣州红旗伤科医院,以祖国传统医学中的推拿、接骨、拔火罐、刮痧、外敷中草药、内服中草药、小夹板固定等医技,配以现代医学技术进行综合治疗,具有见效快、疗效高、费用低、方法简便的特点,获得患者好评。1988年,市中医院住院部中医药治疗率为79.3%,危重病人中医药抢救成功率为78.1%。1995年,全市有89个医疗单位设立了中医科或中医诊疗室。
  西医西医传入赣州始于1916年,先有饶州博爱医院学习结业生萧荣光,后有江西公立医专毕业生林森如、张君白、古可庄、洪泽、李粲英等在赣州开设西医诊所或西药房兼诊所。1924年,仁爱医院开设仅有护士和调剂员的门诊,1931年始有外籍医师。1937年,全市有个体开业西医25人。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城市的徐化民、齐同瑞、姜培新、何同善、朱兰汀等一批西医迁入赣州,或任职于医院,或个人开业行医。同济大学、江西医专也曾一度迁来赣州,促进了赣州西医的发展。1948年,全城有医院5所,西医医护人员52人;有个人开业西医20多人。医疗设备简陋。
  建国后,市人民政府接管省立赣县医院、赣县红十字会医院和仁爱医院,分别改名赣州专区人民医院、赣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和赣州市市立医院。3所医院共有病床180张,职工191人,分设内、外、妇科。1952年以后,个体开业的西医师逐渐加入医院工作,医学院校毕业的医务人员逐年充实到各医疗单位。全市医院分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设置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肤科、预防保健科和急诊科室等。急诊科室实行24小时应诊,设观察床位。较大的医院还设有药剂、检验、血库、放射、病理、理疗、同位素、功能检查和营养、手术、中心供应室等医疗技术科室。1992~1995年,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均增设了各种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其他专业科室,增添了一大批先进的医疗设备,运用现代化的检测和治疗手段,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
  中西医结合民国时期,中医、西医和中药、新药(西药),均分别成立公会,各施其术。
  建国后,赣州市的中西医结合是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8年11月,遵循中共中央关于组织西医学习中医的指示,全市西医学习和研究中医,不断运用中医疗法诊治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也使西医人员加深了对祖国医学的认识。赣州市市立医院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外耳氏病(钩端螺旋体病)的病死率为6.6%,低于国际水平(25%);市妇幼保健所采用中药百步雷丸乌梅汤治疗子宫颈炎,疗效显著。同年12月,全市医药卫生人员又掀起学习针灸的热潮。1959年,全市医务界基本普及针灸和梅花针,绝大部分医务人员都能按病记穴治疗一些常见病。1960年,在查治“三病”(浮肿、子宫脱垂、闭经)和头癣工作中,中西医结合得到广泛运用。市中医院以中医为主,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乡村赤脚医生多运用西医方法诊断,采用中草药治疗一些慢性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基础上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已从一方一药的临床观察发展到中医基本理论研究,对提高医疗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护理建国前,护理工作遭歧视,医院护理人员较少。建国后,护理人员逐渐增多,成为医院工作中一支重要力量。
  护理组织系统1919年,赣县红十字会医院设有医护员。1924年,仁爱医院成立时就有护士。1931年,美籍修女刘爱德任仁爱医院护士,此后来赣州的美国和比利时医生、护士有14人。1945年10月至1949年8月,江西省立赣县医院设护理主任1人,红十字会医院和仁爱医院均设有护士长。建国后,1950年,赣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设护士长1人,护士2人,见习护士8人。1951年6月,赣州市立医院设护理主任1人;1953年,改设总护士长和副总护士长各1人。1981年5月,市人民医院设立护理部,正、副主任各1人,病区护士长9人。驻市、市属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均设立护理部,负责组织管理和指挥全院的护理工作。医院护理工作实行护士、护士长、科护士长三级负责制或护士、护士长两级负责制。护理人员的培训、考核、院内调配由护理部或总护士长负责。
