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科技活动与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775
颗粒名称: 第九章 科技活动与成果
分类号: F062.4
页数: 10
摘要: 同年12月12日,市工会联合会主办的技术革新展览会开幕,展出全市技术革新成果150多项。1956年初,中共赣州市委和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向文化技术大进军”号召,4月1日,全市近3万人在体育场举行“向文化技术大进军”誓师大会,号召全市人民尽快提高文化技术水平,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以后,每年都召开一次“技术双革”大会,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同时举办“技术双革”成果展览。1960年4月15日,江西省“技术双革”现场会在赣州召开。到年底,全市广大职工献计献策20多万条,完成技术革新1000多项,试制新产品1300多种,革新机具230多件,实现机械化生产线178条,获得科技成果660多项。
关键词: 技术发展 技术进步

内容

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赣州市内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的全面展开始于1954年。同年12月12日,市工会联合会主办的技术革新展览会开幕,展出全市技术革新成果150多项。1956年初,中共赣州市委和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向文化技术大进军”号召,4月1日,全市近3万人在体育场举行“向文化技术大进军”誓师大会,号召全市人民尽快提高文化技术水平,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以后,每年都召开一次“技术双革”大会,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同时举办“技术双革”成果展览。1959年7月召开的“技术双革”大会,奖励先进集体58个、积极分子代表807人,展出实物、模型、图片1100多件。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和各乡(社)普遍成立科研组织,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双革”活动。1960年初,中共赣州市委又发出“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开展一顶二、三、五活动”的号召,全市掀起“技术双革”新高潮。1960年4月15日,江西省“技术双革”现场会在赣州召开。到年底,全市广大职工献计献策20多万条,完成技术革新1000多项,试制新产品1300多种,革新机具230多件,实现机械化生产线178条,获得科技成果660多项。
  科技(教)兴市 1990年2月7~8日,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召开全市科技兴市大会,研究部署科技兴市大计,并作出《关于实施科技兴市若干问题的决定》,成立赣州市科技兴市领导小组,各系统、单位建立相应机构,有105个单位确定分管科技的领导和技术负责人。1990年8月至1991年10月,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市科委)、市社联、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市科协)两次联合召开科技兴市发展战略理论研讨会,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市科委、市社联、市科协联合召开科技兴市宣传工作会议。市科委还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创建科技示范乡镇、科技示范企业的活动。水东、水南、湖边、蟠龙、沙石等5个乡(镇)被赣州地区行署授予科技示范乡镇称号;江西气体压缩机厂、江西齿轮箱总厂、赣南农药厂、赣州稀土金属冶炼厂、赣州酒厂、赣南无线电厂、赣州水泵厂、赣南机械总厂、赣州电机厂、赣州阀门厂等10个企业被赣州地区行署授予科技示范企业称号。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每隔1~2年召开一次科技(教)兴市大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到1996年,累计表彰奖励科技(教)兴市先进集体77个,先进个人280名。
  科技进步活动月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为赣州市“科技进步活动月”时间。在第一个活动月里,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发表了广播讲话,地、市联合举办了科普报告会,放映了科技录像片,增设了科普广播专题和宣传专栏,举行了“科技之春”文艺演唱会。1993年的科技进步活动月中,成立了以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为正、副组长,市直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科技进步活动月领导小组。每年科技进步活动月都由市领导发表电视讲话,召开科技人员座谈会,组织街头科技咨询服务,送科技下乡,举办科技讲座、学术报告会、科技知识竞赛、青少年科技小论文及小发明竞赛,放映科技电视专题片和科普影片,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电视专访。
