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科技机构与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793
颗粒名称: 第十章 科技机构与队伍
分类号: C24
页数: 5
摘要: 管理机构建国前,赣州无专门科技管理机构。1958年7月12日,成立赣州市科学工作委员会,是市人民委员会管理科技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1964年8月12日,改名赣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瘫痪。1972年4月,市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内设科技组。1975年12月,恢复市科委。1989年12月,市科委内设办公室、科研成果管理科;1992年6月,增设技术市场管理科。既是市人民委员会的直属工作部门,又是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的地方机构,受市人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双重领导,与市科学工作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协会合署办公。“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科技人员遭受迫害,被批斗、下放。
关键词: 社会科学 研究机构

内容

管理机构建国前,赣州无专门科技管理机构。建国初期,科技工作归文教部门管理。1958年7月12日,成立赣州市科学工作委员会,是市人民委员会管理科技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1964年8月12日,改名赣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瘫痪。1972年4月,市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内设科技组。1975年12月,恢复市科委。1979年10月,市科委内设科技干部管理科(1981年3月至1984年10月为科技干部管理局,1984年10月又改为科技干部管理科);1989年10月,科技干部管理科划入市劳动人事局。1989年12月,市科委内设办公室、科研成果管理科;1992年6月,增设技术市场管理科。定编12人。
  科研与科技服务机构 1958年10月,成立赣州市科学研究所。1959年4月,改名赣州市科学院。既是市人民委员会的直属工作部门,又是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的地方机构,受市人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双重领导,与市科学工作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协会合署办公。同年,赣州市科学院下设农业研究所、蔬菜研究所、中医药研究所和畜牧兽医研究所。1966年6月,成立赣州化工冶金研究所和赣州市仪器仪表研究所。除赣州市农业研究所改名、赣州化工冶金研究所和赣州市仪器仪表研究所发展为生产企业、赣州市蔬菜研究所撤而复立复撤外,其余都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工作或撤销。70年代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相继恢复和成立了一些科研和科技服务机构。
  赣州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其前身为1981年9月成立的赣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站。1984年2月,改为赣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93年4月更为今名,是赣州市科委下属事业单位。
  赣州市科学技术服务中心1984年5月成立,是赣州市科委下属事业单位。
  此外,驻市的科研和科技服务机构有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赣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赣州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赣州地区农机化研究所和机械电子研究所、赣州地区皮肤病研究所、赣州地区工业卫生研究所、赣州地区科技信息研究所、赣州地区气象台、赣州地区水文站等。
  企事业单位技术创新开发机构 1975年以来,赣州市内许多企事业单位内部建立了技术创新、开发机构。市属的这类机构主要有:江西气体压缩机厂矿用压缩机研究所、江铃汽车研究所赣州分所、赣南造纸厂造纸科研所、赣州水泵厂水泵研究所、赣州电机厂电机研究所、赣州市服装研究所、赣州市粮油研究所(现为粮油质监站)、赣州市日用电器研究所和江西齿轮箱总厂创办的赣州地区机电一体化研究所等。
  驻市的这类机构主要有:南方冶金学院研究设计院、矿业工程研究所、建设工程研究所、应用工程技术研究所、矿物工程研究所、土地信息工程研究所、有色金属研究所、电化学工程研究所、机电工程研究所、自动化技术研究所、工程经济研究所、应用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所等13个科研院所;赣南医学院科研处、赣南师范学院科研处、南方工业学校测试研究所、赣州钴钨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所、赣南制药厂研究所(现名科技开发部)、赣州有色冶金化工厂科研所等。
  农业科技服务网络至1995年,赣州市逐步建成市、乡(镇)、村、组四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市级有赣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赣州市林业技术服务中心、赣州市畜牧水产技术服务中心、赣州市水产试验站、赣州市果茶技术指导站。各乡镇设有农业科技推广站,村设有农技员,组有科技示范户(详见《农业》篇)。
  民办科技机构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民办科技机构应运而生。先后成立了赣州市良苑绿化种苗研究所、赣州应用电子研究所、赣州电子自动化研究所、赣州市科兴冶化研究所、赣州利农生物技术研究所、赣州应用技术研究所和赣州天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
