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7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学校
分类号: C40
页数: 12
摘要: 解放前夕,赣州有省立小学2所,县立小学6所,私立小学10所。解放后,历经46年的发展,至1995年,全市有小学100所,其中完全小学83所,初小17所。在校学生32636人,教职工1639人,其中专任教师1521人。建国前后的主要小学有: 赣州市嵯峨寺小学1916年创办,校址设嵯峨寺巷内。初名赣县县立模范初级小学,后曾改名赣县县立第二小学、赣县县立嵯峨寺小学、城北镇中心小学、赣州镇第四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9月改名赣州市第四小学,1953年改名赣州市嵯峨寺小学,1966年改名抗大附小,1979年复为今名。1995年,在校学生571人,教职工29人。1954年改名赣州市天竺山小学。1970年迁后街,忠东小学并入,改名赣州市长青路小学,1979年改今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名东方红小学。
关键词: 教育组织机构 学校

内容

解放前夕,赣州有省立小学2所,县立小学6所,私立小学10所。解放后,历经46年的发展,至1995年,全市有小学100所(教育部门办92所,企事业单位办8所),其中完全小学83所,初小17所。在校学生32636人,教职工1639人(含民办教师191人),其中专任教师1521人。建国前后的主要小学有: 赣州市嵯峨寺小学1916年创办,校址设嵯峨寺巷内。初名赣县县立模范初级小学,后曾改名赣县县立第二小学、赣县县立嵯峨寺小学、城北镇中心小学、赣州镇第四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9月改名赣州市第四小学,1953年改名赣州市嵯峨寺小学,1966年改名抗大附小,1979年复为今名。1995年,在校学生571人,教职工29人。
  赣州市天竺山小学1926年创办,校址原设天竺山公园内。初名赣县第一区五联保中心小学,1936年和1943年曾改名赣县第一区东郊镇小学、赣州镇第六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9月改名赣州市第六小学。1954年改名赣州市天竺山小学。1963年迁红旗大道东端北侧小丘上。1970年迁后街,忠东小学并入,改名赣州市长青路小学,1979年改今名。1981年迁东郊路东侧,赣州汽车运输局子弟小学并入。1995年,在校学生599人,教职工35人。
  赣州市文清路小学1929年创办,校址设文清路。初名赣县城南初级小学。1939年,改名赣县城南镇中心小学。1943年和1947年曾改名赣州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赣州镇示范国民学校。1947年,赣县政府拨款在厚德路西端南侧(今行署大院后门东侧)新建教学楼3栋,教室18间,并将学校迁入,改名赣县任中小学。1949年9月,迁回文清路旧址,改名赣州市第二小学。1953年改名赣州市文清路小学。1957年迁阳明巷新建校舍。“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名东方红小学。1976年复为今名。1978年,确定为地区重点小学。1980年,受到江西省人民政府嘉奖。1982年,新建教学大楼。1983年,获江西省文明学校称号。1994年,启动校园规划建设工程,创办示范性学校。至1995年,共投资280多万元,新建综合大楼、教工宿舍,改善了办学条件。是全区教育改革试点学校之一。1980年以来,坚持教材改革试验。1994年起,进行课程设置改革试验,开设活动课,进行“愉快教学”、“地图式教学”等专题改革试验,发表20多篇教学改革论文。1995年,在校学生1494人,教职工56人。
  赣南师范学院附属小学1933年创办,初名为江西省立赣县乡村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47年改名江西省立赣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建国后,曾改名赣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赣州师范第一附属小学、红旗大道第一小学。1979年,与赣州八中合并为赣南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学校,设小学部。1984年随学院改名,定为今名,校址设今红旗大道西段南侧。1995年,在校学生493人,教职工24人。
  赣州市厚德路小学1941年创办,校址设厚德路东段北侧文庙内。初名赣县城东镇中心国民小学。1943年改名赣州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建国后,曾改名赣州市第一小学、赣州市厚德路小学、赣州市红卫兵小学、赣州市青年路小学。1979年复为今名。1981年列为赣州市重点小学。1985年,该校学生胡雪莲被选赴塞浦路斯参加“神秘的气球”国际儿童演唱大会。1992年,迁入慈云塔下新校舍。校舍采用古典园林式平房建筑,琉璃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掩映着翠竹芭蕉,绿树鲜花,被称为花园式学校。是赣州市教育改革试验学校之一。90年代以来,进行了教材、德育改革试验。1995年被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教委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并获地区德育先进学校称号。1994年学校“苗苗艺术团”参加江西省第四届少儿艺术节,70%的节目获奖,小品《现在开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995年,在校学生1268人,教职工53人。