  科技进步奖评审 1989年,市人民政府颁发《赣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试行办法》,成立赣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设立科技进步奖,对全市经过市以上有关部门组织鉴定(评审)、验收的科技成果进行奖励。同年9~11月,评选了1985~1988年全市的市科技进步奖项目。此后,每年的3~5月,对上年的科技成果进行评审。到1995年,共评审市科技进步奖122项,其中一等奖20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30项、四等奖12项。1995年12月,市人民政府正式颁布《赣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使评审科技进步奖制度化。
  科技集市 80年代起,开始举办科技集市活动。1986年春耕期间,市科委会同市农委组织30名农业科技人员先后在湖边、沙石、蟠龙3个圩镇举办科技集市,送科技下乡。期间共出售科技资料2225份、科技书籍668册及一大批良种、农药,接待群众咨询3100多人次。1994年3月27日,地市科委、科协组织70余名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市区街头开展科技集市活动,展示科技新产品50余项,可转让技术300余项,提供科技资料1000余份,接受咨询1500余人次。1995年4月11日,地、市科委组织44名科技人员到沙石圩举办科技集市,开展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活动,接待农民技术咨询1500余人次,向农民赠、售科技资料4000余册和一批花、果良种苗木。
  科技知识竞赛 1994年4月9日,赣州地区“二五”科技普法知识竞赛在赣州举行。赣州市代表队获二等奖。这次竞赛内容包括近十年来国家、省、地颁布的科技法律、法规、条例、决定,以及科技知识、赣南科技史知识。1995年4月22日,地、市科委会同赣州电视台和赣州供电局联合举办“赣电杯”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电视竞赛,赣南师范学院队获第一名,赣南农药厂队和南方冶金学院队获第二名,赣州供电局队、赣州科技城队和江西齿轮箱总厂队获第三名。
  青少年学科学活动从50年代后期开始,在全市城乡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广泛进行普及科学知识教育,破除迷信,消除愚昧,开展爱科学、学科学活动。1984年起,每年10月定为青少年“科学活动月”,引导广大中小学生阅读科普书籍,动手创造科技小发明,撰写科技小论文;组织科技知识竞赛、科技作品展览、科技专题讲座等课外科技活动,取得可喜成绩。1987年,赣州三中学生赵全忠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拟写的“外层空间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参加由美国航空宇航局、中国科协、中国宇航学会举办的航天飞机“零星搭机”科学实验方案征集活动,获一等奖。到1995年,全市中小学校有科技小组451个,制作的科技作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评比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1个。
  科技咨询 1978年10月,赣州市建筑学会针对市百货大楼结构存在较严重的质量问题,邀请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进行咨询,提出了不破坏大楼整体结构、在每层框架内加设立柱的方案。经采纳实施,多年使用,证明此方案安全可行。
  1982年以来,赣州地区科技信息研究所菌种研究室在赣州市进行食用菌栽培的技术咨询、培训、指导服务,提供菌种20多个,培训食用菌生产技术骨干500多人。1984年,平菇在水南乡金龙、金湖村试栽成功;1986年,袋栽香菇在水南乡长塘、黄金村栽培成功,蘑菇在蟠龙乡坝上村栽培成功;1994年金针菇在水南乡金龙、长塘、南桥村大面积栽培成功。以水南乡为中心的食用菌栽培已辐射到全市各乡镇及市区部分居民、企事业单位。1996年,全市从事食用菌栽培的单位和专业户达320多家。
  1990年起,市蔬菜办公室对水东镇马祖岩村300多户菜农开展蔬菜技术咨询服务。由市、乡镇和村的农技人员组成技术服务集团,根据自愿、互利、有偿的原则与菜农签定技术服务合同。采取技术与物资相结合的服务形式,服务到户、到菜土。实行包优先优惠供应良种、包技术培训及印发科技资料、包诊断蔬菜病虫害、包供应所需的农药和激素、包帮助配制、稀释农药和激素的“五包”,有90%以上的菜农户接受了服务。到1995年,已连续开展技术咨询服务6年,累计服务3800多亩次,使水东镇马祖岩村的蔬菜生产连年高产稳产。
  1993年3月,市科委从寻乌县引进牛蛙养殖人才,采取办班、开现场会、深入农户等方式进行咨询服务,推广牛蛙养殖。到年底,全市牛蛙养殖户发展到多户。
  1994年4月,中共赣州市委政研室、市科委接受江西省科委下达的《京九铁路与赣州市经济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软科学课题,组织市经委、计委、城建、商贸、旅游、金融等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分别承担城建、工业、商贸、农业、旅游、金融、市场体系、科技、教育、外向型经济等子课题的研究任务。调研工作从5月开始,11月完成初稿,12月12日通过专家评审。该研究报告根据中共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呼应大京九,建设大赣州”的战略思想,具体提出了工业、菜篮子、商贸、城建、科教、旅游等方面的发展重点和措施,为市委、市人民政府提供了决策依据。