  护理规章制度1954年,各医院先后建立交接班制、三级护理制、护士汇报制、病室巡回制、专人专管负责制、保护性医疗制等管理制度。1955年,赣州市立医院实行“三好五轻”(服务态度好、耐心解释好、护理质量好,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窗轻、挪动桌椅轻)护理,并美化病室环境。1956年,病室工作建立查房流水作业法,推行专程发药制。1960年,建立与健全巡回护理、重病护理、晨间护理、探视等制度。1962年,各医院均结合实际,建立和修订保护性医疗制、急重病抢救制、隔离消毒制、10小时在班制、差错事故登记制、物品保管制、护理质量评定制、护士长总值班制、护士长例会制、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1968年,各医院推行“医护结合”、实行“医护一条龙”,打破“医护界限”,使原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护理制度遭到破坏或废除,护理质量下降。1972年起,护理工作的有关制度逐渐恢复。1982年1月,各医院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医院工作人员职责》,普遍建立和修订各种制度,有关护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有《病房管理制度》、《查对制度》、《护理工作制度》、《手术室工作制度》、《供应室工作制度》等。同年12月,市第一人民医院参考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制定汇编《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护理专业分册》,提高了全院护理水平;1989年,开展心理护理,改善病人心理状态,提高了医疗效果。
  护理技术1953年以前,大部分治疗护理由医生操作,1954年开始,逐渐转为由护理人员操作。1958年,市立医院和市红十字会医院开展无痛医院活动,肌肉注射严格掌握“二快一慢(进针快、拨针快、推药慢)”的方法;静脉注射一针见血,并注意分散病人注意力。1965年,市第一医院开展一专多能、多面手活动,多数护士掌握了口腔、褥疮、输氧等护理和小儿静脉注射、抽胃液、导尿等技术,部分护士还掌握了腰椎穿刺、切开排脓、封闭疗法、缝合操作、各种造影的准备及操作。1990年,全市各医院对护理人员普遍开展铺床、无菌操作、肌肉注射等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训练。1992年,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人员推行脑血管病的血疗(自血疗法)新技术;1993年4月,推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进行介入治疗;内科还开展了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术,提高了护理技术操作水平。
  护士地位建国前,护理被视为是侍候人的工作,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很多人不愿从事这项职业。建国后,护士地位提高。1951年5月12日,赣州市首次举行“五一二”国际护士节庆祝大会,会上表彰了10名模范护士。1954~1984年,有5名护士分别被选为市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和市总工会委员。1988~1992年,蓝根辉、方代发、陈建华、陈进娣、李梅花、张春英、钟春娇、萧红等获全国模范护士称号。
  第四节医疗技术和设备医疗技术中医医疗技术民国以前,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是中医治疗。民国期间,中医有内、外、儿、妇各科名家。杨越秋的麻痘科、高昌灿的妇科、毕寿嵩的喉科皆有名气。伤科、骨科依靠中医治疗,针灸、推拿、刮痧、拔火罐等治疗方式也受群众欢迎。50年代起,中医除不断发掘医学遗产,利用传统方法外,还结合临床实践,进行新的探索。1958年,中医师杨伯勤用小金丹治疗肿瘤,疗效显著。赣州国药店采用炉硝散治疗胬肉攀睛250例,用黄连乌贼骨磨刮法治疗沙眼100多例,疗效均100%。市立医院、赣州国药店用柳枝接骨,针灸医师胡益新用针灸治疗白喉,均获成功。市中医院1960年用金针治疗老年性白内障,中药四宝丹、伐木丸、双砂丸等方药治疗钩虫病,中药茵陈蒿汤、茵陈五苓、酢浆草合胃苓汤等治疗传染性肝炎,疗效显著;用中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膀胱阴道瘘3例,免除了手术治疗;1961年用中草药、针灸配合治疗蛔虫性肠梗阻、胃溃疡等,疗效显著;1971年起开展磁场疗法,治疗结石症、软组织损伤,疗效显著;1983年用解痉推拿法治肩关节脱位,效果优于牵引推拿法;1984年结合“针刺四缝”治疗小儿疳积1758例,提高了疗效;1986年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有效率达85%;1987年引进新的骨科治疗技术,采用闭合性手法复位,小夹板超关节固定,内服中草药,外加薰洗,结合牵引、按摩、功能锻炼等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肱踝上骨折、踝关节损伤、肱骨各种类型的外科颈骨折等,疗效均在98%以上;对百余例颅脑损伤引起的脑震荡后遗症,或以祛瘀通窍,或以平肝潜阳等法施治,疗效显著。