  正气小学1942年创办,校址设水东镇虎岗,是中华儿童新村的主体。创办初期有1200多名学生,其中多数是无家可归的难童。课程设置和教材与普通小学基本相同,只是劳动与集体活动比普通小学较多。1945年春,日军侵入赣州前夕,其学生转移至安远、寻乌县,并增设中学班。抗战胜利后迁回虎岗。之后,因经费无着落,1946年夏由江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社会福利部接管,更名江西省育幼院。赣州解放前夕停办。
  赣州市西外小学1943年创办,校址设牌坊下。初名西扶庙初级小学。1946年改名赣州镇第五中心国民学校,次年迁西桥路东侧。1949年9月改名赣州市第五小学,1955年改名赣州市西外小学,1966年改名赣州市永红小学,1979年复为今名。1995年,在校学生640人,教职工36人。
  赣州市西津路小学1949年9月全市小学调整时,将省立赣县女子师范附属小学与省立赣县附属小学合并,成立赣州市第七小学,校址设阳明路(今市公安局处),后迁西津路(今赣六中处),改名赣州市西津路小学。1963年定为省重点小学。1968年,分为韶山小学、红卫路小学、三忠于小学3校。红卫路小学设原址。1970年,以其校址成立赣州六中,红卫路小学迁西津路东段南侧。1979年改为今名。1995年,在校学生550人,教职工29人。
  赣州市大公路第一小学1952年9月,私立善导小学改为公办,迁大公路西段南侧,改名赣州市第十四小学,1958年改名赣州市大公路第一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改名赣州市太阳升小学、赣州市反帝路第一小学。1979年复为今名。1995年,在校学生1045人,教职工46人。
  赣州市大公路第二小学1952年由私立保粹小学和私立三一小学合并成立赣州市第十五小学,校址设大公路东段南侧。1958年改名赣州市大公路第二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先后改名赣州市卫东小学、赣州市反帝路第二小学。1979年复为今名。1995年,在校学生643人,教职工30人。
  赣州市红旗大道第二小学1956年,私立章贡小学改为公办,改名赣州市白云小学,校址设红旗大道东段南侧。1960年改名赣州市红旗小学。1972年改为今名。是全市规模最大的小学。1978年以来,学校先后新建了教学大楼、教工宿舍。1994年,赣南造纸厂子弟小学移交教育部门办,列为其分部。先后开展了“健美的生活,创造性教育”和“教学半”(即一节课中教师教与学生练各占一半时间)教改试验,其教改成果在全市小学推广,并影响全区、全省。学生许翀参加亚冬会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获金奖,王春霞制作的昆虫标本“蝉”获华东六省一市二等奖、省一等奖。校合唱团参加全国首届小学生合唱比赛获奖。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获全国红旗大队、雏鹰大队称号。学校被评为江西省唯一的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1995年,在校学生1983人,教职工76人。
  赣州市马扎巷小学1958年由解放公社创办,名赣州市铁盔塘小学。校址设铁盔塘19号。1966年迁马扎巷北段东侧,改名赣州市继红小学。1968年10月改为公办,并入红卫小学,后又分出,改名赣州市卫东彪小学。1979年改为今名。80年代末以来,学校进行了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并总结出教学流程管理经验,在全市小学推广。1995年,在校学生508人,教职工24人。
  此外,市区内还有南外小学(1930年创办,1995年有教职工22人、学生291人)、景凤山小学(1952年创办,1995年有教职工35人、学生532人)、中山路小学(1956年由私立南临小学、新安小学合并改为公办,1995年有教职工28人、学生461人)、清水塘小学(1956年创办,1995年有教职工32人、学生520人)、荷包塘小学(1956年由私立卓英小学改为公办,1995年有教职工35人、学生527人)、白云小学(1959年创办,1995年有教职工16人、学生337人)、红旗小学(1958年创办,1995年有教职工13人、学生328人)。
  [=此处为表格(1995年全市乡镇小学一览)=] 单位:人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1995年全市企事业办小学一览)=] 单位:人 [=此处为表格页(建国前后境内停办改办和撤并小学一览)=] [=此处为表格=] 说明:赣县普通小学堂初设原爱莲书院,1946年迁百家岭,1953年改名赣州市百家岭小学。