  第二节学术团体市属学术团体 1959~1960年,成立了赣州市土木建筑学会、机械学会、农学会、医药卫生学会等自然科学学术团体。“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均停止活动。
  1978年以后恢复和新建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有:赣州市建筑学会、农学会(现为农业研究会)、电子学会、热处理学会、轻工学会、机械工程学会、水电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水产学会、林学会、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蔬菜科普协会(现为蔬菜研究会)、花卉盆景协会、退休科技工作者协会、工厂企业学校卫生工作者协会、质量管理协会、珠算协会、烹饪协会、气功科学研究会、中华护理学会赣州市分会、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赣州市分会、中华医学会赣州市分会、中国药学会赣州市分会、江西省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分会赣州市分会等24个学术团体。
  驻市学术团体 1958~1963年,成立了赣州地区农学会、林学会、数学学会、化工学会、医学会、气象学会、冶金学会、中华医学会赣州分会、中华护理学会赣州分会,筹建赣州机械学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均停止活动。
  1978年以后恢复和新建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有:赣州地区数学学会、物理学会、化学学会、生物学会、珠算学会、机械工程学会、建筑学会、煤炭学会、轻化工学会、地质学会、通信学会、硅酸盐学会、环境科学学会、锅炉压力容器学会、电子学会、电机工程学会、计量测试学会、标准化学会、金属学会、农学会、柑桔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水产学会、林学会、水力电力学会、气象学会、养蜂学会、木材检验学会、卫生经济学会、科技情报学会、土壤学会、系统工程学会、质量管理协会、印刷技术协会、计算机用户协会、食品协会、包装技术协会、企业管理协会、沼气协会、退休工程师协会、农垦系统科技协会、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华医学会赣州分会、中华药学会赣州分会、中华护理学会赣州分会、中华中医学会赣州分会、中华医学会赣州分会医院管理学会、中国防痨协会赣州分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南方冶金学院分会、中国信息协会有色金属协会南方冶金学院分会、江西金属学会南方冶金学院分会、江西省有色金属学会南方冶金学院分会、中国钨业协会南方冶金学院分会、江西省地质学会江西省地勘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中心组和九0八探矿工程大队中心组、江西省地质学会华东地质局二六四大队中心组、江西省核学会华东地质局二六四大队中心组、中国地质经济学会华东地质局二六四大队分会、华东核地质经济学会华东地质局二六四大队分会,共计60个。
  第三节科技队伍队伍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科技人员逐渐增多。1956年,赣州市有工程技术人员18人,其中工程师2人、技术员10人、助理技术员6人;农业技术人员6人,其中助理技术员4人;医药卫生技术人员132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9人、医师12人、医(护)士109人。随着国家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赣州市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65年,市属各类技术人员有34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7人(工程师5人)、农业技术人员14人、医药卫生技术人员262人(主任医师9人、主治医师9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科技人员遭受迫害,被批斗、下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技队伍迅速壮大。到1980年,各类科技人员发展到1801人(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141人、社会科学技术人员66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58人(工程师以上人员4人)、农业技术人员50人、医药卫生技术人员486人(主治医师以上人员6人)。到1995年,市内有各类科技人员35093人(中级职称以上人员7778人),其中市属各类科技人员9847人。市属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不含教学人员)有367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138人(高级工程师202人、工程师527人),占58.15%;农业技术人员70人(高级农艺师17人、农艺师17人),占1.90%;医药卫生技术人员1469人(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108人、主治医师433人),占39.95%。1995年与1956年相比,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增长了118.78倍、11.67倍、11.13倍。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科技队伍。
  职称评定特约研究员与工人工程师1960年,赣州市木器厂工人、技术革新能手朱有亮,水东乡农民、果树栽培能手徐忠信,沙石乡农民、粮食种植能手萧仁泰,湖边乡农民、花生种植能手张明光,蟠龙乡农民、甘蔗黄麻种植能手许泽莲等5人被江西省科学分院聘请为特约研究员。赣州市科学院也聘请了朱有亮、徐忠信、戴全根(赣州机械厂工人)、谢贤法(水西乡农民)等62名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为特约研究员,授予朱有亮、戴全根、方金华(赣南造纸厂)、孙阿秋(赣南造纸厂)等4名优秀工人“工人工程师”称号。
