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方武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69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地方武装
分类号: E296.7
页数: 4
摘要: 旧政权武装力量城守营即右营,清顺治四年设,六年改为城守营,隶属南赣总镇,驻赣州城南大街灵通庙,专司城市防务。设副将1人,中军守备1人,千总2人,把总4人,马步战兵1000人,并入道标兵100人。二十二年,又裁副将,设都司1人,把总1人,外委1人,额外2人。同治年间额兵保留马战兵24人,步战兵41人,守兵160人,官座马6匹,兵战马24匹。同年7月,军分区所属公安部队整编,其中一部分移交地方,改为人民警察,其余改编为江西军区内卫第四十四团第三营。第四章民兵第一节组织 1952年底,赣州市有民兵1261人,占总人口的1.47%,其中基干民兵210人,编为1个连、5个班。1956年,整顿民兵组织,将基干民兵的年龄扩大到30岁,凡符合
关键词: 地方武装 民团

内容

旧政权武装力量城守营即右营,清顺治四年(1647)设,六年改为城守营,隶属南赣总镇,驻赣州城南大街灵通庙(今文清路),专司城市防务。设副将1人,中军守备1人,千总2人,把总4人,马步战兵1000人,并入道标兵100人。康熙六年(1667),裁副将1人、千总1人、把总2人、兵500人。十五年恢复。二十二年,又裁副将,设都司1人,把总1人,外委1人,额外2人。同治年间(1862~1874)额兵保留马战兵24人,步战兵41人,守兵160人,官座马6匹,兵战马24匹。
  塘汛清顺治四年设。南赣总镇中营分防:官村汛,把总1人,外委1人,兵丁36人;江口、信丰、下湖5水塘,把总1人,兵丁20人;储谭、水口、横弦3水塘和佛子垇旱塘,把总1人,外委1人,兵丁36人。右营分防:龟角尾、欧潭2水塘,兵丁17人。
  后营分防:下寒滩水塘及信丰鸟漾滩铁石口,防兵共20人;良富东、良富西、土墙头、攸镇、夏浒5水塘和分水垇旱塘,把总1人,外委1人,马步战守兵46人;黄金及南康张边2水塘,把总1人,兵丁10人。
  巡防营清宣统元年(1909),从绿营练勇中挑选精壮兵,并招募民丁编设巡防营。江西编设中、前、左、右、后5路。后路驻赣州,设统领、帮统各1人。下辖5个巡防营,每营设统带官1人,全营额定官、兵、夫301人。营分左、中、右3哨,每哨8棚,每棚正兵9人,武器装备多为一八八八式毛瑟来复枪。
  靖卫团1927年,赣县县政府为反对共产党而组建,设总团,辖各区靖卫团。次年停办。
  第八、十两区游击队兴国潋江区9个乡地主豪绅组织的游击队,1929年5月被红军击溃,逃入赣州城。1931年6月解散。
  保安团1938年组建,始称游击队,不久改编为保安第二十、二十一团,驻赣州城和南康等地。
  保警大队1944年7月成立,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县长兼任大队长。大队始辖3个步兵队和1个重机枪中队,分驻湖江、潋江、赣州城等地,共有官人、兵400人。另有后备队,官40人、兵88人。经5次改编后,辖3个中队,官52人、兵413人。
  人民武装力量赣州军分区警通连1950年11月,组建赣州军分区警卫连、通信连。1952年5月,军分区机关缩编,撤销警卫连、通信连,组建警通队。1954年8月,警通队缩编为警通班。1958年1月改为警通连。1968年9月,独立第七营、赣州军分区警通连与独立第八营、上饶军分区警通连对调,并互换番号。1975年独立第七营改称赣州军分区独立营时,赣州军分区警通连改称独立营三连,另成立警通排。
  赣南军分区内卫营1951年3月组建赣州分区公安大队,当年12月改为赣州专区公安大队。1955年3月,赣南行政区公安大队(原赣州专区公安大队)改归军分区建制,担负内卫任务。同年7月,军分区所属公安部队整编,其中一部分移交地方,改为人民警察,其余改编为江西军区内卫第四十四团第三营。1957年改称赣南军分区内卫营。1958年10月,内卫任务移交地方,赣南军分区内卫营调离。
  赣州军分区暂编第二十二团1952年10月组建,驻赣州市。其任务是补训新兵。设团机关,下辖4个营计18个连队。同年12月调离。
  赣州军分区独立营1958年11月组建赣南区公安处武警大队,担负内卫任务。后先后更名赣南区公安处警察支队、赣南区、赣州专区公安支队。1966年6月,赣州专区公安支队部和直属第一、二中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军区独立第七营。1975年,独立第七营缩编,改称赣州军分区独立营。1983年10月,分区独立营撤销,其二连移交地方,编入赣州地区人民武装警察支队。
  江西省军区独立第二营1966年12月,福建省军区独立第二团第二营奉命调入江西,编为江西省军区独立第二营,归赣州军分区领导指挥。驻关刀坪(今赣州大厦)。全营辖5个连队。1968年,调抚州地区“支左”。后归建。1971年4月调离。
  江西省军区独立师第二团1976年1月,组建江西省军区独立师。其第二团驻赣州市水南公社,辖3个步兵营和直属连队(机炮连、特务连和卫生队)。1980年12月,撤销。
  武警赣州市中队1949年10月,成立赣州市公安局公安队。次年8月,改为大队建制。1951年12月,将所有公安武装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赣州市仍为大队。1954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赣州市公安中队。1955年,改称公安军。1957年,改编为人民警察。1961年,转为现役。1963年,改为公安部队。1982年,改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西省赣州市中队,受赣州地区武警支队和市公安局双重领导。