  [=此处为表格(1949~1995年全市小学基本情况)=] 中学解放前夕,赣州有公立省立赣县中学、省立赣县女子中学、赣南联立正气中学和赣县县立中学4所,有私立赣南中学、幼幼中学、知行中学和存存中学4所。解放后,历经46年的发展,至1995年,全市有中学25所(教育部门办18所,企事业单位办6所,民办1所),其中完全中学8所,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11所,八年制学校5所。在校学生19735人,其中高中生4208人,初中生15527人;教职工1427人,其中专任教师1287人。建国前后的主要中学有: 赣州致用中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附设于濂溪书院内(今赣州一中内),是赣州第一所公立中学。课程除开设书院原有的经史课外,还增设算术和理化课。光绪二十六年,因清政府守旧,不敢用“学堂”二字,改称致用精舍。光绪二十八年,赣南巡道刘心源和地方绅士刘景熙将其改办为虔南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二年改办成初级师范简易科。1914年改办为省立第二师范。1927年并入省立赣县中学。
  私立幼幼中学1915年创办,校址设鸯鸳桥(今赣州地区土产公司内)。1939年秋迁赣县宝华山,同时在上犹设分校。1940年秋,上犹分校迁南康县湖头圩,并增设高中部。1945年秋,分校迁回赣州原校址。1951年,与私立赣南中学合并为私立双江中学。
  私立赣南中学1919年由孔绍尧、朱鼎勋捐资创办,校址设参府前(今赣州四中)。1930年增设高中部。1934年停办高中部,改设简易商科职业班。1937年迁信丰县,抗战胜利后迁回原址。1951年,与私立幼幼中学合并为私立双江中学。原沈阳军区政委赖传珠上将、原总后勤部副部长朱良材曾在此就读。
  赣南联立正气中学1942年8月创办,校址设水东镇虎岗。蒋经国兼任校长。学校鼓励学生养成“自动、自治、自觉、自反”的精神,规定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5科中有1科不及格者留级。注重体育锻炼,体育不及格者留级。建国后,合并于省立赣州中学。
  赣州市第一中学赣南历史最悠久的中学,前身是致用中学堂。建国前为省立赣县中学。1949年10月,省立赣县中学、省立赣县女中、赣南联立正气中学合并为省立赣州中学。1953年,改名为赣州市第一中学,并定为江西省3所重点完全中学之一。校址设厚德路东段南侧。校内有光孝寺遗址,有廉泉和夜话亭等名胜古迹。除重点文物外,解放前的建筑大部分已改建成新校舍。1982年,全区重点中学校容校貌评比,被评为美丽校园。1985年以来,学校绿化覆盖率超过50%。建国前,周蔚生、钟起衡、张广鸿、钟兆麟曾先后在此任校长。最早翻译《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家郭大力、曾任民国时期江西省教育厅长的周邦道以及姚名达、辛际周、欧阳勋、张汝钧等教育界知名人士曾先后在该校执教。建国后,坚持“教书育人”、“全面发展”的办学方向,学校规模不断扩大。40多年来,培养高中毕业生近万名,初中毕业生1.3万多人,为高校输送新生2600多名。中国医学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张均田教授、北京石油大学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张嗣伟教授、原广州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黄水生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张家铝教授等曾就读于此。还为省体工队、省体校和八一体工队输送运动员64名,其中有7名运动员被国家体委批准为运动健将。1983年,李富良参加在美国沃次堡举行的世界技巧赛获男子4人组全能第一名。1991年,参加江西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979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先进集体、全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验学校、江西省体育常规先进学校、江西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西省中学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江西省文明学校、江西省中学教学仪器管理先进单位、江西省绿化先进学校、江西省中学德育先进学校、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团体先进单位等称号。1995年,通过省级重点中学评估,被评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1995年,在校学生2076人,在职专任教师139人,其中高级教师31人,一级教师39人。
