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校舍与设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76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校舍与设备
分类号: G484
页数: 2
摘要: 校舍民国时期,学校校舍大部分是利用祠堂、庙宇,新建的校舍很少。省立中学和省立乡村师范兴建和扩建了校舍。正气中学、中华儿童新村的教学、生活设施较齐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入侵赣州,学校搬迁,原有校舍遭到严重破坏。民国后期,通货膨胀,更无力兴建校舍。
关键词: 教学设备 学校管理

内容

校舍民国时期,学校校舍大部分是利用祠堂、庙宇,新建的校舍很少。省立中学和省立乡村师范兴建和扩建了校舍。正气中学、中华儿童新村的教学、生活设施较齐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入侵赣州,学校搬迁,原有校舍遭到严重破坏。民国后期,通货膨胀,更无力兴建校舍。
  1952年起,市财政安排学校基建投资。50年代,赣州一中和赣州二中各兴建教学楼2幢,新建校舍办起赣州高级中学,赣州四中新建四层教学楼1幢和礼堂,赣州师范附小新建教学楼2幢。60年代改造部分小学校舍,西津路小学新建三层教学楼1幢,共有教室18间。文清路小学、清水塘小学、景凤山小学先后新建了校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广开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基建投资逐年增加。1984~1995年,全市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4133.83万元,修建中小学校舍20.92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79.5%,彻底消灭了一、二类危房,三类危房的比例下降到0.38%,村完小以上学校实现教学行政用房、生活用房、卫生设施、围墙校门、运动场地、道路绿化“六配套”。市郊农村流传这样的话:“不管你东瞧西瞧,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省、地电视台播放了《献给子孙的歌——赣州市改造中小学危房纪实》的专题片。1989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赣州市解决中小学危房先进集体称号。1993年,赣州地区行署授予赣州市中小学校舍修建工作先进市称号。
  设备私塾教学设备极少,课桌凳大部分由学生自备。府学、县学、书院虽备有课桌凳,但其他教学设备也极少。民国初年实行新学制后,学校教学设备有所增加,除每个学生有课桌凳外,还购置了一些图书、仪器。
  建国后,教育行政部门每年为各级各类学校发放一定数量的课桌凳和教学仪器设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府有计划、有重点地给各级各类学校发放和配备大批电教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电教设备有闭路电视设备、幻灯机、投影器、银幕、收录机、录音磁带、电视机、摄像机、放像机等。市区中学语音室装备率达100%,各个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基本配齐。1993年,投资130余万元,按省定标准为村完小以上学校配备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并通过省教委评估验收,赣州市成为实验教学普及市。1995年,投资120余万元,重点装备中小学计算机教室,为17所中小学按一类完中装备标准装备计算机314台。市区9所中学装备率达100%,市区有4所小学、农村有3所初中和1所完小装备了计算机。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