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扫盲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75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扫盲活动
分类号: G722
页数: 2
摘要: 1933年,按照江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布的扫除文盲办法,赣州开始扫盲教育。1941年,赣州镇成立保、甲读书会,凡不识字者都得进读书会读书写字。每日学习2小时,先授初级民众课本,后授高级民众课本。在甲读书会的基础上成立保读书会。保、甲读书会均设会长、副会长,其职务多由保、甲长兼任。
关键词: 成人教育 扫盲

内容

1933年,按照江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布的扫除文盲办法,赣州开始扫盲教育。1941年,赣州镇成立保、甲读书会,凡不识字者都得进读书会读书写字。每日学习2小时,先授初级民众课本,后授高级民众课本。在甲读书会的基础上成立保读书会。保、甲读书会均设会长、副会长,其职务多由保、甲长兼任。
  建国初,成立赣州市冬学委员会,各乡村都办冬学,城区各行业创办职工业余学校,街道创办市民夜校。1952年,有74所冬学转为民校,有学员3687人。1953年,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开展群众性的识字运动,全市有2822人参加祁建华速成识字班学习。1958年,采取见物挂名、见物识字的方法扫盲,家家户户设有识字牌。同年,在全市开展了“千人教万人学”的群众性扫盲突击活动。1965年,有3100余人脱盲,占原有文盲数的41.90%。“文化大革命”期间,扫盲工作中止。
  1979年,成立赣州市工农教育委员会,市郊各人民公社配备扫盲专职干部,培训扫盲教师,办起少年速成识字班、农民夜校等。1980年,全市农业人口中有文盲、半文盲1.54万多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0.20%。同年,各公社办起少年速成识字班9个,学生281人,农民夜校55所,学员2765人。1983年,经地区对市郊普及教育和扫盲教育检查验收,青壮年非盲率达89.1%。1986年,各乡成立农民文化教育中心。1988年,各乡镇办起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8891人。同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对赣州市农村扫盲教育复查验收,确认青壮年非盲率为92.10%,超过国务院规定的扫除文盲标准,发给赣州市《扫除文盲合格单位证书》。
  1989年,全市各乡镇办起农民夜校41所,参加学习的881人;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88期,参加培训的有2.7万多人次。此后,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切实抓好扫盲工作的通知》,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1991~1995年,市郊农村办有扫盲班65个,全市共扫盲1882人,青壮年非盲率达到98.2%。9个乡(镇)、98个行政村都办起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教育部门与市妇联、科协、农业局等单位密切配合,举办蔬菜、果林、水稻、甘蔗、饲养、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农民9万人次。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