  赣州市第二中学1969年创办,校址设原天竺山小学旧址。1981年8月,赣州汽车运输分局子弟学校中学部并入。1983年,开办烹调、旅游服务2个职业班,新建实习餐厅。1988年,在高中部成立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增设家用电器维修、煤气和铁路服务等专业。1990年,赣九中财会职业高中班并入。自创办以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及高一级学校培养输送了一批合格人才。刘人青被输送到江西省射击运动队训练后,1985年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国际射击友谊赛,夺得女子气步枪银牌。是全区唯一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射击运动员。1995年,在校初中生824人,教职工74人。
  赣州市第三中学前身为赣州高级中学,创办于1954年。1959年由虎岗迁今址(青年路中段北侧),改名赣州市第三中学。次年秋开始招收初中生,为完全中学。1979年定为江西省重点中学。此后,学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语文课的“读、议、讲、练、评”五字教学法,数学课的“自学引导教学”、政治课的“谈话式教学”、外语课的“听视情景教学”、理化课的“发现式教学”、地理课的“程式教学”等试验,均取得较好成效。同时,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赣州三中校园环境优美,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校以来,为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2500多人。1978年起,先后获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先进集体、霍英东体育发展基金会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奖、全国“雏鹰起飞”田径通讯赛奖、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先进集体、全国活跃的中学生生活、江西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西省电化教学先进单位等称号。1981年8月,该校党支部书记朱文埜出席了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并介绍经验。1985年,学生许北雪和罗萌获全国青少年小发明奖,学生赵全忠在1986年中美联合举办的“青少年航天飞机零星搭机科学实验方案”比赛中获一等奖,1988年,学校获省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优秀奖。1995年,通过省级重点中学评估,被评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1995年,在校学生2209人,在职专任教师135人,其中高级教师26人,一级教师44人。
  赣州市第四中学前身是私立赣南中学。校址设大公路中段南侧。1951年,私立幼幼中学并入,改名私立双江中学。1953年改为公办,更名赣州市初级中学。1955年,改名赣州市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改为今名。“文化大革命”以前,教学质量列全市前列,1960~1962年,高考升学率为全区前茅。1960年,校足球队代表江西省参加在厦门举行的全国青少年足球赛。同年6月,获全国文教群英会“百面红旗”奖。1963年,列为省重点中学。1968年,赣州六中和市职业业余学校并入。1970年,开展勤工俭学,办起五金化工厂,生产起重滑轮2万余件,出席了全国第四次滑轮会议。1979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二、三等奖、省先进集体称号;学生男篮夺得省中学生篮球赛冠军,并参加全国分区赛;学生足球队夺得闽粤赣三省六地区初中生足球赛亚军;学生田径队获“全国雏鹰起飞田径通讯赛”奖。建国以来,为高校输送新生1800多人。“文化大革命”后,为一般完中。1995年,在校学生1873人,教职工155人。
  赣州市第五中学前身是1940年创办的赣县县立初级中学,校址设建国路最北端。1943年增设高中部及简师科,更名赣县县立中学。1945年2月日军入侵赣州,学校迁赣县长演坝,同年秋又迁回原址。1949年10月改名赣州市市立中学,私立知行中学同时并入。1951年改名赣州市第二中学。1958年分出高中班,改名赣州市第二初级中学。1959年改为今名。1971年冬,恢复为完全中学,建立校办工厂,实行厂校挂钩。1976年后,学校走上正轨。1982年秋,高中部开设幼师职业班,1983年秋增设服装专业班,1984年秋增设园林花卉专业班。同年9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高中部全部办职业班,成立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学校由初中部、职业高中部组成。1988年被省教委定为全省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1991年秋,初中部停止招生。1993年秋,学校改为职业高中。1995年,在校学生691人,教职工92人。
