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私塾 义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72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私塾 义学
分类号: G522.7
页数: 2
摘要: 私塾私塾,是古代赣州最早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源于汉、盛于晋初。塾馆分布于城内外。城内,因居住人杂,姓氏分散,私塾多以散馆为主。散馆有2类,一类是塾师(先生)自行设馆,学童由先生就近邀集,学费由先生自定;另一类是富豪绅士家庭聘请先生到家设馆,专门教其子女和亲友子弟,先生报酬与设馆人面议。城外,以专馆较多。专馆设在宗祠内,招收族中子弟入馆就读。宋代以来,虽办有府学、县学、学校,私塾仍然存在。1951年,全市私塾停办、。私塾的入学年龄无统一规定,小的七八岁,大的十几岁。义学义学,是清代官府用息钱所办的学校,专收贫家子弟免费就读。光绪二十七年,知府连文冲将义学改为蒙学堂。光绪三十二年,蒙学堂改为初等小学堂。
关键词: 私塾 家塾

内容

私塾私塾,是古代赣州最早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源于汉、盛于晋初。塾馆分布于城内外。城内,因居住人杂,姓氏分散,私塾多以散馆为主。散馆有2类,一类是塾师(先生)自行设馆,学童由先生就近邀集,学费由先生自定;另一类是富豪绅士家庭聘请先生到家设馆,专门教其子女和亲友子弟,先生报酬与设馆人面议。城外,以专馆较多。专馆设在宗祠内,招收族中子弟入馆就读。宋代以来,虽办有府学、县学、学校,私塾仍然存在。1951年,全市私塾停办、。
  私塾的入学年龄无统一规定,小的七八岁,大的十几岁。课程分5类:第一类是掌握文字工具的课本,如《三字经》、《百家姓》;第二类是培养道德观念和修身处世的课本,如《童蒙训》、《名贤集》、《少仪外传》、《小儿语》、《增广昔时贤文》等;第三类是历史课本,如《叙古千文》、《史学提要》、《历代蒙求》等;第四类是诗歌,如《神童诗》、《千家诗》等;第五类是自然常识教材,如《名物蒙求》等。先以识字、写字为主。学童除背书外,还要学写字,先描红,次写映本,进而临贴。认到1000字左右后,教以作对,先学字的平仄、虚实,为作诗做准备。这类私塾,每位先生所教学生少则数人,多则二三十人。教学进度不一,学习年限不一,无常规考试,无升留级制度。但规章制度严,对违犯规章制度的学生,轻者罚站、罚跪,重者“打手掌”、“打屁股”。
  义学义学,是清代官府用息钱所办的学校,专收贫家子弟免费就读。清同治八年(1869),知府魏瀛拨借府款发惠和质铺生息,然后用息钱在城内开办东、西、南、北四坊府义学,各收蒙童28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知府连文冲将义学改为蒙学堂。光绪三十二年,蒙学堂改为初等小学堂。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