  第二节科技信息 1972年,市革命委员会综合组创办用于科技交流、科技成果推广的内部刊物《科技动态》,不定期出版。1975年,改名《赣州市科技》。1982年以后又陆续创办《科技参考资料》、《科技信息》、《科技动态》、《科技简讯》等内部科技刊物。赣州市图书馆馆藏科技图书达14万余册。此外,驻市的赣州地区科技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了《赣南科技》、《科技参考资料》、《科经贸信息快讯》等3个科技信息刊物;南方冶金学院出版了《南方冶院科技》、《南方冶院学报》科技刊物;赣南日报社、赣州地区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出版了《城乡科技报》,《赣南日报》定期开辟了科教版;南方冶金学院图书馆在市内率先建立起了国际检索终端,赣州地区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了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
  第三节科技交流与协作国内交流与协作 80年代以来,国内科技交流与协作主要有: 1981年3月,受国家畜牧总局的委派,高级工程师黄文慧来赣州指导工作,于3月5日在赣州作学术报告。
  1983年,市科委、市科协联合邀请江西冶金学院自动化系副教授林俊伯向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及科技工作者作《电子计算机在工程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应用》讲座。
  1983年底,国家农牧渔业部全国柑桔黄龙病考察组柯绅、吴世盘、陈循渊等3位专家应邀在赣州举行学术报告会。
  1984年4月25~28日,赣州地区技术协作、人才交流大会在赣州召开。全区各县(市)分别由县(市)长带队,组织代表团参加大会。同时邀请上海及华东各省、湖南、广州等省市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120多人莅会。会议期间,招标项目410余项,签定技术协作合同67项,协作意向书159项。
  1985年9月,市科委组织驻市、市属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部分企业的科技人员,携带40个科技项目参加由郴州市、赣州市和韶关市联合举办的郴州交易会。大会期间,为220多人提供咨询服务,与40个单位95人进行了业务洽谈,签定科技项目合同2个。
  1991年11月12~14日,上海市科技开发中心、上海市专利技术公司、复旦大学信息中心、上海卢湾区科技实业部、卢湾区科技开发中心等单位在赣州举行上海新技术、新产品新闻发布会。发布有关冶金、化工、机电、食品、纺织、种养、农产品加工等方面信息400多条。市科委、市协作办等有关部门组织市属有关企事业单位莅会,并与上海方面签订协议书9项,意向书项。
  1992年5月26日,北京同仁医院外科主任许怀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科主任刘新志等应邀到赣州讲学。同年10月,市科委牵头组团参加在浙江省萧山市举行的’92全国应用技术展览交易会。会上,赣州市的去油魔巾、四色蜜饯、赣福系列饮料(豆奶、粒粒橙、菠萝爽)被评为展交会金奖产品。许多客户主动要求转让赣州市的去油魔巾、幕墙玻璃、蟠龙板鸭等的生产技术。赣州市参展团就外地的光导纤维、光泽涂料、仿大理石技术、不粘锅材料、良种葡萄等参展项目进行多方洽谈,并签定意向书14份,合同1份。
  1993年10月12~14日,赣南’93新技术、新产品信息发布会暨项目洽谈会在赣州隆重召开。应邀前来讲学、发布信息、洽谈项目的有中国科技促进发展中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市科委、复旦大学、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材料研究所、哈尔滨应用化工研究所等10多个单位和部门的代表。在上海、广州、长沙、昆明、兰州等地工作的部分赣南籍科技专家、学者也应邀回乡传播信息、献计献策。全区18个县(市)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驻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领导和科技人员300多人参加了会议。韶关、梅州、龙岩、郴州、吉安等地区科委也派员莅会。会上,发布信息和项目1000多条,签订合作意向项目298个,其中最多的是赣州市代表团达65项。会议期间,江西气体压缩机厂还邀请上海材料研究所的专家亲临工厂授技传艺。
  国际交流与协作 80年代以来,国际科技交流与协作主要有: 1982年9月,江西气体压缩机厂工程师游性忱,经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国际组织联络局批准,接受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聘请,被派往巴基斯坦卡拉奇市机床厂指导工作,受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表扬。
  1982年12月,原籍兴国县的美籍华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李电白回乡探亲,应邀在赣州举办学术讲座。
  1983年9月,赣州钨钼材料厂派出12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前往日本福冈的日本钨公司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习。
  1985年3月5~15日,江西气体压缩机厂派员前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考察GHH公司螺杆空压机技术。
