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指挥通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71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指挥通信
分类号: E9
页数: 2
摘要: 指挥 1939年8月,赣县防空指挥部制定《防空防护团各部队警报活动要领》,组建警备、交通管制、灯火管制、消防工务、救护防毒等5个防护队,规定空袭警报各阶段的任务,各司其职,实施管制,保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 通信设备 军事技术

内容

指挥 1939年8月,赣县防空指挥部制定《防空防护团各部队警报活动要领》,组建警备、交通管制、灯火管制、消防工务、救护防毒等5个防护队,规定空袭警报各阶段的任务,各司其职,实施管制,保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1985年,根据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关于制定城市防空袭预案的意见》,制定《赣州市防空袭预案》,作出空情警报和通信联络、人防专业队伍动员、工程、交通运输、医疗救护、“三防”(防核、化学、生物武器)、物资、抢险抢修、消防和治安保卫、交通管制、灯火管制、政治工作等12项保障计划,绘制敌情判断、兵力部署、人口疏散、工程保障、人员隐蔽、通信警报、物资保障、组织指挥序列等8个图表。经审定批准,印制成册。1986年,依据《赣州市防空袭预案》确定的原则,组织制定境内解放、赣江、南外街道办事处,水东、水西、水南乡,以及赣州有色冶金化工厂、赣州钴冶炼厂等8个基层单位的防空袭预案。根据市区人口稠密、人防工事人均占有量小的实际情况,确定以疏散为主的防空袭原则。在赣县王母渡、阳埠、沙地、五云、茅店和赣州市沙石、湖边、沙河等8个乡设立疏散区域。同年,根据防空袭预案的要求,组建防化、医疗救护、通信、抢险抢修、运输等5个专业队,共500人。临战时,将增建消防、治安2个专业队。随后,每年都对各专业队进行整组和训练。1995年,根据赣州市的发展变化,对1985年制定的全市防空袭预案进行了修改补充,对8个基层单位的防空袭预案也作了修改调整,由8个调整为7个。
  演练 1941年3月12日,赣县各防护中队抽调人员,在赣州公园举行防护演习。同年7月6日,赣县防空司令部在赣州城举行夜间防空演习。11月,举行防空检阅会,赣县各防护区团合编为救护、消防2个大队,270人参加了检阅。
  建国后,根据“积极打击,严密防护”的防空指导原则,于1965年举行人民防空试验性演习,市人武部、市公安局等部门派出人员指导,在赣州冶金机械修造厂、姚衙前居委会、赣州市第四中学等9个单位进行不同规模、不同情况的小型防空演习,参加人数达7100人。1993年9月6日,组织市消防中队在文清路地下商场进行消防灭火演习,有40余人参加,出动消防车6辆,历时1小时。1995年5月11日,举行运输专业队演练。利用赣州地区汽车运输公司50辆大货车从宁都赖村运粮至广东韶关的机会,在赣县茅店路段设置化学毒剂染毒区,驾驶人员采取防护措施通过染毒区。演练真实、紧张,安全无事故。
  通信 1984年,成立赣州市人民防空通信站。1987年,开通赣州军分区的有线电话。1991年,装备无线电单边带电台1台,同年11月11日正式开通,进入江西省人防系统无线电联络网络。
  警报 1939年,赣县防空指挥部在赣州城百胜门(今东河大桥头)、文清路、赣县警察局(今和平路东端火帝庙巷)分别设立防空警报点。同年8月,在中正公园装置电笛警报器1台。1941年,在东溪寺(今赣州市第五中学旁)、高戏台(今赣州地区妇幼保健院)、寿量寺、南门口、天竺山、黄金乡、水东乡、水西乡设立防空警报点8个,各点配备有电话、报具。1942年,在赣县电厂(今北门八境路)装置大号汽笛1台,在八境台、水东河岸、水西河岸、赣县汽车站等处设立防空警报站。
  建国后,市公安局负责警报器的管理和施放。在赣州公园、章江餐厅、中山路城墙、天竺山等处设立电动警报器。1964年,移交市人武部管理。1973年,移交地市人防办公室管理。1978年,由市人防办管理。1995年,全市有电动警报器5台,分布在赣州市第二中学、章江餐厅、市人防办、赣州有色冶金化工厂、赣州有色金属冶炼厂。市内警报器由市人防办集中控制。警报音响覆盖面达80%。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