  赣州市第六中学1958年,赣州一中分出部分初中班,成立赣州市第三初级中学,随后,改名赣州市第六中学。校址设厚德路东段(今教师进修学校内)。1968年,并入赣州第四中学。1969年,在西津路小学旧址新办赣州市第六中学。1978年以前为完全中学。1978年取得全市高考第一名的好成绩。1979年调整为初级中学至今。1995年,在校学生1032人,教职工80人。
  赣州市第七中学1969年创办,校址设环城路中段东侧。创办初期为完全中学。1979年秋调整为初级中学至今。1985年起,新建教学楼、教工宿舍,扩建操场,添置教学仪器、微机,建立语音室等,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1988年,被评为江西省文明学校,获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称号。1995年,在校学生1804人,教职工110人。
  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址设红旗大道西段南侧。1958年前,与赣州市第五中学同为赣州市第二中学。1958年分出部分初中班,成立赣州市第五初级中学。1960年改为赣南师院附中,1967年改名赣州红旗中学,1970年改名赣州市第八中学。1979年恢复为赣南师专附属中学。1984年改为今名。1977年,年仅13岁的高中学生宁铂被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为少年班大学生。1995年,在校学生1421人,教职工114人。
  赣州市第九中学1959年创办。1961年迁水东乡沿垇新建校址,定名赣州市第七中学,为初级中学。1970年,改名赣州市第九中学,为完全中学。1977年起,先后新建了教学大楼和教工、学生宿舍,添置了教学设备。1983年起,增设财会职业高中班。1990年,职业高中班并入赣州市第三职业学校。1995年,在校学生998人,教职工110人。
  [=此处为表格(1995年全市乡镇初级中学一览)=] 说明:虎岗学校、当塘学校包括小学部。
  [=此处为表格(1995年全市企事业办民办中学一览)=] 说明:此表中6所企事业办子弟学校含小学部。
  [=此处为表格(建国前后境内停办或合并的中学)=] [=此处为表格页(若干年份全市中学基本情况)=] [=此处为插图(聋哑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赣州市少年工读学校1961年夏创办,校址设水南乡。同年收容顽劣少年45人。有教职工8人。1965年停办。
  赣州市聋哑学校1986年9月创办,校址设攀高铺。当年招生23人。有教职工25人,其中专任教师4人。1989年,学生康宏军被江西省教委、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省总工会授予江西省身残志坚少年称号。1992年9月,迁原百家岭小学校址。1995年9月,市弱智儿童辅读班并入,在校学生42人,教职工15人。
  赣州市弱智儿童辅读班 1987年创办,附设在西外小学内。同年招收学生15人。有教师2人。1995年并入市聋哑学校。
  第二节学制与课程学制小学学制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学制”规定:小学堂分初、高两等,均单独设立。初等小学堂修业5年,7~10岁入学;高等小学堂修业4年,11~12岁入学。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小学章程规定:女子小学分初、高两等,修业期限各为4年,男女不得同校。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修改小学章程,规定初小分为3种:一是完全科,修业5年;二是简易科,修业4年、3年或2年不等;三是高等小学,修业4年。
  1912年,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改“学堂”为“学校”,并准许男女同校。次年,实行壬子、癸丑学制,小学分初等、高等两级,初等小学修业4年,入学年龄为7~10岁;高等小学修业3年,入学年龄为11~12岁。初等小学毕业后升入高等小学须经过入学考试,择优录取。1922年9月,按照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新学制系统》,即“壬戌学制”,规定小学为6年,即“四二制”:初小4年,高小2年,7岁入学。
  建国初期,小学仍沿用“四二制”,7岁入学。1952年,按照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小学修业期限为5年,实行一贯制的要求,在西津路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1961年,市内部分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教学计划,到1970年全市小学全面实行。1981年,按照教育部《关于在城市试行六年制小学问题》的文件要求,部分完小从一年级起执行六年制教学计划。次年,停止执行,又全部恢复实行“五年一贯制”至今。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