1987年以后,市中医院突出中医特色,加强专科建设,伤骨科开展了骨科手术,施行全髋关节人工置换、椎间盘摘除术、腰椎骨折侧前方减压术;肛肠科不断吸收先进的中西医疗法,治疗各种肛肠疾病,有效率达98%以上;妇科既用传统的中医药治疗不孕症、痛经、崩漏,还用现代医疗手段给宫颈炎患者局部上中药,疗效比单纯西医疗法好;儿科研制的健脾散、疳积散,成为名牌制剂。市中医院眼科1992年引进北京眼视觉治疗中心的“712”治疗液进行临床观察,使不少视神经萎缩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针灸科开展耳针、耳部穴位贴敷、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项目,治疗风湿痛及各类神经麻痹、哮喘、中风后遗症等疾病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外科除保持和发扬中草药治疗各种疮疡、痈疽、湿疹、骨髓炎等奇难杂症的优势外,还引进多功能治疗仪,治疗狐臭、面痣;内科在1990~1992年,开展男子性功能障碍、弱视、乙肝、结石症等疾病的中医治疗新技术30项。
  西医医疗技术民国时期,赣县红十字会医院、仁爱医院等医疗技术水平较低,至1948年,西医内科仍以听诊为主,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外科仍以普外为主,仅能作疝气、包皮、阑尾切除和开腹、截肢等手术;产科只能处理平产、难产和剖腹产手术。建国后,全市西医医疗技术水平逐步提高。1951年以后,市立医院等综合医院先后开展心脏二尖瓣分离、肺叶切除、肾部分摘除等手术。1958年,市立医院内科在全省首次发现和诊断治疗钩端螺旋体病40多例,治愈率达94.5%。1959年,市立医院成功抢救治愈烧伤面积达70%的患者,地、市医院外科开展胸腔手术、脊柱植骨融合术、关节形成术、胆囊部分切除术、输尿管移植术和重度尿道损伤修补术等都获得成功。1961年,市第一医院妇产科为一患者切除重达30多公斤的巨大卵巢肿瘤获得成功。1971年,市第一医院用耳根针麻进行脾脏摘除术、开胸手术、头颅手术和脾肾静脉吻合术等复杂手术,1979年开展断指、断掌、断臂再植手术,1980年开展回肠代输尿管手术,1982年开展血红蛋白分子病的研究,1983年开展自体肾移植手术,均获得成功。1984年,市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手术治愈率达66%,开创了脑外科手术新局面。1988年,地区妇幼保健院和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别发现2例和1例异常核型染色体,均属世界首例。进入90年代,市内各医院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市第一人民医院于1991~1993年引进新技术和开展新项目112项,其中,扁管式光量子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钴铬合金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填补了全省空白;经颅彩色多普勒的诊断术、锥颅碎血吸引术、肝癌复发二次切除术和同种异体肾移植等28项填补了全区多项空白。
  医疗器械仪器 [=此处为插图(施行高难手术)=] 建国初,人民政府接管的市内3所医院,仅有一般简单医疗设备。50年代初,全市各医院开展医疗器械革新活动,市立医院自制了电动吸痰器、电动棉球机、棉签机、电动吸宫器、电动血清导电测定仪、X线放大摄影器等。50年代中期起,市内医疗卫生单位不断购置、更新医疗器械仪器。1960年后,各医院医疗器械仪器逐步向自动化、现代化发展,引进超声、激光、光导纤维等现代化先进医疗器械仪器。80年代起,市内已有500毫安X光机及配套设备、八导程脑电图、纤维结肠镜、光源纤维内窥镜、内窥镜高精冷光装置、内窥镜摄影装置、单探头彩色扫描仪和体外震波碎石机等投入使用。90年代,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全区率先使用全身CT机。1995年末,市属以上各医疗单位有万元以上的医疗器械仪器312台(套)。各地段医院、乡(镇)卫生院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医院(卫生所、室)的医疗器械仪器也逐步得到添置和更新。