  全民单位职称评定1977年以前,科技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归口各行业,管理较乱。1978年以后,职称评定工作初步统一。1986年以后,职称评定进一步改革,使职称评定、职务聘任系统化、制度化、正常化,逐步建立起了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体制。1978~1983年,对全市自然科学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职称的套改、评定和晋升工作,共有1172人取得各类各级专业技术职称,其中高级职称人员7人、中级职称人员184人。1981~1983年,评定社会科学人员专业技术职称368人,其中中级职称人员24人。1986~1989年,全市首批参加职称评定改革的有132个事业单位、部门和33个企业,涉及22个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到1989年底,通过评定审批,获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有6984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87人、中级职称人员1646人。1995年,市属全民单位具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有9847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84人、中级职称人员2262人。
  集体单位职称评定1986年,市科委会同市乡镇企业管理局首次对市郊各乡建筑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职称评定,评出助理工程师9名、助理技师10名、技术员13名、技士75名,共107名。1989年,首次在市二轻工业、集体工业、乡镇工业各系统分别进行了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市二轻工业企业获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16人(中级职称人员19人),市集体工业企业获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24人(中级职称人员10人),市乡镇工业企业获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有406人(中级职称人员24人)。1990年以后,又陆续对市属各类集体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1994年,进行审验、认定,换发了统一的江西省集体单位专业技术职称证书。之后,正常开展职称评定。到1995年,市属集体单位获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有1671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人、中级职称人员283人。
  农民技术职称评定1982年7~11月,市科技干部管理局根据赣州地区行署统一部署,在市郊农村进行农民技术员和技术能手的调查、考核。通过考核,评定农民技术员142名,其中一级农民技术员16名、二级43名、三级83名;评定各类技术能手34名。1989年,市科协会同有关部门对长期在乡、村从事农技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的农业、果树、畜牧兽医、水产、水利、水保、林业、农机、蔬菜、机电、能源、土管、经管、会计、统计等15个专业的农民技术人员323人进行了职称评定。通过审批,评出农民技师60人、农民助理技师80人、农民技术员130人、农民助理技术员53人。1993年和1995年,市农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市分别组织开展了2次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1993年,通过评审,获各类技术职称的有58人,其中农民高级技师7人、农民技师28人、农民助理技师13人、农民技术员10人;1995年,获各类技术职称的有34人,其中农民高级技师4人、农民技师5人、农民助理技师18人、农民技术员7人。
  政策落实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提高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吸纳优秀科技人员入党,量才提拔科技人员到领导岗位,到1995年,市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中共党员有2253名,担任县级领导职务的有70名、科级领导职务的有472名。同时,在解决夫妻两地分居、住房困难、子女就业、家属户口等生活待遇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措施。
  特殊待遇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于1984年5月作出《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市科委、市劳动人事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于6月联合制订《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中几个问题的实施办法》。经过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到1995年底,全市科技人员的家属有130人已办理由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科技人员的子女有16人照顾安排工作,为132名农业第一线科技人员上浮一级工资。
  政府特殊津贴 1992~1995年,赣州市有20人经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三批(1992年)8人:汤振武、龚志明、罗天祯、吴树勋、李文峰、陈早阳、张连惠、邹瑞通;第四批(1993年)7人:陈子光、熊文祥、张名铸、江世昌、许先达、谢信孚、王天回;第六批(1995年)1人:王志远。享受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第一批(1993年)1人:郭义星;第二批(1994年)3人:夏侯龙钧、胡法生、龙长生。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