  1985年10月,美国彼得柯公司专家代表团一行4人,在国家经委等部门有关人员陪同下,对赣江造纸厂进行为期12天的考察,确定技术改造实施方案。该厂与美国彼得柯公司签订的《引进甘蔗渣制浆技术和设备》合同被列入1985年国家第183项专项项目。
  1985年11月5~8日,美国芝加哥富地自然博物馆教授杰克·富登夫妇前来赣州市动物园考察猕猴分类科目。
  1986年1月,赣江造纸厂派员赴美国考察彼得柯造纸公司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
  1986年5月,赣州钨钼材料厂派员前往英国考察。
  1986年10月,江西齿轮箱总厂派出工程技术人员赴瑞士考察引进玛格磨床。
  1989年11月,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澳大利亚邦科工组织林业及林产品研究所在赣州联合召开中澳合作项目黑荆树栽培研讨会。
  1993年10月10日至11月7日,赣州市造纸厂在省、地、市科委的帮助下,邀请英国造纸专家罗伯特·贝恩博士来厂进行为期1个月的技术咨询和指导。期间,英国专家咨询和解决了有关造纸方面的技术问题13个。
  1995年3月26日至4月12日,赣州酒厂在省、地、市科委的帮助下,邀请德国著名啤酒酿造专家海因茨·瓦尔特·亨宁来厂进行为期18天的技术指导,使赣江牌啤酒在不需要追加大投入的情况下实现发酵周期缩短一半时间,为较大幅度增产和档次升级提供了可靠技术。
  第四节科技成果建国后,赣州市科技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到1995年,境内通过市级以上鉴定(评审)的自然科学科技成果有34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31项(市属3项),获省、部级奖励的314项(市属39项),获地区、省厅级奖励的599项(市属163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985~1995年)的122项。全市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比重达36%。
  工业科技成果清代以前,赣州的工业几乎是空白,粮油加工一直沿袭“推砻踏碓”、“水力畜力油槽”的古老碾米、榨油方法以及土法制糖等。民国以后,开始引进火力发电和制糖机械,有了少数私营汽车修理行业开业。1939年初,在抗日统一战线的推动下,著名友好人士路易·艾黎前来赣州援助发展战时经济,倡导建立“东南工合”,下设赣州机器合作社等。赣州机器合作社能生产18匹马力的木炭发动机、宽幅织布机、制革机、碾米机和印刷机。之后,境内相继办起制糖、造纸、火柴、棉织、牙刷、机械修配等小型工厂。
  建国后,赣州市的工业生产和工业科技蓬勃发展。50年代,市内工业科技主要是充分利用原有设备,依靠工人群众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1961年以后,注重抓基础、求实效,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赣州市航运公司造船厂把烧木炭的煤气机安装在帆船上,并建造柴油机客运拖拉两用船,改变了赣州水上运输全靠撑篙拉牵的历史;江西气体压缩机厂使用稀土镁球墨铸铁代替进口的45号钢制造空压机。“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科技工作受到干扰,但广大科技人员坚持工作,仍取得了一些重大科技成果。期间,江西气体压缩机厂的LG31-30/3.5型螺杆压缩机、赣南造纸厂的全芒秆描图纸和全麦草一号拷贝纸、江西汽车齿轮箱厂的汽车变速箱齿轮气体碳氮共渗等9项工业科技成果获1978年江西省科学大会奖。“六五”计划以后,贯彻执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市内工业科技有了迅速的发展,科技成果水平逐年提高,有不少科技成果迈进高科技领域,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赣南铸锻厂研制的钇基稀土耐热钢挂蓝板,比用普通钢的可延长使用寿命5~9倍,且抗形变、耐腐蚀,属国内先进水平,获江西省1985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赣州市市政工程公司研制的密封式机械化垃圾中转站,能加速垃圾中转清运,有效防止灰尘飞扬、臭味污染及噪声干扰,属国内先进水平,具有普遍推广价值,1986年10月获全国城市建设优秀设计三等奖。赣南农药厂与福州农药研究所共同研制完成的2.5%甲基对硫磷粉剂及其应用推广项目,赣州钨钼材料厂与中南工业大学合作的科研项目蓝钨掺杂、钨粉酸洗及其装置,1987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江西气体压缩机厂研制的L5.5-25/12型无润滑空气压缩机,为国内大型压缩机上首次应用无背压活塞环新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赣南造纸厂研制的芒竹混合制浆制造高档薄型纸,属国内首创,分别获江西省1986、1988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赣南农药厂研制生产的卫生级杀螟松(杀螟硫磷),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广谱性等优点,可防治多种害虫,1989年8月获国家专利,被评为1990年度国家级新产品,1991年获国家星火四等奖。赣州水泵厂承担的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CLXQ型两相流纸浆泵,1993年11月通过鉴定,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具有高效节能、抗腐蚀性能好、使用寿命长、适用性广等特点。赣州稀土金属冶炼厂研制生产的高科技新材料错钕金属,属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江西省1995年度星火二等奖。
