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私塾 府学 县学 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72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私塾 府学 县学 书院
分类号: G523
页数: 3
摘要: 是古代赣州最早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源于汉、盛于晋初。塾馆分布于城内外。城内,因居住人杂,姓氏分散,私塾多以散馆为主。散馆有2类,一类是塾师(先生)自行设馆,学童由先生就近邀集,学费由先生自定;另一类是富豪绅士家庭聘请先生到家设馆,专门教其子女和亲友子弟,先生报酬与设馆人面议。城外,以专馆较多。专馆设在宗祠内,招收族中子弟入馆就读。宋代以来,虽办有府学、县学、学校,私塾仍然存在。1951年,全市私塾停办、。私塾的入学年龄无统一规定,小的七八岁,大的十几岁。但规章制度严,对违犯规章制度的学生,轻者罚站、罚跪,重者“打手掌”、“打屁股”。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教育组织机构

内容

是古代赣州最早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源于汉、盛于晋初。塾馆分布于城内外。城内,因居住人杂,姓氏分散,私塾多以散馆为主。散馆有2类,一类是塾师(先生)自行设馆,学童由先生就近邀集,学费由先生自定;另一类是富豪绅士家庭聘请先生到家设馆,专门教其子女和亲友子弟,先生报酬与设馆人面议。城外,以专馆较多。专馆设在宗祠内,招收族中子弟入馆就读。宋代以来,虽办有府学、县学、学校,私塾仍然存在。1951年,全市私塾停办、。
  私塾的入学年龄无统一规定,小的七八岁,大的十几岁。课程分5类:第一类是掌握文字工具的课本,如《三字经》、《百家姓》;第二类是培养道德观念和修身处世的课本,如《童蒙训》、《名贤集》、《少仪外传》、《小儿语》、《增广昔时贤文》等;第三类是历史课本,如《叙古千文》、《史学提要》、《历代蒙求》等;第四类是诗歌,如《神童诗》、《千家诗》等;第五类是自然常识教材,如《名物蒙求》等。先以识字、写字为主。学童除背书外,还要学写字,先描红,次写映本,进而临贴。认到1000字左右后,教以作对,先学字的平仄、虚实,为作诗做准备。这类私塾,每位先生所教学生少则数人,多则二三十人。教学进度不一,学习年限不一,无常规考试,无升留级制度。但规章制度严,对违犯规章制度的学生,轻者罚站、罚跪,重者“打手掌”、“打屁股”。
  义学义学,是清代官府用息钱所办的学校,专收贫家子弟免费就读。清同治八年(1869),知府魏瀛拨借府款发惠和质铺生息,然后用息钱在城内开办东、西、南、北四坊府义学,各收蒙童28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知府连文冲将义学改为蒙学堂。光绪三十二年,蒙学堂改为初等小学堂。
  第二节府学县学赣州府学,在宋代时是虔州州学,它与赣县县学同设在瓦市街紫极宫(今市公安局院内)。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奉诏改紫极宫为祥符宫,州、县学被废。庆历年间(1041~1048),在澄清坊(今健康路)重建州学。皇祐二年(1050),在紫极宫东南隅重建县学,并建文庙为学舍(又称学宫)。治平元年(1064),州学迁到丰乐寺(今城区东南隅),王安石为此写了《虔州学记》。州学曾多次毁于兵火、灾异,但都得到重新修建。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赣州升为路,州学改为路学。明洪武二年(1369),赣州路改为府,路学改为府学。成化四年(1468),赣州府学和赣县县学合并建在景德寺(今郁孤台南)。嘉靖四十一年(1562),迁回祥符宫。万历三十二年(1604),县学迁回景德寺,府学留在祥符宫。崇祯十三年(1640),县学改建于郁孤台下。清乾隆元年(1736),县学又迁至祥符宫;四十二年(1777),迁城东南隅(今厚德路小学内)。至同治六年(1867),府学先后修建过13次。
  宋代,县学生员考试合格者升入州学。从元代至清末,府学与县学无统属关系。
