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驻军 军事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赣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468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驻军 军事机构
分类号: E20
页数: 6
摘要: 宋建炎、绍兴年间,设赣州右翼军。宋绍兴三年,岳飞率神武后军入虔州。宋景炎二年,右丞相文天祥率军自广东梅州入赣州,抗击元兵。宋咸淳六年二月,立赣、吉、南安要冲4寨,每寨屯兵100名,三郡将领之。四月底围攻赣州城,分兵驻水西、水东、沙石埠等地。同年,滇军第一、二师驻赣州,师长分别为杨池生、杨如轩。3月撤离,由粤军第一军余汉谋部第一师接防。1945年2月5日,侵华日军侵占赣州城,主力撤离后,由日军新编第一三一师团第九十五步兵旅团进驻。后经多次裁员,至清末,官兵508人。军事科1936年7月,赣县县政府设军事科,下设第一、二、三股。负责征集兵员、组织军训、领导县属武装等。
关键词: 军队建设 军事机构

内容

宋建炎、绍兴年间(1127~1162),设赣州右翼军。
  宋绍兴三年(1133),岳飞率神武后军入虔州。
  宋景炎二年(1277),右丞相文天祥率军自广东梅州入赣州,抗击元兵。
  宋咸淳六年(1270)二月,立赣、吉、南安要冲4寨,每寨屯兵100名,三郡将领之。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置戎兵(西北少数民族兵)于赣郡。
  清咸丰六年(1856)正月,太平天国军分兵南下。四月底围攻赣州城,分兵驻水西、水东、沙石埠等地。次年正月南撤。
  同治四年(1865),湘军娄宝庆部驻赣州。
  宣统末年(1911),刘槐森统领的后路巡防队、李泰发统领的水师驻赣州。
  1922年5月,江西省防第十二师驻赣州城,师长周荫人,辖第二十三、二十四旅和第九独立混成旅。同年,滇军第一、二师驻赣州,师长分别为杨池生、杨如轩。
  1924年,赣南镇守使方本仁统领独立第九旅、蒋镇臣旅、唐福山师、常德盛师及所编之杨池生和杨如轩等部数万人,驻赣州城及赣县各地。同年12月,谭延闿率建国联军占领赣州城。建国联军总司令部和赣防总司令部分别驻旧镇守使署内(今赣州公园)和商会原址。
  1926年春,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和第二军第五师攻克赣州城。同年12月,新编第一师(辖3个团)奉蒋介石命令进驻赣州“清剿”工农运动和共产党。该师党代表倪弼、师长张与仁。
  1928年,国民党赣军独立第七师(后改编为赣军第五师第十五旅)驻赣州,旅长刘士毅。
  1929年3月,国民党陆军第十二师三十四旅驻防赣州城,旅长马崑,兵力3000多人。
  1932年春,国民党军第十八军十一师(师长罗卓英)和十四师(师长周至柔)进驻赣州杨梅渡和赤珠岭一带。3月撤离,由粤军第一军余汉谋部第一师接防。
  同年2月,朱德、彭德怀等率领红军一、三、五军团进攻赣州城,分兵驻市郊及江口、茅店等地。
  1936年,粤军第一军回师广东,由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接防。师长戴嗣夏。
  1945年2月5日,侵华日军侵占赣州城,主力撤离后,由日军新编第一三一师团第九十五步兵旅团进驻。
  1946年1月,国民党军第四十师一部驻赣州城。7月,第二十五军第一〇八师第三二四团驻五里亭、华林寺一带。国民党军第三十七军第六十师第四一八团,驻湖边石灰山、蛤湖、河头和蟠龙南石寨一带。
  1949年2月,国民党陆军第三编练司令部由上海迁至赣州,司令员沈发藻(同年8月撤离)。5月,国民党军第二十三军一部驻赣州城。6月,江西省保安司令部由遂川迁驻赣州城。
  1949年8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进驻赣州。军长贺晋年(后刘转连),政治委员陈仁麒,副军长刘转连,参谋长高体乾,政治部主任李信(后谢镗忠)。军机关设在市区中山公园(今赣州军分区址),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直属单位有独立第一、二、三团,教导大队,军政干部学校,解放团,山炮营,战炮营和工兵营。下辖第一四二、一四三、一四四师。第一四三师,驻赣州,师长张兴发,政治委员刘禄长。全军共4.79万人。1951年3月,第四十八军军机关撤离赣州,移驻广东韶关。
  196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6810部队进入赣南执行“三支两军”(支工、支农、支左,军管、军训)任务。师长张序登,政治委员于厚德。师部和步兵团驻扎赣州市,1968年12月撤离。
  196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0484部队奉命进驻赣南,接替6810部队执行“三支两军”任务。师长王学雨(后汪泉),政治委员田庆华。该师第六四三团驻扎赣州市,兵员约1600多人。1975年4月,移驻南昌市新建县。