  第五节医疗制度公费医疗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对象,建国初是党政军机关人员和革命残疾军人。1952年起,逐步推广到全体国家工作人员、高等学校学生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离退休后继续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公费医疗业务,先是由市人民政府指定医院承办。1952年10月,地、市公费医疗在赣州专区人民医院、赣州市立医院、赣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各设1个门诊部,实行地段负责门诊制与分科住院制。1953年,成立赣州公费医疗门诊部,担负地市公费医疗预防工作。公费医疗经费由地、市卫生局拨给。1981年,赣州市成立公费医疗预防门诊部,设在市人民医院,担负市属单位公费医疗预防工作。1985年,市属单位享受公费医疗人数7984人,公费医疗开支金额73.66万元。
  1990年12月,市人民政府制定《关于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试行方案》,并成立赣州市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归市卫生局管理。1991年,修订《关于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试行方案》,规定公费医疗经费的开支,由市财政局在1991年的基础上列出预算,分门诊和住院两个部分开支。门诊实行“经费包干,核算到人,超支不补,节约奖励”的管理办法,住院实行与医院、个人经济利益挂钩的办法,还规定了实报实销的对象。通过落实方案,1992年公费医疗费用支出控制在320万元以内。1993年,针对实施方案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先后制定《特殊检查治疗管理规定》、《转诊规定》、《用药规定》、《实施公费医疗管理奖励办法》等规章,使公费医疗管理逐步规范化,公费医疗经费支出控制在预算之内。1995年,市属享受公费医疗的单位176个,人数10683人。
  劳保医疗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从1951年开始,境内邮电、航运及工矿企业等单位的工人、职员均享有集体劳动保险的权利。劳保医疗和其他劳保待遇的费用,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由各工矿企业单位拨付。
  1951~1985年,全市各国营工厂先后建立卫生保健站或卫生所,各车间(部门)设置卫生保健箱,开展群众性卫生保健工作,免费治疗职工伤病。一般伤病在本单位卫生所(医务所)诊治,较重伤病可往特约医院诊治,重伤重病可转送到省内外其他医院治疗;职工因公或休假在外患病就诊可回厂报销医药费用。1984~1995年,各厂矿企业实行医药费包干,在职职工按工龄每月发给医药费,除公伤、重病住院等医药费用报销外,其他一般伤病治疗费自理。
  合作医疗 1970年起,郊区各大队举办在集体经济支持下,农民进行互助的合作医疗。合作医疗基金由社员和大队集体共同筹集,鳏、寡、孤、独社员的医疗基金全由大队公益金支付,生活有困难的烈属的医疗基金在公益金或社会救济费中予以照顾。集体负担部分和个人缴纳合作医疗基金多少,视经济情况而定。凡参加合作医疗的社员,可在本大队合作医疗站就诊,或由赤脚医生出诊。就诊时,一般交纳挂号费,按商定办法,享受减或免缴医药费的待遇。须转院诊治者,经合作医疗站同意,按规定报销医药费。1975年,全市15个大队有13个大队实行合作医疗。1980年后,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合作医疗进行相应改革。绝大多数村由村委会提供资金、场所或给一定补贴,由乡村医生或卫生员承包经营村卫生所(室),负责预防、保健和计划免疫工作,对村民看病则采取“谁看病、谁付钱”的办法。有些村坚持并完善合作医疗制。水南乡白云村1985年实行免费医疗,次年采取“村里补一点、村民小组出一点、个人交一点”的办法,筹集合作医疗基金,凡按规定缴纳基金的村民均享有免费治病的权利。1991年,全村支付医疗费用4万多元,人均10元多。对高费用的病人实行“封顶补偿,超额自负”。同年11月,市人民政府在白云村召开现场会,研究确定坚持合作医疗制度。全市有20个行政村坚持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第六节医政管理管理机构建国前,赣州未设医药卫生行政主管机构,其工作由民政或警察部门代管。建国后,1950年5月,市人民政府设卫生科,管理全市医政、药政、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工作。1956年8月,卫生科改为赣州市卫生局(简称市卫生局)。1958年春,与市文教局合并为赣州市文教卫生局。同年8月分设,恢复市卫生局。1967年,受“文化大革命”干扰,市卫生局工作瘫痪。1968年2月,设市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文卫组。1973年,恢复市卫生局。1988年8月,内设办公室、医政药政科、预防保健科;1993年增设计财科。1995年有干部11人,其中行政编制9人,事业编制2人。