  州、路、府、县学是封建时代官办学校,是选取生员,培养贤才,为参加科举考试作准备的学习场所,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州(路、府)、县学的教学内容,在宋代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元代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程颢、程颐、朱熹的著作。明、清两代的教学内容与宋、元大致相同。州(路、府)、县学生员名额,在宋代不限。从明代起,始有定额,并把生员分成3类:生员入学时,经考试符合规定标准录取,每月可领取6斗儒学米津贴,称为廪膳生,简称廪生;除廪生外再录取等额的生员,称为增广生,简称增生;在廪生、增生额外再增加录取的生员,称为附学生,简称附生。赣州府学的廪生与增生名额各为40人,赣县县学的廪生与增生名额各为20人,附生均没有定额限制。清代,初次进学的称附学生员;每年举行一次知县、知府、学政主考的童试(非科举考试),及格者即可入学为生员,又称痒生,俗称秀才。童试优等的录取为廪生,供给膳食,次等的录取为增生。清代,府学廪生与增生的名额各为40名,县学各为20名。咸丰七年(1857)起,上述学额,每个皇帝接位后都略有增加。
  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府学、县学同时废除。
  第三节书院社学书院北宋庆历四年(1044),赣州创办第一所书院——清溪书院。宋代还办有濂溪书院、先贤书院。明代,办有阳明书院、正蒙书院、镇宁书院、富安书院、夜光书院、澄清书院、龙池书院。清代,办有爱莲书院、新安书院、见山书院、章贡书院。至清末,赣州先后创办书院14所。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和明代哲学家王阳明,都在赣州书院讲过学,促进了赣州书院的发展。书院有官办、官办民助、绅士名流集资私办三种形式。清代,私办改为官办。
  书院的负责人是山长。书院的教学活动,初为名人大师讲学,后“设立讲堂,先以说书,继之课文”,把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分年安排,熟读背诵,定期作文。以自学为主,自学与讲学、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一个月举行一次考试。书院招收生徒,最初无名额限制,后来由书院定额录取。濂溪书院、阳明书院等录取的名额逐年增加,一般在10~200名之间。到清同治九年(1870)以后,生徒较多,酌量加取,名额不限。
  赣州3所影响较大的书院是: 濂溪书院创建于宋嘉祐年间(1056~1063),院址设水东玉虚观左,是虔州通判周敦颐与程颢、程颐讲学处。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四年(1371)重建。弘治十三年(1500),迁郁孤台下。崇祯十三年(1640),迁城东光孝寺右(今赣州一中内),改称廉泉书院。清顺治十年(1653),复改为濂溪书院。书院建有楼、台、亭、阁、堂、所共10余处,题词碑刻8处。清末为道立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院内附设致用中学堂。
  阳明书院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院址设郁孤台下。是王阳明的讲学处。崇祯十三年(1640),迁光孝寺左(今赣州一中内)。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迁回郁孤台下旧址,重新修建院舍。清末为府立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办为赣州府中学堂。
  爱莲书院院址设城北督学试院后(今赣州五中内)。此处原为通判署,有周敦颐莲池遗址。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通判罗原在此建造爱莲堂。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巡道李本仁欲在此办书院,未果。同治二年(1863),道署王德固委托本地乡绅在此建书院,并取周之《爱莲说》定名爱莲书院。同治三年开学。清末为县立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赣县普通小学堂。
  社学社学,是元明清设于乡社之间的学校。乡社附近居民的子弟,年龄12~20岁,有志学文化者,都可入学。
  明正德十三年(1518),知府邢珣将赣州城内阜城坊(今东门井附近)原先贤书院修复,在此办东坊社学。此外,有名为书院实为社学的正蒙书院、富安书院、夜光书院、澄清书院和镇宁书院。清朝,城内有2所社学:一所在打砻巷(今达龙巷),开办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一所在塔下寺。南门城外高楼村有社学1所,开办于雍正二年(1724)。以上社学,不久俱废。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