  1969年3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六二医院由南昌市迁至赣州白塔,同年11月迁至赣州水东万松山。1988年撤销军队建制,移交地方管理。
  1982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赣州地区支队所属一、二中队和赣州市中队驻南外、水南等地。
  第二节军事机构旧政权军事机构百胜军唐咸通七年(866),改镇南军为百胜军。
  信军南唐异元元年(937),改百胜军为昭信军。
  军州宋开宝八年(975),以昭信军为军州守臣,兼兵马钤辖(宋时官名),设兵骑营舍。其镇守州者称厢兵,自京城来就粮于州者称禁兵,以本地民壮作为团结防守者称乡兵。提举兵马者有都监及监押官,统驭权归郡太守。
  万户府元至元八年(1271)设置。分上、中、下统兵,上管军7000人以上,中管军5000人以上,下管军3000人以上。官设万户总管、千户把总、百户弹压各1人。
  赣州卫明洪武四年(1371)设立,为屯田守御军事机构。卫署设在赣州府城。设指挥使1人,指挥同知2人、指挥佥事6人,镇抚、经历、知事各1人。卫下辖前、后、左、右、中5个千户所。前千户所驻百胜门外(今东门口),后千户所驻镇南门外(今南门广场附近),左千户所驻建春门外,右千户所驻涌金门外,中千户所驻西津门外。千户所设正、副千户各1人,辖10个百户所;百户所设百户1人,辖2个总旗;总旗设总旗1人,辖10个小旗;小旗设小旗1人,辖10名士兵。共屯军2765人,屯田832顷。
  镇守总兵明嘉靖十五年(1536),设从营参将于赣州,专司团练。四十年,改南赣参将为伸威营副总兵。次年改副总兵为镇守总兵。
  抚标营清顺治二年(1645),设抚标左、右2营,由南赣巡抚直辖,中军游击统领。有兵1500人。
  南赣镇守总兵清顺治四年设立。总兵衙门设在赣州城内。设总兵及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职。辖左、右、中、前、后5营。中营:设游击、守备各1人,千总2人,把总4人,外委4人,马步战官兵1000人。后经多次裁员,至清末,官兵508人。统辖府城及长宁(今寻乌)县分防部队。左营与后营:编制数与中营同。左营统辖于都、安远;后营统辖赣县、信丰、龙南等县分防部队。右营:顺治六年改为城守营。设副将1人,中军守备1人,千总2人,把总4人,辖马步战守官兵1000人,后并入道标兵100人,共1100人。康熙六年,裁副将、中军守备,仅设千总1人、把总2人,官兵600人。十五年,吴三桂叛变,复设副将、中军守备,军官如初,额兵1000人。二十二年乱平复裁。改设都司1人,把总1人,外委1人(额外2人)。至清末有额兵227人。统辖赣县分防部队。前营:初驻赣州府城,后移驻兴国,改为兴国营。
  赣南镇守使署1914年2月设,驻于赣州城,负责节制赣南武装力量,隶属江西都督府。设镇守使1人,参谋长1人,参谋2人,副官1~3人。镇守使均由本地驻军师长或混成旅长兼任。至1926年,镇守使先后有李廷玉、吴鸿昌、张之杰、岳兆麟、方本仁、杨池生等人。
  第三区保安处1932年2月设于赣州。负责指挥监督辖区内保安部队、水陆公安警察、保安团、警察队等,协助军队“剿匪”,并办理清乡等事宜。隶属江西省保安处。设中(少)将或上校处长1人,上(中)校参谋长1人,中(少)校秘书1人。8月,随着行政区建制的变化,赣州设有第十一行政区保安处。1934年春改称第九区保安处。
  第四区保安司令部1935年4月设于赣州。为全区最高军事领导指挥机构,隶属江西省保安司令部。先后兼任司令的有张弛、王有兰、马葆珩、刘己达、蒋经国等。1942年,与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合并。
  军事科1936年7月,赣县县政府设军事科,下设第一、二、三股。1944年撤销,1946年复设。负责征集兵员、组织军训、领导县属武装等。
  赣县团管区司令部1937年6月设立,1941年10月撤销,1946年9月恢复,驻赣州城内江东庙。负责赣县、南康等14县征集现役兵、训练在乡国民兵和管理在乡军人。司令部设正、副司令各1人,主任参谋1人。
  兵役科1937年11月成立,隶属赣县县政府。设科长、科员等职(由县军训教官及督练员兼任)。1938年7月,兵役科改设第五科,职掌兵役事项。
  赣南师管区司令部1941年10月,撤销赣县团管区司令部,改设赣南师管区司令部,驻赣州城。直隶中央军政部并受军管区司令部的指挥监督,负责全区征集现役兵、训练在乡国民兵和管理在乡军人。编配中将司令、少将副司令各1人,司令先后有柏天民、柏辉章,副司令先后有吴杲林、蒋经国。
  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1942年12月,由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与第四区保安司令部合并而成,属行政与军事双重性质的领导机构,由专员兼任保安司令,另设副司令1人。1949年8月解体。
  第四区情报站1948年11月成立,驻赣州城。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设情报分处,县设情报站,各机关、工厂、学校、社会团体设情报组,乡镇设情报分站。1949年8月解体。