  管理业务 1950年4月,市人民政府发布《赣州市医务人员管理暂行规则》。1952年8月起,中医师开始使用统一的处方笺、病历表及挂号簿。1953年11月,市人民政府卫生科对联合诊所进行整顿,撤销10所联合诊所,成立市卫生联合诊所(后改组为市卫生工作者联合诊所),并按地段设立5个分诊所。同年,还为89人申请中级卫生人员办理了合格证书,对持有中央、中南区资格证书的个体开业医务人员均发给正式开业执照。1954~1956年,全市各医院学习苏联先进医学经验,推行先进疗法,完善工作制度,简化医疗手续,解决急重病人住院与传染病人隔离治疗问题。1959年,各医院贯彻执行“勤俭办院,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疗态度”的方针,采用许多便民服务措施,方便群众就诊。
  1960年,市属各医药卫生单位和公社卫生院组织农村巡回医疗队,送医送药到田头。1965年,中共中央发出“把卫生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市属5个医疗卫生单位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规划,抽调94名医务人员分3批组成7个农村医疗队,深入市郊和于都县农村,为农民防病治病。1968年10月,全市医药卫生单位分别合并为地、市人民防治院,市属卫生系统由原来的713人缩减到343人,被精减人员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防治院取消科室设置,实行连队建制,医院管理混乱。1971年和1973年,分别撤销市人民防治院和赣州专区人民防治院,相继恢复市属、驻市医疗卫生单位。
  1984年11月,市人民政府制发《赣州市卫生改革的意见》,进行卫生管理改革。1985年,全市医疗机构实行首诊病人负责制。医院均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制度,明确各类人员职责,严格执行医疗护理常规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实行医务管理制度化,技术操作常规化,基本设施规格化,建立起正常医疗秩序。1986年,各医疗单位加强门诊急诊管理和专科小科建设。市属各医院设置营养科,开展营养膳食工作,以配合治疗。各医院的病人住院病案统由医院病案室保存管理,门诊病历由病人自行管理。1988年,各医疗卫生单位扬长避短,打破行业界限,开展外向型经营,创办医院联合体17个。市第一人民医院与赣州地区汽运公司联办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分院,市红十字会医院与市饮食服务公司联办市红十字会医院门诊部等,解决了群众找名(老)医师看病难的问题,提高了医院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1989年,根据上级有关通知,组成清理整顿工作组,对全市245个国营、集体、个体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全面清理整顿,逐个登记、审查、发证。对不符合办医条件的14个医疗卫生机构,分别予以停业、没收药械、罚款等行政处罚;取缔无照行医11户,收缴药品613种、价值2752.3元,销毁伪劣药品61种、价值277.18元。同年7月,制定《关于加强献血员管理的意见》,对献血员实行统一体检,统一发证,定院献血的管理办法。并进行医疗收费、医疗价格及财务管理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还加强监督机制,建立和健全医院工作义务监督员制度。1990年10月,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区3个地段医院由市、街道办事处两级管理改为市级管理。
  1991年,开展全市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年度核验工作。1992年3月,制定《关于重申严禁在职医务人员私自行医的若干规定》。同年,医政管理注重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杜绝等级医疗事故的发生。1993年,制定《关于医院分级管理工作安排意见》,成立赣州市医院评审委员会,加强住院病历的规范化管理,统一病历的规格、式样和项目,改善和加强医疗卫生工作的宏观管理。1993年12月,市卫生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个体行医和社会医疗机构管理的实施意见》,对登记、审批、发证和管理都作了明确规定。1995年,开展创等级医院活动,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各医疗单位治愈好转率、入院诊断及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均达95%以上,未出现医疗等级事故。
  第二章药品第一节药品生产中草药建国前,赣州的大宗中草药材,多由资本雄厚的药店在各大城市设立药庄、药栈,深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