  武警赣州市消防大队1950年10月,成立赣州市公安局消防中队,编制20人。1965年5月,消防民警由职业制改为义务兵役制,享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同等待遇。1969年6月由市人民武装部代管。1973年11月,市人武部将其交回市公安局管理。1983年1月,消防中队纳入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赣州市消防中队。1995年11月,撤销市公安局消防科,成立赣州市公安消防大队,下辖一消防中队,业务上隶属市公安局;同期,经武警江西省消防总队同意,成立武警赣州市消防大队,下辖一消防中队,为军队编制,行政上隶属武警赣州地区消防支队。二个大队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第二节军事设施古城池晋永和五年(349),南康郡太守高琰筑土城于章贡二水间。唐末,卢光稠凿址为隍,三面阻水,扩建虔州城,并筑拜将台。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虔州知州孔宗翰加固城基,以金属熔液填塞城基空隙,用砖石修砌城墙缺口。明正德六年(1511),南赣巡抚周南修治城垣,城墙周长2512丈,高3丈,设警铺63处,雉堞4952垛。西津门至镇南门挖设长552丈、宽13丈、深5尺的护城壕,镇南门至百胜门挖设长385丈、宽14丈、深5尺的城壕。百胜门、镇南门各建〓阇2层,装置大炮2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建炮城5座。同治年间(1862~1874),修复城外壕沟。赣州城东、西、北三面环水,城池坚固,易守难攻。
  大教场位于赣州城镇南门外,始建时间无考。明正统十二年(1447)重建,为练武操演和选考武官的场地。正德十二年(1517),增建营房370间。教场长约155丈,宽100多丈。1930年改建为简易机场。另在城南隅建有小教场。已废。
  炮城西门炮城,清咸丰四年(1854)建;八境台炮城,六年建;东门炮城,七年秋建;南门炮城,九年建;小南门炮城,十年秋建。
  塘汛清同治年间,赣州城内设分汛。各汛设了望楼、炮台各1座。久废。
  高射炮台清光绪十三年(1887),辟拜将台为高射炮台,另在水东万松山附近修建炮台1座。
  飞机场(参见《交通》篇)。
  碉堡1934~1936年,修筑赣江边古路、贡水边磨角等碉堡。
  人防工程(参见本篇第六章)。
  民兵武器装备仓库位于市郊。1988年12月建成。库区面积11亩,分技术区和生活区,库房面积390平方米,可存放重机枪以下轻武器。
  民兵训练基地位于水西乡水西村。1989年5月,在市人武部农场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占地面积68亩,建筑面积890平方米,可一次性训练民兵200人。
  第四章民兵第一节组织 1952年底,赣州市有民兵1261人,占总人口的1.47%,其中基干民兵210人,编为1个连、5个班。1956年,整顿民兵组织,将基干民兵的年龄扩大到30岁,凡符合条件的第一类和第二类预备役军人均编入基干民兵,31岁以上的青壮年和不符合基干民兵条件的预备役军人编入普通民兵。通过整顿,全市有基干民兵652人,普通民兵680人,其中民兵干部32人。此后,民兵组织一年整顿1次。1958年9月29日,毛泽东发出“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全市掀起全民皆兵的热潮。至10月底,组建基干民兵团12个,营32个,连120个,排384个,班1920个,有基干民兵15518人;组建普通民兵团7个,营41个,连180个,排634个,班2000个,有普通民兵27844人。成立了市民兵指挥部。
  1970年2~3月,组建武装独立营1个,武装基干营2个。武装独立营有基干民兵500人,编为8个连,装备各种武器1050支(件)。第一武装基干营,有基干民兵695人,编为4个连;第二武装基干营,有基干民兵560人,编为4个连,负责执行机动任务。至年底,全市组建民兵团7个,营36个,连256个,排490个,班829个,共有基干民兵3.02万人。1973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在赣州无线电厂(今赣南无线电厂)、赣州冶金机械修造厂(今赣州有色冶金机械厂)、赣州钴冶炼厂、江西气体压缩机厂、江西冶金学院(今南方冶金学院)、赣州精选厂(今赣州有色金属冶炼厂)、赣南柴油机厂(今赣南机械厂)等7个单位,组建1个民兵“三七”高炮营,辖4个连(高炮连3个,高机连1个),13个排(其中指挥排1个),35个班,共有民兵498人(含女民兵63人)。1974年,高炮营调整为3个连,每连按4门炮配制;高机连扩大为高机营,辖3个连,每连配高机9挺。1977年9月,对全市民兵组织进行调整,更换排以上干部637人;民兵出队5485人、转队2255人、入队4059人。全市共有民兵5.74万人,其中基干民兵2.78万人,普通民兵2.49万人,武装基干民兵4771人。
  1982年,全市民兵组织进行大调整。调整后,全市民兵有3.75万人,其中基干民兵8303人。结合民兵整组,落实预备征兵对象1605人,确定服一类预备役9775人,服二类预备役2.94万人。1987年,全市民兵整组工作本着“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调整民兵组建单位,将6个单位的高机步兵改为炮兵,4个单位的高机步兵改为防化兵,6个单位的高机步兵改为通信兵,2个单位的步兵改为工兵。整组后,全市基干民兵减少到5336人,专业技术兵单位由27个扩大到55个,建立民兵应急分队6个、人民防空专业队伍10个、交通战备分队4个。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