  第三编练司令部1949年初,设第三编练司令部于新赣南图书馆内(今中共赣州地委机关所在地)。司令为陆军中将沈发藻。负责训练赣南一带的部队。
  赣南区民众反共自卫联防委员会1949年5月成立,驻赣州城,受驻地最高军事机关及江西省政府指导。负责统一全区自卫部队与地方武力、指导各界配合军队作战,统制运用全区地方性经济物资供应军粮民食。主任委员沈发藻,副主任委员张恺。同年8月解体。
  新政权军事机构赣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1949年8月6日组建于泰和县,14日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进驻赣州,15日正式宣告成立。主任贺晋年,副主任陈仁麒、黄凯(中共赣州地委书记)、罗孟文(赣州专署专员),秘书长袁功庭(中共赣州市委书记)。人民政权建立和巩固后,军管会随即撤销。
  赣州市警备司令部1949年8月15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赣州市警备司令部,隶属江西省军区管辖,司令员张书祥,政治委员钟文法。1950年春撤销。
  赣西南军区1949年9月成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兼,隶属中南军区。机关驻中山公园(今赣州军分区址)。司令员贺晋年(后刘转连),第一政治委员杨尚奎(兼),第二政治委员陈仁麒,第一副司令员周仁杰,第二副司令员刘转连。担负围剿国民党军残余、建立地方武装、巩固人民政权等任务。1951年3月第四十八军调离后撤销。
  赣州军分区1949年9月成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第一四三师兼,隶属赣西南军区。机关驻西津路16号(今赣州六中)。司令员张兴发,第一政治委员黄凯,第二政治委员刘禄长,第一副司令员吴荣正,第二副司令员杨上堃。1950年11月,第一四三师奉命归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军区抽调一批干部与一四三师留下的人员重组赣州军分区,隶属江西军区,机关迁中山公园(今大公路东段北侧)至今。
  赣州市人民武装部1952年5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武装部。1953年1月撤销,设立赣州市郊区人民武装部,水东、白云、水西3乡分别成立民兵大队。1954年10月,撤销市郊区人民武装部,成立赣州市兵役局。1960年1月,改称人民武装部(简称市人武部),主要任务是征集兵员、领导民兵建设。1986年,市人武部归属地方建制,下设军事科、政工科、办公室。设部长、政委各1人。1996年4月,赣州市人武部复为军队建制,隶属赣州军分区。
  [=此处为表格(赣州市人民武装部(兵役局)历届主要负责人)=] [=此处为表格=] 基层人民武装部1959年,市人武部在郊区人民公社和城市行业中建立17个基层人民武装部。1961年,执行中共赣南区委员会关于大型企业、区属大型农场、垦殖场、行署一级机关、各大中专学校、各人民公社一律成立人民武装部的规定,增设5个厂矿人武部。1965年,增设基层人武部15个。1980年,在500人以上工厂、企事业单位增设基层人武部28个。1995年,全市有基层人武部64个,其中乡镇、街道办事处人武部13个,系统局人武部8个,大中型企业人武部43个。
  第二章兵制兵役第一节募兵制唐代初期,以府兵为骨干,兼行征发招募兵士的制度。
  宋代,王安石推行新法,采取募役法,即免役法、雇役法,将差役改为雇役的役法。元祐元年(1086),恢复差役法。
  明代,主要实行具有世兵制性质的军户世袭,军民分治。民户一人从军,一家便永远为军户,世袭为军。明代中期,曾以募兵作为卫所兵源缺额补充的辅助手段。
  清代,兵役制分为旧军制和新军制2种,均为招募兵役的制度。旧军制时,军队分为八旗军、绿营兵、勇营或叫练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勇营废。光绪三十年(1904),开始仿效外国兵役制度,改为练新军。新军制时,军队分为3等:一为常备军3年,二为续备军3年,三为后备军4年,以后退为平民。但续备、后备制一直未实行。

知识出处

赣州市志

《赣州市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至今已有2200年,晋代以来历为郡、州、路、府、道治所和专员公署所在地。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自古就是沟通赣、闽、粤、湘的江南重镇,系兵家必争之地;赣州四周环山,城区三面临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城廓雄伟,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和当今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专家学者;赣州名胜广集,古迹荟萃,宋代文物尤为突出,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阅读