  农业科技成果建国前,赣州的农业生产一直沿袭传统耕作方法。清末邑人刘芋珊于仓王庙开辟农业试验场。民国时期开始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设立农业推广所、家畜防疫所,推广水稻良种和家畜的防疫、治疗。尽忠大学农学院迁来赣州后,在小南门外建立园艺场(实习农场);江西省农业院稻作试验场迁入后,在今南方冶金学院、赣州三中建立江西省赣县稻作试验场。1944年底日军占领赣州前夕,两场均撤散。
  建国后,赣州市农业科技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历史时期。1950年开始从外地引进黄苗甘蓝等蔬菜新品种。1954年开始推广使用化肥(硫酸铵)和农药(六六六、滴滴涕)。1957年在南外联村芫首次使用拖拉机耕田。1957~1959年普遍推广南特号、莲花早、赣农342、黄禾子等水稻品种。1959年,水西公社首次人工孵化鲤鱼育苗成功,随后人工孵化青鱼、链鱼、鳙鱼、草鱼等鱼苗成功,结束了每年赴九江购买鱼苗的历史。50年代,改革耕作制度,发展双季稻。60年代,推广矮秆水稻。70年代,推广杂交水稻。1975年,水东虎岗村进行杂交水稻制种成功,随后各公社都进行了杂交水稻制种。1979年,沙石人民公社兽医站进行耕牛人工授精试验成功。1981年,湖边石甫大队街上生产队及水南长青大队五龙岗生产队率先推广使用塑料薄膜覆盖栽培花生、瓠瓜技术。1981~1983年,市蔬菜办公室在水东马祖岩葛藤窝推广使用“2·4-D”、“乙烯利”等植物激素。赣州市林科所与赣州地区林科所承担的黑荆树矮林作业试验项目,获江西省1985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市科委承担的国家星火计划低产桔园改造项目,对全市1986年列入低产桔园改造的21个果园746亩柑桔进行改造,树势得到迅速恢复,增产率达114%,桔农增收21万元,是科技贷款的7倍。市蔬菜办公室承担市重点成果推广项目淡季蔬菜开发与综合栽培技术推广后,于1989年引进短叶13号萝卜,当年推广3000余亩,并获丰收,使赣州市居民一年四季都能吃上鲜萝卜;1990年,指导菜农进行中棚栽培,使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提早上市十几天;将西红柿由春季栽培改为春、秋两季栽培,延长上市期1倍;引进津杂系列秋黄瓜,使市场供应由夏季延长到秋季,此项目获1992年度赣州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的赣州地区重点成果推广项目甘蔗冬育春移试验示范,1992年全市推广3431亩,增产10%以上,增加农业产值57万元,增加工业产值80万元,此项目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获1993年度赣州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医疗卫生及其他科技成果 1916年,赣州开始引进西医西药。但民间仍以中医中药为主,医药科研几乎处于空白。
  建国后,卫生科技事业得到飞速发展,随着医疗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市内各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赣州市“死卡介苗”疗法科研协作组的“死卡介苗”疗法防治慢性气管炎等病的研究,获1978年赣州地区科技大会奖。赣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研制的电子数码输液监护仪获江西省1981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世界首例异常核型染色体发现获赣州地区1989年度科技进步四等奖,自制输尿管伞形导管在体外震波碎石中的应用、钝头软金属针在肝切除中的应用及尿液雌三醇与肌酐比值〈E/C〉的检测及临床应用,分别获赣州地区1993年度科技进步三、四等奖,低能量HE -NE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中的应用、血浆中分子物质总含量测定及临床应用,分别获赣州地区1995年度科技进步二、四等奖。
  此外,赣州市饮食服务公司研制的GYJ饮食加工多用机,获1983年赣州地区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赣州公园动物园人工饲养与繁殖丹顶鹤成功,获1985年赣州地区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1991年5月获国家科技成果证书。赣州市环境监测站的赣州市大气环境监测优化布点研究,获赣州地区1991年度科技进步四等奖。赣州印刷厂的电脑激光照排系统,获赣州地区1992年度科技进步四等奖。赣州市煤气公司的全自动燃气快速热水器(水煤气),获赣州地区1995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技专著解放初至1995年,赣州市境内科技人员在各种专业杂志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自然科学论文有8200余篇,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科学科技专著60部,其中市属单位6部。
  [=此处为表格(市属单位科技人员专著一览)=] [=此处为表格(1987~1995年赣州市获国家级奖励的科技成果)=] [=此处为表格(1978~1995年赣州市获省部级奖励的科技成果)=]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